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上

關燈
輿駕幸大莊嚴寺捨身。

    壬戌,羣臣表請還宮。

    十月乙亥,輿駕幸大莊嚴寺。

    發金光明經題,十二月甲子,輿駕幸大莊嚴寺,設無礙大會。

     又顏晃傳:永定二年,高祖幸大莊嚴寺,其夜甘露降,晃獻甘露頌。

     建康實錄:陳宣帝太建十年夏六月,大雨,雷震莊嚴寺露盤。

     宋僧贊甯續高僧傳:釋惠忠,俗姓王氏,上元人也。

    唐天寶初,出止莊嚴寺,興懷修葺。

     幽棲寺(祖堂寺,延壽院)。

     牛頭山周迴四十裡,其南峯密削如芙蓉。

    宋大明三年,建幽棲寺於上,因名是山曰幽棲山。

    逮唐初,懶融道人說法住此,為南宗第一祖師,乃改為祖堂寺。

    光啟四年廢。

    楊吳太和二年重置,改名延壽院,今仍稱幽棲寺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牛頭山,宋大明三年於山南建幽棲寺,因名幽棲山。

     至正金陵新志:融禪師姓韋氏,年十九落髮出家,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修道。

    唐貞觀中,四祖信禪師傳達摩心印,知融可以傳道,遂來山中授以法要。

    後融卒,葬雞籠山,號一代祖師,其寺與山遂號祖堂雲。

     又延壽院,乾道志:本幽棲寺,在城南四十裡祖堂山南,光啟四年廢。

    吳太和二年重置,改今額。

     何園寺。

     何園寺,未詳其所在。

    宋、齊以來,高僧慧亮、慧隆、僧辯、僧賢、道慧、法度等並居之。

     攷證: 宋京師何園寺。

    釋慧亮傳:渡江止何園寺,顏延之、張緒眷德流連,每歎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

     齊京師何園寺。

    釋慧隆傳:宋泰始中出都,止何園寺。

    思徹詮表,善於清論。

    時何園寺復有僧辯、僧賢、道慧、法度,並研精經論,功業可稱。

     靈曜寺。

     靈曜寺,在蔣山西。

    宋大明六年,甘露降於寺庭。

    歷代高僧,如道營、僧審、道慧、志道、智秀、僧盛,皆止於是。

    而江總嘗從則法師受菩薩戒焉。

     攷證: 景定建康志:道光泉在蔣山西靈曜寺前。

     南史:宋孝武大明六年,甘露降靈曜寺。

     宋閑心寺釋道營傳。

    始住靈曜寺習禪,晚依觀、詢二律師諮受毗尼。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傳聞曇蜜摩多道王京邑,乃拂衣過江,止於靈曜寺。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傳:出家為僧慧弟子,止靈曜寺。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傳,出家止靈曜寺。

