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上

關燈
之語曰:鬬場禪師窟,東安談義林。

    (案:鬬場亦寺名,見下。

    )又範伯倫踞食表雲:東安眾集,果不偏食。

    飛錫所住,盛可知也。

    逮齊建武初,始安王遙光治廟,欲毀寺屋,截梁,水出如淚,眾稱靈異焉。

     攷證: 晉沅洲山支遁傳:遁還吳後,哀帝頻遣兩使徵請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般若,淹留三載。

     晉蜀龍淵寺慧持傳。

    持,慧遠弟也。

    至都,止東安寺。

     宋東安寺。

    慧嚴傳:嚴還京,止東安寺,高祖素所知重。

     宋彭城寺釋道淵傳:幼出家東安寺。

     宋東安寺釋道猛傳:元嘉二十六年,止東安寺,開講席。

     宋中興寺求那跋摩傳。

    跋摩於東安寺譯法鼓經。

     宋中興寺釋法恭傳:恭住東安寺。

     齊中興寺釋曇智傳:智,建康人,止東安寺,能談老莊。

     宋書天竺諸國傳又有慧嚴、慧議道人,並住東安寺,學行精整,為道俗所推。

    時鬬場寺多禪僧,都下為之語曰:鬬場禪師窟,東安談義林。

     宏明集:範伯倫踞食表雲:東安眾集,果不偏食。

    此先朝舊事,臣所親見者也。

     齊書五行志,齊建武初,始安王遙光治廟,徹東安寺屋以直廟坘,截梁水出如淚。

     祗洹寺,白塔寺(長慶寺,保甯寺)。

     祗洹寺,在鳳凰樓之西(當今新橋之西),建初寺之分剎也。

    晉支遁嘗升寺中高座講義,與劉惔、王濛相酬答,其名始著。

    宋武帝永初元年,車騎將軍範泰於其宅西建立精舍,因與寺近,遂襲其名,延高僧慧義為之經始,併而合之。

    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焉。

    其時西域異僧求那跋陀羅、曇摩蜜多皆住此寺,而沙門僧苞、道照、法平、曇遷、僧志、惠基、僧濬等亦時來棲止。

    寺中有皁莢樹,泰豫元年枯死,昇明末更生枝葉,為齊興之瑞。

    逮求那跋摩圓寂後,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闍毘之,就其處起立白塔,改名白塔寺(案:天禧寺前亦有白塔寺,與此不同)。

    其地與石子岡相望,故陳魯廣達屯兵於寺側,以禦隋師。

    及唐開元中,更額曰長慶。

    南唐保大中,曰奉先。

    宋太平興國中,曰保甯。

    至明而廢為驍騎倉也。

     攷證: 世說新語引沙門高逸傳:王劉恆尋支遁,遇祗洹寺中講,(案高僧傳,祇洹寺凡數十見,皆稱祗洹,乃景定、至正二志譌為祗園,大誤。

    )正在高座上,每舉麈尾,常領數百言,而性理俱暢。

     宋書範泰傳,暮年事佛甚精,於宅西立祗洹精舍。

     宋京師祗洹寺釋慧義傳:永初元年,車騎範泰立祗洹寺,以義德為物宗,因請經始。

    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故祗洹之稱,厥號存焉。

    其後京城名僧多投此寺,義勸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以為幽冥之佑,泰從之。

    時祗洹寺又有釋僧濬,善三論,為宋文所重。

     宋祗洹寺求那跋摩傳:跋摩以元嘉八年正月達於建業,文帝勞問殷勤,敕住祗洹寺,供給隆厚。

    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

    既終之後,趺坐?牀,似若入定。

    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闍毘之,仍於其處起立白塔。

    (案祗洹改名白塔,即由於此。

    又至正新志雲:永明二年,齊太祖為此邱法願造寺,於地得外國磚為白塔,又名白塔寺。

    考高僧法願傳,並無齊太祖為造寺之事,且祗洹尚在,又焉得於其地造寺?新志似誤。

    ) 宋中興寺求那跋陀羅傳:陀羅初住祗洹寺,眾僧共請出經,集義學諸生譯之。

    後於秣陵鳳凰樓西起寺,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處。

    (案:此但雲白塔寺即其處,並未言所起之寺即名白塔。

    葢求那跋陀羅常住祗洹寺,寺本與鳳凰樓相近,其樓西起寺,乃是增廓寺域。

    後寺更名白塔,所起之屋仍在白塔寺中,故曰白塔寺即其處也。

    )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

    蜜多晚憩祗洹寺,即於祗洹譯出禪經法要。

     宋祗洹寺。

    釋僧苞傳:苞東下京師,正值祗洹寺發講,乃緻問數番,皆先達思力所不逮。

    王弘、範泰請與交言,仍居住祗洹寺,開講眾經,德化相續。

     宋祗洹寺。

    釋道照傳:照止京師祗洹寺,披覽羣典,以宣唱為業。

     宋祗洹寺。

    釋法平傳:平與弟法等出家,止白馬寺,後移祗洹。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遷巧於轉讀,有無窮聲韻。

