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寶戒寺在龍翔寺後。
定林寺 定林寺在鍾山下,其地名蔣陵裡。
宋元嘉元年,為僧慧覽而造也。
越十二年,曇摩蜜多別建上定林寺於山西,人遂呼此為下寺。
其時高僧有求那跋摩、僧鏡、曇無讖等,皆居於此。
而梁天監中,以寺前獨龍阜為寶誌造塔,又窆釋僧祐於寺之舊基,蓋寺自齊後巳久廢矣。
逮趙宋,復就舊址創定林菴,為王安石讀書處雲。
攷證: 建康實錄:元嘉元年,置定林寺,僧覽造,在蔣陵裡。
宋京師定林寺僧慧覽傳:宋文帝請覽下都,止定林寺。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元嘉十年還都,止鍾山定林下寺。
曇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以為鍾山鎮嶽,埓美嵩華。
常歎下寺基構,臨澗低側。
於是乘高相地,揆蔔山勢。
以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營建上寺。
宋祗洹求那跋摩傳: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時有信者采花布席,跋摩所坐,華彩更鮮。
宋定林寺。
僧鏡傳:宋世祖籍甚風采,敕出京師,止定林下寺。
宋河西曇無讖傳。
又於鍾山定林寺,譯出佛母泥洹經一卷。
景定建康志:梁天監五年,以定林寺前獨龍阜葬。
寶誌: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浮圖五級於其上。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天監十七年卒,因窆於開善路西,定林之舊基也。
至正金陵新志下:定林寺在蔣山寶公塔西北,宋元嘉元年置,後廢。
趙宋創為定林菴,王安石舊讀書處。
嚴林寺。
嚴林寺,宋元嘉二年,僧招賢二法師所造也,在秣陵縣東南四十五裡。
攷證: 建康實錄:元嘉二年,置嚴林寺,西北去縣四十五裡,僧招賢二法師造。
宋興寺。
興教寺。
宋興寺,一名興教寺,在長幹裡之南,就宋武帝故居而造也,故以宋興為號。
或曰寺在蔣山寶誌塔西二裡,有誌公洗鉢池,此葢因宋熙而誤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興寺一名興教寺,今在南門外,基即劉裕故居。
至正金陵新志引慶元志:興教院即宋興寺故基,在蔣山寶誌塔西二裡。
乾道閒徙長幹裡南,亦名宋興。
(案:在蔣山者為宋熙,在南門外者為宋興,非乾道時始徙也。
景定志較確。
) 報恩寺(奉先寺,報慈院,能仁寺,此非明之大報恩寺也。
)。
報恩寺在天竺山東南,距秦淮數百步。
宋元嘉二年,文帝為高祖剏建也。
唐會昌中廢。
楊吳太和中,改造曰奉先。
南唐昇元中,改報慈。
至宋,遂名能仁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能仁寺南距秦淮數百步,其地古青溪之濆也。
初名報恩,宋元嘉二年,文帝為高祖剏建,唐會昌中廢。
偽吳太和改造曰奉先,南唐昇元改報慈,有別院。
宋崇甯賜名承天,政和七年改能仁。
金陵梵剎志:能仁寺,在天竺山東。
青園尼寺。
青園尼寺,在覆舟山下。
宋元嘉二年,駙馬王景琛為母範氏以王坦之祠堂地與尼業,首為精舍。
十五年,潘淑儀施西營地以足之。
內有七佛殿二閒,泥塑精絕。
後廢帝昱嘗乘露車以至此寺焉。
又有比邱尼淨秀,宋都亭侯梁粲之女也,亦落髮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二年,置青園寺,東北去縣二裡。
案塔寺記:駙馬王景琛為母範氏以王坦之祠堂地與比邱尼業,首為精舍。
十五年,潘淑儀施西營地以足之,起殿。
又有七佛殿二閒,泥塑精絕,後代希有及者。
南史宋後廢帝紀:帝又於蠻岡賭跳,因乘露車,無復鹵簿,往青園尼寺。
沈約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比邱尼釋淨秀,本姓梁氏,安定烏氏人也。
文粲之仕宋征虜府參軍,封龍川縣都亭侯。
尼年十九,方獲如志,落髮青園,服膺事主。
南園寺。
南園寺,未詳所在。
有穎法師,持律精嚴,淨秀尼嘗於是受戒。
於是青園諸尼及餘寺尼,無不受戒者。
攷證: 沈約尼淨秀行狀:又於南園就穎律師受戒。
即受戒日,淨甖香水,還復如前。
由是青園諸尼及餘寺尼,無不更受戒者。
龍華寺。
龍華寺,不詳其始末。
宋元嘉中,釋曇超居之,後有僧念避世於此。
攷證: 齊錢唐釋曇超傳:初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遊始興。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傳:時京師龍華僧,念誦法華金光明經,蔬食避世。
南林寺 南林寺在中興裡。
司馬梁王妃捨宅,為宋晉陵公主造也。
有僧法業居之。
後求那跋摩終於寺之戒壇前,仍就其處起立白塔,可見其與祗洹寺相近矣。
陳亡,寺廢。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四年,置南林寺,在中興裡。
司馬梁王妃捨宅,為晉陵公主造。
陳亡,廢。
宋京師道場寺。
釋慧觀傳:時道場寺又有法業,晉陵公主為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宋京師祗洹寺求那跋摩傳:於南林戒壇前茶毘之。
詳見上祗洹寺攷證。
永豐寺。
長安寺。
永豐寺,宋元嘉四年,謝方明所造也。
本名長安,為延陵有此寺,遂改今名。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元嘉四年置永豐寺,去縣七十裡。
案塔寺記,謝方明造,本名長安,為同郡延陵有之,改焉。
崇福寺 崇福寺在南門外。
宋元嘉十年,因高僧楚雲所居,賜以院名。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崇福院在南門外,宋元嘉十年,因僧楚雲所居,號崇福,至太平興國八年重修。
