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問者,即於依怙妙吉祥,現前親見,無有障蓋,無間即見也。
子三、願安住菩薩行: 十方虛空盡邊際,有情普利修習故, 文殊如何所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
為成辦十方盡虛空界一切有情,分位及究竟義利故,所有文殊如何所作,願我亦如是行也。
子四、願利他究竟: 乃至虛空世界盡,乃以衆生界盡時,此中願我恒安住,盡除一切衆生苦。
願諸一切衆生苦,悉皆成熟報我身,願諸一切菩薩僧,令諸衆生享安樂。
乃至何時有生死輪回,乃至何時有流轉輪回之衆生,爾所時中,願我恒常安住,盡除一切衆生之若。
随諸衆生有何苦果,願彼悉於我身成熟,願以菩薩僧力自性,令諸衆生悉受安樂也。
癸三、回向安樂生源聖教增盛: 療有情苦唯一藥,一切安樂出生處, 聖教恒常住世間,為諸供養承事處。
依所有善根之力,願除衆生一切苦之唯一妙藥,生衆生一切樂之無盡泉源,正士大覺世尊聖教,盡輪回際,久住世間,為衆生所恭敬供養。
壬三、念恩禮敬: 以誰殊恩發善心,聖妙吉祥恭敬禮, 以誰殊恩我宣揚,我亦敬禮善士師。
為正因之殊勝善知識,賴其恩德,我始得修菩提心,學菩薩行,乃以彼為所诠,而造此論,如是善心發起之正因,聖妙吉祥,我今禮敬,賴其恩德,安立我於學處,且由生起聞思修等觀證之門,於我相續,宏揚善法,於是諸善知識我亦敬禮。
此最後一品,特於分位究竟諸願以猛利慾心為能令轉變之回向,廣釋身财善根舍以利他,學布施之理,前已於他處釋學布施之理,故不另作學布施品。
攝頌雲:聞思修等所有一切善,乃至禮敬供養少善根,恒流無盡輾轉增長故,回向莊嚴鹹令歡喜生。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普皆回向品第十 甲四、結義。
分二: 乙一、明論主;乙二、明譯師。
今初: 《入菩薩行論》者,大阿闍黎辛達德瓦寂天,為極尊文殊親所攝受,棄王位如塵土,具足衆多希有妙行,圓滿一切菩薩行處,特修無上瑜伽極無戲論成就金剛持位者之所作也。
此之文義,善說圓滿。
乙二、明譯師: 印度堪布薩瓦惹德瓦一切智天,乃德聚譯師,參考迦濕彌羅本抉擇。
後有印度堪布達馬喜瓦紮法賢及譯師寶賢善為翻譯,參考抉擇。
後有印度堪布釋迦慧,及譯師寶賢,依後藏本及注解,譯注抉擇。
又於後時尼泊爾班尺達,尼泊爾人所謂巴登達巴,小一切智,及所謂所馬的格底妙慧,與西藏譯師釋迦比丘具慧般若,對照迦濕彌羅本善為譯述,說聽抉擇。
宜譯之白文,及注釋之根本頌,多有不同,根本頌文諸譯亦多不同,詳辨其義而安立也。
執持能仁淨戒殊勝位,慧劍摧伏異部盡無餘,勇心大士佛子寂天師,妙論僅能恭謹釋文義。
往昔此土雖多廣開解,如列星聚閃爍露微明,殊勝諸聖所行解脫道,未能顯明離邊因緣生。
具足無比法眼無上師,大悲自在慧解越群倫,名聞十方千輻光明耀,正士善友妙說為榘繩。
中觀緣生離二邊深義,如其依怙龍猛所開示,佛護月稱寂天諸論師,同一密意如是顯明釋。
佛子正士妙語難了達,慧心劣小修行勢力微,若其此中叢積諸訛謬,願祈上師諸聖垂赦愍。
此中所有勤苦所生善,生死涅盤系縛諸衆生,願皆趣此菩提妙心行,悉皆證得無住涅盤位。
我亦從今生生世世中,能仁淨戒清淨能受持,菩提妙心永永不離失,有暇圓滿所依心要成。
此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者,從衆生導師具足三戒顯密經典聽聞究竟法令福德師,多次請問,複依擔荷聖教大寶,無有疲厭深入顯密所攝教典精義,於三學處歡喜勤奮,善知識虛空賢,及名稱獅子師二人,從蒙古西康而來,獻花供養再再勸請,名稱獅子師,特獻廣大花供殷勤勸請,從大佛弟子極尊正士古馬[冒-目+阿]馬底座前,及濁世大一切智賢慧名稱吉祥妙善座前,依於常時頂戴足塵之思,而說其理,比丘達馬仁卿作於荒山伽藍尊勝洲。
刊行者,勤戒持教寶法王也。
以此回向聖教大寶,依一切門於一切處,宣揚廣大,永永安住,一切吉祥。
