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射遊攝山棲霞寺詩,江總有入攝山棲霞寺詩,又有棲霞寺山房夜坐簡徐祭酒周尚書並同遊羣彥詩,又有靜臥棲霞寺房望徐祭酒詩,餘題多不具錄。
景定建康志:嚴因崇報寺即棲霞寺,在京城東北之攝山,去城四十五裡。
齊永明中置,唐高祖改為功德寺,高宗改為隱居棲霞寺,禦書賜額。
武宗會昌中廢,宣宗大中五年重建。
南唐高越等建塔,徐鉉書額曰妙因寺。
宋太宗興國五年改為普雲寺,景德五年又改為棲霞禪寺,元祐六年改賜今額,為張參政璪功德寺。
金陵梵剎志:元祐中,又名虎穴寺。
草堂寺(寶乘寺)。
鍾山草堂,齊周彥倫棲遁處也,實宋元嘉時招隱館之舊址。
時有釋慧約,深達妙理,彥倫素所欽服,因於所居之前,造寺處之,名曰草堂寺。
寺左為慧約置臺講經之所。
逮梁大通中,武帝以光華殿施此寺,取珠貨值百萬,起重樓七閒,有無名法師與劉孝先以詩唱和焉。
慧約卒於梁時,王筠撰草堂寺智者法師碑,即慧約墓碣也。
寺壁有焦寶顥畫。
唐會昌中廢,宋復建為寶乘寺。
明初以其地為常開平王墓,徙寺唐家渡,為江水所齧而廢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齊周顒於鍾山西立隱舍,遇休沐則歸,仍造草堂寺以處僧慧約。
又志宋雷次宗傳:召詣京邑,為築室鍾山西巖,謂之招隱館。
今草堂隆報寺是其舊址。
又志引高僧傳:時有釋慧約,姓婁,少達妙理,顒素所欽服,乃於鍾山舊館造草堂寺以居之。
今寺左乃婁約置臺講經文之地,寺後即顒舊居也。
又志:光華殿在臺城,梁武帝施與草堂寺,取珠貨值百萬,以其地起重閣七閒。
古詩記梁劉孝先有草堂寺尋無名法師詩,又有和法師秋夜草堂寺禪房月下詩。
王筠集有草堂寺智者法師碑。
明宋濂鍾山遊記:草堂法師墓碣在蔣山寶誌塔前之左。
貞觀公私畫史:草堂寺在江甯,有焦寶顥畫。
至正金陵新志:隆報寶乘禪寺,即舊草堂寺,在上元縣鍾山鄉。
唐會昌中廢,宋復建,治平中賜額寶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
顧炎武肇域志,洪武七年,以寺地為開平王常遇春墓,徙寺太平門外二十七裡唐家渡。
後田齧於江,而寺遂廢。
及鍾山起孝陵為禁地,並慧約墓碣亦掘而棄之矣。
齊隆寺。
宣武寺。
齊有釋法鏡者,竟陵王子良深加禮待,立齊隆寺以居之。
寺在廣明門側(當今之復成倉一帶)。
至梁朝既興,武帝為兄長沙王懿治鏡所住寺,以資冥祐。
以王謚宣武,因改寺為宣武。
徐勉嘗割宅西偏以施寺焉。
攷證: 齊齊隆寺。
釋法鏡傳: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鏡誓心宏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財不畜私,常興福業。
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以居之。
後今上為長沙宣武王治鏡所居寺,因改寺曰宣武也。
(今上謂梁武帝也。
) 梁書徐勉傳,與子書曰,至清明門,宅無相容處。
所以爾者,亦復有以。
前割西邊施宣武寺,既失西廂,不復方幅。
齊熙寺。
齊熙寺有頌本朝之義,必齊時之所建也。
至梁初,名僧釋道琳居之。
攷證: 梁富陽釋道琳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
天監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三。
齊古寺(樂林院)。
齊古寺,亦齊朝所置也,至趙宋改為樂林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樂林院在石城東北六十裡,因齊古寺基。
勝善寺。
上雲居寺。
勝善寺,在鍾山之右。
齊建武二年,南海王子罕所造也。
梁時為尼所居,後為僧院,謂之上雲居。
