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蕭帝寺(法光寺,鹿苑寺)。
蕭帝寺,亦梁高祖所立也,在光宅寺之旁。
寺額為蕭子雲書,中有周子隱讀書臺。
佛殿前為郗氏窟,梁德皇後化蟒處(今之蟒蛇倉也)。
時雲法師主是寺,任孝恭從之遊,講席甚盛。
至南唐,改名法光寺。
宋曰鹿苑寺。
今之石觀音菴,實其故址雲。
攷證: 蘇鶚杜陽雜編:梁武帝好佛,造浮圖,命蕭子雲飛白大書曰蕭寺。
及寺廢,唐李約得一蕭字,載歸以名齋。
景定建康志:鹿苑寺舊名法光寺,即梁蕭帝寺也,在今城東南隅。
寺有子隱臺,周處築臺讀書處也。
佛殿前有郗氏窟,舊傳德皇後化蟒,武帝冊為龍天王,祠祀之,即此。
南史任孝恭傳,少從蕭寺雲法師讀經論,明佛理。
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明慶寺。
明慶寺,在蔣山上。
梁天監六年,後閤舍人王曇朗所造也。
寺內有泉水澄澈,俗呼八功德水。
昔有高僧曇隱於此,聞絲竹聲,俄而泉出。
梁、陳以來,嘗取以供禦愈疾。
寺後別有小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名為屏風嶺。
諸名流來遊者,陳昭為製寺碑,江總撰尚禪師墓銘,王襃、沈炯與庾肩吾、周宏讓登覽賦詩,姚察並受菩薩戒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六年置。
明慶寺,後閤舍人王曇朗造,去縣十八裡。
寺內有泉清澈,陳、梁以前嘗取供禦。
愈疾寺碑,太子舍人陳昭之文。
六朝事迹編類:明慶寺在蔣山上,寺後別有小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世人呼為屏風嶺。
有泉,俗呼八功德水。
昔有高僧曇隱於其處,忽聞絲竹音,俄而泉出。
江總集有明慶寺尚禪師墓志銘,又有遊明慶寺詩,其警句雲:幽崖聳絕壁,洞穴瀉飛泉。
王襃集有明慶寺石壁詩,其警句雲:夏水縣臺際,秋泉帶雨餘。
石生銘字長,山久谷神虛。
沈炯集有同庾中庶肩吾、周處士宏讓遊明慶寺詩,其警句雲:馴烏逐飯磬,狎獸繞禪牀。
擿菊山無酒,然松夜有香。
梁書姚察傳,察幼年,嘗就鍾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
及官陳,祿俸皆捨寺起造,並追為禪師樹碑,文甚遒麗。
涅槃寺。
涅槃寺,梁天監七年沙門僧寵所造也,在建康縣北二十裡(當今之神策門外)。
翠微寺 翠微寺在涅槃寺後山頂,天晴日朗,望見廣陵城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七年,置涅槃寺,在縣北二十裡,沙門僧寵造。
峯頂又有翠微寺,天晴日朗,望見廣陵城在目。
皇宅寺 皇宅寺,在蔣陵。
梁天監八年,於寺作佛會,凡上士一百八人,敕沈約為捨身願疏焉。
攷證: 沈約集有捨身願疏雲:大梁天監之八年,在於新所創蔣陵皇宅寺,請佛及僧,髣髴祇樹息心上士,凡一百八人。
本業寺。
本業寺在蔣山裡。
梁天監九年,比邱淨潔捨宅所造。
其側有謝靈運墓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九年,置本業寺,西去縣五十裡,比邱淨潔造,在蔣山裡。
金陵梵剎志:本業寺,在麒麟門外東城地。
梁天監中,釋淨玉捨宅為之。
景定建康志:謝靈運墓在上元縣東,與本業寺相近。
解脫寺(寂樂院,百福院)。
解脫寺在太清裡。
梁天監十年,武帝為德皇後造,欲其解脫惡業,故寺以為名,當去郗氏窟不遠也。
南唐起塔為寂樂院,後改百福院。
宋為王綸功德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十年置。
解脫寺,在縣西南六裡,武帝為德皇後造,在太清裡內。
至正金陵新志:百福院在城南五裡,梁天監中置,名解脫。
南唐以葬證寂禪師起塔,因為寂樂院,後改今名。
宋為樞密王綸功德寺。
