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當歡喜無厭足。
猶如愚童欲求戲樂之果,此菩提薩埵,為利他故,任作何事,聞思乃至修菩提心等事業,亦應如是耽着踴躍為之。
於彼事業,應當歡喜,無有厭足,欲恒常不斷為之也。
辰二、於果報作意而修善: 為求安樂作諸業,得樂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業定生樂,不作安樂何由生。
世間之人,為求身心安樂,從事耕種等業,然其果能否得樂,仍非所知。
於得安樂未得決定之菩薩,若作何種事業,決定能成分位及究竟之安樂,不作如是事業,即不生如是安樂也。
如嗜刀鋒所沾蜜,若於諸欲無厭足, 異熟安樂及寂靜,於彼福德有何壓。
如以舌舐刀鋒所沾之蜜,雖略嘗其味,而當受傷舌之苦,於輪回中任受幾許色聲等五欲亦無厭足,若分位異熟人天增上生殊勝果報尚以為樂,能得究竟寂靜一切苦之安樂因,施等福德,何厭之有?應修無厭足也。
辰三、配釋歡喜力: 如象夏日行當午,遇清涼池即躍入, 如是為成所作業,於彼事業應趣行。
於如是事業應當趣行,所思維之事既起行已,為令彼究竟故,應如中午熱渴所逼之大象,遇清涼池,即歡喜踴躍趣入,於所思維之事業,亦應如是趣入也。
卯四、舍力。
分二: 辰一、暫時舍;辰二、次第舍。
今初: 若力疲極所随逐,為易作故當暫息。
勤修善法,身心疲極,氣力羸劣之所随逐,為止息疲勞,所作易成故,應暫舍所作,疲勞既息,複勤精進也。
辰二、次第舍: 善攝持者善完成,轉希後後非所應。
善攝持者,所作完成已,方作後後之事,若作一事時,複以欲作另一事之心攝持之,是所應斷也。
醜二、以正念正知恭謹修行。
分五: 寅一、敬慎恭謹;寅二、存正念知;寅三、以念知力勿令罪有隙可乘;寅四、罪堕發生無間即應遮止;寅五、於應作事業應當勵力。
今初: 猶如宿将遇敵時,臨陣交鋒兵刃接, 應避煩惱利兵鋒,對治盡殲煩惱敵。
猶如精武技善戰術之宿将,臨陣交鋒與敵兵刃相接,自能避兵刃傷,複能以兵刃殺敵,如是應避煩惱兵刃之鋒,勿為所傷,複應以對治之利器,盡殲諸煩惱敵,根本拔除之。
寅二、存正念知: 如人臨陣墜其刀,怖畏倉皇急拾取, 如是若遺正念刀,怖地獄苦急持念。
臨陣之時,若墜所持之刀,懼為他所傷,速疾拾取。
若脫落於善法所緣不忘之正念刀,為煩惱所傷,當生地獄中,應速持念知,憶念地獄恐怖以為對治亦應如是。
寅三、依念知力勿令罪有隙可乘: 如毒箭傷身出血,罪毒速疾遍全身,如是若得小暇隙,罪毒速疾遍人心。
如人擎器滿盛油,脍者持劍伺其後,溢即殺之愕然怖,持戒謹畏應如是。
如毒箭所中,依一毛孔所出之血,其毒能遍布全身。
失壞正知等,煩惱若得暇隙,瞋等罪惡速疾遍布其心,亦猶如是。
故纖毫煩惱亦應遮止。
當雲何謹護耶?如持盛油盈滿之器,令行泥濘之道,脍者持劍伺於其旁,若溢一滴,即當殺之。
以此怖畏之故,奮勉小心。
菩薩具誓戒者,以正念知執持菩提心等對治品,亦應如是小心謹畏也。
寅四、罪堕發生無間即應遮止: 如有毒蛇來懷中,急當狂駭而驚起,睡眠懈怠若來時,亦當如是勤遮止。
一一罪堕出生時,恒應於己嚴诃責,思維我自今以往,無論如何不再作。
煩惱能壞善法,令趣入地獄,是故應如懷中有毒蛇來,狂駭驚起,令於所入不自在住之睡眠及懈怠來時,應以地獄之恐怖,速疾遮之,亦應如是。
雖然,雲何遮止耶?於一一罪發生時,應自诃責言:往昔亦以造如是罪,得種種不可愛樂,不得可樂之事,今又如是行耶?無論如何,此後應當勵力,誓不再犯此罪。
應常如是思維,以四會備之門而忏悔也。
寅五、於應作事業應當勵力: 應思雲何於此時,能得修行持正念, 以此為因於善士,或如理事起欲心。
為令罪不生,生已能除之故,於正知謹慎不放逸等時中,雲何能修起正念?以如是思維之發起意樂為因,而修欲心,求遇大乘善知識,無間即依教修行,或不值遇,亦随其教授應作之事,即能修行。