    初止祗洹寺。

     齊上定林寺釋超辨傳:時有靈根法明、祗洹僧志,並誦經十餘萬言,蔬食苦行,有至德焉。

     齊山陰法華寺釋惠基傳:初隨慧義法師,義嘉其神采,為啟宋文帝,求度出家。

    即敕於祗洹寺設會。

    (案高僧傳所載,高僧止祗洹寺者,皆在宋時。

    齊代以下,遂無聞焉。

    葢寺已更名故也。

    ) 齊書五行志,宋泰豫元年,京師祗洹寺皁莢樹枯死。

    昇明末,更生枝葉。

     南史?陳孔範傳:魯廣達屯於白塔寺。

    (案:此見白塔之名,至陳末如故也。

    ) 景定建康志:吳建寺日建初,晉、宋更名曰祗園,齊更名曰白塔(案:祗洹自為一寺,本與建初無涉。

    然地既相鄰,晉支遁已居之,亦非始於範泰。

    志言如此,或者建初之分剎乎)。

    唐初復名曰建初,開元更名曰長慶。

    南唐保大中,齊王景達為先主造寺,因名奉先。

    宋太平興國中,賜額曰保甯。

     瓦官寺(吳興寺,昇元寺,崇勝戒壇寺,鳳遊寺)。

     瓦官寺,本河內山玩墓也。

    在小長幹,地名三井岡(當今之花盝岡)。

    張昭、陸機諸宅,皆環繞其側。

    晉元帝時,王導以為陶處。

    哀帝興甯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始建堂塔。

    簡文帝敬禮釋法汰,於寺講放光經,車駕臨幸,遂拓房宇。

    汝南世子綜欲侵寺基,尋自感悟。

    至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塔燬於火,旋修復之。

    寺有戴安道所製金像,師子國所貢玉像,顧長康所畫維摩圖,謂之三絕。

    而戴顒、釋洪造像,及張僧繇畫壁不與焉。

    晉恭帝步迎佛像,過為卑諂。

    而齊東昏侯毀玉像為潘妃釵釧,瀆佛甚矣。

    梁時出寺塔舍利,敕市數百家宅地,造諸臺殿並瑞像,就建瓦官閣,高三百四十尺。

    陳太建中,雷震毀寺重門,無多壞損。

    歷代高僧,如僧敷、道壹、道祖、慧璩、法和、慧果、僧導、寶意、道??、道宗、超度、慧重、道親、慧邃輩,住持此寺,踵相接也。

    名士則何充、劉惔、王濛、戴逵、孫盛、王胡之、王斌、伏曼容等,時相過從。

    或曰:瓦官實名瓦棺。

    西晉時,地產青蓮二朵,掘得瓦棺,為誦法華經老僧葬處。

    其說甚誕,不足信也。

    寺歷唐代,常為名勝。

    楊吳改寺為吳興,南唐改寺為昇元,閣名皆隨之而變。

    宋師下江南,吳越兵舉火焚閣,避難婦女數千人,一旦同燼。

    嗚呼,慘巳!太平興國五年,復建為崇勝戒壇院。

    明初,奪寺基為驍騎倉,半入徐中山王園。

    厥後有僧圓梓,募贖其地,復創剎宇。

    寺旁有集慶菴,嘉靖中,詔毀私剎,僧以瓦官扁其廬,得免。

    土人因其在山下,謂之下瓦官,而以本寺為上瓦官。

    殿左有鳳凰臺,焦竑更名曰鳳遊寺,以在中山王西園中,遂為徐氏家菴。

    洎入國朝,供養猶盛。

    鹹豐兵火之後,僅葺破屋數椽而已。

     攷證: 建康實錄:小長幹在瓦官寺南巷西頭出江。

    (案:今洲渚淤漲,去江甚遠,僻在西南,又有城隔之,非復舊時形勢矣。

    ) 景定建康志:越城在三井岡東南一裡,今瓦官寺在岡東偏。

    (案:今越城亦隔在城外。

    )又志:張昭宅在淮水南,對瓦官寺張侯橋所,橋因宅而名。

    (張侯橋即今下浮橋之老虎橋。

    老虎,婁侯之轉音也。

    ) 又志陸機宅在今越城西,秦淮水南。

    又志晉哀帝興甯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陶地施僧慧力為寺。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傳釋慧力,未知何許人。

