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建康實錄:普通元年,置大愛敬寺,西南去縣十八裡,武帝為太祖文皇帝造。
大通四年,又造一丈八尺旃檀像。
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序雲:乃於鍾山竹澗,奉為皇考太祖文皇帝造大愛敬寺。
又雲:以普通三年歲次壬寅二月癸巳朔八日庚子,建七層靈塔。
梁書王騫傳,武帝於鍾山西造大愛敬寺,騫舊墅在寺側者,即王導賜田也。
帝遣主書宣旨,就騫市之,欲以施寺。
答雲,此田不賣,若敕取,所不敢言。
帝怒,付市評田價,以直逼還之,由是忤旨。
又蕭洽傳:洽少有才思,高祖令製大愛敬寺碑。
古詩記梁武帝有遊鍾山大愛敬寺詩及昭明太子和詩。
南史:東魏使李同軌來聘,帝集名僧於愛敬、同泰二寺,講涅槃大品經,引之與席。
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
至正金陵新志:普濟寺西有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即普通元年所置大愛敬寺基也。
又志:梁武帝於鍾山西置大愛敬寺,江表上已多遊於此。
南史侯景傳,邵陵王綸率西豐公大春等馬步三萬,發自京口,直據鍾山。
景黨大駭,分遣百餘人拒戰,綸大破之於愛敬寺下。
建康實錄,太清二年十一月,邵陵王綸入援京師。
乙酉,戰於玄武湖東,而保愛敬寺為賊所破。
張邦基墨莊漫錄:大愛敬寺在蔣山北高峯上,唐廣明元年改愛敬禪院,南唐改廣孝禪院,宋開寶七年移入城,名壽甯寺。
神山寺 神山寺,梁昭明太子所造也。
晉安王綱製碑以紀之,銘有雲:引葉成帷,即樹為柱。
石砌危橫,崖堦斜豎。
其勝概猶可想見焉。
攷證: 梁簡文帝神山寺碑序皇太子殿下,標茲淨域,置此伽藍。
永明寺。
永明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普通元年,南平襄王造。
唐初廢。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元年置永明寺,西北去縣五十裡。
案寺記,南平襄王造,唐武德六年廢,上元二年奉敕重建。
果願尼寺。
果願寺,在建康縣東北五十裡,尼所居也,梁普通元年造。
須陀寺。
須陀寺,梁普通元年,東陽太守王均所造也,在建康縣東北十七裡。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元年置。
果願尼寺,西南去縣五十裡。
東陽太守王均造。
須陀寺,西南去縣十七裡。
頭陀寺(天王院)。
頭陀寺在靖安鎮。
梁普通二年置,宋建隆中改天王院雲。
(此與蔣山之頭陀寺名同而寺異。
)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天王院在上元縣靖安鎮,梁普通二年置,初名頭陀寺,宋建隆四年改今額。
猛信尼寺。
猛信尼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鋪山西北。
梁普通三年,後閤主書高僧猛所造也。
紹泰二年廢。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三年,造猛信尼寺,西北去縣五十裡,後閤主書高僧猛造,在鋪山西北,紹泰二年廢。
唐上元二年,敕令重建。
福靜寺(了緣塔院)。
福靜寺,在鍾山之後。
梁普通三年,定修義所造也。
南唐改為了緣塔院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三年,置福靜寺,西北去縣六裡,定修義造。
至正金陵新志:了緣塔院,乾道志雲:在鍾山後,梁普通中置,初為福靜寺,南唐保大九年改今額。
靜福寺(延福禪院)。
靜福寺,亦梁普通時置,南唐改為延福禪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延福禪院,乾道志雲:在城東南六十裡,梁普通中為靜福院,南唐時修,改今額。
梁眾造寺。
眾造寺在建康縣東北五十裡。
梁普通五年,後閤舍人吳慶之所造。
與齊寺同名,而實非一寺焉(辨見前注)。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五年,置眾造寺,西南去縣五十裡,後閤舍人吳慶之造。