    蔬素少欲,學通三藏,尤長律品。

     梁冶城寺僧智秀傳:秀,京兆人,幼有出眾之心。

    將冠娶日,走投靈曜寺出家。

     梁京師靈曜寺僧盛傳。

    本姓何,建業人。

    大明數論,並善眾經。

    梁天監中,卒於靈曜寺。

     南史江總傳,年二十餘,入鍾山靈曜寺,從則法師受菩薩戒。

     多寶寺。

     多寶寺,未詳其所在。

    宋釋法穎、慧隆靜、林宏光諸名僧居之。

    梁任孝恭有多寶寺碑銘。

     攷證: 齊京師多寶寺。

    釋法穎傳:宋元嘉末,止新亭寺。

    孝武南下,改治此寺。

    以穎學業兼明,敕為都邑僧正。

    後辭任還多寶寺。

    時多寶寺復有僧靜林、慧隆。

     齊京師湘宮寺。

    釋宏光傳:大明末過江,初止多寶寺。

    每講法華十地,聽者盈堂。

     梁任孝恭集有多寶寺碑銘,其警句雲:上當星紀,下接蓮峯。

    還瞻朱閣,卻背青松。

    又雲:藏韜仙說,臺含佛影。

    葉下秋林,煙生春嶺。

     北:多寶寺。

     北多寶寺,別乎在南者言之也。

    宋釋慧亮、慧整、齊慧忍等並居之。

     攷證: 宋京師北多寶寺。

    釋慧亮傳:住京師北多寶寺,神悟超絕,容止可觀。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傳。

    北多寶寺慧整,特精三論。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傳。

    俗姓簣,建康人。

    少出家,住北多寶寺。

     長樂寺。

     長樂寺在臺城之南,宋釋慧詢、覺世,齊釋法珍、僧響、僧猛、法寶、慧淵等並居之,惟地當衝要。

    梁末,齊兵內犯,陳霸先統帥羽林禁兵出頓寺前,防護宮省,則與都城為存亡也。

    隋時寺廢。

     攷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傳:至京師,止道場寺。

    寺僧慧觀以詢德為物範,乃令更振他寺,於是移止長樂寺。

     齊新安寺釋道猷傳:時北多寶慧整、長樂覺世,並齊名比德。

     齊謝寺釋慧次傳:時長樂寺又有法珍、僧響、僧猛、法寶、慧淵,並一代英哲,為時論所宗。

     讀史方輿紀要:長樂寺在臺城南。

    梁紹泰二年,齊兵至倪塘,遊騎至臺城門外,陳霸先總禁兵出頓長樂寺,是也。

    今廢。

     藥王寺。

     宋孝武大明七年四月八日,有竹林寺釋慧益,焚身禮佛。

    帝於所茶毗之處,起藥王寺,設會度人,以紀徵祥焉。

     攷證: 宋京師竹林寺僧慧益傳: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

    大明七年四月八日,益乃手自執燭以然帽,帽然巳,乃棄燭合掌,誦藥王品。

    火至眉,誦聲猶分明,及眼乃昧。

    明日,帝為設會度人,令齋主唱白,具序徵祥。

    燒身之處,起藥王寺,以擬本寺焉。

     棲元寺。

     棲元寺,在雞籠山東北。

    宋建平王宏嘗置第於此,後捨為寺。

    其子景素請僧遠駐錫,不出,慧曜乃居之。

    至齊有高僧僧審,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並加敬禮。

    又有雲法師者,王僧孺為製碑住持,既多宿德,復極山水之美。

    王融聽講巳畢,乃有遊邸園詩,葢應竟陵王教而作也。

    今潮溝畔尚存遺址雲。

     攷證: 南史宋建平王宏傳:宏少而閑素,篤好文集,置第於雞籠山,盡山水之美。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建平王景素謂棲元寺是先王經始,既寺是人外,欲請遠居之。

    殷勤再三,終不下山。

     宋彭城寺釋道儼傳:時棲元寺又有釋慧曜者,善於十誦。

     齊靈鷲寺。

    釋僧審傳:審還靈鷲寺,別立禪房。

    清河張振又請居棲元寺,文惠、文宣並加敬事。

     王僧孺集有棲元寺聽講畢遊邸園應司徒教詩。

     建康實錄雲:潮溝,其北又開一瀆,經棲元寺門至後湖,以引湖水。

    原注:棲元寺在覆舟山西南,雞籠山東北。

    至正金陵新志引寰宇記雲:雞籠山西接落星澗,北接棲元塘。

     新安寺 宋大明六年,孝武帝寵姬殷貴妃薨,為之立寺於青溪雞鳴橋北。

    因貴妃子子鸞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為寺名,延名僧道猷、曇斌、法瑤、僧遠、慧重等以主之。

    落成之日,百官多施錢帛,張融獨?百錢以託諷焉。

    及廢帝子業殺子鸞,毀新安寺,驅斥僧徒。

    明帝踐阼,敕令修復,而曇度繼為寺主。

    後廢帝昱偷狗就與飲酒,則非戒律僧矣。

    齊有僧道興,為竟陵王子良所禮。

    至陳韓子高移官出居新安寺,則其寺猶為寄寓之所雲。

     攷證: 建康實錄:青溪七橋,次南雞鳴橋。

    原注:即輿地志所謂今新安寺,南出開善寺路度此橋。

     南史天竺國傳,孝武寵姬殷貴妃薨,為之立寺。

    貴妃子子鸞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為寺號。

    前廢帝殺子鸞,乃毀廢新安寺及天寶中興諸寺,驅斥僧徒。

    明帝踐阼,敕令修復。

     又張融傳:宋孝武起新安寺,僚佐多?錢帛,融獨?百錢。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傳:宋文帝敕臨川郡發遣出京。

    既至,即延入宮內,大集義僧,命猷伸述頓悟。

    及孝武時,敕住新安,為鎮寺法主。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傳:大明六年,敕吳興郡禮緻上京,與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頓漸二悟,義各有宗。