宋熙寺 宋熙寺,天竺僧伽羅多哆所建也。
多哆以宋景平末至京師,元嘉十年蔔居鍾山之陽,翦棘開榛,造立此寺。
十九年,同域僧曇摩蜜多卒,葬於寺前。
厥後釋曇瑤、法願、慧念均止是寺。
東有水名東澗,處士劉紆與族兄歊聽講寺中,因共蔔居澗上。
散騎常侍王規辭疾隱退,亦來寺築室以居。
左側有泉曰宋熙泉,入陳以後,勝蹟無考,唯泉獨存。
至趙宋建太平興國寺於寺基之東,寺中猶日用此泉雲。
攷證: 宋道林寺畺良耶舍傳:天竺僧伽羅多哆,以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乞食人間,宴坐林下。
元嘉十年,蔔居鍾山之陽,翦棘開榛,造立精舍,即宋熙是也。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春秋八十有七,仍葬於鍾山宋熙寺前。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傳:時宋熙寺有曇瑤者,善淨名、十住及莊、老,又工草隸。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宋熙寺法願,建元寺僧護、僧韶,皆比德齊譽。
昭明太子集有二諦義,并宋熙寺釋慧念問答。
梁簡文帝集有宋熙寺慧念法師墓志銘。
梁書劉訏傳:訏善玄言,尤精釋典,曾與族兄歊聽講諸寺,因共蔔築宋熙寺東澗,有終焉之志。
又王規傳:規常以門宗貴盛,恆思減退,後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辭疾不拜,遂於鍾山宋熙寺築室以居以居: 景定建康志:宋熙泉近宋熙寺側,今蔣山興國寺日用皆此泉也。
善居寺下。
雲居寺。
善居寺在鍾山之右。
宋元嘉中置,後改為下雲居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下:雲居院在上雲居之右,宋元嘉中置,初為善居寺,後改今額。
竹園寺。
竹園寺在蔣陵裡檀橋。
宋元嘉十一年臨川公主所造,葢尼寺也。
時有尼慧濬請高僧曇無讖譯禪經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十一年,置竹園寺,西北去縣一裡。
在今建康東尉蔣陵裡。
檀橋,案寺記,宋臨川公主造。
宋河西曇無讖傳:安陽侯者,沮渠蒙遜從弟,銳意內典,逮魏滅涼,乃南奔宋。
竹園寺尼慧濬請安陽出經,安陽通習巳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
鐵索羅寺,翠靈寺,妙果寺(瑞相院)。
鐵索羅寺本晉時尼寺,在城南門外。
宋元嘉十一年,有西域尼鐵索羅居此,因以其名稱寺焉。
宋、齊以來,或為翠靈寺,或為妙果寺。
趙宋時燬而復修,改名瑞相院雲。
攷證: 六朝事迹編類:鐵索羅寺,本東晉尼寺也。
尚書仲杲女見釋書有比邱尼,問講師,師曰:女子削髮出家為比邱尼,後因鐵索羅國尼至,遂就此建寺,以鐵索羅為名。
中國有尼自此始。
至正金陵新志:瑞相院,亦名鐵索寺,在城南門外。
注引乾道志雲:本晉時尼寺,宋元嘉七年,西域梵尼七人至,建業十一年,尼鐵索羅三人又至,因號鐵索羅寺。
宋、齊以來,或為翠靈寺,或為妙果寺,開寶八年燬。
太平興國二年,有僧請其地重興瑞相禪師塔,因改今額。
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宋元嘉十二年高僧曇摩蜜多所移建也,在下寺西山上(詳見前定林寺考證)。
或曰元嘉十六年竺法秀所造,殆共為修飾與?蜜多旋卒於此寺。
後有僧祐,凡獲信施,悉以營繕。
傅弘並建經綸藏,而寺乃大盛。
自宋暨梁,高僧如僧遠、僧柔、法通、智稱、道嵩、超辯、慧彌、法願輩,無慮數十人,皆居於是。
處士明僧紹欽、僧遠夙德,來寺候問。
而何胤、劉勰諸名流,或聽內典,或撰經證,亦時相往還焉。
寺有佛牙,乃元徽中法獻自于闐國賫來,密自禮事。
越十五載,始為人知。
獻卒之後,為豪家所劫。
齊永明九年八月,甘露降寺佛堂庭中,時以為瑞。
東昏侯至寺,射病沙門,則又僧之劫運矣。
寺有應潮井,後為北高峯。
峯上有梁昭明太子讀書臺,下有一人泉。
王褒所詠定林寺桂花詩,葢即寺後桂巖也。
寺壁又有梁解蒨畫六朝高僧墓,多在山之左。
鬱蔥哉,誠佳城巳(案:曇摩蜜多葬宋熙寺前,僧祐葬定林下寺舊基,僧遠、僧柔、慧彌、超辯、法獻、法通悉葬山南。
僧遠墓,王儉撰文;僧祐、僧柔、超辯碑,劉勰撰文;法獻碑,沈約撰文;法通碑,謝舉、蕭子雲竝撰文,刻於兩面。
其地皆距寺不遠也)。
逮宋乾道中,僧善鑑因寺久廢,請其額移建於方山,實非鍾山之舊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十六年,置上定林寺,西南去縣十八裡。
案寺記,禪師竺法秀所造,在下定林之後。
法秀初止祗洹寺,移居於此也。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元嘉十九年,卒於上寺,春秋八十有七。
又實錄:傅弘居鍾山定林寺,建經輪藏。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年十四,家人密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師奉竭誠。
永明中,奉勅入吳,試簡五眾,并宣講十誦,更伸受戒之法。
凡獲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諸寺。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大明六年,謝病隱上定林寺。
明帝踐位,請遠為師,竟不能緻。
以齊永明二年,卒於上寺。
竟陵文宣王為營墳於山南,立碑頌德,太尉王儉製文。
時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並善經論,繼迹於遠焉。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傳:柔姓陶,丹陽人,入剡白山靈鷲寺。
