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乃使度將兵鎮於冶城寺,築壘以斷之。
又陳高祖紀,永定二年八月辛未,詔臨川王蒨西討,以舟師五萬發自京師,輿駕幸冶城餞送焉。
太後寺 太後寺,不知其所起,疑晉褚、何二後創之,距冶城寺不遠,故桓玄廢寺為苑,即移寺僧居於太後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桓玄築別苑於冶城。
先是太元十五年,孝武為沙門立寺,至是盡移僧眾於太後寺,而以寺為苑。
法王寺(案:與梁新林法王寺名同實異。
)。
法王寺,晉隆安三年為龜茲沙門鳩摩羅什而建也。
安帝自姚秦迎緻,施地造寺,額曰法王,賜以譯經三藏國師之號,未幾寺廢。
逮元至順閒,天禧主僧演即其舊址而新之,遂為天禧寺下院,葢今之大報恩寺三藏殿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法王寺注:東晉末,龜茲國沙門鳩摩羅什以道聞於時。
隆安三年,遣使往姚秦迎緻,秦以尊為三藏國師,留不遣。
晉使再三徵請,既至,帝躬出朱雀門迎之,歴試神驗,待之加禮,施地建寺,賜法王之額,請什居焉,遂尊為譯經三藏國師。
歴年既久,寺亦燬。
慶元、至順閒,天禧主僧演與其屬法嵩、德賓,仍其遺址,構寺一新。
寺之恆產,不滿百石,歲時所用,悉屬天禧,今為天禧寺下院。
白塔寺。
白塔寺在法王寺西,即葬三藏國師鳩摩羅什舍利頂骨之所。
至正新志以為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者,誤也。
(案:金陵白塔寺有四:祗洹寺改名之白塔,已見上;天禧寺東之白塔,即此葬三藏國師舍利頂骨之所;永慶寺亦有白塔,是為梁所建;若烏衣巷之白塔,則明迴光寺塔今猶名白塔巷,與六朝之三白塔寺皆無涉也。
)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天禧寺注:白塔在寺東,即葬元奘頂骨之所。
(案:此因三藏二字而誤。
) 枳園寺。
枳園寺,晉車騎將軍琅邪王邵所造,在其祖文獻公導廟之北,都城之東郊。
(當今明故宮之東南。
)房殿既集,樹枳為籬,故曰枳園。
隆安中,始興公王恢從劉裕西伐長安,遇釋智嚴,啟請還都。
初住始興寺,(案高僧傳所謂住始興寺巷,即文獻公廟也。
文獻為始興公,謂廟為寺,六廟往往有之。
)後以嚴厭喧囂,乃更居是寺。
至邵玄孫齊尚書僕射奐,復於永明六年建塔五層,沈約為撰剎下銘。
而高僧傳則謂寺僧法楷弟子法匱,方為沙彌,每聚齋會,所得直造旃檀像。
像成,自設大會於大市、定林及本寺三處,幻形來食,是晚還臥,遂卒。
屍香軟,手屈二指,眾鹹謂其得果。
齊武帝聞之,親臨幸,會僧設供。
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並到房頂禮,為營斂葬。
百姓雲赴,?施重疊。
仍以所得利養,更起枳園寺塔,亦在永明七年。
意者法匱建塔,適當奐為尚書僕射時,寺為王氏家剎,故以興造歸之與? 攷證: 沈約枳園寺剎下石記:晉故車騎將軍瑯邪王邵,玄悟獨曉,信解淵微。
於太祖文獻公清廟之北,造枳園精舍。
其始則芳枳樹籬,故名因事立。
雖房殿嚴整,而瓊剎未構。
邵玄孫尚書僕射南徐州大中正奐,深達法相,洞了宗誠。
自乘傳衡臯,辭簪瓜渚,誓於舊寺,光樹五層,捐割藩俸,十遺其一。
凡厥所收,三十有六萬。
齊武帝之永明六年六月三日,葢木運將啟之令辰,上帝步天之嘉日,乃抗崇表於蒼生,植重扄於玄壤焉。
宋京師枳園寺。
釋智嚴傳:嚴憩於山東精舍,宋武西伐長安,始興公王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
恢道懷素篤,禮事甚殷,即住始興寺。
嚴性虛靜,志避塵囂,恢乃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
齊京師枳園寺釋法匱傳:少出家,為枳園寺法楷弟子。
每齋會所得,直聚以造旃檀像。
像成,自設大會。
其本家僑居京師大市,是旦還家,又至定林寺,復還枳園。
後三處考覆,皆見匱來中食,實是一時而三處赴焉。
爾日晚,還房臥,奄然而卒。
屍甚香軟,手屈二指,眾鹹謂其得果。
時猶為沙彌,而靈迹殊異,遂聞於武帝。
帝親臨幸,為會僧設供。
文惠、文宣並到房頂禮,為營理斂葬。
百姓雲赴,?施重疊。
仍以所得利養,起枳園寺塔。
是歲,齊永明七年也。
越城寺 越城寺,不知其所始。
昔範蠡築城江上,在小長幹之東,謂之越城,今以地名其寺也。
有釋法相居之。
晉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鴆之不死,至元興末年始卒。
厥後此寺亦湮沒不傳。
攷證: 建康實錄注,越王築城江上鎮,今淮水南一裡半廢越城是也。
案越絕書,其城越範蠡所築。
晉越城寺。
釋法相傳:相後度江南,止越城寺。
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
頻傾三鍾,神氣清夷,淡然無擾,恬大異之。
晉元興末年卒,春秋八十。
開福寺,景福尼寺(永福尼寺)。
開福寺在冶城東南,晉時之所建也。
宋元嘉八年,有尼慧果、淨音共請求那跋摩受戒,遂改為景福尼寺。
南唐避諱,又改景福為永福雲。
攷證: 宋祗洹寺求那跋摩傳:宋元嘉八年,達於建康。
時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受跋摩戒。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永福尼寺在廣濟倉東,舊在冶城南,東本晉開福寺,後徙此,改景福寺,南唐避諱改今額。
歸善寺。
歸善寺在雞籠山東上林苑前,晉時之所建也。
宋永初中,置北市於寺側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宮苑記:上林苑在雞籠山歸善寺後。
又宋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門外歸善寺前。
鬬場寺。
道場寺。
明安寺。
鬬場寺,在秣陵縣三橋籬門外鬬場裡,因以裡名寺。
(當在今聚寶門外赤石磯左近。
)高僧傳皆雲道場寺,殆慧皎以鬬非佛旨,遂以道字音近而呼與?寺前有市,亦名鬬場市。
晉末劉裕為太尉,南討劉毅於江陵,有天竺僧佛馱跋陀羅為裕所敬,與其弟子慧觀隨裕至都,安止此寺。
義熙十四年,孟顗、褚叔度請其譯華嚴經,故有華嚴堂也。