建業寺。
建業寺,莫詳所始。
梁時,僧愍嘗從昭明太子諮解二諦義焉。
攷證: 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諦義,并與建業寺僧愍諮答。
慈覺寺。
慈覺寺,梁昭明太子為母丁貴嬪造。
嘗於東宮掘得古鐘以施寺,晉安王綱為啟上之,又製寺碑以記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東宮上掘得慈覺寺鐘啟有雲:杏梁遺飾,迴成紺殿,椒墀昔處,仍構寶堦,啟彜鐘於殊裡,記靈文於福地,雖魏廟出璽,魯祠現璧,固以搉茲孝感,符此禎契,將郭穴鄙其開金,羊田陋其產玉,豈宜季武庭樹,愧韓起之譽,蜀相宅基,慙孝安之碣,伏惟覽啟增思,撫瑞深悲,慟切視奩,哀踰封篋。
又慈覺寺碑有雲:叨恩作牧,釁結幽祇,一訣椒慈,長違寶幄,風枝弗靜,陟屺何期,祇奉儲訓,謬茲刊撰。
善覺寺。
善覺寺,在建康縣東太清裡,比邱尼所居也。
梁普通五年,昭明太子為母丁貴嬪造,未成而薨。
晉安王綱為太子卒構之,其殿宇房廊,創置奇絕。
武帝敕賚銅造寺塔露盤,並命監作舍人王曇明、材官將軍沈微、禦仗吳景等監看起剎。
又嘗幸寺隨喜,綱及湘東王繹皆製碑銘以記之。
及侯景亂後,樂梁王大圜第宅被焚,遂寓居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五年置。
善覺尼寺,在縣東七裡,穆貴妃造。
其殿宇房廊,創置奇絕,元帝繹為寺碑。
藝文類聚:梁昭明太子、簡文帝均有謝敕賚銅造善覺寺露盤啟。
簡文啟有雲:主書陳聰,奉宣敕旨,垂賚銅一萬三千斤,供造善覺寺塔露盤。
昭明啟有雲:陽燧含景,還避日輪;甘露入盤,足稱天酒。
又簡文帝謝敕使監善覺寺起剎啟有雲:臣綱啟:伏見敕旨,使監作舍人王曇明、材官將軍沈微、禦仗吳景等監看善覺寺起塔事。
爰奉聖恩,曲降神力,命茲執事,修斯長表。
又謝禦幸善覺寺看剎啟有雲:即日輿駕幸善覺寺,威神所被,金表建立。
槩泰清而特起,接庫樓而上征。
又製善覺寺碑有雲:穆貴嬪宿植遠因,已於恆沙佛所經受記莂。
有緣婆娑,降迹斯土,光前絕後,建茲福地。
乃於建康之太清裡建善覺寺焉。
大通元年龍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獲構譔。
居諸不息,寒暑推移,軒曜夙傾,前星次掩,歲在陬訾,始得補綴。
又梁元帝善覺寺碑銘有雲:銀城映沼,金鈴響風;露臺含月,珠幡拂空。
又梁武帝答晉安王謝幸善覺寺啟敕雲:汝所營建慈悲寶剎,諸佛威神,不營多功,纔欲運斤,即便豎立,幽顯欣仰,我亦隨喜,不得與汝同共瞻拜,此以為恨耳。
梁書諸王傳,樂梁王大圜,亂後無居,寓善覺佛寺。
人以告王僧辯,給船送往江陵。
同泰寺(淨居寺,圓寂寺,法寶寺)。
同泰寺,在宮城北掖門外路西,本吳之後苑,晉廷尉故署也。
梁武帝以其地為寺,於宮後別開一門,與寺南門對,取同泰返語,名為大通,即以之改元焉。
帝晨夕講議,多由此門出入。
寺有浮圖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東西般若臺各三層,大佛閣七層。
璇璣殿外積石為山,葢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所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皆極壯麗。
自是無歲不幸寺,講經設會,捨身奉贖,不可勝紀。
東魏使李同軌來聘,乃集名僧於是寺及大愛敬寺講涅槃、大品經,道俗稱善。
晉安王綱有寺正智寂墓志,又與諸文士庾肩吾、王臺卿、庾信等登望賦詩,而寺碑剎銘則蕭洽、虞荔為之,文皆遒勁。
迨中大同元年,寺為天火所焚,唯餘瑞儀、柏殿,乃更造十二層浮圖,未就而侯景亂作。
景圍臺城,其黨範桃棒據同泰寺,則其寺邱墟矣。
寺前有醜石四,各高丈餘,俗呼為三品石。
南唐即其址為淨居寺,又改圓寂寺。
宋分其半為法寶寺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八年,帝創同泰寺,在宮後別開一門,名大通門,對寺之南門,取返語以協同泰為名。
帝晨夕講議,多由此門。
寺在縣東六裡,帝初幸寺捨身,改普通八年為大通元年。