醜三、修行自在。
分二: 寅一、身心極調柔故於善法輕舉;寅二、法喻合。
今初: 昔人雲何作善業,事事精勤具雄力, 如是無逸念先哲,自身振奮而輕舉。
應念先哲傳記作一切善業,悉具精進雄力,無論如何,必令所作善業完成,為如是故,慎無放逸,念此之故,自於善事,愧此離惡,振奮輕舉。
寅二、法喻合: 如風飄揚去複來,於兜羅綿自在轉, 由歡喜心自在轉,成辦善事亦如是。
雲何修耶?如風去來,於兜羅綿自在飄轉,以於善法歡喜踴躍力,於身語自在轉,亦應如是。
若能如是,則三門一切善業,悉能迅速成就也。
總攝其義,如《正法念處經》雲:「諸煩惱之唯一因,唯是懈怠餘何有?何人一有懈怠心,一切善法皆歸盡。
」於發起遮止懈怠之精進,應當緻力。
此中複應勵力消除精進之違緣,發起順緣之四力。
違緣者,雖見成能辦善法,而不趣入,及我有何能想之怯弱。
初中分二:謂現今尚有暇之推延,及為貪着惡事力所壓伏。
第一之對治,應思人身速壞,死已堕於惡趣,及暇滿難得,而斷除之。
第二之對治,應思正法為此後無邊歡樂之因,無義喧鬧散亂能失壞大義,是後時衆苦出生之處,而斷除之。
怯弱亦分三:謂思維所求佛果功德無邊非我所能證,舍手足等無量難行非我所能修,當受無邊輪回生死其苦不能忍,以如是想而怯弱也。
初雲對治,謂思維往昔初佛,非從初即已證無上道,亦不過與我相同,後漸上進成佛,且佛說較我尤為下劣諸有情亦能成佛,我若不舍精進,後雲何不得成佛耶?次之對治,謂思維舍身等有難行想時勿舍,舍時如舍菜羹等,非為難也。
後之對治謂菩薩離罪,其果不生苦受,於輪回苦,堅固證知性空如幻,心亦無苦,身心安樂增長,則雖住輪回中,何用厭患。
應如是思維,而斷怯弱也。
攝頌雲:為求解脫恭謹起修行,最初趣入中住後究竟,依於勵力勤修精進力,應起四力完備精進行。
壬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明精進品第七
猶如愚童欲求戲樂之果,此菩提薩埵,為利他故,任作何事,聞思乃至修菩提心等事業,亦應如是耽着踴躍為之。
於彼事業,應當歡喜,無有厭足,欲恒常不斷為之也。
辰二、於果報作意而修善: 為求安樂作諸業,得樂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業定生樂,不作安樂何由生。
世間之人,為求身心安樂,從事耕種等業,然其果能否得樂,仍非所知。
於得安樂未得決定之菩薩,若作何種事業,決定能成分位及究竟之安樂,不作如是事業,即不生如是安樂也。
如嗜刀鋒所沾蜜,若於諸欲無厭足, 異熟安樂及寂靜,於彼福德有何壓。
如以舌舐刀鋒所沾之蜜,雖略嘗其味,而當受傷舌之苦,於輪回中任受幾許色聲等五欲亦無厭足,若分位異熟人天增上生殊勝果報尚以為樂,能得究竟寂靜一切苦之安樂因,施等福德,何厭之有?應修無厭足也。
辰三、配釋歡喜力: 如象夏日行當午,遇清涼池即躍入, 如是為成所作業,於彼事業應趣行。
於如是事業應當趣行,所思維之事既起行已,為令彼究竟故,應如中午熱渴所逼之大象,遇清涼池,即歡喜踴躍趣入,於所思維之事業,亦應如是趣入也。
卯四、舍力。
分二: 辰一、暫時舍;辰二、次第舍。
今初: 若力疲極所随逐,為易作故當暫息。
勤修善法,身心疲極,氣力羸劣之所随逐,為止息疲勞,所作易成故,應暫舍所作,疲勞既息,複勤精進也。
辰二、次第舍: 善攝持者善完成,轉希後後非所應。
善攝持者,所作完成已,方作後後之事,若作一事時,複以欲作另一事之心攝持之,是所應斷也。
醜二、以正念正知恭謹修行。
分五: 寅一、敬慎恭謹;寅二、存正念知;寅三、以念知力勿令罪有隙可乘;寅四、罪堕發生無間即應遮止;寅五、於應作事業應當勵力。
今初: 猶如宿将遇敵時,臨陣交鋒兵刃接, 應避煩惱利兵鋒,對治盡殲煩惱敵。