庾信嘗從駕登雲居寺塔,王褒登雲居寺高嶺,皆有題詠,狀其勝景焉。
今山陰有白雲寺,當是其遺構。
鹹豐中,為兵火所毀,有僧結茅於此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上雲:居在鍾山之右,去城十二裡。
舊圖經雲:本齊勝善寺,建武二年,南海王蕭子罕所造。
梁時尼所居,後復為僧院。
庾信集有從駕登雲居寺塔詩雲:重巒千仞塔,危磴九層臺。
石關恆逆上,山梁乍鬥迴。
堦下雲峯出,窗前風洞開。
隔嶺經聲度,中天梵響來。
平時欣侍從,於此暫徘徊。
王褒集有登雲居高嶺詩雲:中峯雲已合,絕頂日猶晴。
邑居隨望近,風煙對眼生。
嘉慶上元縣志白雲寺在鍾山頂。
法音寺。
法音寺,未詳其所在,齊僧慧廓嘗居於是。
梁時有甘露降寺松葉上,敕賜百官,沈約以啟謝焉。
攷證: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法音寺慧廓崇其德業,請事師禮。
沈約謝甘露啟雲:左右徐儼宣敕,垂賜法音寺松葉上甘露。
慧眼寺 慧眼寺在同夏裡(當今之赤石磯南)。
齊時江蒨之所造也。
蒨嘗患目疾,智者法師舉經所雲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以告之,遂捨宅為是寺焉。
攷證: 南史江紑傳,紑父蒨患眼疾,紑夢一僧教飲慧眼水,莫解所謂。
紑叔祿與草堂寺僧智者善,往訪之。
智者曰,無量壽經雲,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蒨遂捨同夏裡宅為寺,敕名慧眼。
因洩故井,水極清冽,取以洗眼及煮藥,蒨疾果瘳。
梁 智度寺 智度寺,在青溪邊。
梁天監元年,武帝為母獻後造是寺,以資冥祐焉。
攷證: 南史梁武帝紀,及居帝位,即於青溪邊造智度寺。
金樓子興王篇又奉為獻。
後起智度寺。
新林法王寺 梁武帝義軍東下,先至新林,一戰成功,遂開帝業。
天監二年,乃即齊之靈邱苑置法王寺以旌伐。
大同九年,又於寺側起王遊苑,尚書令沈約為撰法王寺碑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靈邱苑,齊武帝立,在新林界。
梁天監中,以其地為法王寺。
建康實錄:梁天監二年,置法王寺,北去縣二十裡。
案塔寺記,武帝造,其地本名新林,前代苑也。
梁武義軍至,首祚王業,故以法王為名。
大同九年,於寺側起王遊苑,尚書令沈約為寺碑文,美武功也。
沈約法王寺碑有雲:昔周師集於孟津,漢兵至於垓下。
翦商肇乎茲地,殪楚由乎斯域。
又雲:眷言四海,莫不來王。
此維餘宅,甯止西顧。
永建寺(隱靜院)。
永建寺,在雁門山。
梁天監二年,李師利所造也。
南唐改建為隱靜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隱靜院在上元宣義鄉。
乾道志:在城東近雁門山,去城四十裡,梁天監二年建,初名永建寺,南唐保大中重修,改今額。
無垢寺 無垢寺,在鳳皇山之南。
先名天喜寺,梁天監二年改造,更今名,又謂之無垢院焉。
攷證: 金陵梵剎志:無垢寺在鳳臺門外道德鄉,原先朝天喜寺,梁天監二年改無垢寺,又名無垢院。
佛窟寺(崇教寺,宏覺寺)。
佛窟寺在牛首山,山高一百四十丈,雙峯正對宣陽門,王導嘗指之為天闕。
山下舊有辟支洞,稍上又有文殊洞,皆深入窈窕,上聳石壁。
梁天監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以佛窟為名,實僧明慶之禪房也。
由山椒起石磴百級,杉檜行列而上,曰白雲梯。
寺左有磚浮圖七級。
東峯最高處為兜率巖,昭明太子飲馬池介在兩峯之閒,佛書所謂江表牛頭是已。
宋太平興國中名崇教寺,明洪武中名宏覺寺,國朝仍而不改。
鹹豐兵火以後,已稍稍修葺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二年,置佛窟寺,北去城三十裡,僧明慶造。
景定建康志:佛窟寺一名崇教寺,在牛頭山,去城三十裡。