又引輿地志:寺在北掖門外路西,寺南與臺隔,抵廣莫門路西。
梁武帝普通中起,是吳之後苑,晉廷尉之地。
遷於六門外,以其地為寺,兼開左右營置。
四周池塹,浮圖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宮各象日月之形。
禪窟禪房,山林之內,東西般若臺各三層。
築山構隴,亘在西北,柏殿在其中。
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起寺十餘年,一旦震起焚燒,唯餘瑞儀柏殿,其餘略盡。
即再構造而作十二層塔,未就而侯景作亂,帝為賊幽餒而崩。
南史梁武帝紀:普通八年三月,幸同泰寺捨身。
甲戌,還宮,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門名。
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二年,十月己酉,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涅槃經。
十一月乙未,幸同泰寺,設法座,為四部說般若經。
五年,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四座大會,升法座,發金字般若經題。
大同元年,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二年,壬戌,幸同泰寺,鑄十方銀像,并設無礙會。
三年,三月戊寅,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設無礙法會。
十月壬午,幸同泰寺,設無礙法會。
四年,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鑄十方金像,設無礙法會。
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
四月戊戌,皇太子以下奉贖,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大赦,改元。
是夜,同泰寺災。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帝釋禦服,服法衣,行清淨大捨,名曰羯磨。
以五明殿為房,設素木牀、葛帳、土瓦器以用。
乙巳,帝升光嚴重雲殿講堂,坐師子,講金字三慧經。
捨身、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
四月庚午,羣臣以錢一億萬贖帝,三請乃許。
丁亥,帝服袞冕,禦輦還宮。
梁簡文帝集有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師墓志銘,又有望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日起光芒散,風吹宮徵殊。
露落盤恆滿,桐生鳳不雛。
庾肩吾集有詠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盤承雲表露,鈴搖天上風。
又雲:周星疑更落,漢夢似今通。
王臺卿有和望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積栱承雕桷,高檐挂珠網。
又雲:刻削生千變,丹青圖萬象。
煙霞時出沒,神仙乍來往。
庾信亦有是詩,其警句雲:露晚盤猶滴,珠朝光更明。
雖連博望苑,還接銀河城。
梁書蕭洽傳,高祖令製同泰寺碑。
藝文類聚:陳虞荔有梁同泰寺剎下銘。
讀史方輿紀要:同泰寺在臺城後苑中,梁大通中建,自是四捨身寺。
中大同十一年,同泰寺浮圖災。
及侯景圍臺城,其黨範桃棒據同泰寺。
六朝事迹編類:同泰寺前有醜石四,各高丈餘,俗呼為三品石。
至正金陵新志:同泰寺基,楊吳順義中起千佛院,南唐改為淨居寺,又改圓寂寺,宋分其半為法寶寺。
北寺 北寺,同泰寺之前院也。
以其在宮城北,故曰北寺。
內有寅上人房,占山水之勝。
王筠詩所雲:閒牖聽奔濤,開窗延疊嶂。
洵足供人遊覽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引至正志同泰寺舊序:梁大通元年剏北寺,在宮後開一門,名大通。
