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山下,改名普濟寺雲。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同元年,置頭陀寺,東北去縣五十裡(案:鍾山去縣無如此之遠,疑涉靖安鎮頭陀寺而誤),舍人石興造。
金樓子聚書篇。
又得頭陀寺曇智法師陰陽蔔祝冢宅等書。
至正金陵新志引慶元志:梁寺後有頭陀巖,可容數十人。
石邁古迹編:應潮井在蔣山頭陀寺佛殿後。
其井與江潮相通,盈縮常應。
六朝事迹編類:頭陀寺,後徙置山下。
景定建康志:普濟寺,梁頭陀寺,宋治平中改賜今額。
萬福尼寺。
萬福尼寺梁大通元年,吳僧暢造。
本願尼寺。
本願尼寺梁大同元年,湘州剌史蕭環造。
攷證: 建康實錄:萬福尼寺,北去縣十八裡,吳僧暢造。
本願尼寺,湘州剌史蕭環造。
皆在梁大同元年。
平等寺 平等寺,未詳所在。
梁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蓋建於是時也。
晉安王綱與湘東王繹書,極言法會之盛。
劉濳有平等寺剎下銘焉。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同二年三月戊寅,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梁簡文帝集有與湘東王繹書雲:昨旦平等寺法會,中後無礙,受持天儀,臨席啐容,親證拜伏。
藝文類聚:劉濳有平等寺剎下銘。
普光寺。
普光寺在建康縣西北八十裡。
梁大同二年,安豐縣令張延造。
化成寺 化成寺,在秣陵縣西南七十裡,梁大同二年縣令陶道宗造。
慈恩寺。
慈恩寺,在建康縣西北二十五裡,梁大同二年邵陵王綸造。
善業尼寺。
善業尼寺,在秣陵縣西南五十裡,梁大同二年蘭恪造。
寒林寺 寒林寺,在秣陵縣東南三十五裡,梁大同二年常侍陳景造。
攷證: 建康實錄:普光寺,東南去縣八十裡,安豐縣令張延造。
化成寺,東北去縣七十裡,江甯縣令陶道宗造。
(案:梁時無江甯縣,當是秣陵。
)慈恩寺,東南去縣二十五裡,邵陵王綸造。
善業尼寺,東北去縣五十裡,蘭恪造。
寒林寺,西北去縣三十五裡,常侍陳景造。
皆在梁大同二年。
金口寺(靈鷲院,隆教院)。
金口寺,在秣陵縣東南八十五裡金口裡,梁大同二年建,楊吳改靈鷲院,宋改隆教院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隆教院在城東南八十五裡,梁大同二年建,初號金口寺,蓋裡名也。
楊吳順義二年改靈鷲院,治平元年改今額。
福興寺(殊勝寺)。
福興寺在秣陵縣西南百裡,塘埔東,銀湖北(當今之銅井鎮)。
梁大同二年,袁平造。
唐初,釋道融徙於天竺山,去故寺七裡。
南唐改為塔院。
宋名殊勝寺。
至鹹豐癸醜,寺始燬,而唐張從申碑尚存。
攷證: 建康實錄:大同二年,置福興寺,東北去縣百裡,袁平造。
景定建康志:福興寺碑,唐張從申書,額稱潤州上元縣(唐初金陵屬潤州)。
略雲:福興寺,梁大同二年之俶建也。
本在塘埔之東,銀湖之北。
有禪師釋道融,以上元二年建寺天竺,遂移舊額於新居。
天竺在故寺東南七裡也。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興寺在城西南七十五裡天竺山下。
又志:殊勝寺在南門外,本宋福興寺(案:福興梁置,此雲宋,疑誤),南唐後主葬照禪師於此,因名塔院,宋改今額。
天中寺 天中寺,梁太子綱所建。
武帝遣傳詔呂文強賫柏剎柱一口、銅一萬斤,供其營繕。
寺既成,沈炯有從遊應今詩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有謝敕賫柏剎柱銅萬斤啟。
