第一谛 苦聖谛
關燈
小
中
大
風元素又分有内在和外在。
什麼是内在的風元素呢? 内在的風元素就是:由業所生各自内在的運動、氣體,例如:上行風、下行風、腹外風、腹内風、肢體循環風、入息出息(呼吸的氣息)等等,這即是内在的風元素。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風元素。
所以一個人應該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中部》28 受蘊(vedanā-khandha) 什麼是受蘊呢? 受蘊有三,就是:苦(難受的感覺)、樂(好受的感覺)及不苦不樂(沒有分别的感覺)。
《相應部》XXXVI,1 想蘊(sa??ā-khandha) 什麼是想蘊呢? 想蘊有六,就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及法想。
行蘊(sa?khāra-khandha) 什麼是行蘊呢? 行蘊被分成六種念頭(cetanā),就是:對色轉念頭(rūpa-cetanā)、對聲轉念頭、對香轉念頭、對味轉念頭、對觸轉念頭及對法轉念頭。
《相應部》XXII,56 行蘊(sa?khāra-khandha)是心理活動的種種作用或時态的總和名稱,除了這行蘊之外,在一時的心識還有受蘊與想蘊一齊共存。
在論藏裡,行蘊被區别為五十五種,其中的七種是屬于思維固定的原動力,其它心識的成分及數量的差别是根據各自種類的性質。
在正見經(《中部》)裡提到行識的三個主要典型,即意念(cetanā)、感想(phassa)及專注(manasikāra)。
在這三者之中,意念為形成行識的首要要素,是行識格外顯著的特性,因此,在以上的一段文字中以它來作為行蘊的實例。
如果要知道sa?khāra這個詞的其它诠釋,請參考?ā?atiloka長老所編制的英文佛教詞典《BuddhistDictionary》。
識蘊(vi??ā?a-khandha) 什麼是識蘊呢? 識蘊有六,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
《相應部》XXII,56 識的緣起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不在視野中呈現,又沒有去注意時,在那種情形下,并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卻沒有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并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并且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即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中部》28 所以,我說:識是緣起的。
若沒有這些緣,就沒有識。
任何識是基于什麼緣而生起的,即稱為該緣的識。
由緣于眼睛而生起的識,即稱為眼識(cakkhu-vi??ā?a); 由緣于耳朵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耳識(sota-vi??ā?a); 由緣于鼻子而生起的識,即稱為鼻識(ghāna-vi??ā?a); 由緣于舌頭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舌識(jivhā-vi??ā?a); 由緣于身體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身識(kāya-vi??ā?a); 由緣于心意而生起的識,即稱為意識(mano-vi??ā?a)。
《中部》38 若當時是色(rūpa)的,就屬于色取蘊; 若當時是受(vedanā)的,就屬于受取蘊; 若當時是想(sa??ā)的,就屬于想取蘊; 若當時是行(sa?khāra)的,就屬于行取蘊; 若當時是識(vi??ā?a)的,就屬于識取蘊。
《中部》28 識是緣于其它四蘊的 沒有人能解釋與其它四蘊(色、受、想、行)隔離的識蘊,如何在一個生命的結束後,獨自進入另一個生命的新生、生長、增長及成長。
《相應部》XXII,53 三相(ti-lakkha?a) 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相應部》134 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
舉凡無常的就是苦。
由于,所有的蘊都是無常和苦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等說成:“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因此,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内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的色、受、想、行、識,皆應該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相應部》XXII,59 無我經 實際上,個人與整個世間是不存在的,一切不過是由五蘊組成的現象不斷在變化的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源自于無從追憶的遠古并延續至今,即從一個生命的出生開始,至一個生命的死亡,隻要它仍俱足延續生命的因緣,那它将無休無止的繼續此過程。