    晉永和中,來遊京師,嘗乞蔬食苦行頭陀修福。

    至興甯中,啟乞陶處,以為瓦官寺。

    初標塔基,是今塔之西。

    每夕標塔基,輒東移十餘步。

    旦取還,巳復隨徙。

    濳共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標置東。

    力仍於其處起塔,今之塔處也。

    記者雲:立寺後三十年,當為火所燒。

    至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數十人,都無知者。

    明日,見塔巳成灰聚。

    帝曰:此國不祥之相也。

    即敕楊法尚、李緒等,速令修復。

    至九月,帝崩。

    有戴安道所製五像,及戴顒所冶丈六金像,又有師子國四尺二寸玉像,並皆在焉。

     晉京師瓦官寺僧竺法汰傳:法汰下都,止瓦官寺。

    晉簡文帝深相敬重,講放光經。

    開題:瓦官寺本河內山玩墓,王公為陶處。

    興甯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止有堂塔而巳。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又啟重門。

    汝南王世子綜第去寺近,遂侵掘寺側,重門淪陷,汰不介懷。

    綜乃感悟,躬往悔謝。

    汰臥與相見,旁若無人。

     京師寺記:興甯中,瓦官初置,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

    顧長康注一百萬,時以為大言。

    後寺成,僧請勾疏,長康曰:宜修一壁。

    遂閉戶,往來一百餘日,畫維摩一軀。

    工畢,將欲點眸子,謂寺僧曰:第一日開,見者責施十萬;第二日開,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

    乃開戶,光明照寺,施者填塞,俄而果百萬也。

     宋書戴顒傳,宋世子鑄丈八銅像於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治,乃迎顒看之。

    顒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

    及減臂胛,瘦患遂除。

     南史師子國傳,晉義熙中,始遣使獻玉像,十載乃至。

    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潤潔,形制殊特,殆非人工。

    此像歷晉宋在瓦官寺,先有徵士戴安道手製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畫圖,世人謂為三絕。

    至齊東昏遂毀玉像,前截臂,次取身,為嬖妾潘貴妃作釵釧。

     晉書?恭帝紀:其後復深信浮屠道,鑄貨千萬,造丈六金像,親於瓦官寺迎之,步從十餘裡。

    (此像即下條僧洪所造。

    ) 宋豫州釋僧洪傳:洪,豫州人,止於京師瓦官寺。

    造丈六金像,鎔鑄始畢,未及開模。

    時晉末銅禁甚嚴,犯者必死。

    宋武帝時為相國,洪坐罪繫於相府,唯誦觀世音經,一心歸命佛像。

    夜夢所鑄像來,手摩洪頭,問怖不?洪言:自念必死。

    像曰:無憂。

    見像胸有尺許銅色燋沸。

    會當行刑,府參軍監殺,而牛奔車壞,因更刻日。

    續有從彭城來雲:未殺僧洪者可原。

    遂獲免。

    還開模,見像胸前果有燋沸。

    洪後以苦行卒。

     貞觀公私畫史:瓦官寺在江甯,有張僧繇畫壁。

     景定建康志:梁時出瓦官寺塔舍利,敕市寺側數百家宅地,造諸臺殿及瑞像。

    又引京師寺記:瓦棺寺有瓦棺閣,乃梁朝所建,高三百四十尺,即昇元閣也。

     陳書宣帝紀,太建九年秋七月己醜,震瓦官寺重門。

     至正金陵新志:西晉時,地產青蓮二朵,掘之得瓦棺,內見一老僧花從舌底出,詢及父老,曰:昔有僧誦法華經,卒葬此地。

     晉京師瓦官寺。

    竺僧敷傳:西晉末亂,移居江左,止瓦官寺,盛開講席。

     晉虎邱東山竺道壹傳。

    晉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

     晉吳臺寺釋道祖傳:後還瓦官寺講說。

     宋瓦官寺。

    釋慧璩傳:璩,丹陽人,出家止瓦官寺。

     宋京師祗洹寺釋僧苞傳,時瓦官寺有釋法和者,為宋高祖所重。

     宋京師瓦官寺。

    釋慧果傳:宋初遊京師,止瓦官寺,開講維摩。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傳:時又有沙門寶意,以宋孝武孝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恒於寺中樹下坐禪。