     宋京師莊嚴寺釋曇斌傳,初止新安寺,講小品十地,并申頓漸二悟之旨。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新安孝敬王子鸞,為亡所生母殷貴妃造新安寺,敕選三州,招延英哲。

    遠與小山法瑤等,俱被徵召,皆推遠為玄舉之首。

     齊瓦官寺釋僧重傳,宋大明六年,敕於新安寺出家。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傳,後有沙門曇度,續為僧主,止於新安寺。

     宋書後廢帝紀,七月七日晚,至新安寺偷狗,就曇度道人煮之飲酒。

     齊京師安樂寺僧辯傳,司徒竟陵文宣王,令龍光普知新安道興及辯等,集第作聲。

     陳書韓子高傳,廢帝即位,遷散騎常侍,右衛如故,移頓於新安寺。

     外國寺。

     宋孝武時,有外國沙門摩訶至都下,建外國寺以居之。

    及齊東昏無道,剝外國寺佛面光相,以施潘妃殿飾焉。

     攷證: 建康實錄:宋孝武時,有外國沙門摩訶衍出新經、勝鬘經於都下,尤為釋學所重(案外國寺必建於是時)。

     南史齊東昏侯紀,莊嚴寺玉九子鈴,外國寺佛面光相,悉剝以施潘妃殿飾。

     禪林寺。

     宋大明中,有尼淨秀,戒行精嚴,黃修儀及南昌公主為置精舍以居之。

    逮泰始三年,明帝賜號曰禪林。

    或曰:王修儀立精舍,新蔡公主為佛殿。

    泰始三年,明帝助修,齊文惠太子更為起房焉。

    隋末廢,唐初復建,名之為惠日雲(此與梁之惠日寺同名,非一寺也)。

     攷證: 沈約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宋大明七年八月,故黃修儀及南昌公主,深崇三寶,敬仰德行,初置精舍。