古詩記沈炯有從遊天中寺應令詩,其警句雲:楊枝生栱樹,錫杖咒飛泉。
石座應朝講,山龕擬夜禪。
一乘寺。
凹凸寺。
一乘寺,在丹陽縣東南六裡。
梁大同三年,邵陵王綸所造也,有沙門法才居之。
俄經侯景亂而寺燬,至陳復建。
尚書令江總捨書堂於寺,寺門有凹凸花,乃張僧繇以天竺法染畫,人因呼為凹凸寺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縣六裡,邵陵王綸造,在丹陽之左。
隔邸舊開東門,門對寺,梁末賊起,遂延燒。
至陳,尚書令江總捨書堂於寺,今之堂是也。
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迹。
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常如凹凸,就視即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
南史張譏傳,有一乘寺沙門法才等,皆傳其業。
歸來寺。
歸來寺,未詳所在。
梁湘東王繹為製寺碑銘,辭有雲:鈴隨風振,盤依露泫,丹桂無枝,朱楊自翦。
其規模亦極壯麗焉。
攷證: 藝文類聚:梁元帝有歸來寺碑。
飛流寺。
飛流寺在鍾山,有碑,梁湘東王繹所撰也。
其文曰:同符上隴,望長安之城闕;有類偃師,瞻洛陽之臺殿。
瞰連甍而如綺,雜卉木而成帷。
實京師之大剎雲。
攷證: 藝文類聚:梁元帝有鍾山飛流寺碑。
甘露鼓寺。
甘露鼓寺,未詳所在。
有敬脫法師開講於寺,及卒,梁太子綱為作墓銘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有甘露鼓寺敬脫法師墓志,其銘辭雲:善堂閒構,燈王布席。
辯河流水,辭峯積石。
梁安寺 阮修容,梁武帝後宮,湘東王繹之母也。
躬勤禮佛,自以私財於京師造梁安寺。
湘東王特製寺碑及剎下銘,太子綱復撰釋迦文佛像銘雲: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阮修容躬自禮千佛,無隔冬夏。
人不堪其苦,而不改其德。
常無蓄積,必行信捨。
京師起梁安寺。
梁元帝集有梁安寺碑,其序略雲:空靈四柱,隨仙衣而俱颺;寶塹三重,映瑞圖而涵影。
旃檀散馥,無復圓覺之風;地湧神龕,皆成多寶之塔。
又製梁安寺剎,下銘有雲:神靈戾止,亟連翩於威鳳;薩埵來遊,屢徘徊於紺馬。
梁簡文帝集有梁安寺釋迦文佛像銘,其警句雲:信根有五,覺枝雲七。
仰福靈祇,上生兜率。
宣業寺。
宣業寺,亦阮修容所造也。
每大官供應,並以施寺,數年之中,僧徒無不豐飽焉。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阮修容,每大官供進,竝以準取錢,纖毫以上皆施宣業寺。
數年之中,僧徒眾食竝是豐飽。
福成寺 福成寺阮修容亦有資助,在梁安宣業之次焉。
定果寺 定果寺得阮修容資助,與福成寺同。
靈光寺。
靈光寺,亦阮修容捨施所及也。
故薨逝之日,與梁安、宣業、福成、定果諸寺,皆號哭如喪私親焉。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大同九年六月二日,修容薨於江州之內寢。
信至京都,梁安、宣業、福成、定果、靈光、正覺諸寺同皆號哭,如喪親戚焉。
履道寺 履道寺,在秣陵縣東南二十五裡。
梁大同十一年,貞威將軍給事後閤舍人章法護造。
渴寒寺 渴寒寺,亦在秣陵縣東南二十五裡,與履道寺同造。
攷證: 建康實錄,履道寺西北去縣二十五裡。
案法宣集,貞威將軍給事後閤舍人章法護造渴寒寺,西北去縣二十五裡,皆置於大同十一年。
山齋寺。
謝氏世居烏衣巷,梁尚書令謝舉湛深佛理,宅內山齋泉石甚美,遂捨以為寺焉。
