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佛寺志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上元孫文川伯澂葺述
江甯陳作霖伯雨編纂
吳。
建初寺。
大市寺(法性尼寺,石佛院)。
建初寺,在古宮城南七裡(當今花盝岡之南)。
吳大帝赤烏十年,天竺康僧會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大帝為會建塔於此,以金陵始有佛寺,故號建初,並名其地為佛陀裡。
寺前立大市,又稱大市寺焉。
晉鹹和中,蘇峻亂,塔焚,司空何充復為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又於寺東立小塔。
宋元嘉中,有鳳翔集此山,因建鳳皇臺於寺側。
南朝高僧如支曇籥、帛屍黎、密道儒、僧佑皆居此寺。
又有瓊法師護持像法,汲引人倫。
既卒,陳江總為之作碑。
逮唐貞觀初,嬾融和尚亦卒於是(案:高僧傳歷載晉、宋、齊、梁諸僧止建初寺者,是此寺在六朝從未改名。
而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皆謂晉、宋改名為祗園,大誤。
祗園別自為寺,與建初無涉也。
又金陵新志注謂晉改建甯,尤與晉、宋改名祗園之言自相矛盾。
據建康實錄雲:懷德縣城在今建初寺東。
可見此寺歴隋至唐猶存其名,並未嘗改也)。
後不知何時為尼寺,宋改名法性。
建炎火,寺廢,法性舊額僅存。
及寺復建,析為三:在東日石佛院,在西日前法性寺。
後法性寺元末猶在,至明遂無傳(案:建初寺再改法性,變為尼寺,即無建炎之火,已非赤烏舊制。
況又折而為三,則已淪為小刹,宜其入明之後遂泯滅無存也)。
攷證: 唐許嵩建康實錄,懷德縣城在宮城南七裡,今建初寺前路東。
梁釋慧皎高僧傳、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傳(高僧傳,書名也。
每篇有題,如吳建業九字,即其題也。
以後凡引是書,但標題名,不復舉高僧傳,以歸簡要):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
明解三藏,博覽六經。
天文圖讖,多所綜涉。
辯於樞機,頗屬文翰。
時孫權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
先有支謙,字恭明,月支人。
遍學異書,通六國語。
漢末避地於吳,權悅之,拜為博士。
謙以經多梵文,未盡翻譯。
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
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
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
乃杖錫東遊,以赤烏十年初達建業。
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權召詰問,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
遺骨舍利,神耀無方。
昔阿育王起塔八萬四千。
夫塔之興,以表遺化也。
權以為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
會以銅瓶禮請,果得舍利,五色光燄。
權大嗟服,即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
因名其地為佛陀裡。
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會於建初寺譯出眾經,又傳泥洹唄聲。
至吳天紀四年,皓降晉。
九月,會遘疾而終。
晉鹹和中,蘇峻作亂,焚會所建塔。
司空何充,復更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世不奉法,夢塔放光。
由此敬信,於寺更立小塔。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宮苑記:吳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
(今聚寶門外西街有大市橋,其地正與城內建初寺址相對,孫吳時本無城也。
)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吳大帝赤烏十年,為西竺康僧會建寺,名建初。
宋有鳳翔集此山,因建鳳皇臺於寺側。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傳:孝武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
帝從受五戒,敬以師禮。
(傳所謂出都、下都,皆至京師建康也。
此六朝人語。
) 晉建康建初寺。
帛屍黎密傳:永嘉中,始到中國。
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
(六朝祚短,一人每歴數朝,傳標目以晉、宋、齊、梁,皆據其卒時言也。
) 宋興福寺釋道儒傳: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長沙王請為戒師。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佑傳:佑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踴躍入道。
及永明中,敕入吳。
後於梁天監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於建初寺。
陳江總集有建初寺瓊法師碑。
至正金陵新志:融禪師姓韋,本潤州延陵大族。
落髮出家,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修道,虎鹿馴伏。
後寺僧日多,自往南丹陽住建初寺,卒葬雞籠山。
又新志:法性尼寺在報恩光孝觀東南,本吳建初寺也。
戚光慶元志雲:寺析為三,近歲寺南酒務中陶竈下掘出大石佛像,歸寺東院,遂呼石佛院雲。
今前法性、後法性二寺隸正西隅,大石佛在前寺正殿內。
晉。
長幹寺,阿育王寺(天禧寺,慈恩旌忠寺,大報恩寺)。
長幹寺,在古秣陵縣東大長幹(江東謂山隴之閒曰幹,今聚寶門外有長幹裡,即大長幹所在)。
寺先有塔,不知所始,相傳為周敬王時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案:是說誕不足信,或是漢末笮融所造,遺留於此)。
吳代有尼居其地,構小精舍,孫綝毀除之,塔亦同盡。