王筠集有北寺寅上人房望岫玩前池詩。
清玄寺(清真寺)。
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裡(案:地當今觀音門外鍾山鄉)。
梁大通元年置。
有古佛像,建寺時所造也。
南唐改名清真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清真寺,舊名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裡,梁大通元年置,後廢,南唐保大中復置。
又引慶元志:舊有梁時佛像,建炎兵焚。
梁文曦清真寺詩有雲遺像梁朝佛是也。
園居尼寺。
園居寺,在秣陵縣南四十五裡,比邱尼所居也。
梁大通元年,舍人袁頵造。
禪巖寺。
禪巖寺,在秣陵縣南三十五裡。
梁中大通元年,嚴祛之造。
法苑寺。
廣化寺。
法苑寺,一名廣化寺,在秣縣南五十裡。
梁中大通五年張文造。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通元年置。
園居尼寺,北去縣四十五裡。
舍人袁頵造,中大通元年置。
禪巖寺,北去縣三十五裡。
嚴祛之造,貞觀六年廢,上元二年敕重建,中大通五年置。
法苑寺,北去縣五十裡。
按寺記:張文造,一名廣化寺。
貞觀六年廢,上元二年敕重建。
大心寺 大心寺,未詳其所在。
梁伏挺被罪出家,匿於其中,逢赦乃出焉。
攷證: 南史伏挺傳,除南臺書侍禦史,因事納賄被劾,懼罪,乃變服出家,名僧挺。
久之藏匿,後遇赦,乃出大心寺。
華嚴寺。
華嚴寺,亦未詳其所在。
梁時有長爪禪師,為謝貞說法焉。
攷證: 南史謝貞傳,初,父藺居母憂,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方樂寺(常樂院)。
方樂寺在建康城東北六十裡,元改名常樂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方樂院,在城東北六十裡神泉鄉,本梁方樂寺基,南唐昇元元年重建,今亦名常樂院。
東林寺。
東林寺,未詳所在。
有智表法師,多藏書,梁湘東王繹嘗就寫得之。
攷證: 金樓子聚書篇。
又就東林寺智表法師寫得書。
蔣山頭陀寺(普濟寺)。
頭陀寺在蔣山北高峯頭陀巖前。
梁大同元年,舍人石興造,高僧曇智居之。
寺後有應潮井,宋徙置
大通四年,又造一丈八尺旃檀像。
梁簡文帝大愛敬寺剎下銘序雲:乃於鍾山竹澗,奉為皇考太祖文皇帝造大愛敬寺。
又雲:以普通三年歲次壬寅二月癸巳朔八日庚子,建七層靈塔。
梁書王騫傳,武帝於鍾山西造大愛敬寺,騫舊墅在寺側者,即王導賜田也。
帝遣主書宣旨,就騫市之,欲以施寺。
答雲,此田不賣,若敕取,所不敢言。
帝怒,付市評田價,以直逼還之,由是忤旨。
又蕭洽傳:洽少有才思,高祖令製大愛敬寺碑。
古詩記梁武帝有遊鍾山大愛敬寺詩及昭明太子和詩。
南史:東魏使李同軌來聘,帝集名僧於愛敬、同泰二寺,講涅槃大品經,引之與席。
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
至正金陵新志:普濟寺西有梁昭明太子讀書臺,即普通元年所置大愛敬寺基也。
又志:梁武帝於鍾山西置大愛敬寺,江表上已多遊於此。
南史侯景傳,邵陵王綸率西豐公大春等馬步三萬,發自京口,直據鍾山。
景黨大駭,分遣百餘人拒戰,綸大破之於愛敬寺下。
建康實錄,太清二年十一月,邵陵王綸入援京師。
乙酉,戰於玄武湖東,而保愛敬寺為賊所破。
張邦基墨莊漫錄:大愛敬寺在蔣山北高峯上,唐廣明元年改愛敬禪院,南唐改廣孝禪院,宋開寶七年移入城,名壽甯寺。
神山寺 神山寺,梁昭明太子所造也。
晉安王綱製碑以紀之,銘有雲:引葉成帷,即樹為柱。
石砌危橫,崖堦斜豎。
其勝概猶可想見焉。
攷證: 梁簡文帝神山寺碑序皇太子殿下,標茲淨域,置此伽藍。
永明寺。
永明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普通元年,南平襄王造。
唐初廢。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元年置永明寺,西北去縣五十裡。
案寺記,南平襄王造,唐武德六年廢,上元二年奉敕重建。