淨名寺,資福寺(翼善寺)。
淨名寺在東山,一名土山,晉謝安別墅之所在也。
本為資福院,梁武帝改今額。
釋寶誌多往來其閒,為眾生說法。
至明,改為東山翼善寺雲。
攷證: 梁京師釋寶誌傳。
誌多來去興皇、淨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
金陵梵剎志:東山翼善寺,晉謝太傅高臥東山,即其處。
梁資福院,武帝建。
淨名院,神僧寶公說法其閒。
宋、元改淨名寺,明賜今額。
幕府寺(秀巖院)。
幕府寺,在幕府山。
晉元帝中興,王丞相導建節駐軍之所。
寺不知何時所置,釋達摩嘗居於此,後與梁祖語不合,折葦渡江而去。
故山半有達摩洞,後改為秀巖院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幕府寺,晉元帝渡江,王丞相建幕,駐軍於此,後改秀巖院。
有達摩洞,前可瞰江,寺旁有蘆數千枝,相傳達摩折以渡江之餘。
同行寺。
聖遊寺(秀峯院,寶林寺)。
梁天監初,武帝與寶誌公登幕府山,見林巒殊勝,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聖遊。
唐會昌中廢。
吳太和中復建,名秀峯院。
宋嘉祐中改寶林寺,法堂前有琪樹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寶林寺在城西北二十五裡,舊圖經雲:本同行寺,梁天監中,武帝與誌公同遊此山,見林巒殊勝,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聖遊寺。
事迹類編:唐會昌中廢,吳太和中復建,後改為秀峯院,至嘉祐中改賜今額。
宋梅摯集有寶林寺法堂前琪樹詩。
法清寺(昭文精舍)。
法清寺在湖熟,梁天監中建。
昭明太子讀書其中,故有東湖讀書臺焉。
至宋又號昭文精舍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法清院在湖熟,梁天監閒建,昭明太子讀書其中,有東湖讀書臺。
宋湻熙中,方拱辰扁昭文精舍。
元至正中,改昭文書院,今廢。
永慶寺。
白塔寺。
永慶寺,在冶城北。
梁天監中,永慶公主所造也。
寺有磚塔,又名白塔寺(此又一白塔寺也)。
寺左為謝公墩,實安石與王羲之登眺處。
鹹豐兵火後,塔燬,寺尚存。
攷證: 金陵梵剎志:永慶寺在都城北門橋,虎賁右衛中城地。
梁天監中,永慶公主香火,因名。
寺有塔,又名白塔寺。
其地深僻,林竹蒼翠,蕭然野曠。
寺左數十武有謝公墩,極登眺之勝。
勸善寺。
勸善寺,梁天監十三年武帝為釋寶誌造也,在建康縣西北十八裡(當今冶城山左近)。
是冬,寶誌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實卒於此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十三年置,去縣西北十八裡,武帝為寶誌造。
梁京師釋寶誌傳:天監十三年冬,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開善寺(古蔣山寺,太平興國寺,靈谷寺)。
梁天監十三年冬,葬釋寶誌於鍾山獨龍阜,仍即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冢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永定公主造浮圖五級於其上,又賜玻瓈珠以為塔表,張僧繇為畫遺像。
其地實臨青溪雞鳴橋焉。
寺主有釋智藏,設席開講,門徒數百。
周宏正年少進難,舉坐皆傾。
卒後,蕭抱為書碑文。
陳武帝永定元年,甘露降於松林,寺僧采之以獻。
及後主幸鍾山,召羣臣坐於寺西南,敕張譏豎義,折松枝以代麈尾,其高緻可想已。
遊覽賦詩者,梁昭明太子、湘東王繹而外,陳陰鏗、徐伯陽、釋洪偃,亦代不乏人也。
唐為寶公院,宋為太平興國寺,又為蔣山寺。