晉初,諸道人復於舊處立寺,元帝渡江,更修飾之。
簡文帝就造三層塔,每夕放光。
甯康中,有僧竺慧達上越城望見,知其有異,掘出藏函,乃即舊塔西更豎一刹。
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加為三層焉。
先是鹹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掘得金像,供此寺中,後有人復得蓮趺圓光,以施是像,孔穴悉合。
歴代居是寺者,如晉竺法曠、宋曇賴、慧觀、齊法穎、元暢及外國道人佉吒等,皆高僧也。
更有慧邃模像跋摩,譯經於此。
梁武初基,大加興建,號為阿育王寺。
大同三年,改造浮圖,分為二刹,躬親禮拜,屢設法會,奉施齋錢,敕邵陵王綸製大功德碑以表揚之。
逮陳至德三年,後主亦臨幸是寺,徐陵有長幹眾食碑文。
隋唐無所營造,宋名天禧寺,號塔為聖感,元名慈恩旌忠寺。
明永樂十年,敕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賜額大報恩寺。
規模宏敞,增塔為九級八面,金碧琉璃,千奇萬麗,霖少時猶及見之。
鹹豐中,燬於兵火,今雖稍葺門殿,比於曩時不過百分之一,塔頂上葢似大鐵釡,猶在製造洋礮局門外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建康南五裡有山岡,其閒平地,庶民雜居,有大長幹、小長幹、東長幹,並是地名。
南史扶南等國傳,梁大同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寺佛塔。
阿育王即鐵輪王,閻浮提一天下。
佛滅度後,一旦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
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舍。
孫綝尋毀除之,塔亦同泯。
吳平後,諸道人復於舊處建立焉。
晉元帝初渡江,更修飾之。
至簡文鹹安中,使沙門安法師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
弟子僧顯繼而修立。
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
其後有西河離石胡人劉薩阿,登越城,望見長幹裡有異氣,因就禮拜,果是阿育王塔,屢放光明。
掘得碑函,即遷舍利近北,對簡文所造塔西造一層塔。
十六年,孝武又使沙門僧尚加為三層,即梁武帝所開者也。
初穿土四尺,得龍窟及昔人所捨金銀環釧釵鑷諸雜寶物,可深九尺許。
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內有鐵壺,盛銀坩,坩內有金鏤甖,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圓正光潔。
函內有琉璃椀,椀內得四舍利及髮爪,爪有四枚,並為沈香色。
至其月二十七日,武帝又到寺禮拜,設無礙大會,大赦天下。
是日以金鉢盛水汎舍利,其最小者隱不出,帝禮數十拜,舍利乃於鉢內放光,旋回久之,乃當中而止。
帝請於僧正慧念曰:弟子欲請一舍利還臺供養。
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設無礙大會,遣皇太子王侯朝貴等奉迎。
是日風景明和,京師傾屬,觀者百數十萬人。
所設金銀供具等物,留寺供養,并施錢一千萬,為寺基業。
至四年九月十五日,帝又至寺設無礙大會,豎二刹,各以金甖,次玉甖,重盛舍利及爪髮,內七寶塔中。
又以石函盛寶塔,分入兩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捨金銀環釧等珍寶充積。
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請帝於寺發般若經題,爾夕二塔俱放光明。
敕鎮東將軍邵陵王綸製寺大功德碑文。
晉并州竺慧達傳。
本姓劉,名薩阿,西河離石人。
少好畋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
見一道人,雲是其前世師,為之說法訓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
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
精勤福業,於晉甯康中至京師。
先是簡文帝於長幹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
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塔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
夜見塔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其掘。
掘入丈許,得三尺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裏金函,金函裏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髮,髮伸長數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
乃周敬王時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
既道俗嘆異,乃於舊塔之西更豎一刹,施安舍利。
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
又昔鹹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浦裏(案丹陽記雲:大長幹寺道西有張子布宅,即張侯橋所在也)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作甚工。
前有梵書,雲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悝載像還至長幹巷口,牛不復行,非人力所禦,乃任牛所之,徑趣長幹寺。
爾後一年許,有臨海漁人張係世於海口得銅蓮花趺,浮在水上,即收送縣。
縣表上臺,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
後有西域五僧詣悝雲:昔於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
王路既通,尋覓失所。
近得夢雲:像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
悝即引至長幹。