宋釋法顯就佛馱跋陀羅譯摩訶僧祗律及各經論,釋寶雲隨慧遠來譯無量壽經,僧馥注勝鬘經,皆在此寺。
厥後釋慧觀、釋法瑗、釋慧詢、釋法莊、釋法暢均於是傳衣鉢,都下為之語曰鬬場禪師窟,非溢美也。
齊永明九年,僧伐鬬場明安寺中樹木,理自然有法大德三字,時以為瑞,知寺又號明安矣。
宋元時尚呼其地為鬬場村,而寺巳久廢矣。
(案慧皎高僧傳屢言道場寺,他書則但言鬬場寺,知鬬場即道場也。
寺以鬬場裡得名,猶之阿育王寺在長幹裡,即呼長幹寺,建初寺在大市,即呼大市寺也。
況南朝寺前往往有市,如建初、耆闍、莊嚴皆是,尤可為鬬場寺前鬬場市之證。
至鬬場寺實名明安,惟齊書?符瑞志一見耳。
)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立南市,在三橋籬門外鬬場村內。
又引丹楊記,秣陵有鬬場市。
宋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傳。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甘露飯王之苗裔也。
陳郡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帝南討劉毅,豹隨府屆於江陵。
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遠,非凡所測。
豹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
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場寺。
先是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至義熙十四年,孟覬、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慧義、慧嚴、法業等百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
宋江陵帝寺釋法顯傳:法顯南造京師,就佛馱跋陀羅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祗律及各經論百餘萬言。
宋六合山釋寶雲傳。
晉隆安初,遠適西域,遍學梵書。
後隨廬山釋慧遠共歸京師,安止道場寺,譯出無量壽諸經。
性好幽居,遂適六合山寺道場。
慧觀臨亡,請雲還都,總理寺任。
宋京師道場寺慧觀傳:觀還京,止道場寺。
元嘉初上巳,車駕臨曲水讌會,命觀與諸朝士賦詩。
時道場寺又有僧馥者,專精義學,注勝鬘經。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傳:元嘉十年,適建業,依道場寺慧觀為師。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傳:元嘉中,至京師,止道場寺。
慧觀以詢德為物範。
宋京師道場寺。
釋法莊傳: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
性靜素,止一巾而巳。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時有道場寺釋法暢,富聲哀婉,雖不競遷等,抑亦次之。
宋書天竺國傳,都下為之語曰,鬬場禪師窟。
詳見東安寺。
齊書祥瑞志,永明九年,秣陵縣鬬場裡明安寺有古樹,眾僧架屋宇,伐以為薪。
剖樹裏,自然有法大德三字。
崇明寺 崇明寺。
晉義熙中,釋僧慧與長安人徐長生所造也。
在破塢村中(當今之靖安鎮),以燈表瑞,故曰崇明寺。
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著靈蹟。
攷證: 宋京師崇明寺僧慧傳:慧自少好修福業,晉義熙中,共長安人徐長生立寺於破塢村中。
始遷域其處,起草屋數閒,便集僧設齋。
至中夜,堂內兩燈忽然自行,進前步十數,油篹如故,無所傾覆。
大眾驚嗟,訪諸耆老,悉言燈所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起塔之基。
於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寺焉。
建康實錄:靖安鎮崇明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雲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其女貌醜,常自慨恨,多作佛像,及成,皆類如此千數。
乃至誠祈禱,忽感佛見形,更造諸像,相好方具。
其父使鬼神遍散諸像於天下,此石像是其一也。
延賢寺。
延賢寺,晉義熙中之所立也,在鍾山側。
先是孫恩黨竄居此山,分其地少許與釋法意為寺,號曰延賢。
時杯度和尚往來此寺,意以別房待之,俄為野火所燒。
有齊諧、張寅等偕意共行山地,更欲修造,而無水不可住,乃竭誠禮懺,水忽大湧,於是寺乃復立。
意所起五十三寺,是為其一。
厥後居是寺者,智敞、法冏、智度、智順等,皆禪林宿德,而文人到溉所得祿奉,亦往往施於寺中雲。
攷證: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傳: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三寺。
晉義熙中,為鍾山祭酒。
先是孫恩建義之黨,竄居此山,分其地少許,與意為寺,號曰延賢寺。
後杯度去來此寺,雲:此處當有諸變,後時當好,地對天堂,易為福業。
俄為野火所燒。
後齊諧與張寅等,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無水不可住。
意推杯度之言,乃竭誠禮懺,乞西方池水。
經於三日,懇惻彌至。
忽聞空中有聲,撲然著地。
意疑是金帛,試令人掘,入三尺許,泫然清流,遂成澗不絕。
於是立寺焉。
宋京師杯度傳: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
宋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延賢寺智敞、法冏,比德同譽。
梁山陰雲門寺釋智順傳。
順姓徐,瑯邪臨沂人。
年十五出家,事鍾山延賢寺智度為師。
南史到溉傳,初與弟洽恒共居一齋,洽卒後,便捨為寺。
蔣山有延賢寺,溉家世所立。
溉得祿奉,首先二寺。
青園寺,龍光寺(月燈禪院)。