果願尼寺。
果願寺,在建康縣東北五十裡,尼所居也,梁普通元年造。
須陀寺。
須陀寺,梁普通元年,東陽太守王均所造也,在建康縣東北十七裡。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元年置。
果願尼寺,西南去縣五十裡。
東陽太守王均造。
須陀寺,西南去縣十七裡。
頭陀寺(天王院)。
頭陀寺在靖安鎮。
梁普通二年置,宋建隆中改天王院雲。
(此與蔣山之頭陀寺名同而寺異。
)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天王院在上元縣靖安鎮,梁普通二年置,初名頭陀寺,宋建隆四年改今額。
猛信尼寺。
猛信尼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鋪山西北。
梁普通三年,後閤主書高僧猛所造也。
紹泰二年廢。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三年,造猛信尼寺,西北去縣五十裡,後閤主書高僧猛造,在鋪山西北,紹泰二年廢。
唐上元二年,敕令重建。
福靜寺(了緣塔院)。
福靜寺,在鍾山之後。
梁普通三年,定修義所造也。
南唐改為了緣塔院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三年,置福靜寺,西北去縣六裡,定修義造。
至正金陵新志:了緣塔院,乾道志雲:在鍾山後,梁普通中置,初為福靜寺,南唐保大九年改今額。
靜福寺(延福禪院)。
靜福寺,亦梁普通時置,南唐改為延福禪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延福禪院,乾道志雲:在城東南六十裡,梁普通中為靜福院,南唐時修,改今額。
梁眾造寺。
眾造寺在建康縣東北五十裡。
梁普通五年,後閤舍人吳慶之所造。
與齊寺同名,而實非一寺焉(辨見前注)。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五年,置眾造寺,西南去縣五十裡,後閤舍人吳慶之造。
建業寺。
建業寺,莫詳所始。
梁時,僧愍嘗從昭明太子諮解二諦義焉。
攷證: 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諦義,并與建業寺僧愍諮答。
慈覺寺。
慈覺寺,梁昭明太子為母丁貴嬪造。
嘗於東宮掘得古鐘以施寺,晉安王綱為啟上之,又製寺碑以記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東宮上掘得慈覺寺鐘啟有雲:杏梁遺飾,迴成紺殿,椒墀昔處,仍構寶堦,啟彜鐘於殊裡,記靈文於福地,雖魏廟出璽,魯祠現璧,固以搉茲孝感,符此禎契,將郭穴鄙其開金,羊田陋其產玉,豈宜季武庭樹,愧韓起之譽,蜀相宅基,慙孝安之碣,伏惟覽啟增思,撫瑞深悲,慟切視奩,哀踰封篋。
又慈覺寺碑有雲:叨恩作牧,釁結幽祇,一訣椒慈,長違寶幄,風枝弗靜,陟屺何期,祇奉儲訓,謬茲刊撰。
善覺寺。
善覺寺,在建康縣東太清裡,比邱尼所居也。
梁普通五年,昭明太子為母丁貴嬪造,未成而薨。
晉安王綱為太子卒構之,其殿宇房廊,創置奇絕。
武帝敕賚銅造寺塔露盤,並命監作舍人王曇明、材官將軍沈微、禦仗吳景等監看起剎。
又嘗幸寺隨喜,綱及湘東王繹皆製碑銘以記之。
及侯景亂後,樂梁王大圜第宅被焚,遂寓居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五年置。
善覺尼寺,在縣東七裡,穆貴妃造。
其殿宇房廊,創置奇絕,元帝繹為寺碑。
藝文類聚:梁昭明太子、簡文帝均有謝敕賚銅造善覺寺露盤啟。
簡文啟有雲:主書陳聰,奉宣敕旨,垂賚銅一萬三千斤,供造善覺寺塔露盤。
昭明啟有雲:陽燧含景,還避日輪;甘露入盤,足稱天酒。
又簡文帝謝敕使監善覺寺起剎啟有雲:臣綱啟:伏見敕旨,使監作舍人王曇明、材官將軍沈微、禦仗吳景等監看善覺寺起塔事。
爰奉聖恩,曲降神力,命茲執事,修斯長表。
又謝禦幸善覺寺看剎啟有雲:即日輿駕幸善覺寺,威神所被,金表建立。
槩泰清而特起,接庫樓而上征。
又製善覺寺碑有雲:穆貴嬪宿植遠因,已於恆沙佛所經受記莂。
有緣婆娑,降迹斯土,光前絕後,建茲福地。
乃於建康之太清裡建善覺寺焉。