猶如精武技善戰術之宿将,臨陣交鋒與敵兵刃相接,自能避兵刃傷,複能以兵刃殺敵,如是應避煩惱兵刃之鋒,勿為所傷,複應以對治之利器,盡殲諸煩惱敵,根本拔除之。
寅二、存正念知: 如人臨陣墜其刀,怖畏倉皇急拾取, 如是若遺正念刀,怖地獄苦急持念。
臨陣之時,若墜所持之刀,懼為他所傷,速疾拾取。
若脫落於善法所緣不忘之正念刀,為煩惱所傷,當生地獄中,應速持念知,憶念地獄恐怖以為對治亦應如是。
寅三、依念知力勿令罪有隙可乘: 如毒箭傷身出血,罪毒速疾遍全身,如是若得小暇隙,罪毒速疾遍人心。
如人擎器滿盛油,脍者持劍伺其後,溢即殺之愕然怖,持戒謹畏應如是。
如毒箭所中,依一毛孔所出之血,其毒能遍布全身。
失壞正知等,煩惱若得暇隙,瞋等罪惡速疾遍布其心,亦猶如是。
故纖毫煩惱亦應遮止。
當雲何謹護耶?如持盛油盈滿之器,令行泥濘之道,脍者持劍伺於其旁,若溢一滴,即當殺之。
以此怖畏之故,奮勉小心。
菩薩具誓戒者,以正念知執持菩提心等對治品,亦應如是小心謹畏也。
寅四、罪堕發生無間即應遮止: 如有毒蛇來懷中,急當狂駭而驚起,睡眠懈怠若來時,亦當如是勤遮止。
一一罪堕出生時,恒應於己嚴诃責,思維我自今以往,無論如何不再作。
煩惱能壞善法,令趣入地獄,是故應如懷中有毒蛇來,狂駭驚起,令於所入不自在住之睡眠及懈怠來時,應以地獄之恐怖,速疾遮之,亦應如是。
雖然,雲何遮止耶?於一一罪發生時,應自诃責言:往昔亦以造如是罪,得種種不可愛樂,不得可樂之事,今又如是行耶?無論如何,此後應當勵力,誓不再犯此罪。
應常如是思維,以四會備之門而忏悔也。
寅五、於應作事業應當勵力: 應思雲何於此時,能得修行持正念, 以此為因於善士,或如理事起欲心。
為令罪不生,生已能除之故,於正知謹慎不放逸等時中,雲何能修起正念?以如是思維之發起意樂為因,而修欲心,求遇大乘善知識,無間即依教修行,或不值遇,亦随其教授應作之事,即能修行。
醜三、修行自在。
分二: 寅一、身心極調柔故於善法輕舉;寅二、法喻合。
今初: 昔人雲何作善業,事事精勤具雄力, 如是無逸念先哲,自身振奮而輕舉。
應念先哲傳記作一切善業,悉具精進雄力,無論如何,必令所作善業完成,為如是故,慎無放逸,念此之故,自於善事,愧此離惡,振奮輕舉。
寅二、法喻合: 如風飄揚去複來,於兜羅綿自在轉, 由歡喜心自在轉,成辦善事亦如是。
雲何修耶?如風去來,於兜羅綿自在飄轉,以於善法歡喜踴躍力,於身語自在轉,亦應如是。
若能如是,則三門一切善業,悉能迅速成就也。
總攝其義,如《正法念處經》雲:「諸煩惱之唯一因,唯是懈怠餘何有?何人一有懈怠心,一切善法皆歸盡。
」於發起遮止懈怠之精進,應當緻力。
此中複應勵力消除精進之違緣,發起順緣之四力。
違緣者,雖見成能辦善法,而不趣入,及我有何能想之怯弱。
初中分二:謂現今尚有暇之推延,及為貪着惡事力所壓伏。
第一之對治,應思人身速壞,死已堕於惡趣,及暇滿難得,而斷除之。
第二之對治,應思正法為此後無邊歡樂之因,無義喧鬧散亂能失壞大義,是後時衆苦出生之處,而斷除之。
怯弱亦分三:謂思維所求佛果功德無邊非我所能證,舍手足等無量難行非我所能修,當受無邊輪回生死其苦不能忍,以如是想而怯弱也。
初雲對治,謂思維往昔初佛,非從初即已證無上道,亦不過與我相同,後漸上進成佛,且佛說較我尤為下劣諸有情亦能成佛,我若不舍精進,後雲何不得成佛耶?次之對治,謂思維舍身等有難行想時勿舍,舍時如舍菜羹等,非為難也。
後之對治謂菩薩離罪,其果不生苦受,於輪回苦,堅固證知性空如幻,心亦無苦,身心安樂增長,則雖住輪回中,何用厭患。
應如是思維,而斷怯弱也。
攝頌雲:為求解脫恭謹起修行,最初趣入中住後究竟,依於勵力勤修精進力,應起四力完備精進行。
壬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明精進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