青園寺,在覆舟山下,晉恭思皇後褚氏所立。
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宋元嘉中,高僧竺道生來止此寺,文帝深加歎重,旋以忤眾被擯。
其年夏,雷震寺中佛殿,龍昇於天,光照西壁,遂改名為龍光。
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
或曰:元嘉五年,有黑龍見覆舟山之陽,帝捨果園,東建青園寺,西置龍光殿雲。
逮景平元年,佛馱什於此寺譯經,閱歲始竟。
而寶林、惠生、普知、僧果諸僧亦遞居之,名乃愈重。
先是,晉司徒王謐掘地得金像,宋高祖迎入臺供養,復送瓦官寺。
梁時亦移入龍光寺。
釋寶誌飛錫偶來,特著靈蹟。
唐會昌中,寺廢。
鹹通初,建為月燈禪院。
南唐昇元中重修,後遂無所聞矣。
(案:青園寺有二:一為僧寺,一為尼寺,必不可合為一。
宋、元諸志均失之。
今考高僧傳及塔寺記,皆梁代高僧所著,聞見必碻。
其載寺創立,各執一說,益信為兩寺無疑。
高僧傳謂為晉褚皇後立者,僧寺也,故竺道生得居之。
改名龍光之後,佛馱什等皆栖止於是。
唐後廢而復建,皆此寺也。
塔寺記謂為宋王駙馬立者,尼寺也,故尼業首得居之,而淨秀尼亦落髮於此。
宋廢帝又嘗乘露車往青園尼寺。
若為僧寺,則是時已改名龍光,何以復稱青園,特書之曰尼寺乎?葢兩寺皆在覆舟山下,均以地為寺名,是以僧寺因龍見而名改,以示別於尼寺。
乾道志謂龍光寺在城西龍光門外,大誤。
至今覆舟山東有小山,仍名龍光,葢以此寺得名耳。
) 攷證: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傳:還都,止青園寺。
寺是晉恭思皇後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
宋太祖深加禮重。
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於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於是舊學以為邪說,擯而遣之。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昇於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
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
後龍光寺又有沙門寶林,祖述諸義。
近代又有釋惠生者,亦止龍光寺。
齊竟陵王集:有龍光寺僧普知。
梁慧皎高僧傳跋,有龍光寺僧果。
景定建康志引宋嘉祐三年佛殿記雲:宋元嘉五年,有龍見覆舟山之陽。
帝捨果園,東建青園寺,西置龍光殿。
今沼沚見存。
舊志以為在龍光門者,非也。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傳。
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譯,而法顯遷化。
京邑諸僧,聞什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
以宋景平元年冬十月,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稱為五分律。
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勝為譯,龍光道生、東安慧嚴共執筆參正,至明年四月方竟。
晉瓦官寺。
僧釋慧力傳:晉司徒王謐嘗入臺,見東掖門外有寺人擲摴,所著處輒有光出。
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長七尺二寸。
謐即奏聞,宋高祖迎入臺供養。
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光寺。
梁釋寶誌傳:寶誌多來往古寺,僧正獻欲以衣遺之,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雲昨宿旦去。
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宿焉。
至正金陵新志:龍光寺至唐會昌中廢,鹹通二年重興,號月燈禪院,南唐昇元二年重修。
禪眾寺。
禪眾寺。
在古察戰巷後(今評事街旁有佳兆巷。
佳兆,察戰之轉音也)。
晉有聖火巷,直南出小街,即其處也。
攷證: 建康實錄注察戰,吳時官號,舊揚都有察戰巷,在今縣城南三裡禪眾寺前。
又注王離妻者,洛陽人,將舊火南渡,為人治疾,人號所居為聖火巷,在今縣東南三裡禪眾寺,直南出小街。
護身寺。
護身寺在禦街東,以晉太子宮地為之。
攷證: 建康實錄:晉烈宗新於宮城東南左衛營作太子宮。
義熙中,討盧循、劉毅,壞其材作舟艦,地在今縣東五裡護身寺西直街東也。
耆闍寺(一作祗闍寺,普緣寺。
)。
耆闍寺,東晉時所建也,在雞籠山西。
前有紗市,市中有蠶室,為六朝皇後躬桑之所。
齊、梁以來,有高僧道登、安廩疊居此寺。
陳張正見陪衡陽王登覽,於此賦詩。
至隋師渡江,後主命樊毅屯兵寺前,國亡寺廢。
明重建,名普緣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引慶元志,祗闍山在雞籠山西,有祗闍寺,今廢。
又志,蠶室在縣北七裡耆闍寺前紗市中。
齊齊隆寺釋法鏡傳。
其後耆闍寺道登祖述宣唱。
續高僧耆闍寺安廩傳:太清元年,始屆揚都,武帝敬供相接。
陳永定初,請入內殿,長承戒範,敕住耆闍寺。
馮訥古詩記:陳張正見有陪衡陽王遊耆闍寺詩,其警句雲:兔苑移飛葢,春城列玳簪。
階荒猶累玉,地古尚填金。
龍橋丹桂偃,鷲嶺白雲深。
秋窻被旅葛,夏戶響山禽。
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南史,陳後主禎明三年,遣樊毅屯耆闍寺。
金陵梵剎志:普緣寺在都城西北神策門內北城地,晉名耆闍寺。
招提寺。
招提寺在石頭城北,不知建於何時。
而晉宋之交,謝康樂有招提精舍詩,則必造於典午末也。
梁有僧??、慧集居之。
蕭子範貧無居宅,亦寄住於是。
逮侯景據臺城,王僧辯入討,進軍寺北,佛國又變為戰場矣。
攷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招提寺在石頭城北。
謝靈運集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詩,其警句雲:敬擬靈鷲山,尚想祗洹軌。
