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七

關燈
辛二、學精進之理。

    分二: 壬一、釋論文;壬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癸一、勸應勤精進;癸二、雲何勤精進之理。

    初中分二: 子一、正說;子二、辨精進相。

    今初: 如是忍辱起精進,如是精進住菩提, 猶如無風焰不起,若無精進福不生。

     依如前所說難行耐他怨害,若欲速證菩提,須勤精進。

    如是勤求所行究竟,菩提即在其中。

    如燈等無風不動,無精進則福德智慧二資糧不能出生,亦猶如是。

    故無上菩提依於精進,應當勉力。

    如《入中論》雲:「無餘功德随逐精進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因。

    」 子二、辨精進相: 精進雲何善法勇。

     於煩惱勤勇即是懈怠。

    何謂精進?謂於善法踴躍勤勇也。

    此中差别,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屈不撓精進、不知止足精進四者。

     癸二、雲何勤精進之理。

    分二: 子一、斷精進相違品;子二、增精進對治力。

    初中分二: 醜一、辨相違品相;醜二、雲何斷彼之理。

    今初: 彼相違品應當說,懈怠貪着不善法,怯弱卑下自輕蔑。

     當說精進之相違品。

    彼複雲何?謂身心無堪能耽着怠玩安樂之懈怠,及貪着惡事,與於成辦善法怯弱作我不能想之自輕。

     醜二、雲何斷彼之理。

    分三: 寅一、斷貪味怠玩之懈怠;寅二、斷貪着惡事之懈怠;寅三、斷於善法怯弱之懈怠。

    初中分二: 卯一、觀察懈怠之因而斷之;卯二、雲何斷之理。

    今初: 怠翫貪味於逸樂,耽着倚卧恒從恣, 於生死苦不壓患,由斯能令懈怠生。

     懈怠生起以何為因?於不趣善法之怠翫執為安樂而貪着之,耽味逸樂,從恣倚卧,亦能生懈怠,於生死毫不怖畏,於生死苦不知壓患,從彼亦能立生懈怠。

    既識其因,於滅懈怠應勤精進也。

     卯二、雲何斷之理。

    分二: 辰一、思維現世過患而斷懈怠;辰二、思維後世苦而斷懈怠。

    初中分三: 巳一、喻明速為死所壞滅;巳二、自己為死所主宰不應安閑;巳三、不勤善法當為苦所逼。

    初中分二: 午一、現見為死所毀;午二、以喻明之。

    今初: 為煩惱力相追逐,已投生死極深坑, 旋當入於死王口,爾今雲何不自知。

     如獸入於陷阱不能解脫,今為懈怠等煩惱猶如獵人,陷阱獵捕,由他主宰,且後有入於精液粘着受生陷阱,多生往返死王之口,汝今雲何尚不自知?應於善法勤精進也。

     午二、以喻明之: 同輩次第遭誅戮,汝豈於此未現見, 若猶耽着於倚卧,如犢子與旃陀羅。

     老少中年與己同輩者,漸次為死王之所殺戮,豈未現見耶?已見而仍耽着倚卧,是不應理。

    如牛見屠夫漸次屠殺他牛,仍安閑不懼。

    如斯之人,賤如牛等,如旃陀羅也。

     巳二、自為死所主宰不應安閑。

    分四: 午一、自為死主所主宰不應懈怠;午二、速疾死故應勤善法;午三、死時方舍懈怠已失其時;午四、所求事業未成倏爾便死故不應懈怠。

    今初: 如見死王來屠戮,往不死城諸道絕, 雲何酣卧自安閑,如牛臨死耽草秣。

     若見往不死城諸道悉斷,如屠夫之死王來相屠殺,汝雲何如将殺之牛猶耽草料,如是耽着倚卧歡縱放逸?不應理也。

     午二、速疾死故應勤善法: 死王倏爾飄忽至,及其未至積資糧。

     若謂現前稍有閑暇,倏爾即死故,何時未為死王所執,應及其時積集資糧。

     午三、死時方舍懈怠已失其時: 若臨時方舍懈怠,惜哉已晚徒倉皇。

     若為死所逼方舍懈怠,而為時已晚,徒勞何益?毫無裨補故。

     午四、所求事業未成倏爾當死故不應懈怠: 此事未作方創始,此事正作方半途, 死王倏爾至無時,悲哉休矣心頹喪。

     速疾死故,此事未作方當創始,此事已作方及其半,死王倏爾而來,憂悔悲歎,自思休矣,縱極憂悔,其時何能為力?及於現在應勤修善法也。

     巳三、不勤善法當為苦所逼。

    分二: 午一、死時憂惱所逼;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辦。

    今初: 由憂惱力所逼故,目赤臉疱淚如滴, 眷屬須臾成遠隔,死王使者像現前。

     遲至死時為憂惱力所逼,目赤臉腫,淚下如滴,自知将死,眷屬遠離,自亦怖畏死王使者,惡像現前必然憂悔也。

     午二、今不急勤修善所求不能成辦: 思維自罪心熱惱,聞地獄聲生怖畏, 身染不淨心迷悶,我於爾時何能為。

     憶昔所作之罪心生熱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