舊傳牛頭山下有辟支佛窟。
宋大明中,移郊壇於山之東峯,執事者導從百餘人,遊西峯石窟,見一僧趺坐,執事者問之,忽無所有,但遺錫杖、香爐、瓶盂而已。
梁天監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名佛窟寺。
唐大厤九年,代宗修峯頂七級浮圖。
宋太平興國三年,賜今額。
金陵梵剎志:佛窟寺,天監閒司空徐度建。
宋太平興國中改崇教寺,洪武初仍名佛窟,後改宏覺。
入寺歴石磴百級,曰白雲梯,左有大浮圖七級。
緣石徑而上為觀音洞,又上為兜率嚴,乃東峯最高處。
巖下有池,湧泉甚清。
折而西為文殊洞,山之脊介兩峯閒,有昭明飲馬池。
從西峯下為辟支洞,前有小石塔。
仙窟寺 仙窟寺在天闕山西峯。
中有石洞,梁武帝於其下置寺,(此與佛窟寺有山上山下之異。
)賜今額。
寺藏一石鉢盂,形狀甚古。
唐神龍中,鄭克俊并開善寺誌公屐皆取入長安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闕山注:其山西峯中石窟,梁武帝於窟穴下置寺,名曰仙窟寺。
有一石鉢盂,莫知所由來,形狀甚古。
唐神龍中,鄭克俊取將入長安及開善寺,誌公屐也。
虎窟寺 虎窟寺亦在牛頭山,伏虎洞實當其側。
或曰棲霞之虎穴寺,非也。
孔燾和梁簡文帝詩雲:脂駕出西南。
則其地可定矣。
蓋簡文為太子時,與燾及鮑至、陸罩、王臺卿、王冏時往遊覽,疊相唱和。
其曰:細松斜繞徑,峻嶺半藏天。
非天闕之景不足以當之,殆與佛窟、仙窟鼎峙而三與? 攷證: 同治上江縣志牛首山南有伏虎洞。
古詩記梁簡文帝有往虎窟山寺詩,鮑至、孔燾、陸罩、王臺卿、王冏均有奉和往虎窟山寺詩。
常樂寺(資善院,福昌院)。
常樂寺,牛頭山前之古剎也,與延壽院相鄰。
唐改資善院,南唐又號為福昌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昌院,本資善院,在城南四十裡牛頭山前,古常樂寺基,與延壽院相鄰。
唐天祐中置,南唐後主改今額。
敬業寺。
敬業寺,未詳其所在。
梁天監四年,禮部侍郎盧法震所造,蓋從上所好雲。
淨居寺。
淨居寺在南郭外。
梁天監五年,潁川剌史劉威所造也,有僧法昂居之。
及卒,晉安王綱為製墓銘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四年置。
敬業寺,禮部侍郎盧法震造,五年置。
淨居寺,北去縣六十裡,潁川剌史劉威造。
梁簡文帝集有淨居寺法昂墓志銘。
小莊嚴寺。
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本晉零陵王廟地。
梁天監六年,屠者邵文立迴買此地,捨與度禪師為寺。
以京師有莊嚴寺,故言小以別之。
八年,釋法悅於寺造無量壽佛像,既成,移置光宅寺。
逮臺城覆沒,百濟使者於端門號泣,侯景幽之於寺中,蓋為其有禾黍之感雲。
攷證: 闕名。
梁京寺記。
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本晉零陵王廟地。
天監六年,度法師起造。
時有邵文立者,世以烹屠為業。
嘗欲殺一鹿,鹿跪而流淚,以為不祥。
鹿懷一麑,尋當產育,就庖哀切,同被刳割。
因茲患疾,眉須皆落,身創並壞,乃深起悔責求道。
度法師發大誓願,罄捨家資,迴買此地,為立伽藍。
梁正覺寺釋法悅傳:悅乃與沙門智靖,以天監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造無景壽佛像,長一丈八尺。
悅、靖相繼遷化,敕以像事委僧祐。
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置光宅寺。
南史侯景傳,百濟使至,見城邑邱墟,於端門外號泣。
景怒,收之於小莊嚴寺,禁其出入。
光宅寺 梁武帝故宅在同夏裡三橋籬門側(案:裡當今之赤石磯一帶)。
相傳有天子氣,齊作婁湖苑以厭之者也。
