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十

關燈
恒流不斷。

    願諸有情常時值遇諸佛佛子。

    願以無邊供雲大海,供養衆生無上師佛也。

     巳三、回向所需資具圓滿損害消滅: 諸天應時降甘雨,願諸禾稼悉豐盈,願王理國皆如法,願世康樂皆繁榮, 藥餌具力有神效,誦持密咒悉地成,願彼空行藥叉等,悉皆慈愍具悲心, 有情悉皆無痛苦,亦無罪垢無逼惱,更無怖畏及侵陵,無一有情不安樂。

     修行順緣中,天降時雨,禾稼豐盈,自在人王如法治國,諸世間人安樂繁榮。

    諸藥具力,能愈疾病,持誦能成息災增益等悉之密咒者,如其所需,随語能成。

    空行夜叉野獸等,悉具慈心,回向離非所欲一切有情,身無諸苦,心無怖畏,亦不為他之所輕賤,願無一人不安樂也。

     卯二、别回向出家。

    分五: 辰一、總回向僧伽;辰二、回向比丘;辰三、回向比丘尼;辰四、回向戒德圓滿;辰五、回向受用樂果。

    今初: 諸僧伽藍持誦者,誦持增上善安住, 僧衆和合心和順,一切僧事如法成。

     安住僧伽藍中,諸僧衆等,讀誦經論,宣揚廣布,妙善安住。

    僧衆常時,於善所作,合和一心。

    僧伽利生等事,随其所欲,願悉成辦也。

     辰二、回向比丘: 諸比丘欲護學處,願得清淨阿蘭若, 願諸散亂皆遠離,寂靜修心輕安起。

     願諸比丘,欲守護學處,無失壞者,能為律儀之障,身之愦鬧亦願寂靜,得清淨阿蘭若。

    心之散亂一切遠離,身心極調柔安樂,以為莊嚴,願以心輕安而修善法。

     辰三、回向比丘尼: 諸比丘尼具四緣,遠離鬥争無災害。

     願諸比丘尼具足如法利養,鬥争及他所侮弄等災害悉離也。

     辰四、回向戒律圓滿: 如是一切出家者,願持淨戒皆無損,若犯律儀速還淨,願令罪根常消盡,獲得安樂善趣生, 仍住禁戒無少損。

    諸有智者鹹恭敬,諸分術者應器盈,身心相續鹹清淨,名稱普聞遍十方。

     如是諸出家者,願究竟律儀無損。

    若於戒稍有違犯,願即於彼生起憂悔,常時令罪消盡。

    以此之故,後世亦複能得善趣,於彼複持戒不失。

    願世間人,於諸有智者恭敬承事,諸乞食者,皆得利養。

    相續無我慢等,普皆清淨,遍於十方具足美善名聞。

     辰五、回向受用樂果: 惡趣苦痛不再經,亦不勞修諸苦行, 依於勝天微妙身,願速鹹皆成正覺。

     願不受惡趣之苦,三門事業,不須猛烈難行,即得超勝諸天異熟之身,具足成就一切智之增上生之七種功德,願彼諸善巧者,速成正覺也。

     醜四、結明回向一切有情: 願彼一切諸有情,數數多次供如來, 如來妙樂不思議,願彼常時皆具足。

     願以所有善力,令一切有情,多次恭敬供養如來,依彼學菩薩行,常具足諸佛無邊安樂也。

     子二、回向出世義利。

    分三: 醜一、回向成辦諸菩薩所許義利;醜二、回向如來事業究竟;醜三、回向成辦聲緣所許義利。

    今初: 諸菩薩衆利衆生,悲心憶念鹹成就。

     依此造論等善根,願諸菩薩,為一切有情,分位究竟利益事業,如其悲心所憶念者,悉皆成辦。

     醜二、回向如來事業究竟: 依怙悲心所憶念,願諸有情悉圓滿。

     有情依怙一切如來,所有悲心憶念,欲諸有情具足一切安樂之事,願彼安樂於諸有情,悉圓滿也。

     醜三、回向成辦聲緣所許義利: 如是獨覺及聲聞,願令悉皆得安樂。

     如是願諸緣覺及諸聲聞,亦得涅盤安樂。

     癸二、回向自利。

    分四: 子一、願得分位之果;子二、願為文殊親所攝受;子三、願安住菩薩行;子四、願利他究竟。

    今初: 願我亦由文殊恩,速得登於歡喜地,生生正念無忘失,常得出家修梵行。

     願我亦得饔飧具,少須稻麥以支身,生生常住阿蘭若,一切圓滿具足成。

     承此諸善之力,願我亦由文殊之恩,乃至登歡喜地,於一切生中正念不忘,常得出家成功德器。

    願我亦得少須食物青稞等,支身續命,安樂存活,一切生中,身心遠離愦鬧,住阿練苦,獲得具足一切圓滿。

     子二、願為文殊親所攝受: 任何時中或欲見,及有少許欲問者, 於所怙主妙吉祥,願無障礙常得觀。

     任何時中,欲觀佛經,或具義文詞,稍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