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大乘起信論》一書言簡意赅,通過“一心二門”的心性學建構,層層展開染淨互熏的流轉與還滅運動,法、報、應三身佛說,以及止觀修習等大乘教義,明顯地表現出對南北朝以來大乘佛教的中觀、瑜伽、如來藏等各家學說,加以吸收融攝,并有意識地超越各家的争論,融會貫通,曲成無遺。

     《起信論》依照《華嚴》《密嚴》《勝鬘》《楞伽》《涅槃》等佛教如來藏系思想而提煉出心性本覺的學說,為中國佛學的發展開拓了一個新的境地。

    從佛學内部說,它發展了印度原有的空、有二宗,以染淨同于一心,心性不二,以及一體二面等中國哲學理路,通過體、相、用三大的不二關系,溝通了生滅變化的現象與永恒真理,在世與出世的二面,從而克服了印度空、有二宗的各自局限,也突破并發展了如來藏系學說。

    《起信論》的思想,以“衆生心”這個概念為主體,主張“衆生心”含攝一切萬法,同時又把心性結合起來,提出“色性即智”“智性即色”的命題,這樣“衆生心”就具有超越與現實的雙重屬性。

     它一方面有高蹈的出世追求,而同時又要内在于一切現實,不異一切現象,保持随俗入世的情懷。

    這種出世與入世的二行之理,把超越的天國拉回到人們内在的心靈之中,由高遠走向平實,巧妙地把印度佛學的出世傾向與中國文化的入世精神相結合,在現實中求得超越,通過生滅的現象而“随順”進入真如的永恒之域,形成一個中國化佛學的圓教體系。

     《起信論》不僅初步完成印度佛學與中國哲學的融合,提出一個博大圓融的中國化佛學體系,而且其“一心二門”的心性論結構和心性本覺的思想,也提示了中國華嚴宗、天台宗、禅宗以及宋明理學的基本理路,對近現代中國哲學也産生了深遠影響。

     起信論與華嚴宗 華嚴宗組織自己的學說,在很大程度上融攝了《起信論》思想在内。

    它經過地論、攝論的研讨,到《起信論》的出現,再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中國化佛教學說的一大系統。

    正如明代德清在《華嚴宗法界緣起綱要》一文中所指出的,“要入華嚴法界,必由此論為入法界之門”。

    實際上,中國華嚴宗的諸大師,大都是依據《起信論》而創教立義的。

     華嚴初祖杜順所著《華嚴五教止觀》一文,就是直引《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想來诠釋華嚴的“事理圓融觀”;又沿用《起信論》止觀、悲智不二的學說,提出“止觀雙行,悲智相尊”的思想。

    主張以“不住空”的大乘菩薩悲願,去攝化衆生。

    這些思想,到法藏手裡,得以較充分的發揮。

     法藏很早就重視《起信論》,曾參照新羅元曉《起信疏》作《起信論義記》與《起信論義記别記》。

    法藏首先通過判教的方式,把《起信論》判為“終教”。

    在法藏的判教體系中,“終教”離最究竟的“圓教”隻隔一層,是構成“圓教”的基礎。

    “圓教”講“事事無礙”,乃華嚴極境,必須通過“終教”的理事無礙為中介,所以法藏的華嚴學說,是以《起信論》為根基而有所發展的。

    法藏又以《起信論》如來藏不變随緣與随緣不變二義,來闡發華嚴宗的理事交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宗旨。

     法藏晚年,主要發揮《起信論》“心性本覺”的思想,提出性體“圓明”“言海印者,真如本覺”等主張。

    這些思想,都在其最成熟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文中得到體現。

     華嚴四祖澄觀也很重視《起信論》,《宋高僧傳·澄觀傳》說他曾在瓦官寺給《起信論》作注,又與法藏學習過元曉的《起信疏》。

    可見,他的思想也多少受到《起信論》的影響。

    澄觀注意到《起信論》中的“性覺”說,并把它與禅宗荷澤一系的“靈知之心”結合起來,主張“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他又把《起信論》染淨不離心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