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七

關燈
戮,未能令我得菩提。

     無始以來,輪回流轉,於地獄中,經無數百千俱胝劫,非止一次,衆多無數返,受割截焚燒殺戮等苦,受爾許苦,不過無義唐捐其身,未能成無上菩提也。

     巳二、不及惡趣之苦一分: 我為修行成菩提,但受此苦有限量, 如人欲除心腹疾,令身略受針砭苦。

     思惡趣苦,我此為求菩提難行之苦,較彼時短量輕,更易忍受,如為除損壞心腹之病患,於身肢略有傷損之苦,應能忍也。

     巳三、為治重病應忍輕苦: 醫人須以衆手術,為不安者除病苦, 為摧衆多大苦故,輕微不适當忍受。

     如一切醫師,治療之法,以輕微不安,能愈人病。

    成就菩提之難行,亦以極小之苦,能摧衆多輪回之苦。

    於此難行微小不安應須忍受,能滅自他無量長時之苦故。

     辰三、如醫王以輕方能治重病故應忍。

    分三: 巳一、佛說之法是不受輕微苦即能治重病之方便;巳二、遮於舍身有難行想舍身;巳三、就已修成就舍身如菜羹時說舍身不難。

    今初: 世間常醫固如是,無上醫王殊不爾, 但以輕和微妙法,能療無量沉疴起。

     成菩提時之難行,醫王能仁自在,非如常醫治病之方術,乃以安樂道得安樂果之方便,輕微和緩之方劑,遠離逸樂勞倦二邊,而能治癒流轉生死之無量煩惱重病,於彼難行有何怖畏也。

     巳二、遮於舍身有難行想時舍身: 導師最初作加行,亦施菜羹糜粥等, 此時修已後漸能,雖自身肉亦易舍。

     最初修施等時,導師諸佛亦施羹菜糜粥等,以為最初加行,於此練習不難之心,爾後漸次自然雖自身肉亦能舍也。

     巳三、已修成就舍身如菜羹時說舍身不難: 若時彼人於自身,能起猶如菜羹想, 其時令施身肉等,彼於此事有何難。

     如是修已,何時於自身如舍羹菜等之心生起,其時方舍身等,此中何難之有?毫無難處,故於難行不應怖畏也。

     辰四、此中無苦有大安樂故應歡喜。

    分四: 巳一、於修道次第不善巧之人雖有身心不安,於善巧者無難行苦;巳二、故大心菩薩安住輪回無須厭倦;巳三、故道之進修說善巧勝於小乘;巳四、於菩薩行不應怯弱。

    今初: 由斷惡故即無苦,由善巧故即無憂, 如是能害於身者,唯颠倒見惡思維。

     菩薩以清淨悲心意樂施身時身無痛苦,由三門罪惡悉斷除故。

    舍身之時善巧故,心亦無憂,似此之故,補特伽羅我之所貪之颠倒分别,及殺等惡心,損害其身,方為損害菩薩之因也。

     巳二、大心菩薩安住輪回無用厭倦: 若由福德令身安,由善巧故心安樂, 雖為利他處輪回,諸大悲者何憂患。

     若諸菩薩,由施等福得身安樂,由取舍及空性義善巧,菩薩恒常心安,雖為利他而處輪回,諸大悲者有何厭患?毫無可憂也。

     巳三、故道之進修說善巧勝於小乘: 此由菩提心盛力,盡能消除往昔罪, 能積福德如大海,故言勝於諸聲聞。

     此大悲者由菩提心威力能盡先所作罪,且能攝集福智資糧大海,故於道之進修說勝於諸聲聞也。

     巳四、於菩薩行不能怯弱: 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為乘載, 轉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為。

     是故心厭身疲悉皆除遣之菩提心,如有力之馬,乘之者行於安樂之道,往趣安樂之果,心善了知者,誰複怯弱?於道修行不應畏縮也。

     子二、增精進對治力。

    分三: 醜一、增精進順緣力;醜二、以正念正知恭謹修行;醜三、於修行中自為主宰。

    初中分二: 寅一、由辨四力之門總明;寅二、廣釋。

    今初: 為利有情集四軍,勝解勇毅及喜舍,由思維彼功德故,諸怖苦者生勝解。

     如是斷諸相違品,勝解我慢及喜舍,以恭謹自在轉力,增精進故應勤修。

     為成辦有情義利故,斷相違品發起四軍,如國王四軍以摧敵也。

    於思維業果能取舍生起欲心是勝解力。

    無論如何未知不行,知然後行,行必究竟,是堅毅力。

    如童稚戲踴躍從事,無間無歇,勤奮精進,是歡喜力。

    為發勤精進暫息身心勞倦,息已無間仍複精勤,是為舍力。

    此四者是精進之順緣也。

    以勝解力為例而言,應以怖輪回苦,及思彼勝解功德而生起也,如是斷相違品之怯弱,謂雖見能成善法而不趣入,言我不能生起順緣勝解我慢喜舍四力。

    我慢即堅毅也。

    正修以正念知恭謹精進,最後以於身心能自在轉之力,精進輾轉增長,故應勵力也。

     寅二、廣釋。

    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