五人見像,欷歔流涕,像即放光,照於堂內。
五人雲: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
迨鹹安元年,交州合浦縣采珠人董宗之於海底得一佛光,剌史表上,簡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懸同光色一種,凡四十餘年,東西禪感,光趺方具。
達以刹像靈異,倍加翹勵。
後東遊,不知所終。
晉於濳青山寺。
竺法曠傳:晉孝武要請出京,止於長幹寺。
宋長幹寺釋曇賴傳:止長幹寺。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傳。
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
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
即以其年九月,於長幹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
(出者,謂譯出之。
) 齊京師多寶寺法穎傳。
穎以從來信施,造經像及藥藏,鎮於長幹。
齊上定林釋法獻傳:永明中,被敕與長幹元暢同為寺主,分住南北兩岸。
宋京師僧杯度傳:時有外國名僧佉吒,寄都下長幹寺。
有客僧僧悟與同房,冥於窗隙中見取寺刹,捧之入雲,然後將下。
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
晉瓦官寺僧慧邃傳:邃欲模寫長幹寺佛像,主僧釋尚慮損金色,謂曰:若能令像回身西向,乃可相許。
邃懇請於像,夜果轉坐,旦即模之。
梁武帝集有出古阿育王塔下佛舍利詔。
梁簡文帝集有奉阿育王寺錢啟。
陳書後主紀,至德四年十一月辛巳,輿駕幸長幹寺。
陳徐陵集有長幹寺眾食碑。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大報恩寺即古長幹寺,在府城南門外。
宋天禧二年改天禧寺,寺有阿育王塔,祥符中賜號聖感,元名慈恩旌忠寺。
明永樂十年敕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賜今額,增塔為九級八面,金碧琉璃,千奇萬麗。
高座寺。
甘露寺。
屍黎密寺(永甯寺) 高座寺,晉鹹康中造。
本名屍黎密寺,以地有甘露井(當即今之永甯泉),故亦名甘露寺。
永嘉之末,有西域沙門屍黎密者,渡江而南,止建初寺。
不通漢語,為丞相王導等所敬,時人呼為高座。
常在石子岡東(即今聚寶門外雨花山崗)行頭陀,卒葬於此。
成帝懷其風素,於冢樹刹。
後有關右沙門來遊建康,就剎起寺。
陳郡謝混追旌往事,遂名其寺為高座。
或曰晉竺道生所居,爰名高座,不足據也。
齊釋慧進、梁釋僧成,遞相住持。
寶誌復與五百大士俱,雲光則坐山巔說法,天花飛墜,因名其處為雨花臺。
寺內有銅鐘碑,張僧繇畫壁,寶誌二印,雲光手植松,皆古蹟也。
唐李白族子中孚,披緇止此,造塔名中孚塔。
宋改為永甯寺,泉即以永甯名。
明分寺為二,西曰高座,東曰永甯。
國朝以來,兩寺並峙,而高座尤宏敞,廊列五百鐵羅漢像(案寶誌時五百大士化身即此)。
庭中卉木蓊蔚,五穀樹、娑羅樹,皆海外異種。
每當叢桂盛開,遊屐鹹萃,煮茗剝栗,作登高之會。
霖亦嘗往來其閒焉。
鹹豐兵火,蕩為邱墟。
今雖稍稍修葺,而雨花一泓,土人僅構屋置鐺,以為茶寮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高座寺一名永甯寺,在城南門外,晉鹹康中造。
注引劉岑記略雲:考此山得名於晉永嘉中,名甘露寺。
屍黎密多為王茂弘所敬,故留竺道生繼,號所居為高座。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黎密傳帛屍黎密多羅,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
傳雲:國王之子,以國讓弟,遂為沙門。
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
初,江東未有呪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神諸呪,又授弟子覓歴,高聲梵唄。
丞相王導見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
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輿、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
鹹康中卒,春秋八十餘。
密常在石于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於此。
成帝懷其風,為樹刹冢所。
後有關右沙門來遊京師,乃於冢處起寺。
陳郡謝混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高座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省應對之煩。
宋釋曇宗京師塔寺記:屍黎密寺在石子岡,亦號高座。
(案高僧傳,釋曇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靈味寺,少而好學,博通墳典,著京師塔寺記二卷。
宗以金陵禪僧目覩吳晉遺制,言必詳碻可據,惜其書不傳,僅見景定建康志所引而已。
又案釋清徹亦有塔寺記三十卷,見崇文書目,其書今亦未見。
)。
齊京師高座寺。
釋慧遠傳: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傳:時高座寺僧成,亦齊代宗匠。
至正金陵新志:高座寺在南門外,梁初寶誌公主其寺,與五百大士俱,有雲光師坐山顛說法,天花墜焉,今號雨花臺,則故唐給事中名襄字贊元者所命也。
景定志:高座寺有銅鐘碑。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高座寺在江甯,有張僧繇畫。
宋陳軒金陵集載蔣穎叔和王和甫雨中登高座寺詩注雲:寺即雲光講經之地,有誌公二印,雲光手植松猶存。
唐李白集有贈高座寺僧族姪中孚詩。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五穀樹實生如穀,每生一種,則其種此年必大熟。
國朝甘熙白下瑣言:娑羅樹直幹叢生,其葉必七、四月閒開白花,高出枝上,結實如荔支,雲係番種,高座、靈谷諸寺皆有之。
白馬寺。
白馬寺,未詳其所始。
晉高僧支道林居之,與馮懷、劉系之為友。
宋釋法平、僧饒,齊釋法安,俱出家於此。
曇籥、慧光、曇憑、慧芬、智靖,亦住持之傑出者也。
寺有般若臺、丈八無量壽佛像。
陳賀德基嘗遇婦人於寺前,以白綸巾贈之。
