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種罪,由斯諸罪當堕惡趣,故應思維決定必死,死無定期,死時除佛法外餘悉無益,且思維惡趣過患,再再修習追悔已作之罪。
寅二、别。
分四: 卯一、怖畏生命惟滅無增,決定必死,恐帶罪而死;卯二、罪若未淨,現生亦須受苦;卯三、生大怖畏之故;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今初: 無間晝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暫留。
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長不朽! 行住卧三,一切時中,日夜刹那不停,此生壽命恒時損滅,絕無增益,如是豈不可推知我決定死?知必死也。
且何時死亦不決定,故於淨罪應須勵力。
消竭者,言日夜時時消竭也。
卯二、罪若未淨,現生即須受苦。
分三: 辰一、罪若未淨,命斷之苦,親友等不能救;辰二、懼未作福;辰三、憂悔逼惱。
今初: 當我輾轉困床褥,縱多親友相環守, 畢竟臨終命斷時,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落死王使者手,親知何補友何能。
若未作福,死時我卧床上,縱多親友,悲戀環繞,斷命時之苦,唯我獨自受之,彼等不但不能為除怖畏,為可怖獰惡死王使者所執,雖有親知友善何益何補?唯有佛法,能為救護也。
辰二、懼未作福: 時唯福業堪依怙,奈餘片善亦未修。
其時唯皈依護戒等福德,堪為依怙,奈餘今亦未曾修積,言悔未作善也。
辰三、憂悔逼惱: 哀餘昔時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謀, 乃為無常現生事,造作衆多諸罪垢。
於皈救處哀呼依怙,悔我昔時由放逸故,於有如是惡趣怖畏,未思未見,為無常親怨現生之事,恒造衆罪。
卯三、生大怖畏之故: 罪人斷肢赴刑場,牽引之時猶慞惶,況人吻燥眼根壞,宿業轉變見異物。
死王使者面猙獰,形象現前來攫捕,極大怖畏痛苦纏,衰損難堪何待言。
或有罪人,為斷肢體,被人牽引,赴於刑場,其時猶複設惶恐懼,況人唇吻乾燥,面色憔悴,眼根失壞,由先業異熟所變,顯現異相,見與己異類之死王使者,狀極可畏,來相攫捕,極可怖畏,垂死病苦所纏,其苦惱衰損,生大怖畏,更何待言。
故應追悔也。
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哀呼誰能為救護,令我脫此大怖畏!瞠目倉皇睛肉露,四方狂顧求皈救。
若見四顧無可歸,嗒然自失心頹喪,若時無處可皈投,我於爾時當奈何。
生地獄已,見諸獄卒之時,起極大怖畏,哀呼誰人善能救我脫此怖畏,張目露睛,倉皇四顧,尋求皈救。
如是尋求,仍見四方無皈救處,嗒然失望,故應自今即皈依三寶也。
故於彼地獄中,若無救護可脫此怖,其時任我如何,亦絕無脫離之道,故於脫離怖畏之因,從今時起即應勵力也。
癸二、依止力。
分三: 子一、從今時起依止皈依三寶;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今初: 是故有情依怙尊,為護衆生勤精進,大力能除諸怖畏,即於現前應皈依。
佛心證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諸恐怖,菩提薩埵賢聖僧,正應皈依亦如是。
生惡趣時,欲求救護,已不得可。
佛為有情依怙,為救護一切有情常勤精進,希有神力能脫怖畏,故有大力能除諸怖,故應從今迅即皈依。
又依佛心所證之法,能除生死怖畏,是為法寶。
并及獲得聖位之菩薩僧,亦應如是正作皈依,認為修道之伴侶。
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 衆怖所逼極驚惶,我今皈命普賢王,複於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為供獻。
大悲心行無動轉,觀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聲慘切,懇求於我施救護。
聖者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諸聖衆,一切大悲依怙前,志心呼籲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獰惡,見之恐怖四散逃,誰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剛手我皈依。
我為懼惡趣諸怖畏故,稱念具大願力普賢菩薩,奉獻我身,懇祈救我脫諸怖畏。
又於妙吉祥前,不由他勸,以清淨心,自以我身,而為供獻。
任運恒常作利他事,大悲心行,無有動亂,觀音依怙之前,亦慘切哀呼,而求救援。
雲何哀呼?謂懇祈於我罪人而施救護也。
如是於菩薩聖者虛空藏及地藏等諸聖衆者,謂彌勒除蓋障等,一切大悲依怙之前,求覓皈救。
志心呼言,願乞救護。
金剛手者,死王使者守護地獄瞋有情者,見之即四散逃竄,故皈依金剛手。
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昔違諸尊教敕言,今見現前大怖畏, 即今皈投諸聖前,願乞速除諸恐怖。