帝即位後,捨為寺。
天監六年,使僧祐造無量壽佛,又詔鐫金像花趺,並敕周興嗣、陸倕各製寺碑。
寺東有艦澳,西有裴邃廟,而驃騎航跨淮水上,為往來必由之路。
故臨川王宏嘗伏壯士以伺車駕焉。
雲光法師於寺講經,花飛如雪,與慧雲、智者、敬脫同著盛名。
厥後晉安王綱遊覽之詩,湘東王繹大僧正之碑,沈約剎下之銘,皆足以流傳不朽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齊武帝永明元年,望氣者言婁湖有天子氣,乃築青溪舊宮,作婁湖苑以厭之。
後其地為光宅寺。
又志:三橋籬門,在光宅寺側。
又志:天監六年,初置光宅寺。
帝捨宅造寺,未成,先於小莊嚴寺造無量壽佛像,長一丈八尺。
既成,移置光宅寺。
齊建初寺僧祐傳:祐為性巧思,能自準心計。
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
造光宅寺大像。
梁武帝集有光宅寺金像,詔雲:銅初不送,何緣乃爾?豈不以真相感應,獨表神奇乎?可鐫著花趺,以為靈驗。
梁書周興嗣傳,時武帝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倕各製寺碑。
景定志:艦澳,梁武帝所開,在光宅寺東二百五十步。
其地為武帝舊宅,帝從城歸邑,儀仗塞路,開以藏船。
南史裴之禮傳,裴邃廟在光宅寺西,堂宇宏敞,松柏鬱茂。
武帝顧而歎曰,裴為更生。
又臨川王宏傳:帝幸光宅寺,有士伏於驃騎航,待帝夜出。
至正金陵新志:光宅寺,本梁武帝故宅,捨為寺。
雲光法師講法華經於寺,每有花如飛雪滿空。
南史天竺國傳,會稽鄮縣開塔,出舍利,遣光宅寺釋敬脫暫迎還臺。
又徐陵傳:光宅寺慧雲法師每嗟陵為早就,謂之顏囘。
建康實錄,陳太建八年,天台僧智者至都,居瓦官寺。
徐陵重之,詔住光宅寺。
梁簡文帝集有遊光宅寺詩,應令其起句雲:陪遊入舊豐,雲氣鬱菁蔥。
梁元帝集有光宅寺大僧正法師碑。
沈約集有光宅寺剎下銘,其詞略雲:既等漢高流連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於南陽。
所以永留聖迹,垂之不朽。
景定建康志:嚴因崇報寺即棲霞寺,在京城東北之攝山,去城四十五裡。
齊永明中置,唐高祖改為功德寺,高宗改為隱居棲霞寺,禦書賜額。
武宗會昌中廢,宣宗大中五年重建。
南唐高越等建塔,徐鉉書額曰妙因寺。
宋太宗興國五年改為普雲寺,景德五年又改為棲霞禪寺,元祐六年改賜今額,為張參政璪功德寺。
金陵梵剎志:元祐中,又名虎穴寺。
草堂寺(寶乘寺)。
鍾山草堂,齊周彥倫棲遁處也,實宋元嘉時招隱館之舊址。
時有釋慧約,深達妙理,彥倫素所欽服,因於所居之前,造寺處之,名曰草堂寺。
寺左為慧約置臺講經之所。
逮梁大通中,武帝以光華殿施此寺,取珠貨值百萬,起重樓七閒,有無名法師與劉孝先以詩唱和焉。
慧約卒於梁時,王筠撰草堂寺智者法師碑,即慧約墓碣也。
寺壁有焦寶顥畫。
唐會昌中廢,宋復建為寶乘寺。
明初以其地為常開平王墓,徙寺唐家渡,為江水所齧而廢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齊周顒於鍾山西立隱舍,遇休沐則歸,仍造草堂寺以處僧慧約。
又志宋雷次宗傳:召詣京邑,為築室鍾山西巖,謂之招隱館。
今草堂隆報寺是其舊址。
又志引高僧傳:時有釋慧約,姓婁,少達妙理,顒素所欽服,乃於鍾山舊館造草堂寺以居之。
今寺左乃婁約置臺講經文之地,寺後即顒舊居也。
又志:光華殿在臺城,梁武帝施與草堂寺,取珠貨值百萬,以其地起重閣七閒。
古詩記梁劉孝先有草堂寺尋無名法師詩,又有和法師秋夜草堂寺禪房月下詩。
王筠集有草堂寺智者法師碑。
明宋濂鍾山遊記:草堂法師墓碣在蔣山寶誌塔前之左。
貞觀公私畫史:草堂寺在江甯,有焦寶顥畫。
至正金陵新志:隆報寶乘禪寺,即舊草堂寺,在上元縣鍾山鄉。
唐會昌中廢,宋復建,治平中賜額寶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