明因蔔建孝陵,乃移寺於東麓,即今之靈谷禪林雲。
攷證: 梁京師釋寶誌傳:天監十三年冬,無疾而終,葬於鍾山獨龍之阜。
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冢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
景定建康志太平興國寺注:以定林寺前岡獨龍阜葬誌公,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五級浮圖於其上,塔名玩珠,取龍玩珠之義。
十四年,即塔前建開善寺,今寺乃其地也。
唐乾符中,改為寶公院。
六朝事蹟編類。
寶公自幼出家,依於鍾山道林寺。
常持一錫杖,杖懸刀尺及鏡拂之類,由是知名。
死而將葬,賜玻瓈珠以飾塔表。
貞觀公私畫史:張僧縣畫誌公像於梁開善寺(即今之三絕碑也)。
建康實錄:青溪次南有雞鳴橋,即輿地志所謂今新安寺,東南出開善寺路度此橋。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開善智藏,崇其德業,請事師禮。
梁書周宏正傳,時有藏法師於開善寺講說,門徒數百。
壽光省司義郎周宏正,年少未知名,著紅褌,錦絞髻,踞門而聽,乘閒進難,舉坐皆傾。
至正金陵新志:梁開善寺智藏法師碑,普通三年蕭抱書。
陳書高祖紀,永定元年冬十一月己亥,甘露降於鍾山松林,彌滿巖谷,開善寺沙門採之以獻。
南史張譏傳,後主嘗幸鍾山開善寺,召從臣坐於寺西南松林下,敕譏豎義,折松枝付譏曰,以代麈。
古詩記梁昭明及元帝皆有開善寺法會詩,元帝警句雲: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澗斜日欲隱,煙生樓半藏。
又陰鏗、徐伯陽、釋洪偃皆有遊鍾山開善寺詩,鏗警句雲:棟裏歸雲白,窗外落暉紅。
古石何年臥,枯樹幾春空。
讀史方輿紀要引金陵記:蔣山寺舊在山南,梁曰開善寺,宋曰太平興國寺,後為蔣山寺。
明因孝陵奠焉,乃移於東麓,賜名靈谷寺。
慶雲寺。
慶雲寺在攝山。
梁天監末,定林寺有佛牙,為寺僧慧興所劫,得寶藏之。
至承聖末,其弟子慧志送於大丞相陳霸先。
及陳永定元年十月,詔出佛牙於杜姥宅,設無遮大會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陳永定元年冬十月庚辰,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
初,胡僧法獻於烏纏得之,常在定林寺。
梁天監末,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
慧興將終,以屬弟子慧志。
承聖末,慧志密送於高祖。
杜桂寺(香林寺)。
梁天監中,有杜、桂二姓捨宅為寺,因以杜、桂為名。
寺有大鐘,銘文可按也。
宋改香林寺,移赤山西。
攷證: 景定建康志引慶元志古鐘記雲:梁天監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捨所居以為寺,故從其姓以旌名。
至正金陵新志:杜桂院,在上元縣丹陽鄉。
乾道志雲:在城東南六十裡,南唐保大六年建,在杜桂村,因為院額。
今名香林寺,又名香林院,在赤山西。
觀音寺。
觀音寺在黃幹村。
梁天監中置,至宋廢。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觀音院在城東六十裡黃幹村,梁天監中置,宋開寶八年廢。
資聖寺(白都院)。
資聖寺,在白都山側,梁武帝所置也。
至元猶存,謂之白都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資聖院在城西南六十裡。
梁武帝置,在白都山側,俗呼白都院。
佛壇寺(佛龕院,慈相院)。
佛壇寺,在上公山,梁所置也。
一名佛龕院,亦謂之慈相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佛龕院,亦名慈相。