今無從考其所在矣。
攷證: 世說新語: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懷其話。
晉剡沃洲山支遁傳:支遁,字道林,嘗在白馬寺與劉系之談莊子逍遙篇,於是退而注之。
宋祗洹寺釋法平傳:與弟法起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為曇籥弟子。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傳: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
寺有般若臺,饒嘗臺外梵轉,以擬供養行者。
聞者莫不息駕躊躇,彈指稱佛。
齊中寺釋法安傳:安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
齊白馬寺。
釋曇憑傳: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
齊興福寺釋慧芬,傳至都,止白馬寺。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傳:悅與白馬寺沙門智靖,造丈八無量壽佛。
南史鄭灼傳,賀德基少遊學都下,盛冬止衣裌襦袴。
嘗於白馬寺前逢一婦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門,脫白綸巾以贈之。
延興寺。
延興寺晉康帝褚皇後所建,在運瀆西岸(今北乾道橋一帶)。
隋時廢。
建福寺 建福寺,晉中書令何充建。
充素佞佛,好造塔,此寺亦康帝時所創,隋初廢。
攷證: 建康實錄引京師塔寺記:晉康帝時置兩寺,褚皇後立建興寺,在今縣東南二裡運瀆西岸;中書令何充立建福寺,今廢也。
(今謂許嵩作實錄時也。
) 隋煬帝答智顗蔣州事書。
弟子總持和南(案:煬帝為晉王時,從智顗受菩薩戒。
顗曰:大王紆遵聖禁,可名總持雲雲)。
爰逮高旨騰蔣,州僧所及。
竊以僧居望刹,食惟分衞,所立精舍,本依聚落。
近年奉詔專征,弔民伐罪,江東混一,海內乂甯,塔安其堵,市不易業,亦智者備所明見。
而亡殷頑民,不慙懷土,有苗恃險,敢恣螳螂。
橫使寺塔焚燒,比屋流散,鐘梵輟響,雞犬不聞。
廢寺同於火宅,持鉢略成空返,僧眾無依,實可傷歎。
波地福盡,齊成邱墟,所餘堂塔,本不壞毀,其有現僧,亦許房住。
惟虛廊檐宇,會當倒壓,所以移來,還充寺館。
其外椽闆,權借築城,若空寺步廊有完全者,亦貸為府廨。
須一二年閒,民力展息,即於上江結筏,以新酬故。
本敕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落,恐遠僧未能曲見,頓用仰誣。
必願言提,冥諸其掌,猥延滿軋,戀惻良深。
謹和南(案:是書則隋滅陳而諸寺埽地盡矣。
玩其文義,初滅陳時,尚未焚燬,遺民為寇,平定之後,始蕩盡耳)。
莊嚴寺。
塔寺。
謝鎮西寺。
興嚴寺。
莊嚴寺,晉穆帝永和四年,鎮西將軍謝尚捨宅所造也,亦號塔寺。
其地南直竹格港,臨秦淮(即今之竹竿巷。
格竿、港巷,音之轉耳)。
逮宋大明中,路太後置莊嚴寺,嫌其同名,改此寺為謝鎮西寺,或稱謝寺。
歷代高僧有曇無讖、慧次、僧寶、僧智、智宗,皆止於此。
陳宣帝太建元年,寺焚。
後五年,豫州剌史程文秀修復,敕改名曰興嚴。
有寺塔記、石刻及井檻銘。
至宋紹興中猶存,徙其寺於真武廟北也。
攷證: 建康實錄引塔寺記:今興嚴寺,即謝尚宅也。
南直竹格港,臨秦淮,在今縣城東南一裡二百步。
尚嘗夢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衝人必死。
當其鋒,家無一全。
汝宜修福建塔,可以禳之。
若未暇立寺,可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則擬之。
尚悟,懼,遂刻小塔於杖頭,恆置左右。
果有異氣遙見西南,從天而下,始如車輪,漸彌大,直衝尚家。
尚以杖頭指之,氣便回散,闔門獲全。
氣所經處,數裡無復子遺。
遂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寺。
宋大明中,路太後於宣陽門外太社西藥圃造莊嚴寺,改此為謝鎮西寺。
至陳太建元年,寺為延火所燒。
後五年,豫州剌史程文秀更加修復,孝宣帝敕改興嚴寺,至今也。
景定建康志:今宮城西北興嚴寺前有溝,迤邐至閃駕橋(今鴿子橋)清化市東,乃古運瀆。
宋河西曇無讖傳: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
初出彌勒、觀音二經,丹陽尹孟顗見而異之。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傳:次於大明中出都,止謝寺。
每講席一鋪,即道俗奔赴。
時謝寺又有僧寶、僧智,並一代英哲,為時論所宗。
梁謝寺釋智宗傳: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
博學多聞,尤長轉讀。
景定志石刻有興嚴寺塔記,又辱井記雲:江甯興嚴寺井石檻銘,均莫知誰作也。
至正金陵新志:興嚴寺於宋紹興中徙真武廟北。
棲禪寺。
棲禪寺,晉征北將軍蔡謨之所立也。
逮梁時,沈約有棲禪精舍銘。
攷證: 梁沈約集有棲禪精舍銘,序雲:此寺征北蔡公所立。
何皇後寺 晉穆帝何皇後,性耽釋氏,造尼寺一所,在西州橋側,南臨大道(當今倉巷橋左近),後人呼為何皇後寺。
女尼居之者,戒行不盡嚴。
齊蔡興宗嘗納寺尼智妃為妾也。
寺有陸整畫壁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晉穆帝時置僧尼寺三所,彭城寺、謝鎮西寺外有何皇後寺,在縣東一裡,南臨大道。
南史蔡興宗傳:興宗納何後寺尼智妃為妾,容貌甚美,而顏師伯遣人誘之,濳往截取,興宗迎人不得。
貞觀公私畫史:何後寺在江甯,有陸整畫。
建興寺。
建興寺在何皇後寺南,運瀆高曄橋西渚,地名建興裡,有南苑處其中。
梁劉孝綽詩所謂古寺隱迴塘者,風景蓋如繪雲。
攷證: 建康實錄:運瀆舊有六橋,孝義本名甓子橋,次南有揚烈橋,次南有西州橋,路東出何皇後寺門,次南有高曄橋,今建興寺北路東渡此橋,次南運瀆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
景定建康志:古南苑在瓦官寺東北,梁改名建興苑,在秣陵建興裡。
梁劉孝綽集有發建興渚示到陸二黃門詩。
彭城寺 彭城寺,晉穆帝升平五年,彭城敬王純之所造,在秣陵縣東南門,臨禦街(當今高井一帶)。
歷代高僧有釋道淵、僧弻、僧覆、道遠、道盛、慧開、寶興、僧令等,皆止於是寺。
先有丈六金像,後移置湘宮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彭城敬王造。
彭城寺在今縣東南三裡,西大門臨古禦街。
至正金陵新志:晉穆帝升平五年,彭城王造寺一所。