徵書歲及,乃更出京師,止於定林寺。
躬為玄匠,四遠欣服。
卒於延興元年,即葬於山南。
沙門僧祐為立碑墓所,東莞劉勰製文。
梁定林寺釋法通傳:踐迹京師,憩定林上寺。
天監十一年卒,葬於寺南。
弟子靜深等立碑墓側,陳郡謝舉、蘭陵蕭子雲並為製文,刻於兩面。
時定林上寺復有沙彌智進,清信苦節,修頭陀行。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定林寺法獻,於講席相值,聞其往復清玄,仍攜止山寺。
齊上定林寺。
釋道嵩傳:宋元徽中來京師,止鍾山定林寺。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傳:還都止寺,閒居養志,畢命山門。
永明十年卒,葬於寺南,劉勰為製墓文。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傳。
止於京師定林寺,以天監十七年卒,葬於寺南。
時定林又有沙門法仙,誦經有素行。
齊正勝寺釋法願傳:少時啟求出家,三啟方遂,為定林寺遠公弟子。
南史明僧紹傳,聞沙門釋僧遠夙德,往候定林寺。
齊高帝欲出寺見之,遁還攝山。
又何胤傳: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
又劉勰傳:勰為文長於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製文。
有勅與慧震沙門於定林寺撰經證,功畢,啟求出家,遂變服改名慧地雲。
(以上數條,隻言定林,未分上下,知其為定林上寺者,以齊梁時下寺巳久廢也。
)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傳:宋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
元徽三年,西遊于闐,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鎚鍱像,於是而還。
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
至文宣感夢,方傳道俗。
以建武末年卒,窆於鍾山之陽。
獻弟子僧祐為造碑墓所,丹楊尹沈約製文。
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雲: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
寺司即隨請開閣。
主帥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
至今竟不測所在。
(案:此牙作高僧傳時,尚不知何人賺去。
今讀陳書?高祖本紀,乃知取佛牙者,即陳武帝。
其曰慶雲寺慧興者,託辭也。
詳見下慶雲寺條。
鹹豐未經兵燹之前,牙在香林寺中,予猶及見之。
) 齊書武帝紀,永明九年八月,甘露降定林寺佛堂庭中。
又東昏侯紀:至定林寺,有老病沙門不能去,命左右射之。
貞觀公私畫史:定林寺在江甯,有梁解蒨畫。
景定建康志:梁昭明太子書臺,在蔣山定林寺後山北高峯上。
又一人泉,在北高峯絕頂定林寺後。
至正金陵新志上:定林寺舊在蔣山應潮井後,宋乾道閒,僧善鑑請其額於方山重建。
王褒集有詠定林寺桂花詩。
靈鷲寺。
靈鷲寺,未詳其所在。
宋杯度道人自南州移居之。
至齊時,名僧慧高請其師僧審還寺,為別立禪房焉。
攷證: 宋京師杯度傳,自南州移靈鷲寺,至元嘉中卒,葬建業之覆舟山。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傳:靈鷲寺慧高從受禪業,乃請審還寺,別立禪房。
王國寺。
王國寺,葢比邱尼所居也。
宋元嘉二十二年,孔熙先等謀逆,有王國寺尼法靜出入彭城王義康家,則交結豪貴而不守戒律雲。
攷證: 建康實錄:員外散騎常侍孔熙,先與太子詹事範蔚宗謀奉彭城王義康為逆。
時有王國寺尼法靜出人義康家,尼妹夫許曜領隊在臺,宿衛宮省,許為內應。
延壽寺(延熙寺)。
延壽寺,宋元嘉二十二年,義陽王昶母謝太妃所造也,至唐改名延熙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二十二年,置延壽寺,西北去縣八十裡。
案寺記:義陽王昶母謝太妃造,隋末廢,唐上元二年重置,名延熙寺。
烏衣寺。
烏衣寺在烏衣巷。
宋元嘉時,釋慧叡與慧義同居之,講說諸經,思徹言表。
厥後曇遷、曇憑皆以轉讀名於時焉。
攷證: 宋京師烏衣寺僧慧叡傳:適京師,止於烏衣寺,講說諸經,皆思徹言表。
宋京師祗洹寺。
釋慧義傳:義勸範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祗洹寺,泰從之。
及泰薨,泰第三子晏遂奪而不與,義乃移止烏衣寺,與慧叡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衣寺。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遷長於轉讀,有無窮聲韻。
初止祗洹寺,後移烏衣寺。
齊烏衣寺釋曇憑傳: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烏衣寺。
齊福寺。
齊福寺宋元嘉末年造。
福曰齊福,葢蕭氏將興之兆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三十年,置齊福寺。
天竺寺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
宋元嘉中,文帝遣使迎至都。
初住祗洹寺,後於丹楊郡譯經,立天竺寺以居之(當在今之銅井鎮)。
至齊時,有僧賢居此寺,善於敷論,名振上國焉。
攷證: 宋中興寺求那跋陀羅傳。
陀羅,中天竺人。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宋太祖遣使迎接。
既至京都,初住祗洹寺,集義學諸生譯出維阿含經。
後於丹楊郡譯出勝鬘、楞伽經。
世祖嘉其純謹,益加禮遇。
