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為即是依儀軌受持。
彼複應學於現生中既發心已不複失壞之因,及斷四黑法,依四白法等於餘生中世世不離發心之因等。
能學如是願菩提心學處者,應當受持。
彼未得能得之法,廣如極尊羅桑紮聖教所說《波羅蜜道次第》應知。
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學處等,廣如極尊所作《菩薩地戒品廣解》應知,文繁不錄。
壬二、譬釋差别: 如人欲行與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願行别,智者當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於身未親到之境,作應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
已舉步下足時,作應往彼想之心。
二者有别。
往彼境想之心雖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别。
顯然可見。
如是諸有智者,於願行二菩提心之差别,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為利他故願成佛想之心雖同,一屬於應須觀待已作修施等波羅蜜行之類,一屬於不觀待彼之類也。
如嗄馬納西納論師等善巧者所說,不錄。
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别。
分二: 癸一、願菩提心功德;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今初: 願菩提心雖亦能,於生死中興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無盡。
聖者慈氏傳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為碎片,能映奪一切殊勝金莊嚴具,不舍金剛寶名,能除一切困乏。
善男子,如是於一切智發心之金剛寶,不勞勵力,自能映奪一切聲聞獨覺功德莊嚴,不舍菩薩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猶如是。
由於願菩提心所生無盡福德常流不斷也。
」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為無邊有情界,悉皆解脫安隐故,發心堅固無退轉,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於彼時起,縱令倚卧行放逸,福德勢力流無盡,量等虛空遍出生。
從於何時為無邊有情界,解脫輪回,安立佛果位故,盡輪回際,利他不退,正發如是行菩提心,從彼時起,縱令倚卧昏醉,作諸放逸,其福德勢力,仍恒流不斷,出生甚多,量等虛空。
願菩提心僅得所求果,即便竭盡,行菩提心,成辦圓滿佛果之因方盡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分二: 壬一、教立;壬二、理成。
今初: 此有經文可為證,出於《妙臂請問經》。
為利小心有情故,如來歡喜親宣說。
行菩提心應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薩請問經》中如來所說。
為誰而說?為不定性聲聞,或有怖畏積集廣大資糧,退大乘心,希求聲聞菩提,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樂,安立大乘故說也。
壬二、理成。
分二: 癸一、從願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初中分四: 子一、成辦安樂作用無邊故功德大;子二、是故别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子三、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子四、結贊。
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維,欲為有情除首疾,亦為具足饒益想,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為别别衆有情,各欲為除無量苦,無量功德各成辦,其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親友女,緣相狹小,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無量福德,況為别别有情,各欲為除無量鏕苦,别别有情,各欲為成辦佛果無量功德,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别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 縱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饒益心。
諸天仙人梵行者,甯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饒益之心,世間别餘有情,縱令若父若母,欲為愛子而作饒益,似此欲成辦殊勝安樂之饒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諸仙,安住四無量心之梵天,亦無如是之饒益心也。
子二、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諸有情於往昔,為自利故如是心, 夢中尚未暫夢見,此利他心從何生。
彼諸有情,昔時縱為自利,如是饒益之心,雖於夢中,亦未嘗夢見,況真為利他,何從生起?絕未曾發如是心也。
子四、結硈: 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為利益諸有情, 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
餘諸有情,雖為自利,尚未有刹那頃起如是心,諸菩薩衆,為一切有情,成辦安樂,斷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勝妙寶之心,空前希有,於焉誕生?餘諸有情應知其希有而勵力求之也。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分三: 子一、正說;子二、理成;子三、斷疑。