乾道志雲:在城西南六十裡上公山,梁佛壇寺基。
永泰寺(淨果院)。
永泰寺在吉山南,建於梁武帝時,至南唐名為淨果院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淨果院在城南五十裡吉山南,本梁永泰寺基,南唐葬淨果大師起塔,因名淨果塔院。
天光寺 天光寺在同夏裡,梁武帝故時所居也。
陸倕所製寺碑有雲:歌酒故邑,賜復窮乎身世;壎篪舊裡,高會止於當年。
殆與兄弟同處之宅焉。
攷證: 藝文類聚:陸倕有天光寺碑。
建陵寺 建陵寺,莫詳所在。
梁時佛教大熾,都下塔寺凡五百餘所,每有碑志,必請諸名士製銘,故任孝恭有建陵寺剎下銘焉。
攷證: 歐陽詢藝文類聚,梁任孝恭有建陵寺剎下銘。
棲隱寺。
棲隱寺,亦莫詳所在。
劉孝綽寺碑銘有雲:地雖舊邑,其宇維新。
又雲:召棠且思,羊碑猶泣。
遺愛伊何,形於南邑。
似是丹陽尹因佛寺舊基而創此寺也。
攷證: 藝文類聚:梁劉孝綽有棲隱寺碑。
惠日寺(惠一作慧)。
惠日寺,在建康西尉定陰裡,吳宣明太子所創為西苑者也。
梁時有阮翻居之。
天監十八年,捨宅造寺,以惠日為名。
陳太建九年,雷震惠日寺剎,為象教將衰之兆。
或曰:大同八年,丹陽尹王齡造惠日寺,在縣東二裡。
蓋別是一寺,不必強以為同雲。
攷證: 建康實錄:運瀆東曲折內池,即吳太初宮西門外池,吳宣明太子所創為西苑者也。
按其地今在惠日寺後,僧相傳呼為果師墩。
又天監十八年置。
惠日寺,西南去縣二裡,阮翻捨宅為之,在建康西尉定陰裡。
舊說雲:大同八年,丹楊尹王齡造。
今在縣東二裡。
陳書宣帝紀,太建九年秋七月己醜,震慧日寺剎。
大愛敬寺(壽甯寺)。
大愛敬寺,在鍾山竹澗。
梁普通元年,武帝為太祖文皇帝造。
越三年,建七層靈塔。
大通四年,又造旃檀像,長一丈六尺。
方造寺時,中書令王騫墅在側,有王導賜田八十頃,從求不得,遂逼奪之。
寺既成,敕蕭洽為製碑,晉安王綱作剎下銘。
武帝嘗遊覽賦詩,昭明太子和之。
太子復建讀書臺於山上,江表上已多遊於此。
又集名僧,與東魏使李同軌講經寺中。
逮太清二年,侯景作亂,圍臺城,邵陵王綸率眾入援,與戰於愛敬寺,其地遂成戰場矣。
唐改為禪院。
宋開寶中,移入城,因名壽甯寺雲。
攷證:
蕭帝寺,亦梁高祖所立也,在光宅寺之旁。
寺額為蕭子雲書,中有周子隱讀書臺。
佛殿前為郗氏窟,梁德皇後化蟒處(今之蟒蛇倉也)。
時雲法師主是寺,任孝恭從之遊,講席甚盛。
至南唐,改名法光寺。
宋曰鹿苑寺。
今之石觀音菴,實其故址雲。
攷證: 蘇鶚杜陽雜編:梁武帝好佛,造浮圖,命蕭子雲飛白大書曰蕭寺。
及寺廢,唐李約得一蕭字,載歸以名齋。
景定建康志:鹿苑寺舊名法光寺,即梁蕭帝寺也,在今城東南隅。
寺有子隱臺,周處築臺讀書處也。
佛殿前有郗氏窟,舊傳德皇後化蟒,武帝冊為龍天王,祠祀之,即此。
南史任孝恭傳,少從蕭寺雲法師讀經論,明佛理。
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明慶寺。
明慶寺,在蔣山上。
梁天監六年,後閤舍人王曇朗所造也。
寺內有泉水澄澈,俗呼八功德水。
昔有高僧曇隱於此,聞絲竹聲,俄而泉出。
梁、陳以來,嘗取以供禦愈疾。
寺後別有小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名為屏風嶺。
諸名流來遊者,陳昭為製寺碑,江總撰尚禪師墓銘,王襃、沈炯與庾肩吾、周宏讓登覽賦詩,姚察並受菩薩戒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六年置。
明慶寺,後閤舍人王曇朗造,去縣十八裡。
寺內有泉清澈,陳、梁以前嘗取供禦。
愈疾寺碑,太子舍人陳昭之文。
六朝事迹編類:明慶寺在蔣山上,寺後別有小嶺,碧石青林,幽邃如畫,世人呼為屏風嶺。
有泉,俗呼八功德水。
昔有高僧曇隱於其處,忽聞絲竹音,俄而泉出。
江總集有明慶寺尚禪師墓志銘,又有遊明慶寺詩,其警句雲:幽崖聳絕壁,洞穴瀉飛泉。
王襃集有明慶寺石壁詩,其警句雲:夏水縣臺際,秋泉帶雨餘。
