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上元孫文川伯澂葺述
江甯陳作霖伯雨編纂
齊。
建元寺 建元寺,齊高帝踐阼時所置,故以建元名其寺焉。
寺在青溪上,東南角有募士橋,吳大帝募勇士處也。
梁沙門僧護、僧韶皆居於是。
簡文帝為太子時,亦於此迎佛雲。
攷證: 建康實錄:青溪北源亦通後湖,出鍾山西。
今建元寺東南角度溪有橋,名募士橋,吳大帝募勇士處。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建元寺僧護、僧韶,齊德比譽。
梁簡文帝集有謝敕參迎佛啟雲:臣綱啟,主書周昂奉宣敕旨,曲賫恩參,臣即到建元寺奉候法身。
毗耶離寺。
毗耶離寺,未詳所在。
齊建元時,西域僧求那毗地來京師,敕使居之。
攷證: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傳。
毗地,中天竺人。
齊建元至京師,止毗耶離寺。
正觀寺。
正觀寺,在秦淮水側。
齊時,中天竺僧求那毗地以所得供獻,營造此寺。
重閣層門,殿堂整飾。
以中興二年卒。
梁初,復有僧伽婆羅者,亦外國僧,止於寺。
武帝甚加禮接,令譯經於壽光殿古雲館中,與毗地講席繼軌焉。
攷證: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傳:毗地為人宏厚,南海番人,鹹宗事之。
供獻皆受,悉為營法。
於建業淮側,造正觀寺以居。
重閣層門,殿堂整飾。
以中興二年,卒於所任。
梁初復有僧伽婆羅者,亦外國僧。
至京師,止正觀寺。
今上甚加禮接。
(案高僧傳係梁時作,今上謂梁武帝。
)敕於正觀寺,及壽光殿古雲館中,譯出大阿育王經、解脫大論等,凡十部,三十三卷。
齊眾造寺。
眾造寺建於齊時,譯其命名之義,疑為募資所造也。
王僧達請僧遠居之。
(案:梁普通中置眾造寺,而王僧達則卒於齊時,是齊先有此寺名。
如何氏捨宅為伽藍,趨勢者助財造構,輕薄者因呼為眾造。
若非齊有此寺,安得預以梁寺譏之?) 攷證: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傳:瑯邪王僧達,才貴當世,藉遠風素,延止眾造寺。
遠周貧濟乏,身無餘財。
崇聖寺。
崇聖尼,寺也,未詳所在。
齊有慧首尼居之。
攷證: 南史劉穆之傳,穆之孫彪,坐與亡弟母楊別居,死不殯葬,崇聖寺尼慧首剃頭為尼,以五百錢買棺,以泥絙轝送葬,為有司所奏。
孔子寺 丹陽郡之東南長樂橋(當今之馬道街一帶),舊有宣尼廟,晉太元中所置也。
至齊遷於樂遊苑東,而以舊地為浮圖,人呼為孔子寺,亦名孔子巷雲。
大仁寺 大仁寺在長樂橋東孔子巷中。
攷證: 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孔子廟在樂遊苑東,隔青溪,奉聖亭侯所奉之廟也。
舊在溪南丹楊郡之東南,本東晉所立,中廢。
宋元嘉十九年,詔復孔子廟,至齊遷今處,以舊地為浮圖,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東南五裡古長樂橋東。
景定建康志:孔子巷在大仁寺西南,古長樂橋東一裡。
興福寺。
興福寺,齊京師人為釋道儒而造也。
寺本張敬兒故宅,伏誅後入官,眾買得之,以居道儒。
時有釋慧芬,亦居是寺焉。
攷證: 齊興福寺。
釋道儒傳:長沙玉請為戒師,盧丞相伯仲孫(此六字疑有誤)共買張敬兒故宅,為儒立寺,今興福寺是也。
齊興福寺。
釋慧芬傳:以齊永明三年卒於興福寺。
洞玄寺 洞玄寺,齊永明元年所置也。
有僧法可立石。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洞玄寺在城東南三十裡,齊永明元年賜額,僧法可立石。
可考。
山茨寺 山茨寺在鍾山側,周彥倫所立之精舍也,延沙門法紹居之,而僧拔、慧照高名並美。
又有張融者,善玄言,彥倫每與遇於精舍,揮麈共談,彌日不解焉。
攷證: 齊瑯邪攝山釋法度傳:時有沙門法紹,業行清苦,譽齊於度,而學解優之,時人號曰北山二聖。
