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

關燈
待言。

     子三、斷疑: 心欲舍離諸苦痛,現於諸苦轉趣近,雖欲安樂而愚昧,摧壞己樂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樂具,具足衆多痛苦事,誰以諸樂令滿足,複為斷除諸苦痛。

     愚癡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或有問言:有情自身,悉欲安樂不欲受苦,如是緻力便能得樂離苦,彼於苦樂取舍,豈自不善巧,何待他人為作劬勞耶?答曰:定須為作。

    彼諸有情,雖有欲離苦之心,而由煩惱自在,惟造苦因,輪回無盡,現見趣近惡趣之苦。

    雖欲安樂,而昧於安樂之方便,愚癡之力,摧己安樂,如摧怨仇。

    於苦樂方便,颠倒住故。

    是故於彼所有昧於苦樂方便之有情,匮乏安樂,具多痛苦,能以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一切安樂,令其滿足,截一切痛苦之流,除一切愚矼之暗,具如是作用之心,此外有何善法,可與相匹?成辦一切利益,救護一切災害,有何親友能似彼乎?於一切應取舍處,悉無倒教示,有何福德能似彼者?餘無能及,故於發菩提心,應勵力也。

     辛四、贊修菩提心者。

    分三: 壬一、大悲引發為不請友故應贊揚;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歎,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

    今初: 或為受恩作酬報,彼亦尚應獲稱揚, 況為衆生不請友,菩提薩埵何待言。

     於諸菩薩應當贊揚,世間之人於先曾施恩者,若能酬報,尚或應稱揚,謂是能報恩之丈夫,況此菩薩,不待勸請,大悲引發,善為成辦一切利益安樂,應受人天贊歎,何待言乎? 壬二、略作利益尚應稱歎,成辦一切利樂彌應贊揚。

     於少有情作抟食,刹那施與一餔醊,輕心嗟來半日施,世人敬贊猶稱善。

     況於無邊諸有情,無上菩提大安樂,随心所欲悉圓滿,恒時施與何待言。

     世人若於少數百十衆生,以下劣之物乃至一抟之食,於刹那間暫時施與,加行下劣無恭敬意輕蔑而行,利益甚微,僅半日飽,而為人敬仰,謂為善行大施主也。

    今於廣大福田無數有情,盡輪回際時劫長久,所施物殊勝,與以如來,無上無漏大樂饒益殊勝,意樂所求悉皆圓滿,加行殷重具足恭敬,常時施與,應當敬仰更何待言?是故凡有心者,於彼菩薩應當一心恭敬也。

     壬三、為勝福田故應贊揚。

    分三: 癸一、於菩薩不應少毀謗之因;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今初: 如是佛子大施主,若誰於彼起惡心, 佛言随其心念數,當堕泥犁爾許劫。

     似此能施一切利樂菩薩,是究竟施主,若誰有情慾於彼輕毀損惱,起於惡心,是重罪之尤。

    若起惡心,《最極寂靜決定神變經》雲:「妙吉祥,若時菩薩於菩薩所,發起瞋心,發起慢心,其時即彼自言我當經劫住於地獄,應當慎之。

    」故随起惡心經幾刹那,即應住地獄經爾許劫。

    是佛所說,於此應深留意。

    《信力發起手印經》雲:「縱令焚毀恒河沙數所有塔廟,不如於大乘勝解行地菩薩起一念損惱之心,其罪猶大無數倍。

    」蓋諸佛由菩薩生,損佛之因,故為重罪之尤。

    衆多經論,皆作如是說也。

     癸二、應修信心之因: 若誰於彼生淨信,其果如前信轉增。

     然於彼菩薩,若人心極淨信,彼信心之果,視前說罪報之果,倍複增多,随其所起信心有幾許刹那,當享殊勝果報,劫數較彼多無數倍。

    如《定不定趣入手印經》所說。

     癸三、結成應頂禮皈依。

     於諸佛子極珍重,罪垢不生善自增。

     誰具勝義妙寶心,於彼之身當敬禮。

     縱損彼者猶沾樂,安樂生處我皈依。

     於諸大菩薩,起惱害心欲令生苦,極當慎重,甯舍生命,勿起瞋恚之心,善法自然增長。

    如論所言,似謂住瞋恚等於我無妨,而於菩薩相續不應生起,故說當珍重令勿生起。

    而其義實謂諸菩薩衆,甯舍生命亦不作惡,善法自然增長也。

    以此之故,若誰補特伽羅發起勝義妙寶心者,於彼之身,應三門恭敬頂禮,如《忍辱品》當說。

    《慈力王本生經》雲:五藥叉飲菩薩身所餘之血,最後果位,雖於菩薩而作損害,不唯不報以損害,且唯随之出生安樂,於彼安樂生處應當皈依也。

     總於顯密,不問由何而入,鹹以發心為大乘入門。

    故於菩提心應多方勵力令生。

    欲發心者,如前所說,應先修發心功德利益,於彼功德,志心喜樂,猛利增長,修七支供及皈依,是開示菩薩道次第之殊勝教典本論及《集學論》所說也。

    如是所說之功德總攝為二,謂分位及究竟。

    初複分為二,謂不堕惡趣,能生善趣。

    若發心者,先積衆多惡趣因,能令清淨,後積諸因,止不續造。

    先所積善趣因增長廣大,新積諸因由菩提心發起無有窮盡。

    究竟者,謂解脫及一切智等,亦依此心,易能成就。

    發心之前,若於求得分位及究竟之功德利益,無一真誠無僞之欲心,則雖口說此等功德由發心生當勤發心,仍屬空談,觀己身心極為顯明也。

    欲生求得增上生及決定勝二者之欲心,當修中下士之意樂,次方趣入修習慈悲為根本之菩提心也。

     結頌雲:正知幸得圓滿有暇身,勵力勤修二種菩提心,為取暇滿所依勝心要,先於發心功德應勤修。

     巳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贊菩提心功德品第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