     齊烏衣寺釋曇遷傳:時有瓦官寺釋道??,巧於轉讀,富聲哀婉。

     齊京師中寺釋法安傳:時有瓦官寺道宗,亦當時名流,為學者所重。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傳:時京師瓦官寺有超度者,亦善十誦及四分,著律例七卷雲。

     齊瓦官寺慧重傳:大明六年,敕於新安寺出家,後移止瓦官禪房。

    時瓦官復有慧覺,敦慧重之業。

     齊齊隆寺釋法饒傳後瓦官寺僧道親祖述宣唱。

     南史扶南國傳:瓦官寺,慧邃模寫長幹寺佛像。

     世說新語:何次道往瓦官寺禮拜甚勤,阮思曠曰:我圖數千戶郡尚不得,何卿乃圖作佛志,不亦大乎。

    又劉丹陽、王長史在瓦官寺集,桓護軍亦在坐,共商畧西朝及江左人物。

    又戴安道在瓦官寺畫,王長史見之曰:此童非徒能畫,亦終當緻身,恨吾老不及見其盛耳。

    又時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於瓦官寺,講小品,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焉。

    又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來與共語,使其唱理。

     南史陸厥傳,時有王斌者,嘗弊衣於瓦官寺,聽雲法師講成實論,無復坐處。

    又伏曼容傳,曼容宅在瓦官寺東,施高坐於聽事,有賓客輒升為講說。

     同治、上江二縣志:崇勝戒壇院,即古瓦官寺,又為昇元寺。

    明初寺廢,半為魏公園,半入驍騎倉。

    萬厤十九年,僧圓梓募贖其地,復剏剎。

    寺有老桂,古幹槎枒,因名叢桂。

    焦竑改曰鳳遊寺。

    寺南有集慶菴。

    焦氏筆乘: 嘉靖時,詔毀私菴,集慶僧妄以瓦官名其處,得幸免,然實非瓦官故址矣。

    故梵剎志謂瓦官有二山,上為上瓦官,平地為下瓦官雲。

     波提寺。

     晉室自偏安江左,帝主妃後,皆溺情內典,塔寺日盛。

    簡文帝為會稽王時,即好玄言,踐阼以來,彌殷崇奉。

    鹹安二年,造波提寺於京師,隋時廢。

     攷證: 建康實錄:晉簡文帝即位,自立僧寺,一名波提寺,今廢。

     至正金陵新志:晉簡文帝鹹安二年,帝立波提寺。

     臨秦寺。

     晉侍中中書令王坦之信奉釋氏,於秦淮水北造一寺,名臨秦,以門臨淮水為義雲。

     安樂寺。

     安樂寺在臨秦寺旁,亦王坦之所造也。

    先是有僧慧受,安樂人,嘗夢於坦之園中立寺,因以為請。

    坦之即捨園為寺,以受本鄉為名,號曰安樂。

    東有丹楊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鬬宅,南有豫章太守範甯宅,並施以成寺。

    厥後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主講席者為慧令、法仙、法最、慧始、道慧、僧辯諸名僧。

    宋周續之嘗館於是,齊薛淵從車駕亦至焉。

    寺有張僧繇畫龍壁,相傳點睛而飛者,即其處也。

    其智稱法師碑,葢裴子野所撰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晉廢帝時,侍中中書令王坦之造臨秦、安樂二寺,在今縣南二裡半,南門臨淮水也。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傳:慧受,安樂人。

    晉興甯中,來遊京師,蔬食苦行,常修福業。

    嘗行過王坦之園,夜輒夢於園中立寺,如此數過。

    受欲就王乞立一閒屋處,未敢發言,且向守園客私期說之。

    期雲: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

    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

    即詣王陳之,王大喜,即以許焉。

    初立一小屋,每夕夢見一青龍自南方來,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

    受曰:必是吾所夢見者也。

    於是僱人牽上,豎立為剎,架以一層,道俗競集,鹹歎神異。

    坦之即捨園為寺,以受本鄉為名,號曰安樂寺。

    東有丹楊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鬬宅,南有豫章太守範甯宅,並施以成寺。

    後有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於今崇麗焉。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傳:時有安樂寺慧令、法仙、法最,並善敷論,名振上國。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傳:朱方沙門慧始請稱講說,還京憩安樂寺。