我昔違越諸尊教言,而作諸惡,未作諸善,今見無邊生死惡趣,極大怖畏,皈依諸聖,於取舍處,依教修行,願乞速疾為除怖畏也。
癸三、對治遍行力。
分二: 子一、應勵力淨罪之因;子二、應速勵力。
初中分二: 醜一、以病喻明應速淨罪;醜二、以險地喻明應淨罪。
初中分三: 寅一、法喻安立;寅二、三毒之病,過患特大,故療彼之藥珍貴;寅三、應依聖教妙藥修行。
今初: 尋常病惱之所怖,猶當謹畏奉醫言, 況複欲貪諸過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風膽等擾動尋常之病,恐由彼緻死,尚須依醫言治病之法而行,況無始以來所患貪慾等三毒重病,為百
寅二、别。
分四: 卯一、怖畏生命惟滅無增,決定必死,恐帶罪而死;卯二、罪若未淨,現生亦須受苦;卯三、生大怖畏之故;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今初: 無間晝夜如逝水,年命消竭不暫留。
空乞延年何可得,人生安得長不朽! 行住卧三,一切時中,日夜刹那不停,此生壽命恒時損滅,絕無增益,如是豈不可推知我決定死?知必死也。
且何時死亦不決定,故於淨罪應須勵力。
消竭者,言日夜時時消竭也。
卯二、罪若未淨,現生即須受苦。
分三: 辰一、罪若未淨,命斷之苦,親友等不能救;辰二、懼未作福;辰三、憂悔逼惱。
今初: 當我輾轉困床褥,縱多親友相環守, 畢竟臨終命斷時,死苦唯吾一人受。
堕落死王使者手,親知何補友何能。
若未作福,死時我卧床上,縱多親友,悲戀環繞,斷命時之苦,唯我獨自受之,彼等不但不能為除怖畏,為可怖獰惡死王使者所執,雖有親知友善何益何補?唯有佛法,能為救護也。
辰二、懼未作福: 時唯福業堪依怙,奈餘片善亦未修。
其時唯皈依護戒等福德,堪為依怙,奈餘今亦未曾修積,言悔未作善也。
辰三、憂悔逼惱: 哀餘昔時由放逸,如斯怖畏非所謀, 乃為無常現生事,造作衆多諸罪垢。
於皈救處哀呼依怙,悔我昔時由放逸故,於有如是惡趣怖畏,未思未見,為無常親怨現生之事,恒造衆罪。
卯三、生大怖畏之故: 罪人斷肢赴刑場,牽引之時猶慞惶,況人吻燥眼根壞,宿業轉變見異物。
死王使者面猙獰,形象現前來攫捕,極大怖畏痛苦纏,衰損難堪何待言。
或有罪人,為斷肢體,被人牽引,赴於刑場,其時猶複設惶恐懼,況人唇吻乾燥,面色憔悴,眼根失壞,由先業異熟所變,顯現異相,見與己異類之死王使者,狀極可畏,來相攫捕,極可怖畏,垂死病苦所纏,其苦惱衰損,生大怖畏,更何待言。
故應追悔也。
卯四、後時苦逼之理: 哀呼誰能為救護,令我脫此大怖畏!瞠目倉皇睛肉露,四方狂顧求皈救。
若見四顧無可歸,嗒然自失心頹喪,若時無處可皈投,我於爾時當奈何。
生地獄已,見諸獄卒之時,起極大怖畏,哀呼誰人善能救我脫此怖畏,張目露睛,倉皇四顧,尋求皈救。
如是尋求,仍見四方無皈救處,嗒然失望,故應自今即皈依三寶也。
故於彼地獄中,若無救護可脫此怖,其時任我如何,亦絕無脫離之道,故於脫離怖畏之因,從今時起即應勵力也。
癸二、依止力。
分三: 子一、從今時起依止皈依三寶;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今初: 是故有情依怙尊,為護衆生勤精進,大力能除諸怖畏,即於現前應皈依。
佛心證入微妙法,能除生死諸恐怖,菩提薩埵賢聖僧,正應皈依亦如是。
生惡趣時,欲求救護,已不得可。
佛為有情依怙,為救護一切有情常勤精進,希有神力能脫怖畏,故有大力能除諸怖,故應從今迅即皈依。
又依佛心所證之法,能除生死怖畏,是為法寶。
并及獲得聖位之菩薩僧,亦應如是正作皈依,認為修道之伴侶。
子二、依止具足願力菩薩: 衆怖所逼極驚惶,我今皈命普賢王,複於文殊妙吉祥,自以此身為供獻。
大悲心行無動轉,觀音自在依怙前,疾痛哀号聲慘切,懇求於我施救護。
聖者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諸聖衆,一切大悲依怙前,志心呼籲求皈救。
死王使者最獰惡,見之恐怖四散逃,誰具威德能如是,持金剛手我皈依。
我為懼惡趣諸怖畏故,稱念具大願力普賢菩薩,奉獻我身,懇祈救我脫諸怖畏。
又於妙吉祥前,不由他勸,以清淨心,自以我身,而為供獻。
任運恒常作利他事,大悲心行,無有動亂,觀音依怙之前,亦慘切哀呼,而求救援。
雲何哀呼?謂懇祈於我罪人而施救護也。
如是於菩薩聖者虛空藏及地藏等諸聖衆者,謂彌勒除蓋障等,一切大悲依怙之前,求覓皈救。
志心呼言,願乞救護。
金剛手者,死王使者守護地獄瞋有情者,見之即四散逃竄,故皈依金剛手。
子三、皈依之後如教修行: 昔違諸尊教敕言,今見現前大怖畏, 即今皈投諸聖前,願乞速除諸恐怖。
我昔違越諸尊教言,而作諸惡,未作諸善,今見無邊生死惡趣,極大怖畏,皈依諸聖,於取舍處,依教修行,願乞速疾為除怖畏也。
癸三、對治遍行力。
分二: 子一、應勵力淨罪之因;子二、應速勵力。
初中分二: 醜一、以病喻明應速淨罪;醜二、以險地喻明應淨罪。
初中分三: 寅一、法喻安立;寅二、三毒之病,過患特大,故療彼之藥珍貴;寅三、應依聖教妙藥修行。
今初: 尋常病惱之所怖,猶當謹畏奉醫言, 況複欲貪諸過患,百千重病常相逼。
風膽等擾動尋常之病,恐由彼緻死,尚須依醫言治病之法而行,況無始以來所患貪慾等三毒重病,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