絕溜飛庭前,高林瞻窗裏。
梁元帝金樓子聚書篇:又得招提??法師眾義疏及眾經序。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傳:出京止招提寺,復遍歷眾師,融冶異說。
南史齊高帝諸子傳,子範無宅,卒於招提寺僧房。
景定建康志:梁元帝承聖元年三月丁亥,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景帥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陣於西州之西。
簡靖寺。
簡靖寺,不詳其所在,葢尼寺也。
有晉釋安慧則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一部,藏於寺尼靖首處雲。
攷證: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傳,則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凡十餘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供養。
胡母過江,賫經自隨,今在京師簡靖寺靖首尼處。
天寶寺(天保寺,均慶院。
)。
天寶寺,晉時所置,不能碻指其歲月。
在古潮溝前,葢玄武湖之南也。
宋廢帝子業毀之。
明帝定亂,下令興復。
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綸與侯景戰於玄武湖側,敗入此寺。
景縱火焚之,而寺再毀。
唐開元中,改為天保寺。
宋開寶八年終毀。
(案:此與宋孝武天保寺同名,既非一寺,又不同時並立。
) 攷證: 景定建康志:潮溝舊跡在天寶寺後。
注:天寶寺故基在今城東北角,更西一裡長壽寺前。
宋書天竺等國傳,前廢帝毀中興、天寶諸寺,明帝定亂,下令修復。
讀史方輿紀要: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綸赴援臺城,營於蔣山,因山巔寒雪,乃引眾下愛敬寺。
既而戰於玄武湖側,軍敗,走入天寶寺。
景追之,縱火焚寺,綸奔朱方。
至正金陵新志均慶院注:舊在金陵坊,晉天寶寺,唐開元十年改為天保寺,宋開寶八年毀。
長壽寺。
長壽寺在潮溝後,與天寶寺隔水相望也。
唐時釋元素居之,俗謂之馬祖雲。
攷證: 建康實錄:潮溝,吳大帝所開,以引江潮,在天寶寺後,長壽寺前。
宋僧贊甯高僧傳:唐潤州幽棲寺釋元素,字道清,俗姓馬氏,以如意元年隸名於江甯長壽寺。
宋 祈澤寺(治平寺)。
祈澤寺。
在祈澤山,距城二十裡(今高橋門外)。
宋少帝景平元年建。
梁置龍堂,有初法師者,誦法華經。
龍女獻泉,在寺之右。
唐會昌中廢。
南唐祈雨有驗,復修。
宋治平中,改名祈澤治平寺。
歴元迄明,常為祈禱雨澤之所焉。
攷證: 宋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祈澤寺,宋少帝景平元年建,去府城二十裡,梁朝置龍堂。
有初法師者,結茅山下,誦法華經,有東海龍女來聽,師曰:此山乏水,為我開一泉可乎?後數日,風雷,良久,有清泉湧座下。
金陵梵剎志:祈澤寺在郭城高橋門外祈澤山,宋景平元年建,唐會昌中廢,南唐昇元閒復,宋治平閒改名祈澤治平寺。
至嘉靖十二年,常為祈禱雨澤之所。
平陸寺。
奉誠寺。
平陸寺,不詳其所在。
宋少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以官名其寺焉。
逮文帝元嘉十年,天竺僧伽跋摩至京,道場寺慧觀以其道行純備,請住是寺。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改名奉誠寺。
厥後遂無聞也。
攷證: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傳。
跋摩,天竺人也。
以宋元嘉十年,步自流沙,至於京邑。
道俗敬異,號曰三藏法師。
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名平陸寺。
後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也。
高臺寺。
高公,不知何許人也。
有臺在秣陵城南八十裡(當今之朱門鄉)。
宋景平元年,置高公臺院,後復改為高臺寺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高公臺院在秣陵城南八十裡,宋景平元年置,古臺猶存。
罽賓寺。
佛馱什,罽賓人,善譯經。
以宋景平元年至京師,諸檀越築寺以處之,名之以其鄉曰罽賓。
逮梁釋寶誌來往於此,特示靈蹟焉。
攷證: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傳。
佛馱什,罽賓人。
以宋景平元年屆於揚州,京邑諸僧請其翻譯彌沙塞律梵本,宋侍中王練為檀越(案:罽賓寺必立於此時)。
梁釋寶誌傳:時僧正獻欲以衣遺誌,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皆雲:昨宿旦去。
道林寺。
蔣山寺。
道林寺在鍾阜之陽,亦號蔣山寺。
宋元嘉初,有西域僧畺良耶舍來建業,築精舍以棲禪,即是寺也。
至梁釋寶誌崇其義法,師事沙門僧儉,而道林之名遂以大顯焉。
攷證: 宋京師道林寺畺良耶舍傳。
耶舍以元嘉之初,遠冐沙河,萃於京邑,初止鍾山道林精舍。
梁釋寶誌傳:寶誌本姓朱,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
讀史方輿紀要引金陵記:蔣山寺舊在山南,本名道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在華林園側(當今雞籠山旁)。
宋元嘉元年,外國僧毗舍闍所造也。
至孝建初,有高僧慧益居之。
永光中,廢帝射鬼於竹林堂,葢不出是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元年,置竹林寺。
案寺記,外國僧毗舍闍造。
宋京師竹林寺慧益傳: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
南史宋廢帝紀,永光元年十二月戊午夕,帝出華林園,悉屏侍衛,與巫覡及綵女數百人射鬼於竹林堂。