(案:天竺寺當立於是時,名曰天竺,以其本天竺人也。
)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傳:時有中興寺僧敬道文、天竺寺僧賢,並善敷論,名振上國雲。
禪岡寺。
禪岡寺,宋孝建二年,蕭惠開為父思話而造也。
惠開家世奉佛,凡為父造四寺,在京都南岡下者名禪岡,是為其一(當在今之赤石磯)。
齊有高僧法開、僧紹等居之。
梁何遜詩所謂拱樹捎雲密,重樓霧中出者,真能狀此寺之景雲。
攷證: 宋書蕭惠開傳,惠開,思話之子。
丁父艱,居喪多孝性。
家素奉佛,凡為父造四寺於南岡下,名曰禪岡寺。
於曲阿故宅,名曰禪鄉寺。
於京口墓亭,名曰禪亭寺。
於所封邑封陽縣,名曰禪封寺。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
餘杭縣法開者,清爽雋發,善為德論。
出京止禪岡寺,與同寺僧紹有聞於時。
梁何遜集有登禪岡寺望和虞記室詩,其警句雲:南望南郭門,拱樹梢雲密。
北窗北溱道,重樓霧中出。
司徒寺 司徒寺,宋司徒何尚之所造,故以官名其寺焉。
何氏自晉司空充至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並建立塔寺,此為其一。
陳徐陵有宋司徒寺碑,葢為寺僧而作雲。
攷證: 梁書何敬容傳,何氏自晉司空充、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並建立塔寺。
徐陵集有齊國宋司徒寺碑。
(案:南朝稱某寺某僧,必先稱其國。
時國祚皆短,幾僧卒於何代,即稱何代僧。
高僧傳歴歴不爽。
此言齊國,係言其僧為齊代人。
集中此碑誤刪僧名,令人不解。
如雲齊國宋司徒寺某法師碑,則了然矣。
) 法輪寺。
法輪寺在覆舟山下,亦何尚之所造也。
寺成,請釋志道居之。
至齊時,何點以其為家寺,常居於是,竟陵文宣王就見之。
後崔慧景反,圍宮城,頓兵寺前,以其精通佛理,逼與談義,真六朝人戎服談玄之結習焉。
攷證: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傳:何尚之欽德緻禮,請居所造法輪寺。
南史何點傳,在法輪寺,竟陵王子良就見之,角巾登席,子良欣悅無巳。
齊書崔慧景傳,性好談義,兼解佛理。
頓法輪寺,對客高談。
讀史方輿紀要:法輪寺在城北覆舟山下,齊崔慧景圍宮城,頓法輪寺,對客高談處也。
南澗寺。
南澗寺,在何尚之宅畔。
尚之宅臨南澗,又謂之落馬澗(當今南門外西街澗子橋)。
寺居其閒,即以南澗為名焉。
居是寺者,有高僧道冏、顯亮、智稱。
而何求仍世居舊宅,不肯就徵。
張景真則捨身設齋於此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何尚之宅在南澗寺側。
至正金陵新志引戚氏光雲:南史有南澗寺。
慶元志雲:南澗即今落馬澗,比年始題其榜曰躍馬澗。
宋京師南澗寺。
釋道冏傳:冏止南澗寺,世以般舟為業。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新安孝敬王子鸞,為亡所生母殷貴妃造新安寺。
勅選三州,招延英哲。
遠與小山法瑤、南澗顯亮,俱被徵召。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
乃投南澗禪房宗公,請受五戒。
南齊書何求傳,除司空從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
求時住南澗寺,不肯詣臺,乞於寺拜受,見許。
未幾,遁歸吳。
又荀伯玉傳,世祖在東宮,左右張景真於南澗寺捨身,齎有元徽紫皮袴褶,他物稱是。
大莊嚴寺。
宋孝武大明三年,路太後於宣陽門外太社西藥園造寺,名莊嚴寺,建塔七層,寺前有市(當今之笡橋西,今笡橋亦有市)。
後因梁有小莊嚴寺,故稱此為大以別之。
歴朝高僧,如曇斌、曇濟、曇宗、慧亮、道慧、元趣、法道、僧璩等輩,無慮十餘人,皆止寺。
其最著者,僧達講維摩經,敕坐近張緒,俾聞其言。
寶誌與王筠交,而筠後為作墓碑。
僧旻深通禪理,梁昭明嘗與諮論,簡文作成實論義疏序,元帝為製碑文。
江總亦有大莊嚴寺碑。
是皆文人之慧業也。
至於遭逢世變,興替相仍,則宋元徽二年,張敬兒敗賊於寺前小市,賀琛被賊創舉,送此寺療治之。
齊東昏侯取寺中九子玉鈴,為潘妃殿飾。
侯景亂梁,宿莊嚴寺,即南郊祭天。
陳永定二年,高祖屢幸寺,捨身發金光明經題,并設無礙大會。
顏晃因甘露降寺中,遂獻甘露頌。
宣帝太建十年,雷震莊嚴寺露盤。
逮隋時漸圮,唐天寶中乃重修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大明中,路太後造莊嚴寺(詳見上謝寺)。
梁天監中,置小莊嚴寺(詳見下)。
南史?虞願傳:宋明帝起湘宮寺,以孝武莊嚴剎七層,欲起十層。
(案:此知莊嚴寺有七層塔,路太後造寺在孝武時,故謂孝武莊嚴剎也。
) 宋京師莊嚴寺釋曇斌傳:宋元徽中,卒於莊嚴寺。
時莊嚴寺復有曇濟、曇宗等,並以學業才力見重一時。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傳:泰始之初,莊嚴大集,簡閱義士,上首千人,敕亮與斌遞為法主。
宋京師莊嚴寺釋道慧傳:慧以母老,欲存資奉,乃移憩莊嚴寺。
時莊嚴寺復有元趣、僧達,並以學解見稱。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傳:踐迹京師,初止莊嚴,後憩定林。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傳:後移止莊嚴寺,卒於所任。
南史張緒傳,齊高帝重緒文學,嘗幸莊嚴寺,聽僧達道人講維摩經。
坐遠,緒不聞其言,乃遷僧達以近之。
又釋寶誌傳:先是,王筠至莊嚴寺,寶誌與之交言歡飲。
至亡,武帝命筠為碑,葢先覺雲。
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諦義、解法身義,并載僧旻問答。
梁簡文帝集有僧旻成實論義疏序。
梁元帝集有僧旻法師碑。