    泰始三年,明帝賜號曰禪林。

     建康實錄惠日寺注:今在縣東三裡(與梁惠日寺在西者不同)。

    王修儀為尼淨秀立精舍,新蔡公主為佛殿。

    泰始三年,明帝助修,號曰禪林。

    齊文惠起房,隋末亂離,並從毀壞。

    皇?初,杜伏威與輔公祏共修殿內丈六金像,並左右夾侍。

    始武德四年,止六年,正月十五日畢工。

    寺西廢,禪林寺亦並入。

    其年,公祏畔。

    七年,李孝恭來討,為軍火所及。

    貞觀七年,始移惠日之名於此焉。

     湘宮寺。

     湘宮寺在青溪中橋之北(案:中橋即今之四象橋,葢中橋以在寺前,人呼為湘宮寺橋,後倒轉為寺湘,故今譌為四象橋也)。

    寺門北對都城清明門,西南即古草市,實宋明帝為湘東王時故宅也。

    踐阼以後,即造此寺以莊嚴。

    寺剎七層,欲起十層以勝之而不能,乃各立五層。

    又將彭城寺銅像及文帝所造金薄圓光移入此寺,請釋宏充為綱領,大開講肆,選法瑗、慧隆主其事,而以三衣瓶鉢賜曇光,自以為莫大功德矣。

    後有高僧曇準、法身、法真、法鮮、慧興、智倩、法願等,皆居於是。

    惟南臨淮水,齊高帝故宅在其旁。

    又地當衝要,始安王遙光構逆時,蕭坦之屯軍寺前,不免樵蘇之擾,而寺側遭焚,梵宇獨安然無恙,則佛力之所護持焉。

    梁簡文帝有重修湘宮寺碑及智倩法師墓碑。

    趙宋徙寺清化市,元以後遂無聞雲。

     攷證: 建康實錄注引丹楊記:次南有青溪中橋。

    今湘宮寺門前巷東出,度溪東,有桃花園,是齊太祖舊宅。

     景定建康志引實錄,都城清明門對今湘宮寺巷,東出青溪橋。

    又引宮苑記,南尉在草市北,湘宮寺前。

     南史虞願傳,帝以故宅起湘宮寺,備極奢麗。

    以孝武莊嚴寺剎七層,欲起十層浮圖而不能,乃各立五層。

    新安太守巢尚之入見,帝問曰,卿至湘宮寺未?此是我大功德。

    願侍側曰,此皆百姓賣兒貼婦錢所為,罪高浮圖,何功德之有?帝大怒。

     宋京師釋僧亮傳,鑄像既成,唯燄光未備。

    宋文帝為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

    至泰始中,明帝移湘宮寺。

     齊京師湘宮寺。

    釋宏充傳:明帝踐阼,起湘宮寺,請充為綱領,於是移居焉。

    時湘宮寺又有法鮮比邱,與充齊名。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傳:明帝造湘宮新成,大開講肆,敕請瑗當法主。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傳:宋明帝請於湘宮寺開講成實論,負帙問道八百餘人。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傳:曇凖後居湘宮寺,與同寺法身、法真並為當時匠者。

     宋中寺釋曇光傳:宋明帝於湘宮設會,聞光唱導,帝稱善,即敕賜三衣瓶鉢。

     梁昭明太子集立二諦義,湘宮寺僧慧興有諮論。

     梁簡文帝集有湘宮寺碑,又有湘宮寺智倩法師墓碑。

     南齊書蕭坦之傳,始安王遙光以東府反,坦之假節督眾軍討之,屯湘宮寺。

     齊正勝寺釋法願傳:願後憩在湘宮,鑾駕自幸,降寺省慰。

    俄而寢疾,值寺側遭燒,寺在下風,煙焰將及。

    弟子欲與願去,願曰:佛若被燒,我何用活?即苦心歸命。

    於是三面遭焚,寺獨不燼。

     至正金陵新志引慶元志雲:近有人於上元縣治後軍營中掘出斷石,上有湘宮寺三字,以此知舊寺所在。

    又寺後徙於清化市。

     興業寺。

     興業寺,不知何時所建,近青溪菰首橋,與宋湘宮寺相望也。

    逮梁簡文帝有水照柳初碧,煙合桃半紅之句,實足狀興業寺之景雲。

     攷證: 建康實錄:都城最南清明門,門三道,對湘宮寺巷。

    門東出青溪港,橋正東面建陽門,門三道,直東,今興業寺後。

    東度青溪菰首橋。

     梁簡文帝集有旦出興業寺講詩,其警句雲:水照柳初碧,煙合桃半紅。

    見鶴徒知謬,察象理難同。

     永安寺(歸寂塔院)。

     永安寺宋泰始二年建。

    南唐起塔於此,遂號歸寂塔院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歸寂塔院,宋泰始二年建,初號永安寺,南唐保大二年起塔,號歸寂,因名院。

     天保寺 宋泰始中,京師民為孝武帝立寺,疑其名,巢尚之曰:宜名天保。

    詩雲:天保,下報上也。

    於是寺名乃定。

    齊時居是寺者,為道盛、法瑗、慧文、超勝等。

    沈文季嘗於寺設會,高帝及竟陵王子良、王奐於諸僧皆加敬禮焉。

     攷證: 宋書戴法興傳,時百姓欲為孝武立寺,疑其名。

    巢尚之應聲曰,宜名天保。

    詩雲,天保,下報上也。

    時服其機速。

     齊京師天保寺。

    釋僧盛傳:下京憩天保寺,齊高帝敕代曇度為僧主。

    後沈文季於天保寺設會,令陸靜修與盛論議。

    盛既理有所長,言無暫屈,靜修意不獲申,恧焉而退。

     齊靈根寺釋法瑗傳:後天保改構,請瑗居之。

     齊多寶寺釋法穎傳:時天保寺又有慧文律師,亦善諸部毗尼,為琅邪王奐所重。

     齊京師安樂寺僧辯傳:司徒文宣王令多寶、慧度、天保、超勝等集第作聲。

     正勝寺。

     宋泰始六年,建康人校長生捨宅為寺,名曰正勝,請上定林寺,釋法願居之。

     攷證: 齊正勝寺。

    釋法願傳:少時出家,為上定林遠公弟子。

    泰始六年,校長生,捨宅為寺,名曰正勝,請願居之。

     興皇寺。

     宋明帝泰始之初,創寺於建陽門外,敕釋道猛為綱領,名寺曰興皇。

    創造工畢,即令於寺開講。

    自宋暨梁,道堅、惠鸞、惠敷、僧訓、道明、智藏皆住止此寺,釋智稱、寶誌亦時相往來,諸名士劉歊、孫瑒、傅縡、張融則與寺中名德結世外之契,昭明二諦義、法宣並有諮問焉。

    惟地近都城,齊崔慧景反,崔興祖軍興皇寺,時有掠奪,猶不免塵劫之擾雲。

     攷證: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傳:泰始之初,帝創寺於建陽門外,敕猛為綱領。

    帝曰:夫人能宏道,道藉人宏。

    今得法師,非直道益蒼生,亦有光世望,可目為興皇。

    由是成號。

    及創造工畢,敕猛於寺開講。

    後有道堅、慧鸞、慧敷、僧訓、道明,並止興皇寺。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遇穎公於興皇講律,發言中詣。