迦毗羅寺(真際寺,寶戒寺)。
迦毗羅寺,亦外國僧所建也。
南唐改真際寺,宋名寶戒寺,在元龍翔寺之後雲(當今之北門橋一帶)。
攷證: 景定建康志:寶戒寺在轉運街西,本迦毗羅寺,南唐改真際寺,宋開寶二年改今額。
至正金陵新志:
又陳高祖紀,永定二年八月辛未,詔臨川王蒨西討,以舟師五萬發自京師,輿駕幸冶城餞送焉。
太後寺 太後寺,不知其所起,疑晉褚、何二後創之,距冶城寺不遠,故桓玄廢寺為苑,即移寺僧居於太後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桓玄築別苑於冶城。
先是太元十五年,孝武為沙門立寺,至是盡移僧眾於太後寺,而以寺為苑。
法王寺(案:與梁新林法王寺名同實異。
)。
法王寺,晉隆安三年為龜茲沙門鳩摩羅什而建也。
安帝自姚秦迎緻,施地造寺,額曰法王,賜以譯經三藏國師之號,未幾寺廢。
逮元至順閒,天禧主僧演即其舊址而新之,遂為天禧寺下院,葢今之大報恩寺三藏殿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法王寺注:東晉末,龜茲國沙門鳩摩羅什以道聞於時。
隆安三年,遣使往姚秦迎緻,秦以尊為三藏國師,留不遣。
晉使再三徵請,既至,帝躬出朱雀門迎之,歴試神驗,待之加禮,施地建寺,賜法王之額,請什居焉,遂尊為譯經三藏國師。
歴年既久,寺亦燬。
慶元、至順閒,天禧主僧演與其屬法嵩、德賓,仍其遺址,構寺一新。
寺之恆產,不滿百石,歲時所用,悉屬天禧,今為天禧寺下院。
白塔寺。
白塔寺在法王寺西,即葬三藏國師鳩摩羅什舍利頂骨之所。
至正新志以為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玄奘者,誤也。
(案:金陵白塔寺有四:祗洹寺改名之白塔,已見上;天禧寺東之白塔,即此葬三藏國師舍利頂骨之所;永慶寺亦有白塔,是為梁所建;若烏衣巷之白塔,則明迴光寺塔今猶名白塔巷,與六朝之三白塔寺皆無涉也。
)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天禧寺注:白塔在寺東,即葬元奘頂骨之所。
(案:此因三藏二字而誤。
) 枳園寺。
枳園寺,晉車騎將軍琅邪王邵所造,在其祖文獻公導廟之北,都城之東郊。
(當今明故宮之東南。
)房殿既集,樹枳為籬,故曰枳園。
隆安中,始興公王恢從劉裕西伐長安,遇釋智嚴,啟請還都。
初住始興寺,(案高僧傳所謂住始興寺巷,即文獻公廟也。
文獻為始興公,謂廟為寺,六廟往往有之。
)後以嚴厭喧囂,乃更居是寺。
至邵玄孫齊尚書僕射奐,復於永明六年建塔五層,沈約為撰剎下銘。
而高僧傳則謂寺僧法楷弟子法匱,方為沙彌,每聚齋會,所得直造旃檀像。
像成,自設大會於大市、定林及本寺三處,幻形來食,是晚還臥,遂卒。
屍香軟,手屈二指,眾鹹謂其得果。
齊武帝聞之,親臨幸,會僧設供。
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並到房頂禮,為營斂葬。
百姓雲赴,?施重疊。
仍以所得利養,更起枳園寺塔,亦在永明七年。
意者法匱建塔,適當奐為尚書僕射時,寺為王氏家剎,故以興造歸之與? 攷證: 沈約枳園寺剎下石記:晉故車騎將軍瑯邪王邵,玄悟獨曉,信解淵微。
於太祖文獻公清廟之北,造枳園精舍。
其始則芳枳樹籬,故名因事立。
雖房殿嚴整,而瓊剎未構。
邵玄孫尚書僕射南徐州大中正奐,深達法相,洞了宗誠。
自乘傳衡臯,辭簪瓜渚,誓於舊寺,光樹五層,捐割藩俸,十遺其一。
凡厥所收,三十有六萬。
齊武帝之永明六年六月三日,葢木運將啟之令辰,上帝步天之嘉日,乃抗崇表於蒼生,植重扄於玄壤焉。
宋京師枳園寺。
釋智嚴傳:嚴憩於山東精舍,宋武西伐長安,始興公王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
恢道懷素篤,禮事甚殷,即住始興寺。
嚴性虛靜,志避塵囂,恢乃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
齊京師枳園寺釋法匱傳:少出家,為枳園寺法楷弟子。
每齋會所得,直聚以造旃檀像。
像成,自設大會。
其本家僑居京師大市,是旦還家,又至定林寺,復還枳園。
後三處考覆,皆見匱來中食,實是一時而三處赴焉。
爾日晚,還房臥,奄然而卒。
屍甚香軟,手屈二指,眾鹹謂其得果。
時猶為沙彌,而靈迹殊異,遂聞於武帝。
帝親臨幸,為會僧設供。
文惠、文宣並到房頂禮,為營理斂葬。
百姓雲赴,?施重疊。
仍以所得利養,起枳園寺塔。
是歲,齊永明七年也。
越城寺 越城寺,不知其所始。
昔範蠡築城江上,在小長幹之東,謂之越城,今以地名其寺也。
有釋法相居之。
晉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鴆之不死,至元興末年始卒。
厥後此寺亦湮沒不傳。
攷證: 建康實錄注,越王築城江上鎮,今淮水南一裡半廢越城是也。
案越絕書,其城越範蠡所築。
晉越城寺。
釋法相傳:相後度江南,止越城寺。
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
頻傾三鍾,神氣清夷,淡然無擾,恬大異之。
晉元興末年卒,春秋八十。
開福寺,景福尼寺(永福尼寺)。
開福寺在冶城東南,晉時之所建也。
宋元嘉八年,有尼慧果、淨音共請求那跋摩受戒,遂改為景福尼寺。
南唐避諱,又改景福為永福雲。
攷證: 宋祗洹寺求那跋摩傳:宋元嘉八年,達於建康。
時景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受跋摩戒。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永福尼寺在廣濟倉東,舊在冶城南,東本晉開福寺,後徙此,改景福寺,南唐避諱改今額。
歸善寺。
歸善寺在雞籠山東上林苑前,晉時之所建也。
宋永初中,置北市於寺側雲。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宮苑記:上林苑在雞籠山歸善寺後。
又宋永初中立北市,在大夏門外歸善寺前。
鬬場寺。
道場寺。
明安寺。
鬬場寺,在秣陵縣三橋籬門外鬬場裡,因以裡名寺。
(當在今聚寶門外赤石磯左近。
)高僧傳皆雲道場寺,殆慧皎以鬬非佛旨,遂以道字音近而呼與?寺前有市,亦名鬬場市。
晉末劉裕為太尉,南討劉毅於江陵,有天竺僧佛馱跋陀羅為裕所敬,與其弟子慧觀隨裕至都,安止此寺。
義熙十四年,孟顗、褚叔度請其譯華嚴經,故有華嚴堂也。
宋釋法顯就佛馱跋陀羅譯摩訶僧祗律及各經論,釋寶雲隨慧遠來譯無量壽經,僧馥注勝鬘經,皆在此寺。