宋京師彭城寺。
釋道淵傳:淵出家東安寺,後移止彭城寺,宋文帝敕居寺任。
宋京師彭城寺僧弻傳:弻下都,止彭城寺。
文皇器重,每延講說。
宋京師彭城寺僧覆傳,宋明帝深加器重,敕為彭城寺主。
齊上定林寺釋道遠傳:宋大明中渡江,止彭城寺。
齊京師天保寺釋道盛傳:宋明帝敕令下都,止彭城寺。
謝超宗一遇,即敬以師禮。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時有彭城寺慧開,幼而神氣開朗,早彰令譽,立年便講。
齊齊隆寺法鏡傳:其後彭城寺寶興等皆祖述宣唱。
沈約集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上(稱尼為上,猶今稱僧為上也):以天監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心悶,不下飲。
彭城寺令法師以六月十九日夜得夢見一處,謂是兜率天上,住止嚴麗,非世間比,雲此是上住處。
宋京師釋僧亮傳,取湘州銅鑄丈六金像,唯燄光未備。
宋文帝為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
至宋泰始中,明帝移湘宮寺。
東安寺。
東安寺,未詳所始。
晉名僧支道林,因哀帝徵請出都,住東安寺,三載而寺以興。
由是慧持、慧嚴、道淵、道猛、跋摩、法恭、曇智等,或譯梵經,或止講席,學術精整,道俗共推。
都下為
建初寺。
大市寺(法性尼寺,石佛院)。
建初寺,在古宮城南七裡(當今花盝岡之南)。
吳大帝赤烏十年,天竺康僧會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大帝為會建塔於此,以金陵始有佛寺,故號建初,並名其地為佛陀裡。
寺前立大市,又稱大市寺焉。
晉鹹和中,蘇峻亂,塔焚,司空何充復為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又於寺東立小塔。
宋元嘉中,有鳳翔集此山,因建鳳皇臺於寺側。
南朝高僧如支曇籥、帛屍黎、密道儒、僧佑皆居此寺。
又有瓊法師護持像法,汲引人倫。
既卒,陳江總為之作碑。
逮唐貞觀初,嬾融和尚亦卒於是(案:高僧傳歷載晉、宋、齊、梁諸僧止建初寺者,是此寺在六朝從未改名。
而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皆謂晉、宋改名為祗園,大誤。
祗園別自為寺,與建初無涉也。
又金陵新志注謂晉改建甯,尤與晉、宋改名祗園之言自相矛盾。
據建康實錄雲:懷德縣城在今建初寺東。
可見此寺歴隋至唐猶存其名,並未嘗改也)。
後不知何時為尼寺,宋改名法性。
建炎火,寺廢,法性舊額僅存。
及寺復建,析為三:在東日石佛院,在西日前法性寺。
後法性寺元末猶在,至明遂無傳(案:建初寺再改法性,變為尼寺,即無建炎之火,已非赤烏舊制。
況又折而為三,則已淪為小刹,宜其入明之後遂泯滅無存也)。
攷證: 唐許嵩建康實錄,懷德縣城在宮城南七裡,今建初寺前路東。
梁釋慧皎高僧傳、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傳(高僧傳,書名也。
每篇有題,如吳建業九字,即其題也。
以後凡引是書,但標題名,不復舉高僧傳,以歸簡要):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
明解三藏,博覽六經。
天文圖讖,多所綜涉。
辯於樞機,頗屬文翰。
時孫權已制江左,而佛教未行。
先有支謙,字恭明,月支人。
遍學異書,通六國語。
漢末避地於吳,權悅之,拜為博士。
謙以經多梵文,未盡翻譯。
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
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
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
乃杖錫東遊,以赤烏十年初達建業。
營立茅茨,設像行道。
權召詰問,會曰:如來遷迹,忽逾千載。
遺骨舍利,神耀無方。
昔阿育王起塔八萬四千。
夫塔之興,以表遺化也。
權以為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
會以銅瓶禮請,果得舍利,五色光燄。
權大嗟服,即為建塔。
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
因名其地為佛陀裡。
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會於建初寺譯出眾經,又傳泥洹唄聲。
至吳天紀四年,皓降晉。
九月,會遘疾而終。
晉鹹和中,蘇峻作亂,焚會所建塔。
司空何充,復更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世不奉法,夢塔放光。
由此敬信,於寺更立小塔。
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宮苑記:吳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
(今聚寶門外西街有大市橋,其地正與城內建初寺址相對,孫吳時本無城也。
) 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吳大帝赤烏十年,為西竺康僧會建寺,名建初。
宋有鳳翔集此山,因建鳳皇臺於寺側。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傳:孝武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
帝從受五戒,敬以師禮。
(傳所謂出都、下都,皆至京師建康也。
此六朝人語。
) 晉建康建初寺。
帛屍黎密傳:永嘉中,始到中國。
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
(六朝祚短,一人每歴數朝,傳標目以晉、宋、齊、梁,皆據其卒時言也。
) 宋興福寺釋道儒傳: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長沙王請為戒師。
齊京師建初寺釋僧佑傳:佑年數歲,入建初寺禮拜,因踴躍入道。
及永明中,敕入吳。
後於梁天監七年五月二十六日,卒於建初寺。
陳江總集有建初寺瓊法師碑。
至正金陵新志:融禪師姓韋,本潤州延陵大族。
落髮出家,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修道,虎鹿馴伏。
後寺僧日多,自往南丹陽住建初寺,卒葬雞籠山。
又新志:法性尼寺在報恩光孝觀東南,本吳建初寺也。