攷證: 南史謝舉傳,宅內山齋,捨以為寺,泉石之美,殆近自然。
到公寺 到公為南朝世族,居近淮水。
梁時到溉為散騎常侍、侍中,恆與弟洽共居一齋,友愛甚篤。
洽卒後,便捨為寺,所得祿俸,悉供寺用,因斷腥羶,朝夕禮誦。
及沒,顏色如恆,手屈二指,佛道所謂得果雲。
攷證: 南史到溉傳:家門雍睦,兄弟特相友愛。
初與弟洽,恆共居一齋。
洽卒後,便捨為寺。
蔣山有延賢寺,溉家世所立。
(延賢寺已見上。
)溉得祿奉,皆充二寺。
因斷腥羶,終身蔬食。
別營小室,朝夕從僧徒禮誦。
武帝每月三緻淨饌,恩禮甚篤。
及卒,顏色如恆,手屈二指,即佛道所雲得果也。
景公寺 景公,不知何許人,有寺在秣陵,梁時江僧寶為之畫壁雲。
攷證: 貞觀公私畫史:梁景公寺在江甯,有江僧寶畫。
幽巖寺。
幽巖寺,在秣陵縣南四十裡。
梁太清元年,永康公主造。
青山幽巖寺。
大毗曇,牛頭山佛窟寺僧也。
梁承聖二年,入秣陵青山築寺,亦名幽巖,與天闕遙相望雲。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太清元年,置幽巖寺,北去縣四十裡,永康公主造。
注引釋法論集:牛頭山佛窟寺,大毗曇傳雲:承聖二年,法師入秣陵青山,始創舍,名幽巖,與佛窟相去十裡。
毗曇所立,不雲永康矣。
(案:建造之人與建造之年俱不同,當別有一寺,不必強合為一。
) 儀香尼寺。
儀香尼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太清元年宮獲造。
靈隱寺。
靈隱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太清二年,炅待公造。
時侯景已圍臺城,而梵宇猶建,則以其地處偏僻,為兵火所不及焉。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太清元年立。
儀香尼寺,西北去縣五十裡,宮獲造。
二年立。
靈隱寺,西北去縣五十裡,炅待公造。
宣明寺 宣明寺,比邱尼所居也。
梁太清之亂,謝貞母出家於是焉。
攷證: 陳書謝貞傳,太清之亂,貞於江陵陷沒,族兄暠逃番禺,貞母出家於宣明寺。
及高祖受禪,暠還鄉裡,供養貞母將三十年。
天皇寺 天皇寺,梁簡文帝所建也。
內有柏堂,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像於壁。
唐會昌中,賴以不毀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天皇寺,明帝所置也。
(南朝惟晉、宋、齊有明帝,而皆與張僧繇不同時。
此蓋侯景弒簡文帝,初謚曰明帝也。
)內有柏堂,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
帝怪問:釋門內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爾。
及後代滅佛,焚天下寺塔,獨以有宣尼像不毀。
陳。
懷安寺。
懷安寺,陳初所建也,在臺城之側。
江總為製剎,下銘有雲:四聰??後,萬行了因。
運先玉鏡,道茂金輪。
爰構靈剎,地近重闉。
又雲:氛銷草木,劫盡沙塵。
支提永固,福業恆新。
變易東海,長乂北辰。
蓋侯景亂後之所創立雲。
攷證: 藝文類聚:江總有懷安寺剎下銘。
慧福尼寺。
慧福寺,比邱尼所居也。
陳文帝天嘉元年,有尼慧仙卒於寺,陳景哲為書碑銘焉。
攷證: 歐陽修集古錄:慧福寺尼慧仙墓銘,陳景哲書,天嘉元年立,在江甯。
國勝寺。
國勝寺,在橫山北。
陳文帝初立,章皇太後捨宅為之,後徙於南門外落馬澗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國勝寺在南門外落馬澗,去城二裡餘。