陳江總集有大莊嚴寺碑,其警句雲:前望則紅塵四合,見三市之盈虛;後睇則紫閣九重,連雙闕之聳峭。
南史宋後廢帝紀,元徽二年,張敬兒破賊宣陽門莊嚴寺小市。
又賀琛傳:琛被創未至死,賊舉送莊嚴寺療治之。
又齊東昏侯紀:莊嚴寺有玉九子鈴,剝取以為潘妃殿飾。
又侯景傳:先夕,景宿大莊嚴寺,即南郊柴燎於天。
陳書高祖本紀,永定二年五月辛酉,
定林寺 定林寺在鍾山下,其地名蔣陵裡。
宋元嘉元年,為僧慧覽而造也。
越十二年,曇摩蜜多別建上定林寺於山西,人遂呼此為下寺。
其時高僧有求那跋摩、僧鏡、曇無讖等,皆居於此。
而梁天監中,以寺前獨龍阜為寶誌造塔,又窆釋僧祐於寺之舊基,蓋寺自齊後巳久廢矣。
逮趙宋,復就舊址創定林菴,為王安石讀書處雲。
攷證: 建康實錄:元嘉元年,置定林寺,僧覽造,在蔣陵裡。
宋京師定林寺僧慧覽傳:宋文帝請覽下都,止定林寺。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元嘉十年還都,止鍾山定林下寺。
曇多天性凝靜,雅愛山水。
以為鍾山鎮嶽,埓美嵩華。
常歎下寺基構,臨澗低側。
於是乘高相地,揆蔔山勢。
以元嘉十二年,斬木刊石,營建上寺。
宋祗洹求那跋摩傳: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時有信者采花布席,跋摩所坐,華彩更鮮。
宋定林寺。
僧鏡傳:宋世祖籍甚風采,敕出京師,止定林下寺。
宋河西曇無讖傳。
又於鍾山定林寺,譯出佛母泥洹經一卷。
景定建康志:梁天監五年,以定林寺前獨龍阜葬。
寶誌:永定公主以湯沐之資,造浮圖五級於其上。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天監十七年卒,因窆於開善路西,定林之舊基也。
至正金陵新志下:定林寺在蔣山寶公塔西北,宋元嘉元年置,後廢。
趙宋創為定林菴,王安石舊讀書處。
嚴林寺。
嚴林寺,宋元嘉二年,僧招賢二法師所造也,在秣陵縣東南四十五裡。
攷證: 建康實錄:元嘉二年,置嚴林寺,西北去縣四十五裡,僧招賢二法師造。
宋興寺。
興教寺。
宋興寺,一名興教寺,在長幹裡之南,就宋武帝故居而造也,故以宋興為號。
或曰寺在蔣山寶誌塔西二裡,有誌公洗鉢池,此葢因宋熙而誤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興寺一名興教寺,今在南門外,基即劉裕故居。
至正金陵新志引慶元志:興教院即宋興寺故基,在蔣山寶誌塔西二裡。
乾道閒徙長幹裡南,亦名宋興。
(案:在蔣山者為宋熙,在南門外者為宋興,非乾道時始徙也。
景定志較確。
) 報恩寺(奉先寺,報慈院,能仁寺,此非明之大報恩寺也。
)。
報恩寺在天竺山東南,距秦淮數百步。
宋元嘉二年,文帝為高祖剏建也。
唐會昌中廢。
楊吳太和中,改造曰奉先。
南唐昇元中,改報慈。
至宋,遂名能仁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能仁寺南距秦淮數百步,其地古青溪之濆也。
初名報恩,宋元嘉二年,文帝為高祖剏建,唐會昌中廢。
偽吳太和改造曰奉先,南唐昇元改報慈,有別院。
宋崇甯賜名承天,政和七年改能仁。
金陵梵剎志:能仁寺,在天竺山東。
青園尼寺。
青園尼寺,在覆舟山下。
宋元嘉二年,駙馬王景琛為母範氏以王坦之祠堂地與尼業,首為精舍。
十五年,潘淑儀施西營地以足之。
內有七佛殿二閒,泥塑精絕。
後廢帝昱嘗乘露車以至此寺焉。
又有比邱尼淨秀,宋都亭侯梁粲之女也,亦落髮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二年,置青園寺,東北去縣二裡。
案塔寺記:駙馬王景琛為母範氏以王坦之祠堂地與比邱尼業,首為精舍。
十五年,潘淑儀施西營地以足之,起殿。
又有七佛殿二閒,泥塑精絕,後代希有及者。
南史宋後廢帝紀:帝又於蠻岡賭跳,因乘露車,無復鹵簿,往青園尼寺。
沈約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比邱尼釋淨秀,本姓梁氏,安定烏氏人也。
文粲之仕宋征虜府參軍,封龍川縣都亭侯。
尼年十九,方獲如志,落髮青園,服膺事主。
南園寺。
南園寺,未詳所在。
有穎法師,持律精嚴,淨秀尼嘗於是受戒。
於是青園諸尼及餘寺尼,無不受戒者。
攷證: 沈約尼淨秀行狀:又於南園就穎律師受戒。
即受戒日,淨甖香水,還復如前。
由是青園諸尼及餘寺尼,無不更受戒者。
龍華寺。
龍華寺,不詳其始末。
宋元嘉中,釋曇超居之,後有僧念避世於此。
攷證: 齊錢唐釋曇超傳:初止都龍華寺,元嘉末,南遊始興。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傳:時京師龍華僧,念誦法華金光明經,蔬食避世。
南林寺 南林寺在中興裡。
司馬梁王妃捨宅,為宋晉陵公主造也。
有僧法業居之。
後求那跋摩終於寺之戒壇前,仍就其處起立白塔,可見其與祗洹寺相近矣。
陳亡,寺廢。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四年,置南林寺,在中興裡。
司馬梁王妃捨宅,為晉陵公主造。
陳亡,廢。
宋京師道場寺。
釋慧觀傳:時道場寺又有法業,晉陵公主為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宋京師祗洹寺求那跋摩傳:於南林戒壇前茶毘之。
詳見上祗洹寺攷證。
永豐寺。
長安寺。
永豐寺,宋元嘉四年,謝方明所造也。
本名長安,為延陵有此寺,遂改今名。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元嘉四年置永豐寺,去縣七十裡。
案塔寺記,謝方明造,本名長安,為同郡延陵有之,改焉。
崇福寺 崇福寺在南門外。
宋元嘉十年,因高僧楚雲所居,賜以院名。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崇福院在南門外,宋元嘉十年,因僧楚雲所居,號崇福,至太平興國八年重修。
宋熙寺 宋熙寺,天竺僧伽羅多哆所建也。
多哆以宋景平末至京師,元嘉十年蔔居鍾山之陽,翦棘開榛,造立此寺。
