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敬頌

關燈
原典 大乘①起信②論③ 馬鳴④菩薩⑤造梁天竺⑤ 三藏⑦法師真谛⑧譯 歸敬頌⑨ 歸命盡十方⑩,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注釋 ①大乘:梵語Mahāyāna,又譯摩诃衍。

    大,對小而言;乘,運載之義,以表明佛陀的教法。

    大乘,即指能運載無量衆生從生死河到涅槃岸的佛法,是公元一世紀左右在印度形成的佛教派别。

     ②起信:起,引發之義。

    信,指信心。

    起信,即引發對大乘佛法的信心。

     ③論:論本是佛教三藏中阿毗達磨藏(Abhidharma),是有關佛的弟子對佛語、法相等進行問答論議,辨名析理的著作。

    佛教中的論藏,具有往複析證,相互辨難的論理特征,為佛藏中最有哲學思辨意義的部分。

     “論”字下,《金》本有“一卷”,《資》本無,《碛》《南》《徑》《清》本均有“卷上”。

     ④馬鳴:人名,佛滅度後六百年左右出世的大乘論師。

    梵名為阿濕縛窭沙,。

    關于他的傳記,材料現存的有鸠摩羅什譯的《馬鳴菩薩傳》、《付法藏因緣傳》卷五中的《馬鳴傳》、《婆薮槃豆法師傳》、《摩诃摩耶經》、《壇經》及一些禅宗的“燈錄”等。

    各傳說法,大同小異。

    另外《釋摩诃衍論》卷一中記載了六位馬鳴,其中第六舉《摩诃摩耶經》所說的馬鳴,即本論作者。

    傳說他起初為外道論者,特長論辯,後服從佛化,弘通大乘。

     關于馬鳴的傳承,傳記各說不一,鸠摩羅什所譯的《馬鳴菩薩傳》,認為馬鳴是長老脅尊者的弟子;而《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則認為,馬鳴師承長老脅尊者的弟子富那奢。

    《六祖壇經》所記的傳法系統,也同《付法藏因緣傳》說,二者未知孰是。

    關于馬鳴之名,依諸傳記,有三種解釋:一是認為馬鳴初生之時,感動諸馬,悲鳴不息;二是認為馬鳴善能撫琴,以宣法音,令諸馬聞已,悉皆悲鳴;三是認為馬鳴善能說法,令諸馬悲鳴垂淚,七日不食。

     ⑤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Bodhisattva,舊譯為大道心衆生、道衆生等,新譯為大覺有情、覺有情等。

    菩薩通常指悲智雙運,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上求下化之人。

    一方面,他雖已分證佛覺,尚有情識未盡;另一方面,他又具有廣行善巧方便,覺悟一切有情的大乘精神。

     ⑤天竺:地名,印度之古稱,舊譯為身毒或賢豆。

     ⑦三藏:梵語為Tripitaka,指佛教的典籍分經、律、論三部分。

    通達佛教經、律、論三藏的學者,稱三藏法師。

     另“梁天竺三藏法師”,《金》本作“西印度三藏法師”;《石》本作“梁天竺三藏”,《麗》本作“梁西印度三藏法師”。

     ⑧真谛:人名,西印度優禅尼國人,梵稱波羅末陀(Paramartha),又稱拘那羅陀(Gunarata)。

    梁代中大同元年(公元五四六年)來華,受梁武帝禮遇,适逢國難,往北齊,赴東魏。

    先後譯出《金光明經》《攝大乘論》《唯識論》《俱舍論》等,經刊定現存二十六部、八十七卷。

    陳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十一日圓寂,年七十一歲。

    真谛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佛典譯家,他精通三藏,尤契大乘,以宣揚大乘佛教為己任,潛心譯出大量經論。

    關于真谛事迹,《續高僧傳》中有《真谛傳》。

    另外,近代學者湯用彤先生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