乾道志雲:舊在橫山北,陳天嘉元年,章後捨宅為寺。
楊都寺。
楊都寺,未詳其所在,陳時有釋智愷居之。
攷證: 古詩記。
釋智愷,俗姓曾氏,住揚都寺,卒於陳光大二年。
棲靈寺。
棲靈寺亦未詳其所在,陳時有張善果畫壁焉。
攷證: 貞觀公私畫史:陳棲靈寺在江甯,有張善果畫。
大皇寺 大皇寺舊有剎,陳宣帝太建十年,為雷震燬。
後主禎明元年,復起七級浮圖,未畢,火從中起而焚之,蓋陳亡之兆雲。
攷證: 建康實錄:陳太建十年六月,大雨震大皇寺剎。
陳書後主紀:時江南妖異特眾,帝乃自賣於寺為奴以厭之。
又於建康造大皇寺(案大皇寺太建中已見,此應是重造),起七級浮圖,未畢,火從中起而焚之。
寶田寺。
寶田寺在白土岡北。
陳禎明三年,隋師臨江,後主遣諸軍拒之,而忠武將軍孔範屯於寺前。
未幾,師潰而國亡矣。
攷證: 陳書後主紀,禎明三年,遣驃騎大將軍司徒豫章王叔英屯朝堂,蕭摩訶屯樂遊苑,樊毅屯耆闍寺,魯廣達屯白土岡,孔範屯寶田寺。
證聖寺(木平寺)。
證聖寺,在運瀆東南。
王安石詩雲證聖南朝寺,則必造自六朝時也。
宋呼為木平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證聖寺在行宮後,南唐木平和尚居此寺,故裡俗至今呼為木平寺。
寺東有溝,迤邐西北接運瀆,今堙塞,僅存遺迹。
注:王荊公詩雲:證聖南朝寺,三年到百回。
不知牆下路,今有幾荷開。
寶城寺(衡陽寺)。
寶城寺在建康縣東北四十五裡(今上元縣清風鄉),南朝古剎也。
唐改為衡陽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衡陽寺在上元縣清風鄉。
乾道志雲:衡陽資福禪院去城東北四十五裡,即古寶城寺基。
(志稱古者必南朝寺也。
)唐天祐三年,徐溫重建,改今額。
義和寺。
義和寺,不詳其所在,有梁昭明太子書寺額。
四無畏寺 四無畏寺,亦不詳其所在,有徐陵剎下銘。
攷證: 景定建康志:石刻有義和寺額,梁昭明太子書。
又有四無畏寺剎下銘,陳徐陵撰,其警句雲:金臺日麗,玉殿雲平,梵眾朝禮,天歌夜清。
南朝佛寺志卷下 孫毅威陳貽祓同校字。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同元年,置頭陀寺,東北去縣五十裡(案:鍾山去縣無如此之遠,疑涉靖安鎮頭陀寺而誤),舍人石興造。
金樓子聚書篇。
又得頭陀寺曇智法師陰陽蔔祝冢宅等書。
至正金陵新志引慶元志:梁寺後有頭陀巖,可容數十人。
石邁古迹編:應潮井在蔣山頭陀寺佛殿後。
其井與江潮相通,盈縮常應。
六朝事迹編類:頭陀寺,後徙置山下。
景定建康志:普濟寺,梁頭陀寺,宋治平中改賜今額。
萬福尼寺。
萬福尼寺梁大通元年,吳僧暢造。
本願尼寺。
本願尼寺梁大同元年,湘州剌史蕭環造。
攷證: 建康實錄:萬福尼寺,北去縣十八裡,吳僧暢造。
本願尼寺,湘州剌史蕭環造。
皆在梁大同元年。
平等寺 平等寺,未詳所在。
梁大同二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蓋建於是時也。
晉安王綱與湘東王繹書,極言法會之盛。
劉濳有平等寺剎下銘焉。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大同二年三月戊寅,帝幸同泰寺,設平等法會。
梁簡文帝集有與湘東王繹書雲:昨旦平等寺法會,中後無礙,受持天儀,臨席啐容,親證拜伏。
藝文類聚:劉濳有平等寺剎下銘。
普光寺。
普光寺在建康縣西北八十裡。
梁大同二年,安豐縣令張延造。
化成寺 化成寺,在秣陵縣西南七十裡,梁大同二年縣令陶道宗造。
慈恩寺。
