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葫蘆蔓品
關燈
小
中
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葫蘆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葫蘆持一支。
」 「大王!譬如葫蘆之蔓攀纏於草、棒、蔓草,於其上而生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增大阿羅漢果以意依止於所緣,增大於阿羅漢果。
大王!此是應把持葫蘆之一支。
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譬如此葫蘆 於草棒蔓草 以蔓攀纏之 成長於上方 [P.482]願羅漢佛子 依止於所緣 增大無學果」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蓮花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蓮花生於水中,亦成長於水中,不受水所染污。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雖於家、於衆中、於利養、於名聲、於尊敬、於恭敬、於受用之資具、於一切處亦不染污。
大王!此是應把持蓮華之第一支。
大王!又如次蓮華由水面出而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打勝一切世間,超出,住立於出世間法。
大王!此如蓮華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蓮華依微風而搖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微少之煩惱亦作制禦,見怖畏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蓮華之第三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學處而學。
』」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種子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之二支。
」 「大王!譬如種子雖小,若植於良田,天正與雨者乃結衆多之果。
大王!瑜伽者、[P.483]瑜伽行者所行之戒得完全沙門果,可正行道。
大王!此是應把持種子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種子若植於清淨之田,則速成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善把取其意,於空閑處令清淨,若置於〔四〕念處之最勝田則速增大。
大王!此是應把持種子之第二支。
大王!依長老阿那律如是說: 譬如清淨田 若置植種子 其果乃廣大 令耕者滿足 如瑜伽者心 閑處令清淨 於〔四〕念處田 始速於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美沙羅樹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沙羅樹於地中,百肘或以上而成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四沙門、四無礙解、六通、完全沙門法於空閑處圓成。
大王!此是應把持美沙羅樹之一支。
大王!依長老羅睺羅如是說: 名美沙羅樹 植物於地中 亦蔓延百肘 如時至成熟 樹延伸一日 亦成長百肘 [P.484]大王如是我 如美沙羅樹 空閑處正中 於法而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船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船依多種木材之結合、集合而令衆多之人渡。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戒、德、務、法律多種法之結合、集合,令含天之此世界而渡。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船多種之波轟轟之怒濤,擴展而行,耐於旋流。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多種煩惱之怒濤、利養、恭敬、名聞、供養、禮拜、他家,耐於毀譽、苦樂、尊敬、輕侮之多種毒之怒濤。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船有無量、無邊、無岸、不搖之深底,極大之騷音,行於帝麑、帝麑伽羅、摩竭魚群之群集極大之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三轉十二行相之四谛現觀之通達,令遊行其意。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三支。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相應部谛相應如是說:『諸比丘!汝等思惟之時,此應思惟苦,此應[P.485]思惟苦集,此應思惟苦滅,此應思惟苦滅之道。
』」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錨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錨令衆多之波起伏於水面,令船定立於激動極大之海,令确立,令不得奪去四方四維。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貪瞋癡之波、尋極大沖擊而令心定立,不得奪去四方四維。
大王!此是應把持錨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錨不浮而沈,於百肘之水中,亦令船确立。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利養、名聲、恭敬、禮拜、供養、尊敬,於最高之利養、最高之名聲,亦不浮,唯支身令心确立。
大王!此是應把持錨之第二支。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 譬如錨於海 不浮而沈下 如利
』何等是應把持葫蘆持一支。
」 「大王!譬如葫蘆之蔓攀纏於草、棒、蔓草,於其上而生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增大阿羅漢果以意依止於所緣,增大於阿羅漢果。
大王!此是應把持葫蘆之一支。
大王!又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譬如此葫蘆 於草棒蔓草 以蔓攀纏之 成長於上方 [P.482]願羅漢佛子 依止於所緣 增大無學果」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蓮花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蓮花生於水中,亦成長於水中,不受水所染污。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雖於家、於衆中、於利養、於名聲、於尊敬、於恭敬、於受用之資具、於一切處亦不染污。
大王!此是應把持蓮華之第一支。
大王!又如次蓮華由水面出而立,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打勝一切世間,超出,住立於出世間法。
大王!此如蓮華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蓮華依微風而搖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微少之煩惱亦作制禦,見怖畏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蓮華之第三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於微少之罪見怖畏,受持學處而學。
』」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種子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之二支。
」 「大王!譬如種子雖小,若植於良田,天正與雨者乃結衆多之果。
大王!瑜伽者、[P.483]瑜伽行者所行之戒得完全沙門果,可正行道。
大王!此是應把持種子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種子若植於清淨之田,則速成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善把取其意,於空閑處令清淨,若置於〔四〕念處之最勝田則速增大。
大王!此是應把持種子之第二支。
大王!依長老阿那律如是說: 譬如清淨田 若置植種子 其果乃廣大 令耕者滿足 如瑜伽者心 閑處令清淨 於〔四〕念處田 始速於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美沙羅樹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沙羅樹於地中,百肘或以上而成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以四沙門、四無礙解、六通、完全沙門法於空閑處圓成。
大王!此是應把持美沙羅樹之一支。
大王!依長老羅睺羅如是說: 名美沙羅樹 植物於地中 亦蔓延百肘 如時至成熟 樹延伸一日 亦成長百肘 [P.484]大王如是我 如美沙羅樹 空閑處正中 於法而增大」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船之三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三支。
」 「大王!譬如船依多種木材之結合、集合而令衆多之人渡。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依正行、戒、德、務、法律多種法之結合、集合,令含天之此世界而渡。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船多種之波轟轟之怒濤,擴展而行,耐於旋流。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多種煩惱之怒濤、利養、恭敬、名聞、供養、禮拜、他家,耐於毀譽、苦樂、尊敬、輕侮之多種毒之怒濤。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船有無量、無邊、無岸、不搖之深底,極大之騷音,行於帝麑、帝麑伽羅、摩竭魚群之群集極大之海。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三轉十二行相之四谛現觀之通達,令遊行其意。
大王!此是應把持船之第三支。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相應部谛相應如是說:『諸比丘!汝等思惟之時,此應思惟苦,此應[P.485]思惟苦集,此應思惟苦滅,此應思惟苦滅之道。
』」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錨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錨令衆多之波起伏於水面,令船定立於激動極大之海,令确立,令不得奪去四方四維。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貪瞋癡之波、尋極大沖擊而令心定立,不得奪去四方四維。
大王!此是應把持錨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錨不浮而沈,於百肘之水中,亦令船确立。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利養、名聲、恭敬、禮拜、供養、尊敬,於最高之利養、最高之名聲,亦不浮,唯支身令心确立。
大王!此是應把持錨之第二支。
大王!又依世尊如是說: 譬如錨於海 不浮而沈下 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