     梁京師釋寶誌傳:誌多來去興皇、淨名兩寺。

     古詩記梁釋智藏小傳:住興皇寺,梁武授戒,時時咨稟。

     梁書劉歊傳,始沙門寶誌遇歊於興皇寺,驚起曰,隱居學道,清淨登仙。

     陳書孫瑒傳,時興皇寺朗法師該通釋典,瑒每造講,時有抗論,法侶莫不傾心。

     南史傅縡傳:縡篤信佛教,從興皇寺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

     張融集與周顒論釋法寵書注:法寵寓海鹽,納妻半年,捨家住興皇寺,從道猛學。

    融與顒書稱之。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諦義,有興皇寺法宣咨答。

     南齊書崔慧景傳,崔恭祖軍興皇寺,於東宮掠得女妓,為崔覺逼奪,由是忿恨。

     靈根寺。

     靈根寺在鍾山之側,宋泰始中,釋僧瑾所造也。

    高僧法瑗、法常、智興、元暢、慧豫、法明等皆居之。

    又有僧遷、慧令,受梁昭明太子諮義焉。

     靈基寺。

     靈基寺,亦釋僧瑾所造也。

    高僧智林、敬遺、光贊、慧韜等居之。

     攷證: 宋京師靈根寺。

    釋僧瑾傳:初止冶城寺,孝武敕為湘王師。

    湘東踐阼,是為明帝,仍敕瑾為天下僧正。

    瑾性不蓄金,四方奉獻,皆充福業。

    起靈根、靈基二寺,以為禪慧棲止。

     齊靈根寺。

    釋法瑗傳:後齊文惠請居靈根,因移彼寺。

    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並博通經論。

     齊蜀後山釋元暢傳:至京止住靈根,少時而卒,即窆於鍾阜獨龍山前。

    臨川獻王立碑,汝南周顒製文。

    (案:據此傳,知寺必在鍾山側也。

    )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傳:來遊京師,止靈根寺。

     齊上定林寺超辯傳:時有靈根寺法明,蔬食苦行,誦經十餘萬言。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諦義、法身義,靈根寺僧遷、慧令並有諮答。

     齊高昌郡釋智林傳:宋明之初,敕在所資給,發遣至京,止靈基寺,講說相續。

     齊京師中寺釋法安傳:時有靈基寺敬遺、光贊、慧韜,皆當時名流,為學者所重。

     延祚寺(正覺寺,鐵塔寺)。

     延祚寺在冶城後岡上。

    宋泰始中,邦人捨地建精舍,以延祚為寺名。

    寺有高閣,梁何遜嘗登之以賦詩。

    逮侯景之亂,王僧辯入討,景使其黨宋長貴守延祚寺,葢其地實據山川之形勝焉。

    南唐改正覺寺,又名鐵塔寺。

    塔至國朝,始為雷震所壞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正覺禪寺(此南唐以後之正覺寺,非六朝之正覺寺也),一名鐵塔寺,在城內西北冶城後岡上。

    宋泰始中,邦人捨地建精舍,號延祚寺。

    南唐始改今額。

     何遜集有登延祚寺閣詩。

     南史侯景傳,王僧辯入討,景使其黨宋長貴守延祚寺。

     閑心寺 閑心寺在婁湖苑(案:今之門東老虎頭。

    老虎者,婁湖之譌也),宋張永所造也。

    既成,請釋道營居之,開設講席,門徒甚盛。

    逮齊有釋慧佑,厲身苦節,竟陵王子良迎至寺中,以為法主焉。

     攷證: 宋京師閑心寺釋道營傳:道營始住靈曜寺習禪,晚依觀詢二律師咨受毗尼。

    及張永於婁湖苑立閑心寺,請營還居講席,學徒甚盛。

    後有釋慧佑者,苦身厲行,精尋律教。

    齊竟陵王子良遣迎出都,俾止閑心寺焉。

     正覺寺。

     正覺寺在新亭。

    宋昇明二年,領軍蕭道成築壘於此,防衛都城。

    及沈攸之既敗,乃以軍幕之地置寺。

    齊興,尚書令王儉為碑,徐希秀書之,并敕釋法悅為寺主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正覺寺有三:其一禪寺(詳見前注),其一在正西隅。