慈恩寺,在建康縣西北二十五裡,梁大同二年邵陵王綸造。
善業尼寺。
善業尼寺,在秣陵縣西南五十裡,梁大同二年蘭恪造。
寒林寺 寒林寺,在秣陵縣東南三十五裡,梁大同二年常侍陳景造。
攷證: 建康實錄:普光寺,東南去縣八十裡,安豐縣令張延造。
化成寺,東北去縣七十裡,江甯縣令陶道宗造。
(案:梁時無江甯縣,當是秣陵。
)慈恩寺,東南去縣二十五裡,邵陵王綸造。
善業尼寺,東北去縣五十裡,蘭恪造。
寒林寺,西北去縣三十五裡,常侍陳景造。
皆在梁大同二年。
金口寺(靈鷲院,隆教院)。
金口寺,在秣陵縣東南八十五裡金口裡,梁大同二年建,楊吳改靈鷲院,宋改隆教院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隆教院在城東南八十五裡,梁大同二年建,初號金口寺,蓋裡名也。
楊吳順義二年改靈鷲院,治平元年改今額。
福興寺(殊勝寺)。
福興寺在秣陵縣西南百裡,塘埔東,銀湖北(當今之銅井鎮)。
梁大同二年,袁平造。
唐初,釋道融徙於天竺山,去故寺七裡。
南唐改為塔院。
宋名殊勝寺。
至鹹豐癸醜,寺始燬,而唐張從申碑尚存。
攷證: 建康實錄:大同二年,置福興寺,東北去縣百裡,袁平造。
景定建康志:福興寺碑,唐張從申書,額稱潤州上元縣(唐初金陵屬潤州)。
略雲:福興寺,梁大同二年之俶建也。
本在塘埔之東,銀湖之北。
有禪師釋道融,以上元二年建寺天竺,遂移舊額於新居。
天竺在故寺東南七裡也。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興寺在城西南七十五裡天竺山下。
又志:殊勝寺在南門外,本宋福興寺(案:福興梁置,此雲宋,疑誤),南唐後主葬照禪師於此,因名塔院,宋改今額。
天中寺 天中寺,梁太子綱所建。
武帝遣傳詔呂文強賫柏剎柱一口、銅一萬斤,供其營繕。
寺既成,沈炯有從遊應今詩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有謝敕賫柏剎柱銅萬斤啟。
古詩記沈炯有從遊天中寺應令詩,其警句雲:楊枝生栱樹,錫杖咒飛泉。
石座應朝講,山龕擬夜禪。
一乘寺。
凹凸寺。
一乘寺,在丹陽縣東南六裡。
梁大同三年,邵陵王綸所造也,有沙門法才居之。
俄經侯景亂而寺燬,至陳復建。
尚書令江總捨書堂於寺,寺門有凹凸花,乃張僧繇以天竺法染畫,人因呼為凹凸寺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縣六裡,邵陵王綸造,在丹陽之左。
隔邸舊開東門,門對寺,梁末賊起,遂延燒。
至陳,尚書令江總捨書堂於寺,今之堂是也。
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迹。
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所成,遠望眼暈,常如凹凸,就視即平,世鹹異之,乃名凹凸寺。
南史張譏傳,有一乘寺沙門法才等,皆傳其業。
歸來寺。
歸來寺,未詳所在。
梁湘東王繹為製寺碑銘,辭有雲:鈴隨風振,盤依露泫,丹桂無枝,朱楊自翦。
其規模亦極壯麗焉。
攷證: 藝文類聚:梁元帝有歸來寺碑。
飛流寺。
飛流寺在鍾山,有碑,梁湘東王繹所撰也。
其文曰:同符上隴,望長安之城闕;有類偃師,瞻洛陽之臺殿。
瞰連甍而如綺,雜卉木而成帷。
實京師之大剎雲。
攷證: 藝文類聚:梁元帝有鍾山飛流寺碑。
甘露鼓寺。
甘露鼓寺,未詳所在。
有敬脫法師開講於寺,及卒,梁太子綱為作墓銘焉。
攷證: 梁簡文帝集有甘露鼓寺敬脫法師墓志,其銘辭雲:善堂閒構,燈王布席。
辯河流水,辭峯積石。
梁安寺 阮修容,梁武帝後宮,湘東王繹之母也。
躬勤禮佛,自以私財於京師造梁安寺。