戚光慶元志雲:寺析為三,近歲寺南酒務中陶竈下掘出大石佛像,歸寺東院,遂呼石佛院雲。
今前法性、後法性二寺隸正西隅,大石佛在前寺正殿內。
晉。
長幹寺,阿育王寺(天禧寺,慈恩旌忠寺,大報恩寺)。
長幹寺,在古秣陵縣東大長幹(江東謂山隴之閒曰幹,今聚寶門外有長幹裡,即大長幹所在)。
寺先有塔,不知所始,相傳為周敬王時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案:是說誕不足信,或是漢末笮融所造,遺留於此)。
吳代有尼居其地,構小精舍,孫綝毀除之,塔亦同盡。
晉初,諸道人復於舊處立寺,元帝渡江,更修飾之。
簡文帝就造三層塔,每夕放光。
甯康中,有僧竺慧達上越城望見,知其有異,掘出藏函,乃即舊塔西更豎一刹。
太元十六年,孝武帝加為三層焉。
先是鹹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掘得金像,供此寺中,後有人復得蓮趺圓光,以施是像,孔穴悉合。
歴代居是寺者,如晉竺法曠、宋曇賴、慧觀、齊法穎、元暢及外國道人佉吒等,皆高僧也。
更有慧邃模像跋摩,譯經於此。
梁武初基,大加興建,號為阿育王寺。
大同三年,改造浮圖,分為二刹,躬親禮拜,屢設法會,奉施齋錢,敕邵陵王綸製大功德碑以表揚之。
逮陳至德三年,後主亦臨幸是寺,徐陵有長幹眾食碑文。
隋唐無所營造,宋名天禧寺,號塔為聖感,元名慈恩旌忠寺。
明永樂十年,敕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賜額大報恩寺。
規模宏敞,增塔為九級八面,金碧琉璃,千奇萬麗,霖少時猶及見之。
鹹豐中,燬於兵火,今雖稍葺門殿,比於曩時不過百分之一,塔頂上葢似大鐵釡,猶在製造洋礮局門外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建康南五裡有山岡,其閒平地,庶民雜居,有大長幹、小長幹、東長幹,並是地名。
南史扶南等國傳,梁大同三年八月,武帝改造阿育王寺佛塔。
阿育王即鐵輪王,閻浮提一天下。
佛滅度後,一旦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
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舍。
孫綝尋毀除之,塔亦同泯。
吳平後,諸道人復於舊處建立焉。
晉元帝初渡江,更修飾之。
至簡文鹹安中,使沙門安法師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
弟子僧顯繼而修立。
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
其後有西河離石胡人劉薩阿,登越城,望見長幹裡有異氣,因就禮拜,果是阿育王塔,屢放光明。
掘得碑函,即遷舍利近北,對簡文所造塔西造一層塔。
十六年,孝武又使沙門僧尚加為三層,即梁武帝所開者也。
初穿土四尺,得龍窟及昔人所捨金銀環釧釵鑷諸雜寶物,可深九尺許。
至石磉,磉下有石函,函內有鐵壺,盛銀坩,坩內有金鏤甖,盛三舍利,如粟粒大,圓正光潔。
函內有琉璃椀,椀內得四舍利及髮爪,爪有四枚,並為沈香色。
至其月二十七日,武帝又到寺禮拜,設無礙大會,大赦天下。
是日以金鉢盛水汎舍利,其最小者隱不出,帝禮數十拜,舍利乃於鉢內放光,旋回久之,乃當中而止。
帝請於僧正慧念曰:弟子欲請一舍利還臺供養。
至九月五日,又於寺設無礙大會,遣皇太子王侯朝貴等奉迎。
是日風景明和,京師傾屬,觀者百數十萬人。
所設金銀供具等物,留寺供養,并施錢一千萬,為寺基業。
至四年九月十五日,帝又至寺設無礙大會,豎二刹,各以金甖,次玉甖,重盛舍利及爪髮,內七寶塔中。
又以石函盛寶塔,分入兩刹下,及王侯妃主百姓富室所捨金銀環釧等珍寶充積。
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請帝於寺發般若經題,爾夕二塔俱放光明。
敕鎮東將軍邵陵王綸製寺大功德碑文。
晉并州竺慧達傳。
本姓劉,名薩阿,西河離石人。
少好畋獵,年三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
見一道人,雲是其前世師,為之說法訓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
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
精勤福業,於晉甯康中至京師。
先是簡文帝於長幹寺造三層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
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塔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
夜見塔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其掘。
掘入丈許,得三尺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裏金函,金函裏有三舍利。
又有一爪甲及一髮,髮伸長數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
乃周敬王時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
既道俗嘆異,乃於舊塔之西更豎一刹,施安舍利。
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
又昔鹹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浦裏(案丹陽記雲:大長幹寺道西有張子布宅,即張侯橋所在也)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作甚工。
前有梵書,雲是阿育王第四女所造。
悝載像還至長幹巷口,牛不復行,非人力所禦,乃任牛所之,徑趣長幹寺。
爾後一年許,有臨海漁人張係世於海口得銅蓮花趺,浮在水上,即收送縣。
縣表上臺,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
後有西域五僧詣悝雲:昔於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
王路既通,尋覓失所。
近得夢雲:像已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
悝即引至長幹。
五人見像,欷歔流涕,像即放光,照於堂內。
五人雲: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
