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法寶記下卷
關燈
小
中
大
性清淨心無生滅故,此是佛菩薩内證,非二乘聲聞外道所知境界。
作此觀者,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
此一法攝無量,刹那悟入諸法中。
自作無礙,從地至地,漸漸昇進。
覺此觀者,不得專守無念以為究竟。
當須正念進修方便,然後證入清淨究竟法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
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
當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 佛言:「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
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 「若有衆生,無餘雜念,爾時菩薩,常作化身,擁護是人,不離左右。
」 《大般若經.魔愁品》 若有衆生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與不憶不念相應,一切魔家眷屬悉皆憂愁不樂。
《佛藏經》雲:「舍利弗!我法無諸難事,不乏飲食、卧具、醫藥,汝等但當勤行佛道,莫貴世間财利供養。
舍利弗!汝今善聽,我當語汝。
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
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禅比丘,不及天神。
」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剛經》雲:「凡是有相,皆是虛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佛藏經》雲:「舍利弗!我餘經說,若人見法,是為見我。
如來非法,亦非非法。
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性。
何以故?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
舍利弗!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亦複不應以音聲見。
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是去佛遠。
所以者何?佛不名見,名為見佛。
不依有見,不依無見,即是正見。
」 《維摩經》雲:「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即染着,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 《法華經》雲:「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若人不求種種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
「真佛者」,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有離無故,不垢不淨故,無生無體故。
」 法身禮 《入佛境界經》雲:「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
以不分别世間故,敬禮無所觀。
虛空無中邊,諸佛體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體。
」實相者,不相有相,不依無相是。
《楞伽經》雲:「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
』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種煩惱,是佛體性。
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
我以□&hellip□善知二無我,除二障二惱,及不思議死,是故名如來。
』」 假三寶□&hellip□剃發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寶。
若不識心、不見性,總無寶。
真□&hellip□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為二,佛則是法,法則是衆。
是三寶□&hellip□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随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随法之人。
《思益經》雲:「□&hellip□離法見身。
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
如是現前知」 (尾殘) (首殘) 識不生,無生可□&hellip□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雲何是生?菩薩白佛言:「無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舍。
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
譬如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
得空心眼,得法身空。
五陰六入悉皆空寂。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 解脫菩薩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
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
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不染,不着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淨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於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 解脫菩薩而說偈
作此觀者,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
此一法攝無量,刹那悟入諸法中。
自作無礙,從地至地,漸漸昇進。
覺此觀者,不得專守無念以為究竟。
當須正念進修方便,然後證入清淨究竟法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
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
當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 佛言:「如是,如是。
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
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 「若有衆生,無餘雜念,爾時菩薩,常作化身,擁護是人,不離左右。
」 《大般若經.魔愁品》 若有衆生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與不憶不念相應,一切魔家眷屬悉皆憂愁不樂。
《佛藏經》雲:「舍利弗!我法無諸難事,不乏飲食、卧具、醫藥,汝等但當勤行佛道,莫貴世間财利供養。
舍利弗!汝今善聽,我當語汝。
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皆共同心,以諸樂具欲共供養。
舍利弗!諸人供養坐禅比丘,不及天神。
」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剛經》雲:「凡是有相,皆是虛妄。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佛藏經》雲:「舍利弗!我餘經說,若人見法,是為見我。
如來非法,亦非非法。
不順有相,不依無相,即是見法,見法者見本性。
何以故?調達愚人及諸外道,皆以色身見佛。
舍利弗!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亦複不應以音聲見。
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見佛,是去佛遠。
所以者何?佛不名見,名為見佛。
不依有見,不依無見,即是正見。
」 《維摩經》雲:「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衆求。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盤,是即染着,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 《法華經》雲:「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若人不求種種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
「真佛者」,識心見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離有離無故,不垢不淨故,無生無體故。
」 法身禮 《入佛境界經》雲:「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
以不分别世間故,敬禮無所觀。
虛空無中邊,諸佛體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一切平等禮,無禮無不禮,一禮遍含識,同歸實相體。
」實相者,不相有相,不依無相是。
《楞伽經》雲:「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
』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種煩惱,是佛體性。
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
我以□&hellip□善知二無我,除二障二惱,及不思議死,是故名如來。
』」 假三寶□&hellip□剃發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寶。
若不識心、不見性,總無寶。
真□&hellip□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為二,佛則是法,法則是衆。
是三寶□&hellip□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随有行,不依無行,即是随法之人。
《思益經》雲:「□&hellip□離法見身。
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
如是現前知」 (尾殘) (首殘) 識不生,無生可□&hellip□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雲何是生?菩薩白佛言:「無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舍。
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
譬如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
得空心眼,得法身空。
五陰六入悉皆空寂。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 解脫菩薩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
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
何以故?若人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不染,不着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淨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俱離空寂,不住於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 解脫菩薩而說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