十九年,同域僧曇摩蜜多卒,葬於寺前。
厥後釋曇瑤、法願、慧念均止是寺。
東有水名東澗,處士劉紆與族兄歊聽講寺中,因共蔔居澗上。
散騎常侍王規辭疾隱退,亦來寺築室以居。
左側有泉曰宋熙泉,入陳以後,勝蹟無考,唯泉獨存。
至趙宋建太平興國寺於寺基之東,寺中猶日用此泉雲。
攷證: 宋道林寺畺良耶舍傳:天竺僧伽羅多哆,以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乞食人間,宴坐林下。
元嘉十年,蔔居鍾山之陽,翦棘開榛,造立精舍,即宋熙是也。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春秋八十有七,仍葬於鍾山宋熙寺前。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傳:時宋熙寺有曇瑤者,善淨名、十住及莊、老,又工草隸。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宋熙寺法願,建元寺僧護、僧韶,皆比德齊譽。
昭明太子集有二諦義,并宋熙寺釋慧念問答。
梁簡文帝集有宋熙寺慧念法師墓志銘。
梁書劉訏傳:訏善玄言,尤精釋典,曾與族兄歊聽講諸寺,因共蔔築宋熙寺東澗,有終焉之志。
又王規傳:規常以門宗貴盛,恆思減退,後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辭疾不拜,遂於鍾山宋熙寺築室以居以居: 景定建康志:宋熙泉近宋熙寺側,今蔣山興國寺日用皆此泉也。
善居寺下。
雲居寺。
善居寺在鍾山之右。
宋元嘉中置,後改為下雲居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下:雲居院在上雲居之右,宋元嘉中置,初為善居寺,後改今額。
竹園寺。
竹園寺在蔣陵裡檀橋。
宋元嘉十一年臨川公主所造,葢尼寺也。
時有尼慧濬請高僧曇無讖譯禪經於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十一年,置竹園寺,西北去縣一裡。
在今建康東尉蔣陵裡。
檀橋,案寺記,宋臨川公主造。
宋河西曇無讖傳:安陽侯者,沮渠蒙遜從弟,銳意內典,逮魏滅涼,乃南奔宋。
竹園寺尼慧濬請安陽出經,安陽通習巳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
鐵索羅寺,翠靈寺,妙果寺(瑞相院)。
鐵索羅寺本晉時尼寺,在城南門外。
宋元嘉十一年,有西域尼鐵索羅居此,因以其名稱寺焉。
宋、齊以來,或為翠靈寺,或為妙果寺。
趙宋時燬而復修,改名瑞相院雲。
攷證: 六朝事迹編類:鐵索羅寺,本東晉尼寺也。
尚書仲杲女見釋書有比邱尼,問講師,師曰:女子削髮出家為比邱尼,後因鐵索羅國尼至,遂就此建寺,以鐵索羅為名。
中國有尼自此始。
至正金陵新志:瑞相院,亦名鐵索寺,在城南門外。
注引乾道志雲:本晉時尼寺,宋元嘉七年,西域梵尼七人至,建業十一年,尼鐵索羅三人又至,因號鐵索羅寺。
宋、齊以來,或為翠靈寺,或為妙果寺,開寶八年燬。
太平興國二年,有僧請其地重興瑞相禪師塔,因改今額。
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宋元嘉十二年高僧曇摩蜜多所移建也,在下寺西山上(詳見前定林寺考證)。
或曰元嘉十六年竺法秀所造,殆共為修飾與?蜜多旋卒於此寺。
後有僧祐,凡獲信施,悉以營繕。
傅弘並建經綸藏,而寺乃大盛。
自宋暨梁,高僧如僧遠、僧柔、法通、智稱、道嵩、超辯、慧彌、法願輩,無慮數十人,皆居於是。
處士明僧紹欽、僧遠夙德,來寺候問。
而何胤、劉勰諸名流,或聽內典,或撰經證,亦時相往還焉。
寺有佛牙,乃元徽中法獻自于闐國賫來,密自禮事。
越十五載,始為人知。
獻卒之後,為豪家所劫。
齊永明九年八月,甘露降寺佛堂庭中,時以為瑞。
東昏侯至寺,射病沙門,則又僧之劫運矣。
寺有應潮井,後為北高峯。
峯上有梁昭明太子讀書臺,下有一人泉。
王褒所詠定林寺桂花詩,葢即寺後桂巖也。
寺壁又有梁解蒨畫六朝高僧墓,多在山之左。
鬱蔥哉,誠佳城巳(案:曇摩蜜多葬宋熙寺前,僧祐葬定林下寺舊基,僧遠、僧柔、慧彌、超辯、法獻、法通悉葬山南。
僧遠墓,王儉撰文;僧祐、僧柔、超辯碑,劉勰撰文;法獻碑,沈約撰文;法通碑,謝舉、蕭子雲竝撰文,刻於兩面。
其地皆距寺不遠也)。
逮宋乾道中,僧善鑑因寺久廢,請其額移建於方山,實非鍾山之舊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十六年,置上定林寺,西南去縣十八裡。
案寺記,禪師竺法秀所造,在下定林之後。
法秀初止祗洹寺,移居於此也。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元嘉十九年,卒於上寺,春秋八十有七。
又實錄:傅弘居鍾山定林寺,建經輪藏。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傳:年十四,家人密為訪婚,祐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師奉竭誠。
永明中,奉勅入吳,試簡五眾,并宣講十誦,更伸受戒之法。
凡獲信施,悉以治定林、建初諸寺。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大明六年,謝病隱上定林寺。
明帝踐位,請遠為師,竟不能緻。
以齊永明二年,卒於上寺。
竟陵文宣王為營墳於山南,立碑頌德,太尉王儉製文。
時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泰,並善經論,繼迹於遠焉。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傳:柔姓陶,丹陽人,入剡白山靈鷲寺。
徵書歲及,乃更出京師,止於定林寺。
躬為玄匠,四遠欣服。
卒於延興元年,即葬於山南。
沙門僧祐為立碑墓所,東莞劉勰製文。
梁定林寺釋法通傳:踐迹京師,憩定林上寺。
天監十一年卒,葬於寺南。
