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蜘蛛品
關燈
小
中
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路蜘蛛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路蜘蛛於路擴張蜘蛛之巢,若於巢懸挂蟲、蠅、蛾,捕捉而食。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六根門,擴展四念處之網,若於其處煩惱之蠅捕捉者即消滅。
大王!此應把持路蜘蛛之一支。
大王!依長老阿那律如是說: 心六根門於最勝 最上〔四〕念處而制 捕煩惱於其處能 正觀者之消滅此」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乳兒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世尊乳兒執自己之利,求乳而泣。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應執己利,[P.520]於一切處有法智,執總說、質問、正加行、遠離、與師共住、善友之父。
大王!此應把持乳兒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長部大般涅盤經如是說:『阿難!汝等為己利而努力!為己利而專心!為己利不放逸、熱心、專精而進!』」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斑龜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斑龜恐水之故,避水匍匐而行,而因避此水而壽不退減。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放逸見怖畏,於不放逸見殊勝功德,而又依見此怖畏而沙門位不退減而近涅盤。
大王!此應把持斑龜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法句經如是說: 以樂不放逸 放逸見怖畏 比丘近涅盤 即不能退減」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林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林隐蔽不淨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隐秘他人之罪過,不舉發。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林不居多種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貪瞋癡慢見網及一切煩惱為空無。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P.521]林遠離不妨害人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遠離惡不善法非聖者。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林是寂靜、清淨。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寂靜清淨。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四支。
大王!又次如林是聖之人人所受用。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與聖之人人交往。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五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應最勝相應部如是說: 遠離者聖者 專精靜慮者 精勤者賢者 應於常共住」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樹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樹開花與果實。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開解脫之花與沙門位之果。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樹於近到之人人與日蔭。
大王!瑜[P.522]伽者、瑜伽行者對於近到之人人以财之歡待或法之歡待而歡待。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樹之日蔭不作差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一切有情不作差别,即對盜賊、殺害者、敵人,對自己亦作等等慈之修習:『願此等之有情無怨、無瞋、無禍、幸福而警護自己。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三支。
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加害者提婆達多 對於兇賊鴦掘摩 對護财〔象〕羅睺羅 牟尼對一切等同」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雨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雨能鎮息已生之塵埃。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鎮息已生煩惱之塵埃。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雨以消除地上之熱。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慈修習而消除含天之此世界。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雨令生長一切種子。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令起信於一切種子,以信種子令生[P.523]長人成就、天成就乃至第一利之涅盤樂成就三成就。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雨於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路蜘蛛於路擴張蜘蛛之巢,若於巢懸挂蟲、蠅、蛾,捕捉而食。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六根門,擴展四念處之網,若於其處煩惱之蠅捕捉者即消滅。
大王!此應把持路蜘蛛之一支。
大王!依長老阿那律如是說: 心六根門於最勝 最上〔四〕念處而制 捕煩惱於其處能 正觀者之消滅此」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乳兒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世尊乳兒執自己之利,求乳而泣。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應執己利,[P.520]於一切處有法智,執總說、質問、正加行、遠離、與師共住、善友之父。
大王!此應把持乳兒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長部大般涅盤經如是說:『阿難!汝等為己利而努力!為己利而專心!為己利不放逸、熱心、專精而進!』」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斑龜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斑龜恐水之故,避水匍匐而行,而因避此水而壽不退減。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放逸見怖畏,於不放逸見殊勝功德,而又依見此怖畏而沙門位不退減而近涅盤。
大王!此應把持斑龜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法句經如是說: 以樂不放逸 放逸見怖畏 比丘近涅盤 即不能退減」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林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林隐蔽不淨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隐秘他人之罪過,不舉發。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林不居多種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貪瞋癡慢見網及一切煩惱為空無。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P.521]林遠離不妨害人人。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遠離惡不善法非聖者。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林是寂靜、清淨。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寂靜清淨。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四支。
大王!又次如林是聖之人人所受用。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與聖之人人交往。
大王!此應把持林之第五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應最勝相應部如是說: 遠離者聖者 專精靜慮者 精勤者賢者 應於常共住」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樹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樹開花與果實。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開解脫之花與沙門位之果。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樹於近到之人人與日蔭。
大王!瑜[P.522]伽者、瑜伽行者對於近到之人人以财之歡待或法之歡待而歡待。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樹之日蔭不作差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一切有情不作差别,即對盜賊、殺害者、敵人,對自己亦作等等慈之修習:『願此等之有情無怨、無瞋、無禍、幸福而警護自己。
』大王!此應把持樹之第三支。
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加害者提婆達多 對於兇賊鴦掘摩 對護财〔象〕羅睺羅 牟尼對一切等同」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雨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雨能鎮息已生之塵埃。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鎮息已生煩惱之塵埃。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雨以消除地上之熱。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慈修習而消除含天之此世界。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雨令生長一切種子。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令起信於一切種子,以信種子令生[P.523]長人成就、天成就乃至第一利之涅盤樂成就三成就。
大王!此應把持雨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