湘東王特製寺碑及剎下銘,太子綱復撰釋迦文佛像銘雲: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阮修容躬自禮千佛,無隔冬夏。
人不堪其苦,而不改其德。
常無蓄積,必行信捨。
京師起梁安寺。
梁元帝集有梁安寺碑,其序略雲:空靈四柱,隨仙衣而俱颺;寶塹三重,映瑞圖而涵影。
旃檀散馥,無復圓覺之風;地湧神龕,皆成多寶之塔。
又製梁安寺剎,下銘有雲:神靈戾止,亟連翩於威鳳;薩埵來遊,屢徘徊於紺馬。
梁簡文帝集有梁安寺釋迦文佛像銘,其警句雲:信根有五,覺枝雲七。
仰福靈祇,上生兜率。
宣業寺。
宣業寺,亦阮修容所造也。
每大官供應,並以施寺,數年之中,僧徒無不豐飽焉。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阮修容,每大官供進,竝以準取錢,纖毫以上皆施宣業寺。
數年之中,僧徒眾食竝是豐飽。
福成寺 福成寺阮修容亦有資助,在梁安宣業之次焉。
定果寺 定果寺得阮修容資助,與福成寺同。
靈光寺。
靈光寺,亦阮修容捨施所及也。
故薨逝之日,與梁安、宣業、福成、定果諸寺,皆號哭如喪私親焉。
攷證: 金樓子後妃篇:大同九年六月二日,修容薨於江州之內寢。
信至京都,梁安、宣業、福成、定果、靈光、正覺諸寺同皆號哭,如喪親戚焉。
履道寺 履道寺,在秣陵縣東南二十五裡。
梁大同十一年,貞威將軍給事後閤舍人章法護造。
渴寒寺 渴寒寺,亦在秣陵縣東南二十五裡,與履道寺同造。
攷證: 建康實錄,履道寺西北去縣二十五裡。
案法宣集,貞威將軍給事後閤舍人章法護造渴寒寺,西北去縣二十五裡,皆置於大同十一年。
山齋寺。
謝氏世居烏衣巷,梁尚書令謝舉湛深佛理,宅內山齋泉石甚美,遂捨以為寺焉。
攷證: 南史謝舉傳,宅內山齋,捨以為寺,泉石之美,殆近自然。
到公寺 到公為南朝世族,居近淮水。
梁時到溉為散騎常侍、侍中,恆與弟洽共居一齋,友愛甚篤。
洽卒後,便捨為寺,所得祿俸,悉供寺用,因斷腥羶,朝夕禮誦。
及沒,顏色如恆,手屈二指,佛道所謂得果雲。
攷證: 南史到溉傳:家門雍睦,兄弟特相友愛。
初與弟洽,恆共居一齋。
洽卒後,便捨為寺。
蔣山有延賢寺,溉家世所立。
(延賢寺已見上。
)溉得祿奉,皆充二寺。
因斷腥羶,終身蔬食。
別營小室,朝夕從僧徒禮誦。
武帝每月三緻淨饌,恩禮甚篤。
及卒,顏色如恆,手屈二指,即佛道所雲得果也。
景公寺 景公,不知何許人,有寺在秣陵,梁時江僧寶為之畫壁雲。
攷證: 貞觀公私畫史:梁景公寺在江甯,有江僧寶畫。
幽巖寺。
幽巖寺,在秣陵縣南四十裡。
梁太清元年,永康公主造。
青山幽巖寺。
大毗曇,牛頭山佛窟寺僧也。
梁承聖二年,入秣陵青山築寺,亦名幽巖,與天闕遙相望雲。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太清元年,置幽巖寺,北去縣四十裡,永康公主造。
注引釋法論集:牛頭山佛窟寺,大毗曇傳雲:承聖二年,法師入秣陵青山,始創舍,名幽巖,與佛窟相去十裡。
毗曇所立,不雲永康矣。
(案:建造之人與建造之年俱不同,當別有一寺,不必強合為一。
) 儀香尼寺。
儀香尼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太清元年宮獲造。
靈隱寺。
靈隱寺,在秣陵縣東南五十裡。
梁太清二年,炅待公造。
時侯景已圍臺城,而梵宇猶建,則以其地處偏僻,為兵火所不及焉。
攷證: 建康實錄:梁太清元年立。
儀香尼寺,西北去縣五十裡,宮獲造。
二年立。
靈隱寺,西北去縣五十裡,炅待公造。
宣明寺 宣明寺,比邱尼所居也。
梁太清之亂,謝貞母出家於是焉。
攷證: 陳書謝貞傳,太清之亂,貞於江陵陷沒,族兄暠逃番禺,貞母出家於宣明寺。
及高祖受禪,暠還鄉裡,供養貞母將三十年。