石生銘字長,山久谷神虛。
沈炯集有同庾中庶肩吾、周處士宏讓遊明慶寺詩,其警句雲:馴烏逐飯磬,狎獸繞禪牀。
擿菊山無酒,然松夜有香。
梁書姚察傳,察幼年,嘗就鍾山明慶寺尚禪師受菩薩戒。
及官陳,祿俸皆捨寺起造,並追為禪師樹碑,文甚遒麗。
涅槃寺。
涅槃寺,梁天監七年沙門僧寵所造也,在建康縣北二十裡(當今之神策門外)。
翠微寺 翠微寺在涅槃寺後山頂,天晴日朗,望見廣陵城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七年,置涅槃寺,在縣北二十裡,沙門僧寵造。
峯頂又有翠微寺,天晴日朗,望見廣陵城在目。
皇宅寺 皇宅寺,在蔣陵。
梁天監八年,於寺作佛會,凡上士一百八人,敕沈約為捨身願疏焉。
攷證: 沈約集有捨身願疏雲:大梁天監之八年,在於新所創蔣陵皇宅寺,請佛及僧,髣髴祇樹息心上士,凡一百八人。
本業寺。
本業寺在蔣山裡。
梁天監九年,比邱淨潔捨宅所造。
其側有謝靈運墓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九年,置本業寺,西去縣五十裡,比邱淨潔造,在蔣山裡。
金陵梵剎志:本業寺,在麒麟門外東城地。
梁天監中,釋淨玉捨宅為之。
景定建康志:謝靈運墓在上元縣東,與本業寺相近。
解脫寺(寂樂院,百福院)。
解脫寺在太清裡。
梁天監十年,武帝為德皇後造,欲其解脫惡業,故寺以為名,當去郗氏窟不遠也。
南唐起塔為寂樂院,後改百福院。
宋為王綸功德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十年置。
解脫寺,在縣西南六裡,武帝為德皇後造,在太清裡內。
至正金陵新志:百福院在城南五裡,梁天監中置,名解脫。
南唐以葬證寂禪師起塔,因為寂樂院,後改今名。
宋為樞密王綸功德寺。
淨名寺,資福寺(翼善寺)。
淨名寺在東山,一名土山,晉謝安別墅之所在也。
本為資福院,梁武帝改今額。
釋寶誌多往來其閒,為眾生說法。
至明,改為東山翼善寺雲。
攷證: 梁京師釋寶誌傳。
誌多來去興皇、淨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
金陵梵剎志:東山翼善寺,晉謝太傅高臥東山,即其處。
梁資福院,武帝建。
淨名院,神僧寶公說法其閒。
宋、元改淨名寺,明賜今額。
幕府寺(秀巖院)。
幕府寺,在幕府山。
晉元帝中興,王丞相導建節駐軍之所。
寺不知何時所置,釋達摩嘗居於此,後與梁祖語不合,折葦渡江而去。
故山半有達摩洞,後改為秀巖院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幕府寺,晉元帝渡江,王丞相建幕,駐軍於此,後改秀巖院。
有達摩洞,前可瞰江,寺旁有蘆數千枝,相傳達摩折以渡江之餘。
同行寺。
聖遊寺(秀峯院,寶林寺)。
梁天監初,武帝與寶誌公登幕府山,見林巒殊勝,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聖遊。
唐會昌中廢。
吳太和中復建,名秀峯院。
宋嘉祐中改寶林寺,法堂前有琪樹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寶林寺在城西北二十五裡,舊圖經雲:本同行寺,梁天監中,武帝與誌公同遊此山,見林巒殊勝,命建寺,因名同行,亦名聖遊寺。
事迹類編:唐會昌中廢,吳太和中復建,後改為秀峯院,至嘉祐中改賜今額。
宋梅摯集有寶林寺法堂前琪樹詩。
法清寺(昭文精舍)。
法清寺在湖熟,梁天監中建。
昭明太子讀書其中,故有東湖讀書臺焉。
至宋又號昭文精舍雲。
攷證: 金陵梵剎志:法清院在湖熟,梁天監閒建,昭明太子讀書其中,有東湖讀書臺。
宋湻熙中,方拱辰扁昭文精舍。
元至正中,改昭文書院,今廢。
永慶寺。
白塔寺。
永慶寺,在冶城北。
梁天監中,永慶公主所造也。
寺有磚塔,又名白塔寺(此又一白塔寺也)。
寺左為謝公墩,實安石與王羲之登眺處。
鹹豐兵火後,塔燬,寺尚存。