紹本巴西人,汝南周彥倫去成都,招其同下,止於山茨精舍。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傳:時鍾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照,皆弱年英邁,並著高名。
張融集門論註。
周彥倫於山茨精舍與張融遇,輒以玄言相滯,彌日不解。
太昌寺 太昌寺,齊僧宗所自造也。
宗善講經,以從來信施,構茲梵宇焉。
攷證: 齊京師太昌寺僧宗傳、宗講涅槃、維摩、勝鬘等經,近盈百編。
以從來信施,造太昌寺居之。
隱靈寺。
隱靈寺,未詳其所在。
齊永明以來,佛會極盛。
每四月八日,敕遣宦閽守門,男女分日頂禮。
然終以寺大容奸,僧尼並皆誅死雲。
攷證: 梁元帝金樓子興王篇。
齊武帝時,隱靈寺雕飾炫麗,四月八日皆往。
往以宦閽防門,有禮拜者,男女不得同日至也。
僧尼並皆妍妙,俗心不盡,或以箱簏貯姦人而進之。
後為覘伺所得,並皆誅死。
齊安寺(妙淨寺)。
齊安寺,齊世祖舊宅也。
踐阼後,遂捨為寺。
在秦淮之南,前臨官路,後接高隴(即長幹裡),與宋興寺相望。
至趙宋,遂改為妙淨寺雲。
攷證: 王荊公集李璧注:齊安寺,齊武帝宅也。
宋興,又在其北。
齊安今為妙淨寺,前臨官路,後接高隴,面淮。
普宏寺。
普宏寺,未詳其所在。
齊時寺僧智稱、慧溫講律誦法,為道俗所重。
竟陵文宣王復圖釋寶亮形於寺壁焉。
攷證: 齊京師樂安寺釋智稱傳。
文宣請於普宏講律,僧眾數百,皆奉卷承旨。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傳:時普宏有釋慧溫,亦誦法華、維摩、首楞嚴,蔬苦有志節。
齊京師靈味寺釋寶亮傳,文宣圖其影像於普宏寺。
禪靈寺。
禪靈寺,齊永明七年武皇帝之所造,施捨傾貲。
竟陵文宣王嘗稱其信心明照,宮人出家者,許其入寺焚修,蓋尼寺也。
時越州獻自然珠佛像,均置剎下,敕謝瀹為碑文,徐希秀書之。
監造者為虎賁中郎將潘敞。
後因與呂文顯私登門樓,械繫尚方,罰亦重矣。
賜額曰禪靈,識者以為有禪授之讖。
逮東昏侯淫侈,剝寺塔寶珥為潘妃殿飾,兆殆應於此與?其地當秦淮運瀆之交,有渚(即今之範家塘)、有橋(即今之鬥門橋),江淹嘗宿於渚側而得異夢。
梁侯景作亂,初登寺樓以望柳仲禮之師,後王僧辯來討,亦由淮入渚,蓋當詣臺之孔道雲。
攷證: 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永明末,上將射雉,子良諫曰,伏度陛下以信心明照,所以傾金寶於禪靈。
金樓子後妃篇:齊武帝時,內人出家為異衣,住禪靈寺者,猶愛帶之如初。
南齊書祥瑞志,永明七年,越州獻白珠,自然作照,惟佛像長三寸,上起禪靈寺,置剎下。
又謝瀹傳:上起禪靈寺,敕瀹撰碑文。
又徐爰傳: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並閑篆隸。
禪靈寺碑,希秀書也。
南史呂文度傳,虎賁中郎將潘敞掌監工作,上使造禪靈寺,新成,車駕縱觀,甚悅。
敞喜,要呂文顯私登南門樓。
上知之,繫敞上方,而出文顯為南譙郡。
齊書五行志,世祖起禪靈寺,初成,百姓縱觀。
或曰,禪者,授也。
靈非美名,所授必不得其人。
南史東昏侯紀,禪靈寺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潘妃殿飾。
景定建康志:運瀆六橋,次南禪靈橋,次南運瀆。
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
建康實錄:江淹嘗為宣城守,罷歸,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稱張景陽,謂曰:前有匹錦相寄,今可見還。
梁書侯景傳,柳仲禮、裴之高、陳文徹、鄱陽世子嗣並緣淮造柵。
及旦,景方覺,乃登禪靈寺門樓望之。
景定建康志表:梁元帝承聖元年三月,王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乘潮入淮,進至禪靈寺前。