顧炎武肇域志,洪武七年,以寺地為開平王常遇春墓,徙寺太平門外二十七裡唐家渡。
後田齧於江,而寺遂廢。
及鍾山起孝陵為禁地,並慧約墓碣亦掘而棄之矣。
齊隆寺。
宣武寺。
齊有釋法鏡者,竟陵王子良深加禮待,立齊隆寺以居之。
寺在廣明門側(當今之復成倉一帶)。
至梁朝既興,武帝為兄長沙王懿治鏡所住寺,以資冥祐。
以王謚宣武,因改寺為宣武。
徐勉嘗割宅西偏以施寺焉。
攷證: 齊齊隆寺。
釋法鏡傳: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鏡誓心宏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無避寒暑,財不畜私,常興福業。
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以居之。
後今上為長沙宣武王治鏡所居寺,因改寺曰宣武也。
(今上謂梁武帝也。
) 梁書徐勉傳,與子書曰,至清明門,宅無相容處。
所以爾者,亦復有以。
前割西邊施宣武寺,既失西廂,不復方幅。
齊熙寺。
齊熙寺有頌本朝之義,必齊時之所建也。
至梁初,名僧釋道琳居之。
攷證: 梁富陽釋道琳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
天監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三。
齊古寺(樂林院)。
齊古寺,亦齊朝所置也,至趙宋改為樂林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樂林院在石城東北六十裡,因齊古寺基。
勝善寺。
上雲居寺。
勝善寺,在鍾山之右。
齊建武二年,南海王子罕所造也。
梁時為尼所居,後為僧院,謂之上雲居。
庾信嘗從駕登雲居寺塔,王褒登雲居寺高嶺,皆有題詠,狀其勝景焉。
今山陰有白雲寺,當是其遺構。
鹹豐中,為兵火所毀,有僧結茅於此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上雲:居在鍾山之右,去城十二裡。
舊圖經雲:本齊勝善寺,建武二年,南海王蕭子罕所造。
梁時尼所居,後復為僧院。
庾信集有從駕登雲居寺塔詩雲:重巒千仞塔,危磴九層臺。
石關恆逆上,山梁乍鬥迴。
堦下雲峯出,窗前風洞開。
隔嶺經聲度,中天梵響來。
平時欣侍從,於此暫徘徊。
王褒集有登雲居高嶺詩雲:中峯雲已合,絕頂日猶晴。
邑居隨望近,風煙對眼生。
嘉慶上元縣志白雲寺在鍾山頂。
法音寺。
法音寺,未詳其所在,齊僧慧廓嘗居於是。
梁時有甘露降寺松葉上,敕賜百官,沈約以啟謝焉。
攷證: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法音寺慧廓崇其德業,請事師禮。
沈約謝甘露啟雲:左右徐儼宣敕,垂賜法音寺松葉上甘露。
慧眼寺 慧眼寺在同夏裡(當今之赤石磯南)。
齊時江蒨之所造也。
蒨嘗患目疾,智者法師舉經所雲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以告之,遂捨宅為是寺焉。
攷證: 南史江紑傳,紑父蒨患眼疾,紑夢一僧教飲慧眼水,莫解所謂。
紑叔祿與草堂寺僧智者善,往訪之。
智者曰,無量壽經雲,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蒨遂捨同夏裡宅為寺,敕名慧眼。
因洩故井,水極清冽,取以洗眼及煮藥,蒨疾果瘳。
梁 智度寺 智度寺,在青溪邊。
梁天監元年,武帝為母獻後造是寺,以資冥祐焉。
攷證: 南史梁武帝紀,及居帝位,即於青溪邊造智度寺。
金樓子興王篇又奉為獻。
後起智度寺。
新林法王寺 梁武帝義軍東下,先至新林,一戰成功,遂開帝業。
天監二年,乃即齊之靈邱苑置法王寺以旌伐。
大同九年,又於寺側起王遊苑,尚書令沈約為撰法王寺碑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靈邱苑,齊武帝立,在新林界。