天皇寺 天皇寺,梁簡文帝所建也。
內有柏堂,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像於壁。
唐會昌中,賴以不毀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天皇寺,明帝所置也。
(南朝惟晉、宋、齊有明帝,而皆與張僧繇不同時。
此蓋侯景弒簡文帝,初謚曰明帝也。
)內有柏堂,張僧繇畫盧舍那佛及仲尼十哲。
帝怪問:釋門內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爾。
及後代滅佛,焚天下寺塔,獨以有宣尼像不毀。
陳。
懷安寺。
懷安寺,陳初所建也,在臺城之側。
江總為製剎,下銘有雲:四聰??後,萬行了因。
運先玉鏡,道茂金輪。
爰構靈剎,地近重闉。
又雲:氛銷草木,劫盡沙塵。
支提永固,福業恆新。
變易東海,長乂北辰。
蓋侯景亂後之所創立雲。
攷證: 藝文類聚:江總有懷安寺剎下銘。
慧福尼寺。
慧福寺,比邱尼所居也。
陳文帝天嘉元年,有尼慧仙卒於寺,陳景哲為書碑銘焉。
攷證: 歐陽修集古錄:慧福寺尼慧仙墓銘,陳景哲書,天嘉元年立,在江甯。
國勝寺。
國勝寺,在橫山北。
陳文帝初立,章皇太後捨宅為之,後徙於南門外落馬澗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國勝寺在南門外落馬澗,去城二裡餘。
乾道志雲:舊在橫山北,陳天嘉元年,章後捨宅為寺。
楊都寺。
楊都寺,未詳其所在,陳時有釋智愷居之。
攷證: 古詩記。
釋智愷,俗姓曾氏,住揚都寺,卒於陳光大二年。
棲靈寺。
棲靈寺亦未詳其所在,陳時有張善果畫壁焉。
攷證: 貞觀公私畫史:陳棲靈寺在江甯,有張善果畫。
大皇寺 大皇寺舊有剎,陳宣帝太建十年,為雷震燬。
後主禎明元年,復起七級浮圖,未畢,火從中起而焚之,蓋陳亡之兆雲。
攷證: 建康實錄:陳太建十年六月,大雨震大皇寺剎。
陳書後主紀:時江南妖異特眾,帝乃自賣於寺為奴以厭之。
又於建康造大皇寺(案大皇寺太建中已見,此應是重造),起七級浮圖,未畢,火從中起而焚之。
寶田寺。
寶田寺在白土岡北。
陳禎明三年,隋師臨江,後主遣諸軍拒之,而忠武將軍孔範屯於寺前。
未幾,師潰而國亡矣。
攷證: 陳書後主紀,禎明三年,遣驃騎大將軍司徒豫章王叔英屯朝堂,蕭摩訶屯樂遊苑,樊毅屯耆闍寺,魯廣達屯白土岡,孔範屯寶田寺。
證聖寺(木平寺)。
證聖寺,在運瀆東南。
王安石詩雲證聖南朝寺,則必造自六朝時也。
宋呼為木平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證聖寺在行宮後,南唐木平和尚居此寺,故裡俗至今呼為木平寺。
寺東有溝,迤邐西北接運瀆,今堙塞,僅存遺迹。
注:王荊公詩雲:證聖南朝寺,三年到百回。
不知牆下路,今有幾荷開。
寶城寺(衡陽寺)。
寶城寺在建康縣東北四十五裡(今上元縣清風鄉),南朝古剎也。
唐改為衡陽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衡陽寺在上元縣清風鄉。
乾道志雲:衡陽資福禪院去城東北四十五裡,即古寶城寺基。
(志稱古者必南朝寺也。
)唐天祐三年,徐溫重建,改今額。
義和寺。
義和寺,不詳其所在,有梁昭明太子書寺額。
四無畏寺 四無畏寺,亦不詳其所在,有徐陵剎下銘。
攷證: 景定建康志:石刻有義和寺額,梁昭明太子書。
又有四無畏寺剎下銘,陳徐陵撰,其警句雲:金臺日麗,玉殿雲平,梵眾朝禮,天歌夜清。
南朝佛寺志卷下 孫毅威陳貽祓同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