攷證: 金陵梵剎志:永慶寺在都城北門橋,虎賁右衛中城地。
梁天監中,永慶公主香火,因名。
寺有塔,又名白塔寺。
其地深僻,林竹蒼翠,蕭然野曠。
寺左數十武有謝公墩,極登眺之勝。
勸善寺。
勸善寺,梁天監十三年武帝為釋寶誌造也,在建康縣西北十八裡(當今冶城山左近)。
是冬,寶誌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實卒於此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十三年置,去縣西北十八裡,武帝為寶誌造。
梁京師釋寶誌傳:天監十三年冬,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開善寺(古蔣山寺,太平興國寺,靈谷寺)。
梁天監十三年冬,葬釋寶誌於鍾山獨龍阜,仍即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冢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永定公主造浮圖五級於其上,又賜玻瓈珠以為塔表,張僧繇為畫遺像。
其地實臨青溪雞鳴橋焉。
寺主有釋智藏,設席開講,門徒數百。
周宏正年少進難,舉坐皆傾。
卒後,蕭抱為書碑文。
陳武帝永定元年,甘露降於松林,寺僧采之以獻。
及後主幸鍾山,召羣臣坐於寺西南,敕張譏豎義,折松枝以代麈尾,其高緻可想已。
遊覽賦詩者,梁昭明太子、湘東王繹而外,陳陰鏗、徐伯陽、釋洪偃,亦代不乏人也。
唐為寶公院,宋為太平興國寺,又為蔣山寺。
明因蔔建孝陵,乃移寺於東麓,即今之靈谷禪林雲。
攷證: 梁京師釋寶誌傳:天監十三年冬,無疾而終,葬於鍾山獨龍之阜。
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冢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
景定建康志太平興國寺注:以定林寺前岡獨龍阜葬誌公,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五級浮圖於其上,塔名玩珠,取龍玩珠之義。
十四年,即塔前建開善寺,今寺乃其地也。
唐乾符中,改為寶公院。
六朝事蹟編類。
寶公自幼出家,依於鍾山道林寺。
常持一錫杖,杖懸刀尺及鏡拂之類,由是知名。
死而將葬,賜玻瓈珠以飾塔表。
貞觀公私畫史:張僧縣畫誌公像於梁開善寺(即今之三絕碑也)。
建康實錄:青溪次南有雞鳴橋,即輿地志所謂今新安寺,東南出開善寺路度此橋。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開善智藏,崇其德業,請事師禮。
梁書周宏正傳,時有藏法師於開善寺講說,門徒數百。
壽光省司義郎周宏正,年少未知名,著紅褌,錦絞髻,踞門而聽,乘閒進難,舉坐皆傾。
至正金陵新志:梁開善寺智藏法師碑,普通三年蕭抱書。
陳書高祖紀,永定元年冬十一月己亥,甘露降於鍾山松林,彌滿巖谷,開善寺沙門採之以獻。
南史張譏傳,後主嘗幸鍾山開善寺,召從臣坐於寺西南松林下,敕譏豎義,折松枝付譏曰,以代麈。
古詩記梁昭明及元帝皆有開善寺法會詩,元帝警句雲: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
澗斜日欲隱,煙生樓半藏。
又陰鏗、徐伯陽、釋洪偃皆有遊鍾山開善寺詩,鏗警句雲:棟裏歸雲白,窗外落暉紅。
古石何年臥,枯樹幾春空。
讀史方輿紀要引金陵記:蔣山寺舊在山南,梁曰開善寺,宋曰太平興國寺,後為蔣山寺。
明因孝陵奠焉,乃移於東麓,賜名靈谷寺。
慶雲寺。
慶雲寺在攝山。
梁天監末,定林寺有佛牙,為寺僧慧興所劫,得寶藏之。
至承聖末,其弟子慧志送於大丞相陳霸先。
及陳永定元年十月,詔出佛牙於杜姥宅,設無遮大會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陳永定元年冬十月庚辰,詔出佛牙於杜姥宅,集四部設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