梁天監中,以其地為法王寺。
建康實錄:梁天監二年,置法王寺,北去縣二十裡。
案塔寺記,武帝造,其地本名新林,前代苑也。
梁武義軍至,首祚王業,故以法王為名。
大同九年,於寺側起王遊苑,尚書令沈約為寺碑文,美武功也。
沈約法王寺碑有雲:昔周師集於孟津,漢兵至於垓下。
翦商肇乎茲地,殪楚由乎斯域。
又雲:眷言四海,莫不來王。
此維餘宅,甯止西顧。
永建寺(隱靜院)。
永建寺,在雁門山。
梁天監二年,李師利所造也。
南唐改建為隱靜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隱靜院在上元宣義鄉。
乾道志:在城東近雁門山,去城四十裡,梁天監二年建,初名永建寺,南唐保大中重修,改今額。
無垢寺 無垢寺,在鳳皇山之南。
先名天喜寺,梁天監二年改造,更今名,又謂之無垢院焉。
攷證: 金陵梵剎志:無垢寺在鳳臺門外道德鄉,原先朝天喜寺,梁天監二年改無垢寺,又名無垢院。
佛窟寺(崇教寺,宏覺寺)。
佛窟寺在牛首山,山高一百四十丈,雙峯正對宣陽門,王導嘗指之為天闕。
山下舊有辟支洞,稍上又有文殊洞,皆深入窈窕,上聳石壁。
梁天監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以佛窟為名,實僧明慶之禪房也。
由山椒起石磴百級,杉檜行列而上,曰白雲梯。
寺左有磚浮圖七級。
東峯最高處為兜率巖,昭明太子飲馬池介在兩峯之閒,佛書所謂江表牛頭是已。
宋太平興國中名崇教寺,明洪武中名宏覺寺,國朝仍而不改。
鹹豐兵火以後,已稍稍修葺雲。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二年,置佛窟寺,北去城三十裡,僧明慶造。
景定建康志:佛窟寺一名崇教寺,在牛頭山,去城三十裡。
舊傳牛頭山下有辟支佛窟。
宋大明中,移郊壇於山之東峯,執事者導從百餘人,遊西峯石窟,見一僧趺坐,執事者問之,忽無所有,但遺錫杖、香爐、瓶盂而已。
梁天監二年,司空徐度造寺,因名佛窟寺。
唐大厤九年,代宗修峯頂七級浮圖。
宋太平興國三年,賜今額。
金陵梵剎志:佛窟寺,天監閒司空徐度建。
宋太平興國中改崇教寺,洪武初仍名佛窟,後改宏覺。
入寺歴石磴百級,曰白雲梯,左有大浮圖七級。
緣石徑而上為觀音洞,又上為兜率嚴,乃東峯最高處。
巖下有池,湧泉甚清。
折而西為文殊洞,山之脊介兩峯閒,有昭明飲馬池。
從西峯下為辟支洞,前有小石塔。
仙窟寺 仙窟寺在天闕山西峯。
中有石洞,梁武帝於其下置寺,(此與佛窟寺有山上山下之異。
)賜今額。
寺藏一石鉢盂,形狀甚古。
唐神龍中,鄭克俊并開善寺誌公屐皆取入長安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闕山注:其山西峯中石窟,梁武帝於窟穴下置寺,名曰仙窟寺。
有一石鉢盂,莫知所由來,形狀甚古。
唐神龍中,鄭克俊取將入長安及開善寺,誌公屐也。
虎窟寺 虎窟寺亦在牛頭山,伏虎洞實當其側。
或曰棲霞之虎穴寺,非也。
孔燾和梁簡文帝詩雲:脂駕出西南。
則其地可定矣。
蓋簡文為太子時,與燾及鮑至、陸罩、王臺卿、王冏時往遊覽,疊相唱和。
其曰:細松斜繞徑,峻嶺半藏天。
非天闕之景不足以當之,殆與佛窟、仙窟鼎峙而三與? 攷證: 同治上江縣志牛首山南有伏虎洞。
古詩記梁簡文帝有往虎窟山寺詩,鮑至、孔燾、陸罩、王臺卿、王冏均有奉和往虎窟山寺詩。
常樂寺(資善院,福昌院)。
常樂寺,牛頭山前之古剎也,與延壽院相鄰。
唐改資善院,南唐又號為福昌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福昌院,本資善院,在城南四十裡牛頭山前,古常樂寺基,與延壽院相鄰。
唐天祐中置,南唐後主改今額。
敬業寺。
敬業寺,未詳其所在。
梁天監四年,禮部侍郎盧法震所造,蓋從上所好雲。
淨居寺。
淨居寺在南郭外。