今初: 一切有情喜樂因,有情諸苦普療藥, 菩提妙心福雲何,於彼以何量可測? 願菩提心功德甚大,若於其事真實修行,尤為超勝。
令諸衆生得增上生及解脫樂,故為歡喜之因。
能摧一切有情痛苦,如療病良藥。
此等同如意大寶之心,其福德雲何,安能量測?彼無邊故。
《勇施請問經》雲:「發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盡虛空界悉充滿,猶複盈溢不能容。
」廣如《集學論》引《密嚴經》所說應知。
子二、理成: 僅唯發起饒益心,猶勝供養諸如來。
況於無餘衆有情,勤作利益安樂事。
僅唯發心,為救護一切衆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饒益意樂,猶勝於以百千萬億佛刹所有供具,供養如來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經》所說,況為無餘一切有情,成辦無上安樂,起大精進,勵力修行,福德無邊更何
彼複應學於現生中既發心已不複失壞之因,及斷四黑法,依四白法等於餘生中世世不離發心之因等。
能學如是願菩提心學處者,應當受持。
彼未得能得之法,廣如極尊羅桑紮聖教所說《波羅蜜道次第》應知。
行菩提心未得能得之法及學處等,廣如極尊所作《菩薩地戒品廣解》應知,文繁不錄。
壬二、譬釋差别: 如人欲行與趣行,差别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願行别,智者當知亦如是。
仍坐床上,於身未親到之境,作應往彼之想,是欲行往彼境之心。
已舉步下足時,作應往彼想之心。
二者有别。
往彼境想之心雖等,而往彼之事已作未作有其差别。
顯然可見。
如是諸有智者,於願行二菩提心之差别,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為利他故願成佛想之心雖同,一屬於應須觀待已作修施等波羅蜜行之類,一屬於不觀待彼之類也。
如嗄馬納西納論師等善巧者所說,不錄。
壬三、釋願行二菩提心功德差别。
分二: 癸一、願菩提心功德;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今初: 願菩提心雖亦能,於生死中興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出生福德恒無盡。
聖者慈氏傳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為碎片,能映奪一切殊勝金莊嚴具,不舍金剛寶名,能除一切困乏。
善男子,如是於一切智發心之金剛寶,不勞勵力,自能映奪一切聲聞獨覺功德莊嚴,不舍菩薩之名,能除生死中一切困乏,亦猶如是。
由於願菩提心所生無盡福德常流不斷也。
」 癸二、行菩提心功德: 普為無邊有情界,悉皆解脫安隐故,發心堅固無退轉,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於彼時起,縱令倚卧行放逸,福德勢力流無盡,量等虛空遍出生。
從於何時為無邊有情界,解脫輪回,安立佛果位故,盡輪回際,利他不退,正發如是行菩提心,從彼時起,縱令倚卧昏醉,作諸放逸,其福德勢力,仍恒流不斷,出生甚多,量等虛空。
願菩提心僅得所求果,即便竭盡,行菩提心,成辦圓滿佛果之因方盡也。
辛三、由彼出生此等功德利益之因。
分二: 壬一、教立;壬二、理成。
今初: 此有經文可為證,出於《妙臂請問經》。
為利小心有情故,如來歡喜親宣說。
行菩提心應具足此等功德利益,如《妙臂菩薩請問經》中如來所說。
為誰而說?為不定性聲聞,或有怖畏積集廣大資糧,退大乘心,希求聲聞菩提,為利彼小心有情,遮其下劣意樂,安立大乘故說也。
壬二、理成。
分二: 癸一、從願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初中分四: 子一、成辦安樂作用無邊故功德大;子二、是故别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子三、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子四、結贊。
今初: 若人但略一思維,欲為有情除首疾,亦為具足饒益想,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為别别衆有情,各欲為除無量苦,無量功德各成辦,其為福德何待言。
如商主親友女,緣相狹小,僅作欲除有情首疾之想,亦為具足利他之心,能具無量福德,況為别别有情,各欲為除無量鏕苦,别别有情,各欲為成辦佛果無量功德,福德無邊更何待言。
子二、是故别無利益之心更勝於此: 縱令若父或若母,孰有如斯饒益心。
諸天仙人梵行者,甯有何人心似此? 如是饒益之心,世間别餘有情,縱令若父若母,欲為愛子而作饒益,似此欲成辦殊勝安樂之饒益心,何由可得?天人及持明諸仙,安住四無量心之梵天,亦無如是之饒益心也。
子二、餘諸有情即為己利,亦未曾起如是利益之心: 彼諸有情於往昔,為自利故如是心, 夢中尚未暫夢見,此利他心從何生。
彼諸有情,昔時縱為自利,如是饒益之心,雖於夢中,亦未嘗夢見,況真為利他,何從生起?絕未曾發如是心也。
子四、結硈: 反是絕不求自利,唯為利益諸有情, 殊勝菩提心妙寶,空前希有始誕生。
餘諸有情,雖為自利,尚未有刹那頃起如是心,諸菩薩衆,為一切有情,成辦安樂,斷除痛苦,欲求成佛,此超勝妙寶之心,空前希有,於焉誕生?餘諸有情應知其希有而勵力求之也。
癸二、從行菩提心得功德利益之理。
分三: 子一、正說;子二、理成;子三、斷疑。
今初: 一切有情喜樂因,有情諸苦普療藥, 菩提妙心福雲何,於彼以何量可測? 願菩提心功德甚大,若於其事真實修行,尤為超勝。
令諸衆生得增上生及解脫樂,故為歡喜之因。
能摧一切有情痛苦,如療病良藥。
此等同如意大寶之心,其福德雲何,安能量測?彼無邊故。
《勇施請問經》雲:「發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盡虛空界悉充滿,猶複盈溢不能容。
」廣如《集學論》引《密嚴經》所說應知。
子二、理成: 僅唯發起饒益心,猶勝供養諸如來。
況於無餘衆有情,勤作利益安樂事。
僅唯發心,為救護一切衆生故,自欲成佛,以此饒益意樂,猶勝於以百千萬億佛刹所有供具,供養如來所有福德,如《三昧王經》所說,況為無餘一切有情,成辦無上安樂,起大精進,勵力修行,福德無邊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