厥後釋慧觀、釋法瑗、釋慧詢、釋法莊、釋法暢均於是傳衣鉢,都下為之語曰鬬場禪師窟,非溢美也。
齊永明九年,僧伐鬬場明安寺中樹木,理自然有法大德三字,時以為瑞,知寺又號明安矣。
宋元時尚呼其地為鬬場村,而寺巳久廢矣。
(案慧皎高僧傳屢言道場寺,他書則但言鬬場寺,知鬬場即道場也。
寺以鬬場裡得名,猶之阿育王寺在長幹裡,即呼長幹寺,建初寺在大市,即呼大市寺也。
況南朝寺前往往有市,如建初、耆闍、莊嚴皆是,尤可為鬬場寺前鬬場市之證。
至鬬場寺實名明安,惟齊書?符瑞志一見耳。
) 攷證: 景定建康志,宋立南市,在三橋籬門外鬬場村內。
又引丹楊記,秣陵有鬬場市。
宋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傳。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甘露飯王之苗裔也。
陳郡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帝南討劉毅,豹隨府屆於江陵。
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遠,非凡所測。
豹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
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場寺。
先是沙門支法領於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至義熙十四年,孟覬、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慧義、慧嚴、法業等百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
宋江陵帝寺釋法顯傳:法顯南造京師,就佛馱跋陀羅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祗律及各經論百餘萬言。
宋六合山釋寶雲傳。
晉隆安初,遠適西域,遍學梵書。
後隨廬山釋慧遠共歸京師,安止道場寺,譯出無量壽諸經。
性好幽居,遂適六合山寺道場。
慧觀臨亡,請雲還都,總理寺任。
宋京師道場寺慧觀傳:觀還京,止道場寺。
元嘉初上巳,車駕臨曲水讌會,命觀與諸朝士賦詩。
時道場寺又有僧馥者,專精義學,注勝鬘經。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傳:元嘉十年,適建業,依道場寺慧觀為師。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傳:元嘉中,至京師,止道場寺。
慧觀以詢德為物範。
宋京師道場寺。
釋法莊傳: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
性靜素,止一巾而巳。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時有道場寺釋法暢,富聲哀婉,雖不競遷等,抑亦次之。
宋書天竺國傳,都下為之語曰,鬬場禪師窟。
詳見東安寺。
齊書祥瑞志,永明九年,秣陵縣鬬場裡明安寺有古樹,眾僧架屋宇,伐以為薪。
剖樹裏,自然有法大德三字。
崇明寺 崇明寺。
晉義熙中,釋僧慧與長安人徐長生所造也。
在破塢村中(當今之靖安鎮),以燈表瑞,故曰崇明寺。
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著靈蹟。
攷證: 宋京師崇明寺僧慧傳:慧自少好修福業,晉義熙中,共長安人徐長生立寺於破塢村中。
始遷域其處,起草屋數閒,便集僧設齋。
至中夜,堂內兩燈忽然自行,進前步十數,油篹如故,無所傾覆。
大眾驚嗟,訪諸耆老,悉言燈所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起塔之基。
於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寺焉。
建康實錄:靖安鎮崇明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雲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也。
其女貌醜,常自慨恨,多作佛像,及成,皆類如此千數。
乃至誠祈禱,忽感佛見形,更造諸像,相好方具。
其父使鬼神遍散諸像於天下,此石像是其一也。
延賢寺。
延賢寺,晉義熙中之所立也,在鍾山側。
先是孫恩黨竄居此山,分其地少許與釋法意為寺,號曰延賢。
時杯度和尚往來此寺,意以別房待之,俄為野火所燒。
有齊諧、張寅等偕意共行山地,更欲修造,而無水不可住,乃竭誠禮懺,水忽大湧,於是寺乃復立。
意所起五十三寺,是為其一。
厥後居是寺者,智敞、法冏、智度、智順等,皆禪林宿德,而文人到溉所得祿奉,亦往往施於寺中雲。
攷證: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傳: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三寺。
晉義熙中,為鍾山祭酒。
先是孫恩建義之黨,竄居此山,分其地少許,與意為寺,號曰延賢寺。
後杯度去來此寺,雲:此處當有諸變,後時當好,地對天堂,易為福業。
俄為野火所燒。
後齊諧與張寅等,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無水不可住。
意推杯度之言,乃竭誠禮懺,乞西方池水。
經於三日,懇惻彌至。
忽聞空中有聲,撲然著地。
意疑是金帛,試令人掘,入三尺許,泫然清流,遂成澗不絕。
於是立寺焉。
宋京師杯度傳: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
宋靈曜寺釋僧盛傳:時有延賢寺智敞、法冏,比德同譽。
梁山陰雲門寺釋智順傳。
順姓徐,瑯邪臨沂人。
年十五出家,事鍾山延賢寺智度為師。
南史到溉傳,初與弟洽恒共居一齋,洽卒後,便捨為寺。
蔣山有延賢寺,溉家世所立。
溉得祿奉,首先二寺。
青園寺,龍光寺(月燈禪院)。
青園寺,在覆舟山下,晉恭思皇後褚氏所立。
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宋元嘉中,高僧竺道生來止此寺,文帝深加歎重,旋以忤眾被擯。