梁天監五年,潁川剌史劉威所造也,有僧法昂居之。
及卒,晉安王綱為製墓銘焉。
攷證: 建康實錄:天監四年置。
敬業寺,禮部侍郎盧法震造,五年置。
淨居寺,北去縣六十裡,潁川剌史劉威造。
梁簡文帝集有淨居寺法昂墓志銘。
小莊嚴寺。
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本晉零陵王廟地。
梁天監六年,屠者邵文立迴買此地,捨與度禪師為寺。
以京師有莊嚴寺,故言小以別之。
八年,釋法悅於寺造無量壽佛像,既成,移置光宅寺。
逮臺城覆沒,百濟使者於端門號泣,侯景幽之於寺中,蓋為其有禾黍之感雲。
攷證: 闕名。
梁京寺記。
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本晉零陵王廟地。
天監六年,度法師起造。
時有邵文立者,世以烹屠為業。
嘗欲殺一鹿,鹿跪而流淚,以為不祥。
鹿懷一麑,尋當產育,就庖哀切,同被刳割。
因茲患疾,眉須皆落,身創並壞,乃深起悔責求道。
度法師發大誓願,罄捨家資,迴買此地,為立伽藍。
梁正覺寺釋法悅傳:悅乃與沙門智靖,以天監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造無景壽佛像,長一丈八尺。
悅、靖相繼遷化,敕以像事委僧祐。
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置光宅寺。
南史侯景傳,百濟使至,見城邑邱墟,於端門外號泣。
景怒,收之於小莊嚴寺,禁其出入。
光宅寺 梁武帝故宅在同夏裡三橋籬門側(案:裡當今之赤石磯一帶)。
相傳有天子氣,齊作婁湖苑以厭之者也。
帝即位後,捨為寺。
天監六年,使僧祐造無量壽佛,又詔鐫金像花趺,並敕周興嗣、陸倕各製寺碑。
寺東有艦澳,西有裴邃廟,而驃騎航跨淮水上,為往來必由之路。
故臨川王宏嘗伏壯士以伺車駕焉。
雲光法師於寺講經,花飛如雪,與慧雲、智者、敬脫同著盛名。
厥後晉安王綱遊覽之詩,湘東王繹大僧正之碑,沈約剎下之銘,皆足以流傳不朽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齊武帝永明元年,望氣者言婁湖有天子氣,乃築青溪舊宮,作婁湖苑以厭之。
後其地為光宅寺。
又志:三橋籬門,在光宅寺側。
又志:天監六年,初置光宅寺。
帝捨宅造寺,未成,先於小莊嚴寺造無量壽佛像,長一丈八尺。
既成,移置光宅寺。
齊建初寺僧祐傳:祐為性巧思,能自準心計。
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
造光宅寺大像。
梁武帝集有光宅寺金像,詔雲:銅初不送,何緣乃爾?豈不以真相感應,獨表神奇乎?可鐫著花趺,以為靈驗。
梁書周興嗣傳,時武帝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敕興嗣與陸倕各製寺碑。
景定志:艦澳,梁武帝所開,在光宅寺東二百五十步。
其地為武帝舊宅,帝從城歸邑,儀仗塞路,開以藏船。
南史裴之禮傳,裴邃廟在光宅寺西,堂宇宏敞,松柏鬱茂。
武帝顧而歎曰,裴為更生。
又臨川王宏傳:帝幸光宅寺,有士伏於驃騎航,待帝夜出。
至正金陵新志:光宅寺,本梁武帝故宅,捨為寺。
雲光法師講法華經於寺,每有花如飛雪滿空。
南史天竺國傳,會稽鄮縣開塔,出舍利,遣光宅寺釋敬脫暫迎還臺。
又徐陵傳:光宅寺慧雲法師每嗟陵為早就,謂之顏囘。
建康實錄,陳太建八年,天台僧智者至都,居瓦官寺。
徐陵重之,詔住光宅寺。
梁簡文帝集有遊光宅寺詩,應令其起句雲:陪遊入舊豐,雲氣鬱菁蔥。
梁元帝集有光宅寺大僧正法師碑。
沈約集有光宅寺剎下銘,其詞略雲:既等漢高流連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於南陽。
所以永留聖迹,垂之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