集善寺(法雲寺)。
集善寺。
在鍾山之西。
齊豫章王薨,世祖敕貨雜物服飾,為造此寺。
唐初毀,後復置為義章院,改法雲寺(此非六朝之法雲寺也)。
宋建炎中廢。
攷證: 南齊書豫章王嶷傳,王薨後,第庫無見錢,世祖敕貨雜物服飾,得數百萬,起集善寺。
至正金陵新志:法雲寺舊在城外東北十裡蔣山,寺西門舊有章義橋,圖經雲:本齊集善寺,唐初輔公祏亂毀,後復置為義章院,改法雲,建炎兵火廢。
法雲寺。
法雲寺,在雞籠山旁,齊竟陵王子良之邸內也。
永明中,子良嘗招集名僧,開講於此寺。
至梁雲光法師,宗風未墜。
陳時,寺僧慧拔復傳業於張譏焉。
攷證: 沈約集為竟陵王發講疏: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皆深辨真俗,洞測名相,分微靡滯,臨疑若曉,同集於邸內之法雲精廬。
建康實錄雲:光居法雲寺講經,花墜。
陳書張譏傳,吳郡陸元朗、宋孟博、法雲寺沙門慧拔皆傳其業。
石室寺 石室寺在鍾山之後岡,釋僧侯安禪之所也。
時江左象教愈盛,齊文惠、文宣皆深敬信,而僧侯獨空山宴坐,不趨邸第焉。
攷證: 齊京師後岡石室。
釋僧侯傳:還都,於後岡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所。
棲霞寺(功德寺,妙因寺,普雲寺,嚴因崇報寺,虎穴寺)。
棲霞寺在江乘之攝山,其狀似繖,亦名繖山。
山多草藥,可以攝養,故以攝為名。
處士明僧紹抗迹人外,於宋泰始中遊此山,刊木翦茅,二十許年不交俗士,惟與釋智度往來,待以師友之敬。
齊永明七年,捨宅為棲霞精廬,請度居之。
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輙死,自度駐錫之後,羣患皆息。
俄見靳尚通名,願為是山護法,受菩提戒而去,由是度名重一時。
僧紹之子臨沂令仲璋於西峯石壁與度鐫造無量壽佛并二菩薩,皆高三丈餘,而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等雕琢營飾,遂成億萬化身,是為千佛巖。
巖下有白乳泉,其側有齊巴東獻武公墓,後有天開巖,尤據一山之勝。
梁時,寺僧僧朗為武帝所敬,南蘭陵蕭琛遁迹茲山,深相契慕,遺言葬法師墓傍,因之寺中有朗、詮二師,居士明僧紹治中蕭琛塑像圖。
元帝為湘東王時撰棲霞寺碑,文極典麗,江總持則敘事詳備過之,而總持又侍陳後主同遊,賦詩不下十數首,則與攝山之緣獨深焉。
其地僻處深山,雖北軍渡江,兵火不及,隋文帝猶於寺造石塔以葬舍利。
唐高祖改為功德寺,會昌中廢,旋復。
南唐號妙因寺,宋太平興國中號普雲寺,景德初仍為棲霞禪寺,元祐中改嚴因崇報寺,又號虎穴寺,然至今人皆呼之為棲霞 國朝乾隆中,大吏於中峯之左,恭建棲霞行宮,以駐清蹕。
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廬、話山亭、夕陽樓、石梁精舍、白下、卷阿諸勝。
南巡篇章,於茲尤富。
山巔有銀杏二株,蒼蔚奇古,實六朝時物。
鹹豐以後,寺僧僅構數椽於山麓,以安瓶鉢雲。
攷證: 江總集有攝山棲霞寺碑,其略雲:南徐州琅邪郡江乘縣有攝山,其狀似繖,亦名繖山。
尹先生記雲:山多草藥,可以攝生,故以攝為名焉。
景定建康志棲霞寺注:明僧紹,宋泰始中遊此山,刊木結茅,二十許年,遂捨為寺。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宋末遊於京師,高士明僧紹抗迹人外,隱居琅邪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之敬。
及亡,捨所居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羣妖皆息。
經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紙名通度曰:靳尚。