    齊永元二年卒,弟子僧弼等樹碑焉。

     宋安樂寺釋道慧傳:出都止安樂寺,轉讀之,名大盛京邑。

     齊安樂寺。

    釋僧辯傳:辯,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

    少好讀經,受業於宣、暢二師。

     南史周續之傳,宋武帝北討,世子居守,迎續之館於安樂寺。

     齊書薛淵傳,車駕幸安樂寺,淵從駕乘虜橋。

    先是,敕虜橋不得入仗,為有司所奏,免官。

     景定建康志引名畫錄梁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壁畫四龍,不點睛,每雲點之則飛。

    人以為妄誕,因請點之。

    須臾破壁,二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見在。

     金陵梵剎志:裴子野有安樂寺智稱法師碑。

     新亭寺。

    中興寺。

    天安寺。

     晉孝武太元五年,高僧竺法義卒,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岡為基,起塔三級。

    義弟子曇爽於墓所立寺,名新亭精舍。

    逮宋孝武討元兇劭,止於此寺。

    即位後,幸禪堂,因為開拓,改曰中興。

    先是元嘉末,童謠雲:錢唐出天子。

    錢唐與禪堂同音,故中興禪房有龍飛殿焉。

    孝武既改治此寺,文帝諱日,於寺內設八關齋,以寺僧釋法穎為都邑僧正。

    前廢帝毀之。

    明帝定亂,下令修復。

    歴朝高僧如求那跋摩、曇蜜多、僧導、僧璩、慧覽、道溫、僧印、寶亮輩,鹹止於是。

    曾因設齋見異僧,易名天安寺。

    齊永明中,魏使李道固來聘,與僧鍾會於中興寺中,是仍兼稱其本號也。

    唯梁武帝及庾肩吾有天安寺疏圃堂詩,狀寺中勝景。

    未幾,侯景作亂,柳仲禮進次新亭,景帥眾於中興寺後渚挑戰,韋粲堅壁不出。

    既而敗於青塘,其從弟昂亦死,寄殯於中興寺。

    則入京要道,幹戈所不能免矣。

     攷證: 晉始甯山竺法義傳:法義憩於始甯之保山。

    甯康二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請下都講說。

    太元五年卒,春秋七十四。

    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岡為墓,起塔三級。

    義弟子曇爽於墓所立寺,因名新亭精舍。

    後宋孝武南下伐兇,鑾斾至止,式宮此寺。

    及登祚後,幸禪堂,因為開拓,改曰中興。

    元嘉末,童謠雲:錢唐出天子,乃禪堂之謂。

    故中興禪房猶有龍飛殿焉,今之天安寺是也。

    (案高僧傳言:今皆為梁武帝時。

    ) 齊京師多寶寺。

    釋頴傳:元嘉末出都,止新亭寺。

    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穎學業兼明,敕為都邑僧正。

     南史,宋文帝諱日,羣臣並於中興寺八關齋,以食魚肉,免侍中袁愍孫等官。

     又天竺國傳:宋前廢帝毀中興諸寺,明帝定亂,下令復修。

     宋中興寺求那跋摩傳: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閒房。

     宋壽春石礀寺僧導傳:孝武即位,遣使徵請,翻然應詔,止於京師中興寺。

    鑾輿降蹕,躬出候迎。

     宋京師莊嚴寺僧璩傳:孝武欽其風聞,敕出京師為僧正,止於中興寺。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傳:初至京師,止中興寺。