大通元年龍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獲構譔。
居諸不息,寒暑推移,軒曜夙傾,前星次掩,歲在陬訾,始得補綴。
又梁元帝善覺寺碑銘有雲:銀城映沼,金鈴響風;露臺含月,珠幡拂空。
又梁武帝答晉安王謝幸善覺寺啟敕雲:汝所營建慈悲寶剎,諸佛威神,不營多功,纔欲運斤,即便豎立,幽顯欣仰,我亦隨喜,不得與汝同共瞻拜,此以為恨耳。
梁書諸王傳,樂梁王大圜,亂後無居,寓善覺佛寺。
人以告王僧辯,給船送往江陵。
同泰寺(淨居寺,圓寂寺,法寶寺)。
同泰寺,在宮城北掖門外路西,本吳之後苑,晉廷尉故署也。
梁武帝以其地為寺,於宮後別開一門,與寺南門對,取同泰返語,名為大通,即以之改元焉。
帝晨夕講議,多由此門出入。
寺有浮圖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東西般若臺各三層,大佛閣七層。
璇璣殿外積石為山,葢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所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皆極壯麗。
自是無歲不幸寺,講經設會,捨身奉贖,不可勝紀。
東魏使李同軌來聘,乃集名僧於是寺及大愛敬寺講涅槃、大品經,道俗稱善。
晉安王綱有寺正智寂墓志,又與諸文士庾肩吾、王臺卿、庾信等登望賦詩,而寺碑剎銘則蕭洽、虞荔為之,文皆遒勁。
迨中大同元年,寺為天火所焚,唯餘瑞儀、柏殿,乃更造十二層浮圖,未就而侯景亂作。
景圍臺城,其黨範桃棒據同泰寺,則其寺邱墟矣。
寺前有醜石四,各高丈餘,俗呼為三品石。
南唐即其址為淨居寺,又改圓寂寺。
宋分其半為法寶寺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普通八年,帝創同泰寺,在宮後別開一門,名大通門,對寺之南門,取返語以協同泰為名。
帝晨夕講議,多由此門。
寺在縣東六裡,帝初幸寺捨身,改普通八年為大通元年。
又引輿地志:寺在北掖門外路西,寺南與臺隔,抵廣莫門路西。
梁武帝普通中起,是吳之後苑,晉廷尉之地。
遷於六門外,以其地為寺,兼開左右營置。
四周池塹,浮圖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宮各象日月之形。
禪窟禪房,山林之內,東西般若臺各三層。
築山構隴,亘在西北,柏殿在其中。
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
起寺十餘年,一旦震起焚燒,唯餘瑞儀柏殿,其餘略盡。
即再構造而作十二層塔,未就而侯景作亂,帝為賊幽餒而崩。
南史梁武帝紀:普通八年三月,幸同泰寺捨身。
甲戌,還宮,大赦,改元大通,以符寺及門名。
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
二年,十月己酉,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涅槃經。
十一月乙未,幸同泰寺,設法座,為四部說般若經。
五年,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四座大會,升法座,發金字般若經題。
大同元年,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二年,壬戌,幸同泰寺,鑄十方銀像,并設無礙會。
三年,三月戊寅,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設無礙法會。
十月壬午,幸同泰寺,設無礙法會。
四年,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鑄十方金像,設無礙法會。
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仍施身。
四月戊戌,皇太子以下奉贖,仍於同泰寺解講,設法會,大赦,改元。
是夜,同泰寺災。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
帝釋禦服,服法衣,行清淨大捨,名曰羯磨。