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亦嚴,緻敬已,乃言主此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物不敢幹,前諸棲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五戒永結來緣。
度曰:人神道殊,毋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
於是辭去。
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雲:弟子靳尚奉供。
正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勿得殺戮。
由是廟祠薦止菜脯而已。
六朝事跡編類:菩提王廟神,即楚大夫靳尚也。
引攝山記雲:楚靳尚以讒殺屈原,天譴作蟒,穴茲山後,後人為之立廟。
又引稽神錄雲:靳尚神居臨沂縣。
圖經雲:齊永明初,有法度禪師講經於攝山,嘗患山路磽确,僧徒疲於往來,神為平治之。
法度因為受菩提戒,立祠於後,故世號菩提廟。
江總棲霞寺碑又雲:僧紹之子仲璋為臨沂令,於西峯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二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薩侍,高三丈三寸。
大同六年,龕頂放光,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遙光及宋江夏王霍姬、齊田奐等琢造石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
又雲:先有名德僧朗法師者,去鄉遼水,問道京華,梁武皇帝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詣山諮受三論大義。
南蘭陵蕭琛遁世茲山,多歴年所,臨終遺言,葬法師墓側。
至正金陵新志:白乳泉在攝山千佛嶺下。
又齊巴東公墓在棲霞寺側。
又天開巖在攝山棲霞寺之後,去寺三裡,石多特立。
梁元帝集有棲霞寺碑,其銘詞雲:苔依翠屋,樹隱丹楹。
澗浮山影,山傳澗聲。
江總集棲霞寺詩:丹青獨不渝。
注:寺有朗、詮二師居士,明僧紹治中蕭琛塑像圖。
馮惟訥古詩記陳後主有同江僕
建元寺 建元寺,齊高帝踐阼時所置,故以建元名其寺焉。
寺在青溪上,東南角有募士橋,吳大帝募勇士處也。
梁沙門僧護、僧韶皆居於是。
簡文帝為太子時,亦於此迎佛雲。
攷證: 建康實錄:青溪北源亦通後湖,出鍾山西。
今建元寺東南角度溪有橋,名募士橋,吳大帝募勇士處。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建元寺僧護、僧韶,齊德比譽。
梁簡文帝集有謝敕參迎佛啟雲:臣綱啟,主書周昂奉宣敕旨,曲賫恩參,臣即到建元寺奉候法身。
毗耶離寺。
毗耶離寺,未詳所在。
齊建元時,西域僧求那毗地來京師,敕使居之。
攷證: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傳。
毗地,中天竺人。
齊建元至京師,止毗耶離寺。
正觀寺。
正觀寺,在秦淮水側。
齊時,中天竺僧求那毗地以所得供獻,營造此寺。
重閣層門,殿堂整飾。
以中興二年卒。
梁初,復有僧伽婆羅者,亦外國僧,止於寺。
武帝甚加禮接,令譯經於壽光殿古雲館中,與毗地講席繼軌焉。
攷證: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傳:毗地為人宏厚,南海番人,鹹宗事之。
供獻皆受,悉為營法。
於建業淮側,造正觀寺以居。
重閣層門,殿堂整飾。
以中興二年,卒於所任。
梁初復有僧伽婆羅者,亦外國僧。
至京師,止正觀寺。
今上甚加禮接。
(案高僧傳係梁時作,今上謂梁武帝。
)敕於正觀寺,及壽光殿古雲館中,譯出大阿育王經、解脫大論等,凡十部,三十三卷。
齊眾造寺。
眾造寺建於齊時,譯其命名之義,疑為募資所造也。
王僧達請僧遠居之。