其年夏,雷震寺中佛殿,龍昇於天,光照西壁,遂改名為龍光。
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
或曰:元嘉五年,有黑龍見覆舟山之陽,帝捨果園,東建青園寺,西置龍光殿雲。
逮景平元年,佛馱什於此寺譯經,閱歲始竟。
而寶林、惠生、普知、僧果諸僧亦遞居之,名乃愈重。
先是,晉司徒王謐掘地得金像,宋高祖迎入臺供養,復送瓦官寺。
梁時亦移入龍光寺。
釋寶誌飛錫偶來,特著靈蹟。
唐會昌中,寺廢。
鹹通初,建為月燈禪院。
南唐昇元中重修,後遂無所聞矣。
(案:青園寺有二:一為僧寺,一為尼寺,必不可合為一。
宋、元諸志均失之。
今考高僧傳及塔寺記,皆梁代高僧所著,聞見必碻。
其載寺創立,各執一說,益信為兩寺無疑。
高僧傳謂為晉褚皇後立者,僧寺也,故竺道生得居之。
改名龍光之後,佛馱什等皆栖止於是。
唐後廢而復建,皆此寺也。
塔寺記謂為宋王駙馬立者,尼寺也,故尼業首得居之,而淨秀尼亦落髮於此。
宋廢帝又嘗乘露車往青園尼寺。
若為僧寺,則是時已改名龍光,何以復稱青園,特書之曰尼寺乎?葢兩寺皆在覆舟山下,均以地為寺名,是以僧寺因龍見而名改,以示別於尼寺。
乾道志謂龍光寺在城西龍光門外,大誤。
至今覆舟山東有小山,仍名龍光,葢以此寺得名耳。
) 攷證: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傳:還都,止青園寺。
寺是晉恭思皇後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
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
宋太祖深加禮重。
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
於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於是舊學以為邪說,擯而遣之。
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昇於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
時人歎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
後龍光寺又有沙門寶林,祖述諸義。
近代又有釋惠生者,亦止龍光寺。
齊竟陵王集:有龍光寺僧普知。
梁慧皎高僧傳跋,有龍光寺僧果。
景定建康志引宋嘉祐三年佛殿記雲:宋元嘉五年,有龍見覆舟山之陽。
帝捨果園,東建青園寺,西置龍光殿。
今沼沚見存。
舊志以為在龍光門者,非也。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傳。
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及翻譯,而法顯遷化。
京邑諸僧,聞什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
以宋景平元年冬十月,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稱為五分律。
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勝為譯,龍光道生、東安慧嚴共執筆參正,至明年四月方竟。
晉瓦官寺。
僧釋慧力傳:晉司徒王謐嘗入臺,見東掖門外有寺人擲摴,所著處輒有光出。
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長七尺二寸。
謐即奏聞,宋高祖迎入臺供養。
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光寺。
梁釋寶誌傳:寶誌多來往古寺,僧正獻欲以衣遺之,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雲昨宿旦去。
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宿焉。
至正金陵新志:龍光寺至唐會昌中廢,鹹通二年重興,號月燈禪院,南唐昇元二年重修。
禪眾寺。
禪眾寺。
在古察戰巷後(今評事街旁有佳兆巷。
佳兆,察戰之轉音也)。
晉有聖火巷,直南出小街,即其處也。
攷證: 建康實錄注察戰,吳時官號,舊揚都有察戰巷,在今縣城南三裡禪眾寺前。
又注王離妻者,洛陽人,將舊火南渡,為人治疾,人號所居為聖火巷,在今縣東南三裡禪眾寺,直南出小街。
護身寺。
護身寺在禦街東,以晉太子宮地為之。
攷證: 建康實錄:晉烈宗新於宮城東南左衛營作太子宮。
義熙中,討盧循、劉毅,壞其材作舟艦,地在今縣東五裡護身寺西直街東也。
耆闍寺(一作祗闍寺,普緣寺。
)。
耆闍寺,東晉時所建也,在雞籠山西。
前有紗市,市中有蠶室,為六朝皇後躬桑之所。
齊、梁以來,有高僧道登、安廩疊居此寺。
陳張正見陪衡陽王登覽,於此賦詩。
至隋師渡江,後主命樊毅屯兵寺前,國亡寺廢。
明重建,名普緣寺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引慶元志,祗闍山在雞籠山西,有祗闍寺,今廢。
又志,蠶室在縣北七裡耆闍寺前紗市中。
齊齊隆寺釋法鏡傳。
其後耆闍寺道登祖述宣唱。
續高僧耆闍寺安廩傳:太清元年,始屆揚都,武帝敬供相接。
陳永定初,請入內殿,長承戒範,敕住耆闍寺。
馮訥古詩記:陳張正見有陪衡陽王遊耆闍寺詩,其警句雲:兔苑移飛葢,春城列玳簪。
階荒猶累玉,地古尚填金。
龍橋丹桂偃,鷲嶺白雲深。
秋窻被旅葛,夏戶響山禽。
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南史,陳後主禎明三年,遣樊毅屯耆闍寺。
金陵梵剎志:普緣寺在都城西北神策門內北城地,晉名耆闍寺。
招提寺。
招提寺在石頭城北,不知建於何時。
而晉宋之交,謝康樂有招提精舍詩,則必造於典午末也。
梁有僧??、慧集居之。
蕭子範貧無居宅,亦寄住於是。
逮侯景據臺城,王僧辯入討,進軍寺北,佛國又變為戰場矣。
攷證: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招提寺在石頭城北。
謝靈運集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詩,其警句雲:敬擬靈鷲山,尚想祗洹軌。