     宋中興寺。

    釋慧覽傳:宋孝武起中興寺,敕令居住。

     宋中興寺。

    釋道溫傳: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興寺。

    大明中,敕為都邑僧正。

     齊中興寺釋僧印傳:東適京師,止中興寺,復陶思涅槃及其餘經典。

     梁靈味寺釋寶亮,傳至京師,居中興寺,袁粲一見而異之。

     宋書天竺迦毗黎等國傳,宋孝武大明四年,於中興寺設齋,有一異僧,眾莫之識。

    問名,答言,明慧從天安寺來。

    忽然不見。

    天下無此寺名,乃改中興寺為天安寺。

     齊中興寺。

    釋僧鍾傳:南遊京邑,止中興寺。

    永明中,魏使李道固來聘,會於寺內。

    帝以鍾有德聲,敕令酬對。

     梁武帝集有天安寺蔬圃堂詩,其起句雲:乘和蕩遊豫,此焉聊止息。

    連山去無垠,長洲望不極。

     瘐肩吾集有蔬圃堂詩,其警句雲:疏林不礙日,涸浦暫通潮。

     南史柳仲禮傳,仲禮為大都督,進次新亭,緣淮樹柵,景亦柵北岸以應之。

    旋帥步騎萬餘人於中興寺後渚挑戰,仲禮欲擊之,韋粲曰,日晚我勞,未可擊也。

    乃堅壁不出。

     又韋粲傳:韋鼎負兄昂屍出,寄中興寺,求棺未得,忽江中浮一新棺至,因以充斂,時謂鼎精誠所感。

     中寺 中寺在旗亭、璧水之閒(案:晉太學在秦淮水南,旗亭在大道側,當今南門鎮淮橋左近)。

    晉太元五年,會稽王道子之所造也。

    宋曇光、齊法安皆圓寂於是寺。

    梁天監十五年,上座僧慈重加修飾,王僧孺製碑以紀其事。

    又有僧懷者,詣棲霞寺朗法師諮受三論大義,為是寺之禪宗焉。

     攷證: 藝文類聚梁王僧孺中寺碑畧雲:中寺者,晉太元十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所立也。

    斜出旗亭,事非湫隘;傍超璧水,望異狹斜。

    天監十五年,上座僧慈等,更揆日締架,赫然霞立。

     宋中寺。

    釋曇光傳:宋明帝聞光唱導,敕賜三衣瓶鉢,後卒於中寺。

     齊中寺僧法安傳:永明中還都,止中寺,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相繼不絕。

    永泰元年,卒於中寺。

     梁江總攝山寺碑畧雲:梁武皇帝以朗法師累降徵書,確乎不拔。

    天監十一年,乃遣中寺僧懷等詣山,諮受三論大義。

     冶城寺 冶城寺,在城西北,本吳冶鑄之地。

    晉徙冶於石頭城外,遂為王導西園。

    太元十五年,丞相會稽王司馬道子為竺僧法建寺於此,因以冶城名之。

    (案建康實錄雲:孝武為沙門法新立寺。

    高僧傳雲:竺僧法善神咒,會稽王道子為起冶城寺。

    實則沙門法、竺僧法止一人也。

    新連下讀,非僧名。

    其謂孝武帝置者,以太元乃孝武年號耳。

    )逮桓玄竊國,廢寺為苑,廣起樓榭,飛閣複道,延屬宮城,玄敗而復舊。

    宋興以後,寺中高僧有慧琳、慧靜、僧瑾、釋道、智順、智秀、僧若、道乘等,或與文人周旋,或為君相加禮,葢禪林之星聚者也。

    第其地當衝要,梁季徐度禦徐嗣徽叛眾,築壘於寺側。

    陳高祖送臨川王蒨西討,亦幸寺餞飲,殆與南朝相終始雲。

     攷證: 建康實錄,冶城本吳冶鑄之地,王導疾作,因徙冶出石頭城,而以地為西園。

    又太元十五年,孝武帝為江陵沙門法新立寺,以冶城為名。

     晉越城寺釋法相傳,時有竺僧法善神咒,晉丞相會稽王道子為起冶城寺焉。

     景定建康志:晉安帝元興三年,桓玄築別苑於冶城,廣起樓榭,飛閣複道,延屬宮城。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太元十五年,建冶城寺。

    桓玄入建康,廢寺為苑,尋復故。

     南史天竺國傳,慧琳,秦郡人,姓劉氏。

    少出家,住冶城寺。

    有文章,兼內外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知。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傳:靜初住冶城寺,顏延之、何尚之並欽崇風德。

     宋京師靈根寺。

    釋僧瑾傳:瑾初憩冶城寺,宋孝武敕為湘東王師。

     宋冶城寺。

    釋通傳:通止於冶城寺,每麈尾一握,輒軒葢盈衢。

     梁山陰雲門寺。

    釋智順傳:齊竟陵宣王特深禮異,為修冶城寺以居之。

     梁冶城寺。

    釋智秀傳:天監中,卒於冶城寺。

    時冶城又有僧若道乘,並當時令聞。

     陳書徐度傳,時賊巳據石頭,市廛居民並在南路,去臺遙遠,恐為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