(案:梁普通中置眾造寺,而王僧達則卒於齊時,是齊先有此寺名。
如何氏捨宅為伽藍,趨勢者助財造構,輕薄者因呼為眾造。
若非齊有此寺,安得預以梁寺譏之?) 攷證: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傳:瑯邪王僧達,才貴當世,藉遠風素,延止眾造寺。
遠周貧濟乏,身無餘財。
崇聖寺。
崇聖尼,寺也,未詳所在。
齊有慧首尼居之。
攷證: 南史劉穆之傳,穆之孫彪,坐與亡弟母楊別居,死不殯葬,崇聖寺尼慧首剃頭為尼,以五百錢買棺,以泥絙轝送葬,為有司所奏。
孔子寺 丹陽郡之東南長樂橋(當今之馬道街一帶),舊有宣尼廟,晉太元中所置也。
至齊遷於樂遊苑東,而以舊地為浮圖,人呼為孔子寺,亦名孔子巷雲。
大仁寺 大仁寺在長樂橋東孔子巷中。
攷證: 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孔子廟在樂遊苑東,隔青溪,奉聖亭侯所奉之廟也。
舊在溪南丹楊郡之東南,本東晉所立,中廢。
宋元嘉十九年,詔復孔子廟,至齊遷今處,以舊地為浮圖,今名孔子寺,亦名孔子巷,在城東南五裡古長樂橋東。
景定建康志:孔子巷在大仁寺西南,古長樂橋東一裡。
興福寺。
興福寺,齊京師人為釋道儒而造也。
寺本張敬兒故宅,伏誅後入官,眾買得之,以居道儒。
時有釋慧芬,亦居是寺焉。
攷證: 齊興福寺。
釋道儒傳:長沙玉請為戒師,盧丞相伯仲孫(此六字疑有誤)共買張敬兒故宅,為儒立寺,今興福寺是也。
齊興福寺。
釋慧芬傳:以齊永明三年卒於興福寺。
洞玄寺 洞玄寺,齊永明元年所置也。
有僧法可立石。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洞玄寺在城東南三十裡,齊永明元年賜額,僧法可立石。
可考。
山茨寺 山茨寺在鍾山側,周彥倫所立之精舍也,延沙門法紹居之,而僧拔、慧照高名並美。
又有張融者,善玄言,彥倫每與遇於精舍,揮麈共談,彌日不解焉。
攷證: 齊瑯邪攝山釋法度傳:時有沙門法紹,業行清苦,譽齊於度,而學解優之,時人號曰北山二聖。
紹本巴西人,汝南周彥倫去成都,招其同下,止於山茨精舍。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傳:時鍾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照,皆弱年英邁,並著高名。
張融集門論註。
周彥倫於山茨精舍與張融遇,輒以玄言相滯,彌日不解。
太昌寺 太昌寺,齊僧宗所自造也。
宗善講經,以從來信施,構茲梵宇焉。
攷證: 齊京師太昌寺僧宗傳、宗講涅槃、維摩、勝鬘等經,近盈百編。
以從來信施,造太昌寺居之。
隱靈寺。
隱靈寺,未詳其所在。
齊永明以來,佛會極盛。
每四月八日,敕遣宦閽守門,男女分日頂禮。
然終以寺大容奸,僧尼並皆誅死雲。
攷證: 梁元帝金樓子興王篇。
齊武帝時,隱靈寺雕飾炫麗,四月八日皆往。
往以宦閽防門,有禮拜者,男女不得同日至也。
僧尼並皆妍妙,俗心不盡,或以箱簏貯姦人而進之。
後為覘伺所得,並皆誅死。
齊安寺(妙淨寺)。
齊安寺,齊世祖舊宅也。
踐阼後,遂捨為寺。
在秦淮之南,前臨官路,後接高隴(即長幹裡),與宋興寺相望。
至趙宋,遂改為妙淨寺雲。
攷證: 王荊公集李璧注:齊安寺,齊武帝宅也。
宋興,又在其北。
齊安今為妙淨寺,前臨官路,後接高隴,面淮。
普宏寺。
普宏寺,未詳其所在。
齊時寺僧智稱、慧溫講律誦法,為道俗所重。
竟陵文宣王復圖釋寶亮形於寺壁焉。
攷證: 齊京師樂安寺釋智稱傳。
文宣請於普宏講律,僧眾數百,皆奉卷承旨。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傳:時普宏有釋慧溫,亦誦法華、維摩、首楞嚴,蔬苦有志節。
齊京師靈味寺釋寶亮傳,文宣圖其影像於普宏寺。
禪靈寺。
禪靈寺,齊永明七年武皇帝之所造,施捨傾貲。
竟陵文宣王嘗稱其信心明照,宮人出家者,許其入寺焚修,蓋尼寺也。
時越州獻自然珠佛像,均置剎下,敕謝瀹為碑文,徐希秀書之。
監造者為虎賁中郎將潘敞。
