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敬頌
關燈
小
中
大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下中,總結中日學者的研究成果,對真谛生平事迹詳加考訂,可資參閱。
⑨歸敬頌:以下十二句,按佛教著作的體例,為論文前的“偈”或“頌”,用韻語寫成,此為“歸敬頌”。
⑩歸命盡十方:歸命,梵語為Namas,NamhNamo,音譯為“南無”。
“歸”為“趨向”“敬順”之義,“命”為己身性命和佛教教命。
即以自己的性命歸趨于佛、法、僧三寶。
十方,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加上、下為“十方”。
這裡意指一切方所,無盡世界。
歸命盡十方,表示不僅歸敬一方三寶,而是十方三寶齊敬,從而顯示三寶普遍,無所不在,敬心廣大,迥異小乘。
?最勝業:業,梵語Karma,指造作之義,泛指一切思想行為,一般分為身、口、意三種。
最勝業,指佛的身、口、意三輪業用,最為殊勝。
?色:有質礙義、顯示義等。
這裡系指佛或如來的色身,即由“四大”“五塵”等色法構成之身。
?自在:系指佛的色身窮三際、遍十方,均自在無礙。
這種自在無礙,表現為四種相:(一)大小無礙。
(二)互用無礙,即顯示諸相互作用而又不相妨礙。
(三)理事無礙,即指現象(色)不礙本體之空(理),理又常在現象之中,相互圓融。
現象中即蘊含着本體,本體在現象之中。
(四)應機無礙,即一與多、彼與此、動與靜等各種運機化作不相妨礙。
?彼身:指佛的“法身”,佛以法為身,即一般所說的“佛法”。
?體相:體,梵文為Dhātu,譯曰體、界、性等,自身不變而為所變依據的根本者,謂之體。
相,梵語Kaksana,表事物之相狀,相與體為一對應範疇,實質為“體”,依于實質而外現的差别變化為“相”。
“體相”在此頌中,用來喻佛教三寶中的“法寶”。
?法性真如海:法性,與實相、真如、法界等異名同義,指“法”的本體。
真如,梵語Bhūtatathatā。
“真”為真實,不妄;“如”為不變,如常。
此頌中,“法性”與“真如”均釋上句“體”大之義,以喻三寶中的“法寶”圓滿之義。
海,譬喻無比深廣。
法性真如海,比喻法性真如不變而随緣之義,如海,因風起浪,而濕性無變,無變之性不礙浪起,即理事無礙,以示法性的體大。
?無量功德藏:藏,有蘊集、包含之義。
無量功德藏,此句釋上句“相”義,無量功德,表明“相”大之義。
以上三句,示歸敬三寶中的“法寶”。
?如實修行等:如實修行,指初地以上的菩薩以證得真如之理為目的而發起的修行。
如實修行等,此句意為歸敬三寶中的“僧寶”。
?衆生:梵文Sattva的意譯,又譯“有情”、“有情衆生”,佛教對人和一切有情識生物的總稱。
?疑:指對實相實理懷疑不定。
?邪執:指固執謬見。
?佛種:指能生成佛果的種子,即能證得佛果的人。
譯文 我以生命歸依、禮敬十方世界的佛、法、僧三寶。
我歸敬德業最為殊勝、智慧無比超絕、無礙自在、大悲救世的如來。
我歸敬如來法身的體、相,諸法實相的真如,宛如大海因風起浪而濕性不變,含具無量功德的法寶。
我也歸敬謹遵佛理、依真如實相而修行的僧寶。
我今造此論,旨在斷除疑惑、舍棄邪見,興起對大乘佛法的正信,讓佛慧種子,綿延不絕。
⑨歸敬頌:以下十二句,按佛教著作的體例,為論文前的“偈”或“頌”,用韻語寫成,此為“歸敬頌”。
⑩歸命盡十方:歸命,梵語為Namas,NamhNamo,音譯為“南無”。
“歸”為“趨向”“敬順”之義,“命”為己身性命和佛教教命。
即以自己的性命歸趨于佛、法、僧三寶。
十方,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加上、下為“十方”。
這裡意指一切方所,無盡世界。
歸命盡十方,表示不僅歸敬一方三寶,而是十方三寶齊敬,從而顯示三寶普遍,無所不在,敬心廣大,迥異小乘。
?最勝業:業,梵語Karma,指造作之義,泛指一切思想行為,一般分為身、口、意三種。
最勝業,指佛的身、口、意三輪業用,最為殊勝。
?色:有質礙義、顯示義等。
這裡系指佛或如來的色身,即由“四大”“五塵”等色法構成之身。
?自在:系指佛的色身窮三際、遍十方,均自在無礙。
這種自在無礙,表現為四種相:(一)大小無礙。
(二)互用無礙,即顯示諸相互作用而又不相妨礙。
(三)理事無礙,即指現象(色)不礙本體之空(理),理又常在現象之中,相互圓融。
現象中即蘊含着本體,本體在現象之中。
(四)應機無礙,即一與多、彼與此、動與靜等各種運機化作不相妨礙。
?彼身:指佛的“法身”,佛以法為身,即一般所說的“佛法”。
?體相:體,梵文為Dhātu,譯曰體、界、性等,自身不變而為所變依據的根本者,謂之體。
相,梵語Kaksana,表事物之相狀,相與體為一對應範疇,實質為“體”,依于實質而外現的差别變化為“相”。
“體相”在此頌中,用來喻佛教三寶中的“法寶”。
?法性真如海:法性,與實相、真如、法界等異名同義,指“法”的本體。
真如,梵語Bhūtatathatā。
“真”為真實,不妄;“如”為不變,如常。
此頌中,“法性”與“真如”均釋上句“體”大之義,以喻三寶中的“法寶”圓滿之義。
海,譬喻無比深廣。
法性真如海,比喻法性真如不變而随緣之義,如海,因風起浪,而濕性無變,無變之性不礙浪起,即理事無礙,以示法性的體大。
?無量功德藏:藏,有蘊集、包含之義。
無量功德藏,此句釋上句“相”義,無量功德,表明“相”大之義。
以上三句,示歸敬三寶中的“法寶”。
?如實修行等:如實修行,指初地以上的菩薩以證得真如之理為目的而發起的修行。
如實修行等,此句意為歸敬三寶中的“僧寶”。
?衆生:梵文Sattva的意譯,又譯“有情”、“有情衆生”,佛教對人和一切有情識生物的總稱。
?疑:指對實相實理懷疑不定。
?邪執:指固執謬見。
?佛種:指能生成佛果的種子,即能證得佛果的人。
譯文 我以生命歸依、禮敬十方世界的佛、法、僧三寶。
我歸敬德業最為殊勝、智慧無比超絕、無礙自在、大悲救世的如來。
我歸敬如來法身的體、相,諸法實相的真如,宛如大海因風起浪而濕性不變,含具無量功德的法寶。
我也歸敬謹遵佛理、依真如實相而修行的僧寶。
我今造此論,旨在斷除疑惑、舍棄邪見,興起對大乘佛法的正信,讓佛慧種子,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