弟子靜深等立碑墓側,陳郡謝舉、蘭陵蕭子雲並為製文,刻於兩面。
時定林上寺復有沙彌智進,清信苦節,修頭陀行。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定林寺法獻,於講席相值,聞其往復清玄,仍攜止山寺。
齊上定林寺。
釋道嵩傳:宋元徽中來京師,止鍾山定林寺。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傳:還都止寺,閒居養志,畢命山門。
永明十年卒,葬於寺南,劉勰為製墓文。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傳。
止於京師定林寺,以天監十七年卒,葬於寺南。
時定林又有沙門法仙,誦經有素行。
齊正勝寺釋法願傳:少時啟求出家,三啟方遂,為定林寺遠公弟子。
南史明僧紹傳,聞沙門釋僧遠夙德,往候定林寺。
齊高帝欲出寺見之,遁還攝山。
又何胤傳: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
又劉勰傳:勰為文長於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製文。
有勅與慧震沙門於定林寺撰經證,功畢,啟求出家,遂變服改名慧地雲。
(以上數條,隻言定林,未分上下,知其為定林上寺者,以齊梁時下寺巳久廢也。
)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傳:宋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
元徽三年,西遊于闐,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粒、觀世音滅罪咒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鎚鍱像,於是而還。
十有五載,密自禮事,餘無知者。
至文宣感夢,方傳道俗。
以建武末年卒,窆於鍾山之陽。
獻弟子僧祐為造碑墓所,丹楊尹沈約製文。
獻於西域所得佛牙及像,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雲: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
寺司即隨請開閣。
主帥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
至今竟不測所在。
(案:此牙作高僧傳時,尚不知何人賺去。
今讀陳書?高祖本紀,乃知取佛牙者,即陳武帝。
其曰慶雲寺慧興者,託辭也。
詳見下慶雲寺條。
鹹豐未經兵燹之前,牙在香林寺中,予猶及見之。
) 齊書武帝紀,永明九年八月,甘露降定林寺佛堂庭中。
又東昏侯紀:至定林寺,有老病沙門不能去,命左右射之。
貞觀公私畫史:定林寺在江甯,有梁解蒨畫。
景定建康志:梁昭明太子書臺,在蔣山定林寺後山北高峯上。
又一人泉,在北高峯絕頂定林寺後。
至正金陵新志上:定林寺舊在蔣山應潮井後,宋乾道閒,僧善鑑請其額於方山重建。
王褒集有詠定林寺桂花詩。
靈鷲寺。
靈鷲寺,未詳其所在。
宋杯度道人自南州移居之。
至齊時,名僧慧高請其師僧審還寺,為別立禪房焉。
攷證: 宋京師杯度傳,自南州移靈鷲寺,至元嘉中卒,葬建業之覆舟山。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傳:靈鷲寺慧高從受禪業,乃請審還寺,別立禪房。
王國寺。
王國寺,葢比邱尼所居也。
宋元嘉二十二年,孔熙先等謀逆,有王國寺尼法靜出入彭城王義康家,則交結豪貴而不守戒律雲。
攷證: 建康實錄:員外散騎常侍孔熙,先與太子詹事範蔚宗謀奉彭城王義康為逆。
時有王國寺尼法靜出人義康家,尼妹夫許曜領隊在臺,宿衛宮省,許為內應。
延壽寺(延熙寺)。
延壽寺,宋元嘉二十二年,義陽王昶母謝太妃所造也,至唐改名延熙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二十二年,置延壽寺,西北去縣八十裡。
案寺記:義陽王昶母謝太妃造,隋末廢,唐上元二年重置,名延熙寺。
烏衣寺。
烏衣寺在烏衣巷。
宋元嘉時,釋慧叡與慧義同居之,講說諸經,思徹言表。
厥後曇遷、曇憑皆以轉讀名於時焉。
攷證: 宋京師烏衣寺僧慧叡傳:適京師,止於烏衣寺,講說諸經,皆思徹言表。
宋京師祗洹寺。
釋慧義傳:義勸範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祗洹寺,泰從之。
及泰薨,泰第三子晏遂奪而不與,義乃移止烏衣寺,與慧叡同住。
宋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衣寺。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遷長於轉讀,有無窮聲韻。
初止祗洹寺,後移烏衣寺。
齊烏衣寺釋曇憑傳: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烏衣寺。
齊福寺。
齊福寺宋元嘉末年造。
福曰齊福,葢蕭氏將興之兆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三十年,置齊福寺。
天竺寺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
宋元嘉中,文帝遣使迎至都。
初住祗洹寺,後於丹楊郡譯經,立天竺寺以居之(當在今之銅井鎮)。
至齊時,有僧賢居此寺,善於敷論,名振上國焉。
攷證: 宋中興寺求那跋陀羅傳。
陀羅,中天竺人。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宋太祖遣使迎接。
既至京都,初住祗洹寺,集義學諸生譯出維阿含經。
後於丹楊郡譯出勝鬘、楞伽經。
世祖嘉其純謹,益加禮遇。
(案:天竺寺當立於是時,名曰天竺,以其本天竺人也。
)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傳:時有中興寺僧敬道文、天竺寺僧賢,並善敷論,名振上國雲。