    其巷呼正覺寺巷。

    乾道志雲:本在城南新亭壘側。

    宋昇明二年,蕭道成頓兵新亭。

    及沈攸之敗後,乃以軍幕之地置正覺寺。

    尚書令王儉為碑。

    寺久廢。

    今寺傳自紹興十二年請新亭額來建。

    其一,乾道志雲:在城內炳靈公廟西蔬圃中。

    屬今正西隅。

    (案:東花園亦有正覺寺,葢嘉慶時水月菴所改。

    今並廢。

    ) 南史徐爰傳:爰子希秀,甚有學解,亦閑篆隸。

    正覺寺碑,希秀書也。

     齊京師正覺寺。

    釋法悅傳:齊末敕為僧主,止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四部所歸。

     龍淵寺。

     龍淵寺在小丹陽牛落山,宋昇明中僧遠所築之精舍也。

    遠後遍歷京師諸寺,而龍淵實為發迹之始焉。

     攷證: 齊上定林寺。

    釋僧遠傳:宋大明中渡江,住彭城寺。

    昇明中,於小丹陽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龍淵。

    後歷止眾造寺、新安寺,而卒於上定林寺。

     靈味寺。

     靈味寺在鍾山之側,宋釋曇宗嘗居之,即著京師寺塔記者也。

    後有僧意、曇光、寶亮、靜安,皆為靈味之禪宿焉。

     攷證: 宋靈味寺釋曇宗傳。

    曇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靈味寺。

    少而好學,博通內典,著京師寺塔記二卷。

    時靈味寺復有釋僧意者,亦善唱說,製談經新聲。

     宋中寺釋曇光傳:後還都,止靈味寺。

     梁京師靈味僧釋寶亮傳:後憩靈味寺,續講眾經,盛於京邑。

    以天監八年卒,葬鍾山之南。

    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並為製文,刻於兩面。

    弟子法雲又立碑寺內。

     梁昭明太子集解二諦義,有靈味寺靜安諮答。

     天王寺(奉先寺,寶光塔院,普光寺,寶光寺)。

     天王寺。

    在梅嶺岡(今之雨花山也)。

    劉宋時置,梁為昭明太子果園。

    梅聖俞詩所記:宋日天王寺,梁時太子園也。

    南唐改奉先禪院,內起寶光塔。

    趙宋為普光寺,明為寶光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宋置天王寺,梁為昭明太子果園,吳為徐景通園。

    南唐保大四年,更置奉先禪院,葬曇禪師,起塔,因名寶光塔院,今為普光寺。

     宋梅堯臣集有送峙師移居普光寺詩雲:宋日天王寺,梁時太子園。

     明金陵梵剎志:寶光寺在都門外南城梅岡,劉宋時為天王寺。

     曠野寺(禪居院,崇果院,崇因寺,邱厰寺)。

     曠野寺在新亭,劉宋之所造也。

    齊廢,梁復,湘東王繹為製碑文,有釋僧寶居之。

    唐改禪居院,楊吳改崇果院,宋為崇因寺,明呼邱廠寺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崇因寺在城南十三裡,舊圖經雲:本宋曠野寺,齊廢,梁大同中復,唐開元中改禪居院,吳太和二年改崇果院,宋改今額。

     梁元帝集有曠野寺碑,其銘中警句雲:圓璫旦暉,方諸夜朗。

    金盤曜色,寶鈴成響。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傳:時高座寺僧成、曠野寺僧寶,並齊代宗匠。

     明金陵梵剎志:崇因寺在古新亭,今呼邱廠寺。

     隱靜寺。

     隱靜寺,劉宋之所建也。

    有黃楊樹,高丈許,葢建寺時之舊植,至國初猶存。

     攷證: 國朝朱胤昌洗影樓集注:隱靜寺黃楊樹,高丈許,大可數圍,僧雲建寺時所植。

    寺創自劉宋時,殿前碑碣猶存,在滄波門外。

     南朝佛寺志卷上 孫毅威陳貽祓同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