一九五一年依成都護國金剛道場所攝鐵相寺僧伽藍安居期中譯述圓滿。
子三、願安住菩薩行: 十方虛空盡邊際,有情普利修習故, 文殊如何所行為,願我行為亦如是。
為成辦十方盡虛空界一切有情,分位及究竟義利故,所有文殊如何所作,願我亦如是行也。
子四、願利他究竟: 乃至虛空世界盡,乃以衆生界盡時,此中願我恒安住,盡除一切衆生苦。
願諸一切衆生苦,悉皆成熟報我身,願諸一切菩薩僧,令諸衆生享安樂。
乃至何時有生死輪回,乃至何時有流轉輪回之衆生,爾所時中,願我恒常安住,盡除一切衆生之若。
随諸衆生有何苦果,願彼悉於我身成熟,願以菩薩僧力自性,令諸衆生悉受安樂也。
癸三、回向安樂生源聖教增盛: 療有情苦唯一藥,一切安樂出生處, 聖教恒常住世間,為諸供養承事處。
依所有善根之力,願除衆生一切苦之唯一妙藥,生衆生一切樂之無盡泉源,正士大覺世尊聖教,盡輪回際,久住世間,為衆生所恭敬供養。
壬三、念恩禮敬: 以誰殊恩發善心,聖妙吉祥恭敬禮, 以誰殊恩我宣揚,我亦敬禮善士師。
為正因之殊勝善知識,賴其恩德,我始得修菩提心,學菩薩行,乃以彼為所诠,而造此論,如是善心發起之正因,聖妙吉祥,我今禮敬,賴其恩德,安立我於學處,且由生起聞思修等觀證之門,於我相續,宏揚善法,於是諸善知識我亦敬禮。
此最後一品,特於分位究竟諸願以猛利慾心為能令轉變之回向,廣釋身财善根舍以利他,學布施之理,前已於他處釋學布施之理,故不另作學布施品。
攝頌雲:聞思修等所有一切善,乃至禮敬供養少善根,恒流無盡輾轉增長故,回向莊嚴鹹令歡喜生。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普皆回向品第十 甲四、結義。
分二: 乙一、明論主;乙二、明譯師。
今初: 《入菩薩行論》者,大阿闍黎辛達德瓦寂天,為極尊文殊親所攝受,棄王位如塵土,具足衆多希有妙行,圓滿一切菩薩行處,特修無上瑜伽極無戲論成就金剛持位者之所作也。
此之文義,善說圓滿。
乙二、明譯師: 印度堪布薩瓦惹德瓦一切智天,乃德聚譯師,參考迦濕彌羅本抉擇。
後有印度堪布達馬喜瓦紮法賢及譯師寶賢善為翻譯,參考抉擇。
後有印度堪布釋迦慧,及譯師寶賢,依後藏本及注解,譯注抉擇。
又於後時尼泊爾班尺達,尼泊爾人所謂巴登達巴,小一切智,及所謂所馬的格底妙慧,與西藏譯師釋迦比丘具慧般若,對照迦濕彌羅本善為譯述,說聽抉擇。
宜譯之白文,及注釋之根本頌,多有不同,根本頌文諸譯亦多不同,詳辨其義而安立也。
執持能仁淨戒殊勝位,慧劍摧伏異部盡無餘,勇心大士佛子寂天師,妙論僅能恭謹釋文義。
往昔此土雖多廣開解,如列星聚閃爍露微明,殊勝諸聖所行解脫道,未能顯明離邊因緣生。
具足無比法眼無上師,大悲自在慧解越群倫,名聞十方千輻光明耀,正士善友妙說為榘繩。
中觀緣生離二邊深義,如其依怙龍猛所開示,佛護月稱寂天諸論師,同一密意如是顯明釋。
佛子正士妙語難了達,慧心劣小修行勢力微,若其此中叢積諸訛謬,願祈上師諸聖垂赦愍。
此中所有勤苦所生善,生死涅盤系縛諸衆生,願皆趣此菩提妙心行,悉皆證得無住涅盤位。
我亦從今生生世世中,能仁淨戒清淨能受持,菩提妙心永永不離失,有暇圓滿所依心要成。
此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者,從衆生導師具足三戒顯密經典聽聞究竟法令福德師,多次請問,複依擔荷聖教大寶,無有疲厭深入顯密所攝教典精義,於三學處歡喜勤奮,善知識虛空賢,及名稱獅子師二人,從蒙古西康而來,獻花供養再再勸請,名稱獅子師,特獻廣大花供殷勤勸請,從大佛弟子極尊正士古馬[冒-目+阿]馬底座前,及濁世大一切智賢慧名稱吉祥妙善座前,依於常時頂戴足塵之思,而說其理,比丘達馬仁卿作於荒山伽藍尊勝洲。
刊行者,勤戒持教寶法王也。
以此回向聖教大寶,依一切門於一切處,宣揚廣大,永永安住,一切吉祥。
一九五一年依成都護國金剛道場所攝鐵相寺僧伽藍安居期中譯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