禪岡寺。
禪岡寺,宋孝建二年,蕭惠開為父思話而造也。
惠開家世奉佛,凡為父造四寺,在京都南岡下者名禪岡,是為其一(當在今之赤石磯)。
齊有高僧法開、僧紹等居之。
梁何遜詩所謂拱樹捎雲密,重樓霧中出者,真能狀此寺之景雲。
攷證: 宋書蕭惠開傳,惠開,思話之子。
丁父艱,居喪多孝性。
家素奉佛,凡為父造四寺於南岡下,名曰禪岡寺。
於曲阿故宅,名曰禪鄉寺。
於京口墓亭,名曰禪亭寺。
於所封邑封陽縣,名曰禪封寺。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
餘杭縣法開者,清爽雋發,善為德論。
出京止禪岡寺,與同寺僧紹有聞於時。
梁何遜集有登禪岡寺望和虞記室詩,其警句雲:南望南郭門,拱樹梢雲密。
北窗北溱道,重樓霧中出。
司徒寺 司徒寺,宋司徒何尚之所造,故以官名其寺焉。
何氏自晉司空充至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並建立塔寺,此為其一。
陳徐陵有宋司徒寺碑,葢為寺僧而作雲。
攷證: 梁書何敬容傳,何氏自晉司空充、宋司徒尚之,世奉佛法,並建立塔寺。
徐陵集有齊國宋司徒寺碑。
(案:南朝稱某寺某僧,必先稱其國。
時國祚皆短,幾僧卒於何代,即稱何代僧。
高僧傳歴歴不爽。
此言齊國,係言其僧為齊代人。
集中此碑誤刪僧名,令人不解。
如雲齊國宋司徒寺某法師碑,則了然矣。
) 法輪寺。
法輪寺在覆舟山下,亦何尚之所造也。
寺成,請釋志道居之。
至齊時,何點以其為家寺,常居於是,竟陵文宣王就見之。
後崔慧景反,圍宮城,頓兵寺前,以其精通佛理,逼與談義,真六朝人戎服談玄之結習焉。
攷證: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傳:何尚之欽德緻禮,請居所造法輪寺。
南史何點傳,在法輪寺,竟陵王子良就見之,角巾登席,子良欣悅無巳。
齊書崔慧景傳,性好談義,兼解佛理。
頓法輪寺,對客高談。
讀史方輿紀要:法輪寺在城北覆舟山下,齊崔慧景圍宮城,頓法輪寺,對客高談處也。
南澗寺。
南澗寺,在何尚之宅畔。
尚之宅臨南澗,又謂之落馬澗(當今南門外西街澗子橋)。
寺居其閒,即以南澗為名焉。
居是寺者,有高僧道冏、顯亮、智稱。
而何求仍世居舊宅,不肯就徵。
張景真則捨身設齋於此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何尚之宅在南澗寺側。
至正金陵新志引戚氏光雲:南史有南澗寺。
慶元志雲:南澗即今落馬澗,比年始題其榜曰躍馬澗。
宋京師南澗寺。
釋道冏傳:冏止南澗寺,世以般舟為業。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新安孝敬王子鸞,為亡所生母殷貴妃造新安寺。
勅選三州,招延英哲。
遠與小山法瑤、南澗顯亮,俱被徵召。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
乃投南澗禪房宗公,請受五戒。
南齊書何求傳,除司空從事中郎,不就,乃除永嘉太守。
求時住南澗寺,不肯詣臺,乞於寺拜受,見許。
未幾,遁歸吳。
又荀伯玉傳,世祖在東宮,左右張景真於南澗寺捨身,齎有元徽紫皮袴褶,他物稱是。
大莊嚴寺。
宋孝武大明三年,路太後於宣陽門外太社西藥園造寺,名莊嚴寺,建塔七層,寺前有市(當今之笡橋西,今笡橋亦有市)。
後因梁有小莊嚴寺,故稱此為大以別之。
歴朝高僧,如曇斌、曇濟、曇宗、慧亮、道慧、元趣、法道、僧璩等輩,無慮十餘人,皆止寺。
其最著者,僧達講維摩經,敕坐近張緒,俾聞其言。
寶誌與王筠交,而筠後為作墓碑。
僧旻深通禪理,梁昭明嘗與諮論,簡文作成實論義疏序,元帝為製碑文。
江總亦有大莊嚴寺碑。
是皆文人之慧業也。
至於遭逢世變,興替相仍,則宋元徽二年,張敬兒敗賊於寺前小市,賀琛被賊創舉,送此寺療治之。
齊東昏侯取寺中九子玉鈴,為潘妃殿飾。
侯景亂梁,宿莊嚴寺,即南郊祭天。
陳永定二年,高祖屢幸寺,捨身發金光明經題,并設無礙大會。
顏晃因甘露降寺中,遂獻甘露頌。
宣帝太建十年,雷震莊嚴寺露盤。
逮隋時漸圮,唐天寶中乃重修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大明中,路太後造莊嚴寺(詳見上謝寺)。
梁天監中,置小莊嚴寺(詳見下)。
南史?虞願傳:宋明帝起湘宮寺,以孝武莊嚴剎七層,欲起十層。
(案:此知莊嚴寺有七層塔,路太後造寺在孝武時,故謂孝武莊嚴剎也。
) 宋京師莊嚴寺釋曇斌傳:宋元徽中,卒於莊嚴寺。
時莊嚴寺復有曇濟、曇宗等,並以學業才力見重一時。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傳:泰始之初,莊嚴大集,簡閱義士,上首千人,敕亮與斌遞為法主。
宋京師莊嚴寺釋道慧傳:慧以母老,欲存資奉,乃移憩莊嚴寺。
時莊嚴寺復有元趣、僧達,並以學解見稱。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傳:踐迹京師,初止莊嚴,後憩定林。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傳:後移止莊嚴寺,卒於所任。
南史張緒傳,齊高帝重緒文學,嘗幸莊嚴寺,聽僧達道人講維摩經。
坐遠,緒不聞其言,乃遷僧達以近之。
又釋寶誌傳:先是,王筠至莊嚴寺,寶誌與之交言歡飲。
至亡,武帝命筠為碑,葢先覺雲。
梁昭明太子集有解二諦義、解法身義,并載僧旻問答。
梁簡文帝集有僧旻成實論義疏序。
梁元帝集有僧旻法師碑。
陳江總集有大莊嚴寺碑,其警句雲:前望則紅塵四合,見三市之盈虛;後睇則紫閣九重,連雙闕之聳峭。
南史宋後廢帝紀,元徽二年,張敬兒破賊宣陽門莊嚴寺小市。
又賀琛傳:琛被創未至死,賊舉送莊嚴寺療治之。
又齊東昏侯紀:莊嚴寺有玉九子鈴,剝取以為潘妃殿飾。
又侯景傳:先夕,景宿大莊嚴寺,即南郊柴燎於天。
陳書高祖本紀,永定二年五月辛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