迨鹹安元年,交州合浦縣采珠人董宗之於海底得一佛光,剌史表上,簡文帝敕施此像。
孔穴懸同光色一種,凡四十餘年,東西禪感,光趺方具。
達以刹像靈異,倍加翹勵。
後東遊,不知所終。
晉於濳青山寺。
竺法曠傳:晉孝武要請出京,止於長幹寺。
宋長幹寺釋曇賴傳:止長幹寺。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傳。
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
先三藏雖譯,未及繕寫。
即以其年九月,於長幹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
(出者,謂譯出之。
) 齊京師多寶寺法穎傳。
穎以從來信施,造經像及藥藏,鎮於長幹。
齊上定林釋法獻傳:永明中,被敕與長幹元暢同為寺主,分住南北兩岸。
宋京師僧杯度傳:時有外國名僧佉吒,寄都下長幹寺。
有客僧僧悟與同房,冥於窗隙中見取寺刹,捧之入雲,然後將下。
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
晉瓦官寺僧慧邃傳:邃欲模寫長幹寺佛像,主僧釋尚慮損金色,謂曰:若能令像回身西向,乃可相許。
邃懇請於像,夜果轉坐,旦即模之。
梁武帝集有出古阿育王塔下佛舍利詔。
梁簡文帝集有奉阿育王寺錢啟。
陳書後主紀,至德四年十一月辛巳,輿駕幸長幹寺。
陳徐陵集有長幹寺眾食碑。
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大報恩寺即古長幹寺,在府城南門外。
宋天禧二年改天禧寺,寺有阿育王塔,祥符中賜號聖感,元名慈恩旌忠寺。
明永樂十年敕工部重建,至宣德六年始成,賜今額,增塔為九級八面,金碧琉璃,千奇萬麗。
高座寺。
甘露寺。
屍黎密寺(永甯寺) 高座寺,晉鹹康中造。
本名屍黎密寺,以地有甘露井(當即今之永甯泉),故亦名甘露寺。
永嘉之末,有西域沙門屍黎密者,渡江而南,止建初寺。
不通漢語,為丞相王導等所敬,時人呼為高座。
常在石子岡東(即今聚寶門外雨花山崗)行頭陀,卒葬於此。
成帝懷其風素,於冢樹刹。
後有關右沙門來遊建康,就剎起寺。
陳郡謝混追旌往事,遂名其寺為高座。
或曰晉竺道生所居,爰名高座,不足據也。
齊釋慧進、梁釋僧成,遞相住持。
寶誌復與五百大士俱,雲光則坐山巔說法,天花飛墜,因名其處為雨花臺。
寺內有銅鐘碑,張僧繇畫壁,寶誌二印,雲光手植松,皆古蹟也。
唐李白族子中孚,披緇止此,造塔名中孚塔。
宋改為永甯寺,泉即以永甯名。
明分寺為二,西曰高座,東曰永甯。
國朝以來,兩寺並峙,而高座尤宏敞,廊列五百鐵羅漢像(案寶誌時五百大士化身即此)。
庭中卉木蓊蔚,五穀樹、娑羅樹,皆海外異種。
每當叢桂盛開,遊屐鹹萃,煮茗剝栗,作登高之會。
霖亦嘗往來其閒焉。
鹹豐兵火,蕩為邱墟。
今雖稍稍修葺,而雨花一泓,土人僅構屋置鐺,以為茶寮雲。
攷證: 景定建康志:高座寺一名永甯寺,在城南門外,晉鹹康中造。
注引劉岑記略雲:考此山得名於晉永嘉中,名甘露寺。
屍黎密多為王茂弘所敬,故留竺道生繼,號所居為高座。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黎密傳帛屍黎密多羅,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
傳雲:國王之子,以國讓弟,遂為沙門。
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
初,江東未有呪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神諸呪,又授弟子覓歴,高聲梵唄。
丞相王導見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
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輿、廷尉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歎。
鹹康中卒,春秋八十餘。
密常在石于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於此。
成帝懷其風,為樹刹冢所。
後有關右沙門來遊京師,乃於冢處起寺。
陳郡謝混贊成其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高座道人不作漢語,或問此意,簡文曰:以省應對之煩。
宋釋曇宗京師塔寺記:屍黎密寺在石子岡,亦號高座。
(案高僧傳,釋曇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靈味寺,少而好學,博通墳典,著京師塔寺記二卷。
宗以金陵禪僧目覩吳晉遺制,言必詳碻可據,惜其書不傳,僅見景定建康志所引而已。
又案釋清徹亦有塔寺記三十卷,見崇文書目,其書今亦未見。
)。
齊京師高座寺。
釋慧遠傳: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傳:時高座寺僧成,亦齊代宗匠。
至正金陵新志:高座寺在南門外,梁初寶誌公主其寺,與五百大士俱,有雲光師坐山顛說法,天花墜焉,今號雨花臺,則故唐給事中名襄字贊元者所命也。
景定志:高座寺有銅鐘碑。
唐裴孝源貞觀公私畫史:高座寺在江甯,有張僧繇畫。
宋陳軒金陵集載蔣穎叔和王和甫雨中登高座寺詩注雲:寺即雲光講經之地,有誌公二印,雲光手植松猶存。
唐李白集有贈高座寺僧族姪中孚詩。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五穀樹實生如穀,每生一種,則其種此年必大熟。
國朝甘熙白下瑣言:娑羅樹直幹叢生,其葉必七、四月閒開白花,高出枝上,結實如荔支,雲係番種,高座、靈谷諸寺皆有之。
白馬寺。
白馬寺,未詳其所始。
晉高僧支道林居之,與馮懷、劉系之為友。
宋釋法平、僧饒,齊釋法安,俱出家於此。
曇籥、慧光、曇憑、慧芬、智靖,亦住持之傑出者也。
寺有般若臺、丈八無量壽佛像。
陳賀德基嘗遇婦人於寺前,以白綸巾贈之。
今無從考其所在矣。
攷證: 世說新語: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懷其話。
晉剡沃洲山支遁傳:支遁,字道林,嘗在白馬寺與劉系之談莊子逍遙篇,於是退而注之。
宋祗洹寺釋法平傳:與弟法起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為曇籥弟子。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傳: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
寺有般若臺,饒嘗臺外梵轉,以擬供養行者。