絕溜飛庭前,高林瞻窗裏。
梁元帝金樓子聚書篇:又得招提??法師眾義疏及眾經序。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傳:出京止招提寺,復遍歷眾師,融冶異說。
南史齊高帝諸子傳,子範無宅,卒於招提寺僧房。
景定建康志:梁元帝承聖元年三月丁亥,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景帥眾萬餘人,鐵騎八百餘,陣於西州之西。
簡靖寺。
簡靖寺,不詳其所在,葢尼寺也。
有晉釋安慧則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一部,藏於寺尼靖首處雲。
攷證: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傳,則手自細書黃縑,寫大品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凡十餘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供養。
胡母過江,賫經自隨,今在京師簡靖寺靖首尼處。
天寶寺(天保寺,均慶院。
)。
天寶寺,晉時所置,不能碻指其歲月。
在古潮溝前,葢玄武湖之南也。
宋廢帝子業毀之。
明帝定亂,下令興復。
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綸與侯景戰於玄武湖側,敗入此寺。
景縱火焚之,而寺再毀。
唐開元中,改為天保寺。
宋開寶八年終毀。
(案:此與宋孝武天保寺同名,既非一寺,又不同時並立。
) 攷證: 景定建康志:潮溝舊跡在天寶寺後。
注:天寶寺故基在今城東北角,更西一裡長壽寺前。
宋書天竺等國傳,前廢帝毀中興、天寶諸寺,明帝定亂,下令修復。
讀史方輿紀要: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綸赴援臺城,營於蔣山,因山巔寒雪,乃引眾下愛敬寺。
既而戰於玄武湖側,軍敗,走入天寶寺。
景追之,縱火焚寺,綸奔朱方。
至正金陵新志均慶院注:舊在金陵坊,晉天寶寺,唐開元十年改為天保寺,宋開寶八年毀。
長壽寺。
長壽寺在潮溝後,與天寶寺隔水相望也。
唐時釋元素居之,俗謂之馬祖雲。
攷證: 建康實錄:潮溝,吳大帝所開,以引江潮,在天寶寺後,長壽寺前。
宋僧贊甯高僧傳:唐潤州幽棲寺釋元素,字道清,俗姓馬氏,以如意元年隸名於江甯長壽寺。
宋 祈澤寺(治平寺)。
祈澤寺。
在祈澤山,距城二十裡(今高橋門外)。
宋少帝景平元年建。
梁置龍堂,有初法師者,誦法華經。
龍女獻泉,在寺之右。
唐會昌中廢。
南唐祈雨有驗,復修。
宋治平中,改名祈澤治平寺。
歴元迄明,常為祈禱雨澤之所焉。
攷證: 宋張敦頤六朝事蹟編類:祈澤寺,宋少帝景平元年建,去府城二十裡,梁朝置龍堂。
有初法師者,結茅山下,誦法華經,有東海龍女來聽,師曰:此山乏水,為我開一泉可乎?後數日,風雷,良久,有清泉湧座下。
金陵梵剎志:祈澤寺在郭城高橋門外祈澤山,宋景平元年建,唐會昌中廢,南唐昇元閒復,宋治平閒改名祈澤治平寺。
至嘉靖十二年,常為祈禱雨澤之所。
平陸寺。
奉誠寺。
平陸寺,不詳其所在。
宋少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以官名其寺焉。
逮文帝元嘉十年,天竺僧伽跋摩至京,道場寺慧觀以其道行純備,請住是寺。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改名奉誠寺。
厥後遂無聞也。
攷證: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傳。
跋摩,天竺人也。
以宋元嘉十年,步自流沙,至於京邑。
道俗敬異,號曰三藏法師。
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捨宅建剎,因名平陸寺。
後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也。
高臺寺。
高公,不知何許人也。
有臺在秣陵城南八十裡(當今之朱門鄉)。
宋景平元年,置高公臺院,後復改為高臺寺焉。
攷證: 至正金陵新志引乾道志:高公臺院在秣陵城南八十裡,宋景平元年置,古臺猶存。
罽賓寺。
佛馱什,罽賓人,善譯經。
以宋景平元年至京師,諸檀越築寺以處之,名之以其鄉曰罽賓。
逮梁釋寶誌來往於此,特示靈蹟焉。
攷證: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傳。
佛馱什,罽賓人。
以宋景平元年屆於揚州,京邑諸僧請其翻譯彌沙塞律梵本,宋侍中王練為檀越(案:罽賓寺必立於此時)。
梁釋寶誌傳:時僧正獻欲以衣遺誌,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皆雲:昨宿旦去。
道林寺。
蔣山寺。
道林寺在鍾阜之陽,亦號蔣山寺。
宋元嘉初,有西域僧畺良耶舍來建業,築精舍以棲禪,即是寺也。
至梁釋寶誌崇其義法,師事沙門僧儉,而道林之名遂以大顯焉。
攷證: 宋京師道林寺畺良耶舍傳。
耶舍以元嘉之初,遠冐沙河,萃於京邑,初止鍾山道林精舍。
梁釋寶誌傳:寶誌本姓朱,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
讀史方輿紀要引金陵記:蔣山寺舊在山南,本名道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在華林園側(當今雞籠山旁)。
宋元嘉元年,外國僧毗舍闍所造也。
至孝建初,有高僧慧益居之。
永光中,廢帝射鬼於竹林堂,葢不出是寺中雲。
攷證: 建康實錄:宋元嘉元年,置竹林寺。
案寺記,外國僧毗舍闍造。
宋京師竹林寺慧益傳: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
南史宋廢帝紀,永光元年十二月戊午夕,帝出華林園,悉屏侍衛,與巫覡及綵女數百人射鬼於竹林堂。
迦毗羅寺(真際寺,寶戒寺)。
迦毗羅寺,亦外國僧所建也。
南唐改真際寺,宋名寶戒寺,在元龍翔寺之後雲(當今之北門橋一帶)。
攷證: 景定建康志:寶戒寺在轉運街西,本迦毗羅寺,南唐改真際寺,宋開寶二年改今額。
至正金陵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