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二

關燈
備之門忏除罪障: 總科分者,謂從初即應勵力不染罪,雖勵力而由放逸或煩惱重等故,仍犯罪行,不可漠然置之,於大悲導師所說諸補治方便,應當勵力。

    又堕之補治,應依上下諸部之戒,别别所說而作。

    罪之補治,應由四力之門而作。

    《佛說四法經》雲:「彌勒菩薩摩诃薩,若具四法,雖造積罪障,亦能壓服。

    四法雲何?謂摧壞遍行力,對治遍行力,遮止罪行力,及依止力也。

    」造積之業定應受報者,以彼尚能壓服,況不定業?此中初力,謂於已作不善業,再再追悔。

    欲生此力,於不善業生三種果之理,應當善修。

    生第二力,如《集學論》所說,依甚深經修空性,依念誦,依佛菩薩像,依供養,依持名等。

    第三力者,以後謹慎防護不善業。

    第四力者,修菩提心等。

    本論廣明初力。

    此中又於造罪之時分、因緣、加行、境、分齊等,應當憶念。

     别别之義有四,謂癸一、摧壞遍行力;癸二、依止力;癸三、對治遍行力;癸四、遮止罪業力也。

    初中分四: 子一、觀察如何造罪之理而悔;子二、怖畏帶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子三、廣細思維無義造罪之理而修追悔;子四、思維懼罪之相。

    初中複分四: 醜一、顯明了知忏悔之境;醜二、由時因種類等門,總忏所造罪;醜三、忏於殊勝境所造有力之罪;醜四、思維不樂之果,追悔求忏。

    今初: 普於十方善安住,圓滿正覺諸菩薩, 具足大悲諸聖前,合掌志心而啟請。

     一切諸方安住圓滿大覺菩薩具大悲者前,追悔先所作罪,合掌啟請而求忏悔也。

     醜二、由時因種類等門,總忏所造罪: 從於無始生死來,或於今生或他世,無知自作諸罪愆,或複教他令作罪, 愚癡擾亂所勝故,或見他作而随喜,所作罪愆悉觀見,依怙尊前志心忏。

     從無始流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現世餘生,我由昧於業力異熟故,自作教他造一切罪,或由昧於業果之愚癡惑亂,於他作罪自心随喜,所有一切罪愆,我應見罪追悔。

    如是思維,於諸依怙前,志心忏悔,無有覆藏。

     醜三、忏於殊勝境所造有力之罪: 我於殊勝三寶前,父母師長諸尊重, 由煩惱門諸所作,身語意之一切罪, 我由愚迷於三寶父母或師長等餘福田境,因於煩惱三毒之門,依身語意等生罪之門,所作一切損害,當善忏悔。

     醜四、思維不樂之果,追悔求忏: 衆多過患集我身,極惡重罪難幸免, 盡其所有諸罪愆,諸導師前求忏悔。

     我為罪人,具衆罪失,為能與地獄等果之因,凡我所作一切斷命等罪,能生極大痛苦,極惡難容者,悉皆憶念忏悔。

     子二、怖畏帶罪而死,而修追悔皈依: 我今罪垢未淨治,或遇災橫先時死,故欲解脫諸罪愆,定須速疾求皈救。

     死王倏忽難保信,已作未作不相待,有病無病悉齊等,命如朝露何可賴! 此罪若不立即忏悔,我罪未淨,與罪共存,死主先來,死已當生惡趣,懇祈速疾救護於我,以何方便,定令解脫此罪。

    若罪未淨前,未必便死,何須速為救護耶?死王倏爾即來,雖刹那頃,亦不可保信。

    罪已作淨治,或複未作,不相待也。

    不問所作之事已竟未竟,補特伽羅有病無病,悉可於壽算未終之前,倏爾而死,生命可幾時不死,亦難保信。

    以不可保信故,有罪應速淨治也。

     子三、廣細思維無義造罪之理而修追悔。

    分四: 醜一、追悔不知親眷身财等不可保信,為彼造罪;醜二、死時僅成憶念境之喻;醜三、追悔現見如是不可保信,仍為彼等造罪;醜四、追悔不悟自身不定何時當死而造罪。

    今初: 悉當棄舍終離散,我於此理昧無知,分别親及非親故,造作種種諸罪業。

     所謂非親畢竟無,所謂親愛亦非有,乃至我身性尚空,如是别餘何所有。

     眷屬資财及俱生之軀體,悉當舍離,獨往他世。

    悔我不知此理,於親守護,非親摧害,因之造種種罪。

    諸非親者,轉瞬成空;諸親眷等,亦複如是。

    乃至我尚空無,故不應為彼等故而造諸罪。

    如是親眷資财等莫不皆空,纖毫不可保信。

    為彼等故而起貪瞋造罪,應追悔也。

     醜二、死時僅成憶念境之喻: 宛如夢境之所經,景物班班曾親曆, 彼彼皆成憶念境,逝者如斯不可見。

     譬如夢中,略受微樂,醒時僅成憶念之境。

    如是先時受用一切逸樂之法,死時彼彼悉皆僅成憶念之境。

    以此之故,惟應再再擯息諸務,專力於佛法。

    一切過去之法,彼彼悉不可見,僅有憶念之境而已。

     醜三、追悔如是現見不可保信,仍為彼等造罪: 或複即於清醒時,衆多怨親悉亡逝, 為彼所造衆罪業,極重難忍現在前。

     複次或即於此清醒之時,曾經親見衆多怨親悉皆亡逝,而為彼等所造罪業難堪苦果,當前現在。

    如雲「他人不能代受苦,何苦為他造罪業」也。

    此追悔為他造罪,應再再思維也。

     醜四、追悔不悟己身不定何時當死而造罪。

    分二: 寅一、總;寅二、别。

    今初: 空言年命倏爾盡,無常之理未證知, 愚癡貪慾瞋恚力,作諸衆罪難數計。

     如是我空言死無定期,須臾倏忽,實未證知,由愚癡欲貪瞋恚造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