後因與呂文顯私登門樓,械繫尚方,罰亦重矣。
賜額曰禪靈,識者以為有禪授之讖。
逮東昏侯淫侈,剝寺塔寶珥為潘妃殿飾,兆殆應於此與?其地當秦淮運瀆之交,有渚(即今之範家塘)、有橋(即今之鬥門橋),江淹嘗宿於渚側而得異夢。
梁侯景作亂,初登寺樓以望柳仲禮之師,後王僧辯來討,亦由淮入渚,蓋當詣臺之孔道雲。
攷證: 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永明末,上將射雉,子良諫曰,伏度陛下以信心明照,所以傾金寶於禪靈。
金樓子後妃篇:齊武帝時,內人出家為異衣,住禪靈寺者,猶愛帶之如初。
南齊書祥瑞志,永明七年,越州獻白珠,自然作照,惟佛像長三寸,上起禪靈寺,置剎下。
又謝瀹傳:上起禪靈寺,敕瀹撰碑文。
又徐爰傳: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並閑篆隸。
禪靈寺碑,希秀書也。
南史呂文度傳,虎賁中郎將潘敞掌監工作,上使造禪靈寺,新成,車駕縱觀,甚悅。
敞喜,要呂文顯私登南門樓。
上知之,繫敞上方,而出文顯為南譙郡。
齊書五行志,世祖起禪靈寺,初成,百姓縱觀。
或曰,禪者,授也。
靈非美名,所授必不得其人。
南史東昏侯紀,禪靈寺塔諸寶珥,皆剝取以施潘妃殿飾。
景定建康志:運瀆六橋,次南禪靈橋,次南運瀆。
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
建康實錄:江淹嘗為宣城守,罷歸,泊禪靈寺渚,夜夢一人稱張景陽,謂曰:前有匹錦相寄,今可見還。
梁書侯景傳,柳仲禮、裴之高、陳文徹、鄱陽世子嗣並緣淮造柵。
及旦,景方覺,乃登禪靈寺門樓望之。
景定建康志表:梁元帝承聖元年三月,王僧辯督諸軍至張公洲,乘潮入淮,進至禪靈寺前。
集善寺(法雲寺)。
集善寺。
在鍾山之西。
齊豫章王薨,世祖敕貨雜物服飾,為造此寺。
唐初毀,後復置為義章院,改法雲寺(此非六朝之法雲寺也)。
宋建炎中廢。
攷證: 南齊書豫章王嶷傳,王薨後,第庫無見錢,世祖敕貨雜物服飾,得數百萬,起集善寺。
至正金陵新志:法雲寺舊在城外東北十裡蔣山,寺西門舊有章義橋,圖經雲:本齊集善寺,唐初輔公祏亂毀,後復置為義章院,改法雲,建炎兵火廢。
法雲寺。
法雲寺,在雞籠山旁,齊竟陵王子良之邸內也。
永明中,子良嘗招集名僧,開講於此寺。
至梁雲光法師,宗風未墜。
陳時,寺僧慧拔復傳業於張譏焉。
攷證: 沈約集為竟陵王發講疏: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皆深辨真俗,洞測名相,分微靡滯,臨疑若曉,同集於邸內之法雲精廬。
建康實錄雲:光居法雲寺講經,花墜。
陳書張譏傳,吳郡陸元朗、宋孟博、法雲寺沙門慧拔皆傳其業。
石室寺 石室寺在鍾山之後岡,釋僧侯安禪之所也。
時江左象教愈盛,齊文惠、文宣皆深敬信,而僧侯獨空山宴坐,不趨邸第焉。
攷證: 齊京師後岡石室。
釋僧侯傳:還都,於後岡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所。
棲霞寺(功德寺,妙因寺,普雲寺,嚴因崇報寺,虎穴寺)。
棲霞寺在江乘之攝山,其狀似繖,亦名繖山。
山多草藥,可以攝養,故以攝為名。
處士明僧紹抗迹人外,於宋泰始中遊此山,刊木翦茅,二十許年不交俗士,惟與釋智度往來,待以師友之敬。
齊永明七年,捨宅為棲霞精廬,請度居之。
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輙死,自度駐錫之後,羣患皆息。
俄見靳尚通名,願為是山護法,受菩提戒而去,由是度名重一時。
僧紹之子臨沂令仲璋於西峯石壁與度鐫造無量壽佛并二菩薩,皆高三丈餘,而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等雕琢營飾,遂成億萬化身,是為千佛巖。
巖下有白乳泉,其側有齊巴東獻武公墓,後有天開巖,尤據一山之勝。
梁時,寺僧僧朗為武帝所敬,南蘭陵蕭琛遁迹茲山,深相契慕,遺言葬法師墓傍,因之寺中有朗、詮二師,居士明僧紹治中蕭琛塑像圖。