聞者莫不息駕躊躇,彈指稱佛。
齊中寺釋法安傳:安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師。
齊白馬寺。
釋曇憑傳: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
齊興福寺釋慧芬,傳至都,止白馬寺。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傳:悅與白馬寺沙門智靖,造丈八無量壽佛。
南史鄭灼傳,賀德基少遊學都下,盛冬止衣裌襦袴。
嘗於白馬寺前逢一婦人,容服甚盛,呼德基入寺門,脫白綸巾以贈之。
延興寺。
延興寺晉康帝褚皇後所建,在運瀆西岸(今北乾道橋一帶)。
隋時廢。
建福寺 建福寺,晉中書令何充建。
充素佞佛,好造塔,此寺亦康帝時所創,隋初廢。
攷證: 建康實錄引京師塔寺記:晉康帝時置兩寺,褚皇後立建興寺,在今縣東南二裡運瀆西岸;中書令何充立建福寺,今廢也。
(今謂許嵩作實錄時也。
) 隋煬帝答智顗蔣州事書。
弟子總持和南(案:煬帝為晉王時,從智顗受菩薩戒。
顗曰:大王紆遵聖禁,可名總持雲雲)。
爰逮高旨騰蔣,州僧所及。
竊以僧居望刹,食惟分衞,所立精舍,本依聚落。
近年奉詔專征,弔民伐罪,江東混一,海內乂甯,塔安其堵,市不易業,亦智者備所明見。
而亡殷頑民,不慙懷土,有苗恃險,敢恣螳螂。
橫使寺塔焚燒,比屋流散,鐘梵輟響,雞犬不聞。
廢寺同於火宅,持鉢略成空返,僧眾無依,實可傷歎。
波地福盡,齊成邱墟,所餘堂塔,本不壞毀,其有現僧,亦許房住。
惟虛廊檐宇,會當倒壓,所以移來,還充寺館。
其外椽闆,權借築城,若空寺步廊有完全者,亦貸為府廨。
須一二年閒,民力展息,即於上江結筏,以新酬故。
本敕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落,恐遠僧未能曲見,頓用仰誣。
必願言提,冥諸其掌,猥延滿軋,戀惻良深。
謹和南(案:是書則隋滅陳而諸寺埽地盡矣。
玩其文義,初滅陳時,尚未焚燬,遺民為寇,平定之後,始蕩盡耳)。
莊嚴寺。
塔寺。
謝鎮西寺。
興嚴寺。
莊嚴寺,晉穆帝永和四年,鎮西將軍謝尚捨宅所造也,亦號塔寺。
其地南直竹格港,臨秦淮(即今之竹竿巷。
格竿、港巷,音之轉耳)。
逮宋大明中,路太後置莊嚴寺,嫌其同名,改此寺為謝鎮西寺,或稱謝寺。
歷代高僧有曇無讖、慧次、僧寶、僧智、智宗,皆止於此。
陳宣帝太建元年,寺焚。
後五年,豫州剌史程文秀修復,敕改名曰興嚴。
有寺塔記、石刻及井檻銘。
至宋紹興中猶存,徙其寺於真武廟北也。
攷證: 建康實錄引塔寺記:今興嚴寺,即謝尚宅也。
南直竹格港,臨秦淮,在今縣城東南一裡二百步。
尚嘗夢其父告之曰:西南有氣至,衝人必死。
當其鋒,家無一全。
汝宜修福建塔,可以禳之。
若未暇立寺,可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則擬之。
尚悟,懼,遂刻小塔於杖頭,恆置左右。
果有異氣遙見西南,從天而下,始如車輪,漸彌大,直衝尚家。
尚以杖頭指之,氣便回散,闔門獲全。
氣所經處,數裡無復子遺。
遂於永和四年,捨宅造寺,名莊嚴寺。
宋大明中,路太後於宣陽門外太社西藥圃造莊嚴寺,改此為謝鎮西寺。
至陳太建元年,寺為延火所燒。
後五年,豫州剌史程文秀更加修復,孝宣帝敕改興嚴寺,至今也。
景定建康志:今宮城西北興嚴寺前有溝,迤邐至閃駕橋(今鴿子橋)清化市東,乃古運瀆。
宋河西曇無讖傳:常遊止塔寺,以居士自卑。
初出彌勒、觀音二經,丹陽尹孟顗見而異之。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傳:次於大明中出都,止謝寺。
每講席一鋪,即道俗奔赴。
時謝寺又有僧寶、僧智,並一代英哲,為時論所宗。
梁謝寺釋智宗傳: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
博學多聞,尤長轉讀。
景定志石刻有興嚴寺塔記,又辱井記雲:江甯興嚴寺井石檻銘,均莫知誰作也。
至正金陵新志:興嚴寺於宋紹興中徙真武廟北。
棲禪寺。
棲禪寺,晉征北將軍蔡謨之所立也。
逮梁時,沈約有棲禪精舍銘。
攷證: 梁沈約集有棲禪精舍銘,序雲:此寺征北蔡公所立。
何皇後寺 晉穆帝何皇後,性耽釋氏,造尼寺一所,在西州橋側,南臨大道(當今倉巷橋左近),後人呼為何皇後寺。
女尼居之者,戒行不盡嚴。
齊蔡興宗嘗納寺尼智妃為妾也。
寺有陸整畫壁雲: 攷證: 建康實錄:晉穆帝時置僧尼寺三所,彭城寺、謝鎮西寺外有何皇後寺,在縣東一裡,南臨大道。
南史蔡興宗傳:興宗納何後寺尼智妃為妾,容貌甚美,而顏師伯遣人誘之,濳往截取,興宗迎人不得。
貞觀公私畫史:何後寺在江甯,有陸整畫。
建興寺。
建興寺在何皇後寺南,運瀆高曄橋西渚,地名建興裡,有南苑處其中。
梁劉孝綽詩所謂古寺隱迴塘者,風景蓋如繪雲。
攷證: 建康實錄:運瀆舊有六橋,孝義本名甓子橋,次南有揚烈橋,次南有西州橋,路東出何皇後寺門,次南有高曄橋,今建興寺北路東渡此橋,次南運瀆臨淮有一新橋,對禪靈渚。
景定建康志:古南苑在瓦官寺東北,梁改名建興苑,在秣陵建興裡。
梁劉孝綽集有發建興渚示到陸二黃門詩。
彭城寺 彭城寺,晉穆帝升平五年,彭城敬王純之所造,在秣陵縣東南門,臨禦街(當今高井一帶)。
歷代高僧有釋道淵、僧弻、僧覆、道遠、道盛、慧開、寶興、僧令等,皆止於是寺。
先有丈六金像,後移置湘宮寺焉。
攷證: 建康實錄,彭城敬王造。
彭城寺在今縣東南三裡,西大門臨古禦街。
至正金陵新志:晉穆帝升平五年,彭城王造寺一所。
宋京師彭城寺。
釋道淵傳:淵出家東安寺,後移止彭城寺,宋文帝敕居寺任。
宋京師彭城寺僧弻傳:弻下都,止彭城寺。
文皇器重,每延講說。
宋京師彭城寺僧覆傳,宋明帝深加器重,敕為彭城寺主。
齊上定林寺釋道遠傳:宋大明中渡江,止彭城寺。
齊京師天保寺釋道盛傳:宋明帝敕令下都,止彭城寺。
謝超宗一遇,即敬以師禮。
齊琅邪攝山釋法度傳:時有彭城寺慧開,幼而神氣開朗,早彰令譽,立年便講。
齊齊隆寺法鏡傳:其後彭城寺寶興等皆祖述宣唱。
沈約集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上(稱尼為上,猶今稱僧為上也):以天監五年六月十七日得病,苦心悶,不下飲。
彭城寺令法師以六月十九日夜得夢見一處,謂是兜率天上,住止嚴麗,非世間比,雲此是上住處。
宋京師釋僧亮傳,取湘州銅鑄丈六金像,唯燄光未備。
宋文帝為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
至宋泰始中,明帝移湘宮寺。
東安寺。
東安寺,未詳所始。
晉名僧支道林,因哀帝徵請出都,住東安寺,三載而寺以興。
由是慧持、慧嚴、道淵、道猛、跋摩、法恭、曇智等,或譯梵經,或止講席,學術精整,道俗共推。
都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