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五蘊分成各蘊或合成一體都不
什麼是内在的風元素呢? 内在的風元素就是:由業所生各自内在的運動、氣體,例如:上行風、下行風、腹外風、腹内風、肢體循環風、入息出息(呼吸的氣息)等等,這即是内在的風元素。
不管是内在或外在,兩者皆屬于風元素。
所以一個人應該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中部》28 受蘊(vedanā-khandha) 什麼是受蘊呢? 受蘊有三,就是:苦(難受的感覺)、樂(好受的感覺)及不苦不樂(沒有分别的感覺)。
《相應部》XXXVI,1 想蘊(sa??ā-khandha) 什麼是想蘊呢? 想蘊有六,就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及法想。
行蘊(sa?khāra-khandha) 什麼是行蘊呢? 行蘊被分成六種念頭(cetanā),就是:對色轉念頭(rūpa-cetanā)、對聲轉念頭、對香轉念頭、對味轉念頭、對觸轉念頭及對法轉念頭。
《相應部》XXII,56 行蘊(sa?khāra-khandha)是心理活動的種種作用或時态的總和名稱,除了這行蘊之外,在一時的心識還有受蘊與想蘊一齊共存。
在論藏裡,行蘊被區别為五十五種,其中的七種是屬于思維固定的原動力,其它心識的成分及數量的差别是根據各自種類的性質。
在正見經(《中部》)裡提到行識的三個主要典型,即意念(cetanā)、感想(phassa)及專注(manasikāra)。
在這三者之中,意念為形成行識的首要要素,是行識格外顯著的特性,因此,在以上的一段文字中以它來作為行蘊的實例。
如果要知道sa?khāra這個詞的其它诠釋,請參考?ā?atiloka長老所編制的英文佛教詞典《BuddhistDictionary》。
識蘊(vi??ā?a-khandha) 什麼是識蘊呢? 識蘊有六,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及意識。
《相應部》XXII,56 識的緣起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不在視野中呈現,又沒有去注意時,在那種情形下,并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卻沒有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并沒有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如果眼睛的視力正常,當外在的色體在視野中呈現,并且去注意它時,在那種情形下,即生起任何相應的識。
《中部》28 所以,我說:識是緣起的。
若沒有這些緣,就沒有識。
任何識是基于什麼緣而生起的,即稱為該緣的識。
由緣于眼睛而生起的識,即稱為眼識(cakkhu-vi??ā?a); 由緣于耳朵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耳識(sota-vi??ā?a); 由緣于鼻子而生起的識,即稱為鼻識(ghāna-vi??ā?a); 由緣于舌頭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舌識(jivhā-vi??ā?a); 由緣于身體而生起的識,即稱為身識(kāya-vi??ā?a); 由緣于心意而生起的識,即稱為意識(mano-vi??ā?a)。
《中部》38 若當時是色(rūpa)的,就屬于色取蘊; 若當時是受(vedanā)的,就屬于受取蘊; 若當時是想(sa??ā)的,就屬于想取蘊; 若當時是行(sa?khāra)的,就屬于行取蘊; 若當時是識(vi??ā?a)的,就屬于識取蘊。
《中部》28 識是緣于其它四蘊的 沒有人能解釋與其它四蘊(色、受、想、行)隔離的識蘊,如何在一個生命的結束後,獨自進入另一個生命的新生、生長、增長及成長。
《相應部》XXII,53 三相(ti-lakkha?a) 諸行無常(anicca),諸行是苦(dukkha),諸法無我(anattā)。
《相應部》134 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
舉凡無常的就是苦。
由于,所有的蘊都是無常和苦的,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等說成:“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因此,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内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的色、受、想、行、識,皆應該以正确的智慧去洞察它等的如實性,即所謂:“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相應部》XXII,59 無我經 實際上,個人與整個世間是不存在的,一切不過是由五蘊組成的現象不斷在變化的過程而已。
這個過程源自于無從追憶的遠古并延續至今,即從一個生命的出生開始,至一個生命的死亡,隻要它仍俱足延續生命的因緣,那它将無休無止的繼續此過程。
如前面所提到的,把五蘊分成各蘊或合成一體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