以五明殿為房,設素木牀、葛帳、土瓦器以用。
乙巳,帝升光嚴重雲殿講堂,坐師子,講金字三慧經。
捨身、遊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
四月庚午,羣臣以錢一億萬贖帝,三請乃許。
丁亥,帝服袞冕,禦輦還宮。
梁簡文帝集有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師墓志銘,又有望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日起光芒散,風吹宮徵殊。
露落盤恆滿,桐生鳳不雛。
庾肩吾集有詠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盤承雲表露,鈴搖天上風。
又雲:周星疑更落,漢夢似今通。
王臺卿有和望同泰寺浮圖詩,其警句雲:積栱承雕桷,高檐挂珠網。
又雲:刻削生千變,丹青圖萬象。
煙霞時出沒,神仙乍來往。
庾信亦有是詩,其警句雲:露晚盤猶滴,珠朝光更明。
雖連博望苑,還接銀河城。
梁書蕭洽傳,高祖令製同泰寺碑。
藝文類聚:陳虞荔有梁同泰寺剎下銘。
讀史方輿紀要:同泰寺在臺城後苑中,梁大通中建,自是四捨身寺。
中大同十一年,同泰寺浮圖災。
及侯景圍臺城,其黨範桃棒據同泰寺。
六朝事迹編類:同泰寺前有醜石四,各高丈餘,俗呼為三品石。
至正金陵新志:同泰寺基,楊吳順義中起千佛院,南唐改為淨居寺,又改圓寂寺,宋分其半為法寶寺。
北寺 北寺,同泰寺之前院也。
以其在宮城北,故曰北寺。
內有寅上人房,占山水之勝。
王筠詩所雲:閒牖聽奔濤,開窗延疊嶂。
洵足供人遊覽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引至正志同泰寺舊序:梁大通元年剏北寺,在宮後開一門,名大通。
王筠集有北寺寅上人房望岫玩前池詩。
清玄寺(清真寺)。
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裡(案:地當今觀音門外鍾山鄉)。
梁大通元年置。
有古佛像,建寺時所造也。
南唐改名清真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清真寺,舊名清玄寺,在城北二十五裡,梁大通元年置,後廢,南唐保大中復置。
又引慶元志:舊有梁時佛像,建炎兵焚。
梁文曦清真寺詩有雲遺像梁朝佛是也。
園居尼寺。
園居寺,在秣陵縣南四十五裡,比邱尼所居也。
梁大通元年,舍人袁頵造。
禪巖寺。
禪巖寺,在秣陵縣南三十五裡。
梁中大通元年,嚴祛之造。
法苑寺。
廣化寺。
法苑寺,一名廣化寺,在秣縣南五十裡。
梁中大通五年張文造。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通元年置。
園居尼寺,北去縣四十五裡。
舍人袁頵造,中大通元年置。
禪巖寺,北去縣三十五裡。
嚴祛之造,貞觀六年廢,上元二年敕重建,中大通五年置。
法苑寺,北去縣五十裡。
按寺記:張文造,一名廣化寺。
貞觀六年廢,上元二年敕重建。
大心寺 大心寺,未詳其所在。
梁伏挺被罪出家,匿於其中,逢赦乃出焉。
攷證: 南史伏挺傳,除南臺書侍禦史,因事納賄被劾,懼罪,乃變服出家,名僧挺。
久之藏匿,後遇赦,乃出大心寺。
華嚴寺。
華嚴寺,亦未詳其所在。
梁時有長爪禪師,為謝貞說法焉。
攷證: 南史謝貞傳,初,父藺居母憂,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賓客懼貞復然,從父洽、族兄暠乃共往華嚴寺,請長爪禪師為貞說法。
方樂寺(常樂院)。
方樂寺在建康城東北六十裡,元改名常樂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方樂院,在城東北六十裡神泉鄉,本梁方樂寺基,南唐昇元元年重建,今亦名常樂院。
東林寺。
東林寺,未詳所在。
有智表法師,多藏書,梁湘東王繹嘗就寫得之。
攷證: 金樓子聚書篇。
又就東林寺智表法師寫得書。
蔣山頭陀寺(普濟寺)。
頭陀寺在蔣山北高峯頭陀巖前。
梁大同元年,舍人石興造,高僧曇智居之。
寺後有應潮井,宋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