初,胡僧法獻於烏纏得之,常在定林寺。
梁天監末,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
慧興將終,以屬弟子慧志。
承聖末,慧志密送於高祖。
杜桂寺(香林寺)。
梁天監中,有杜、桂二姓捨宅為寺,因以杜、桂為名。
寺有大鐘,銘文可按也。
宋改香林寺,移赤山西。
攷證: 景定建康志引慶元志古鐘記雲:梁天監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捨所居以為寺,故從其姓以旌名。
至正金陵新志:杜桂院,在上元縣丹陽鄉。
乾道志雲:在城東南六十裡,南唐保大六年建,在杜桂村,因為院額。
今名香林寺,又名香林院,在赤山西。
觀音寺。
觀音寺在黃幹村。
梁天監中置,至宋廢。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觀音院在城東六十裡黃幹村,梁天監中置,宋開寶八年廢。
資聖寺(白都院)。
資聖寺,在白都山側,梁武帝所置也。
至元猶存,謂之白都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資聖院在城西南六十裡。
梁武帝置,在白都山側,俗呼白都院。
佛壇寺(佛龕院,慈相院)。
佛壇寺,在上公山,梁所置也。
一名佛龕院,亦謂之慈相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佛龕院,亦名慈相。
乾道志雲:在城西南六十裡上公山,梁佛壇寺基。
永泰寺(淨果院)。
永泰寺在吉山南,建於梁武帝時,至南唐名為淨果院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淨果院在城南五十裡吉山南,本梁永泰寺基,南唐葬淨果大師起塔,因名淨果塔院。
天光寺 天光寺在同夏裡,梁武帝故時所居也。
陸倕所製寺碑有雲:歌酒故邑,賜復窮乎身世;壎篪舊裡,高會止於當年。
殆與兄弟同處之宅焉。
攷證: 藝文類聚:陸倕有天光寺碑。
建陵寺 建陵寺,莫詳所在。
梁時佛教大熾,都下塔寺凡五百餘所,每有碑志,必請諸名士製銘,故任孝恭有建陵寺剎下銘焉。
攷證: 歐陽詢藝文類聚,梁任孝恭有建陵寺剎下銘。
棲隱寺。
棲隱寺,亦莫詳所在。
劉孝綽寺碑銘有雲:地雖舊邑,其宇維新。
又雲:召棠且思,羊碑猶泣。
遺愛伊何,形於南邑。
似是丹陽尹因佛寺舊基而創此寺也。
攷證: 藝文類聚:梁劉孝綽有棲隱寺碑。
惠日寺(惠一作慧)。
惠日寺,在建康西尉定陰裡,吳宣明太子所創為西苑者也。
梁時有阮翻居之。
天監十八年,捨宅造寺,以惠日為名。
陳太建九年,雷震惠日寺剎,為象教將衰之兆。
或曰:大同八年,丹陽尹王齡造惠日寺,在縣東二裡。
蓋別是一寺,不必強以為同雲。
攷證: 建康實錄:運瀆東曲折內池,即吳太初宮西門外池,吳宣明太子所創為西苑者也。
按其地今在惠日寺後,僧相傳呼為果師墩。
又天監十八年置。
惠日寺,西南去縣二裡,阮翻捨宅為之,在建康西尉定陰裡。
舊說雲:大同八年,丹楊尹王齡造。
今在縣東二裡。
陳書宣帝紀,太建九年秋七月己醜,震慧日寺剎。
大愛敬寺(壽甯寺)。
大愛敬寺,在鍾山竹澗。
梁普通元年,武帝為太祖文皇帝造。
越三年,建七層靈塔。
大通四年,又造旃檀像,長一丈六尺。
方造寺時,中書令王騫墅在側,有王導賜田八十頃,從求不得,遂逼奪之。
寺既成,敕蕭洽為製碑,晉安王綱作剎下銘。
武帝嘗遊覽賦詩,昭明太子和之。
太子復建讀書臺於山上,江表上已多遊於此。
又集名僧,與東魏使李同軌講經寺中。
逮太清二年,侯景作亂,圍臺城,邵陵王綸率眾入援,與戰於愛敬寺,其地遂成戰場矣。
唐改為禪院。
宋開寶中,移入城,因名壽甯寺雲。
攷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