元帝為湘東王時撰棲霞寺碑,文極典麗,江總持則敘事詳備過之,而總持又侍陳後主同遊,賦詩不下十數首,則與攝山之緣獨深焉。
其地僻處深山,雖北軍渡江,兵火不及,隋文帝猶於寺造石塔以葬舍利。
唐高祖改為功德寺,會昌中廢,旋復。
南唐號妙因寺,宋太平興國中號普雲寺,景德初仍為棲霞禪寺,元祐中改嚴因崇報寺,又號虎穴寺,然至今人皆呼之為棲霞 國朝乾隆中,大吏於中峯之左,恭建棲霞行宮,以駐清蹕。
有春雨山房、太古堂、武夷一曲精廬、話山亭、夕陽樓、石梁精舍、白下、卷阿諸勝。
南巡篇章,於茲尤富。
山巔有銀杏二株,蒼蔚奇古,實六朝時物。
鹹豐以後,寺僧僅構數椽於山麓,以安瓶鉢雲。
攷證: 江總集有攝山棲霞寺碑,其略雲:南徐州琅邪郡江乘縣有攝山,其狀似繖,亦名繖山。
尹先生記雲:山多草藥,可以攝生,故以攝為名焉。
景定建康志棲霞寺注:明僧紹,宋泰始中遊此山,刊木結茅,二十許年,遂捨為寺。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宋末遊於京師,高士明僧紹抗迹人外,隱居琅邪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之敬。
及亡,捨所居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羣妖皆息。
經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紙名通度曰:靳尚。
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亦嚴,緻敬已,乃言主此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物不敢幹,前諸棲託,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謹捨以奉給,并願五戒永結來緣。
度曰:人神道殊,毋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
於是辭去。
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雲:弟子靳尚奉供。
正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勿得殺戮。
由是廟祠薦止菜脯而已。
六朝事跡編類:菩提王廟神,即楚大夫靳尚也。
引攝山記雲:楚靳尚以讒殺屈原,天譴作蟒,穴茲山後,後人為之立廟。
又引稽神錄雲:靳尚神居臨沂縣。
圖經雲:齊永明初,有法度禪師講經於攝山,嘗患山路磽确,僧徒疲於往來,神為平治之。
法度因為受菩提戒,立祠於後,故世號菩提廟。
江總棲霞寺碑又雲:僧紹之子仲璋為臨沂令,於西峯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二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薩侍,高三丈三寸。
大同六年,龕頂放光,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遙光及宋江夏王霍姬、齊田奐等琢造石像,梁臨川靖惠王復加瑩飾。
又雲:先有名德僧朗法師者,去鄉遼水,問道京華,梁武皇帝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詣山諮受三論大義。
南蘭陵蕭琛遁世茲山,多歴年所,臨終遺言,葬法師墓側。
至正金陵新志:白乳泉在攝山千佛嶺下。
又齊巴東公墓在棲霞寺側。
又天開巖在攝山棲霞寺之後,去寺三裡,石多特立。
梁元帝集有棲霞寺碑,其銘詞雲:苔依翠屋,樹隱丹楹。
澗浮山影,山傳澗聲。
江總集棲霞寺詩:丹青獨不渝。
注:寺有朗、詮二師居士,明僧紹治中蕭琛塑像圖。
馮惟訥古詩記陳後主有同江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