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問
關燈
小
中
大
持龜之五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水栖之龜於水中造栖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一切生類、有類、人之利益,伴慈廣大、無量、無怨、無恚之心,令徧滿含一切世界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龜浮遊於水時,拳頭,若誰見耶?立即沈下潛入,言:『彼等不再見我。
』大王!如是,瑜伽者、瑜伽行者煩惱侵襲時,沈下潛入所緣之精髓,言:『煩惱不再見我。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龜由水而出煖其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由坐、立、卧、經行而令離意,應於正勤而煖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龜掘地而遠離,造栖[P.478]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舍利養、尊重、名聞,沈於空閑遠離之山林、林薮、山、洞穴、山窟之無音、無騷之遠離處,應住於遠離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四支。
大王!又依長老優婆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說: 遠離之無騷 獸住坐卧處 比丘可受用 為宴默之故 大王!又次如龜轉轉匍匐之時,若誰見又聞音,則四肢頭縮進自己之龜甲而不動,默而止,保護其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一切處色、聲、香、味、觸、法來襲時,閉六〔根〕門之律儀門,攝意而防護,正念正知防護沙門法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五支。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寄與相應部龜喻經如是說: 如龜肢入甲 比丘攝意尋 不為他所惱 般涅盤不難」 [P.479]「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竹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竹随有風之方而飄動,不随他方。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随順佛世尊所說之九分教,确立适正、無罪者而尋求沙門法。
大王!此是應把持竹之一支。
大王!又依長老羅睺羅如是說: 九分之佛語 時常於随順 确立正無罪 我超越惡生」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弓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巧造均整之弓由上端至下端,均等随曲而不硬直。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於長老、新參、中年、同年者随順不頑傲。
大王!此是應把持弓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此豆梨不那奇本生譚如是說: 賢者随弓曲 如竹之随順 無有違逆者 彼當住王宮」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烏鴉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烏鴉配慮、憂慮、用心、慎重而行。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配慮、[P.480]憂慮、用心、慎重、确立其念,防護其根而行。
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烏鴉發現任何食物耶?與同類分食。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如法而正所得,若至一鉢之物,不可不分與持戒之同梵行者。
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二支。
大王!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而如是所說: 若人與〔施〕我 苦行〔我〕随得 分諸〔苦行〕者 由此我乃食」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猿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猿得栖處之時,於靜閑所至有枝,避難極大之樹。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恥、快适、持戒、善美、多聞、持法、可愛、尊嚴而所尊重作适語,言柔順,教誡,通告,指示,指導,激勵,令喜,如是可住於善友阿闍梨之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猿行、立、坐於樹上,若入睡眠,於其處過[P.481]夜。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林面前,於林中作經行、坐、卧、睡眠,於其處可受用〔四〕念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二支。
大王!又依長者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經行與住立 或坐與或卧 比丘耀林中 林際〔聖者〕贊」 攝頌曰: 驢馬與雞支 栗鼠牡牝豹 龜與竹及弓 烏鴉支與猿
』何等是應把持其五支。
」 「大王!譬如水栖之龜於水中造栖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欲一切生類、有類、人之利益,伴慈廣大、無量、無怨、無恚之心,令徧滿含一切世界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龜浮遊於水時,拳頭,若誰見耶?立即沈下潛入,言:『彼等不再見我。
』大王!如是,瑜伽者、瑜伽行者煩惱侵襲時,沈下潛入所緣之精髓,言:『煩惱不再見我。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二支。
大王!又次如龜由水而出煖其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由坐、立、卧、經行而令離意,應於正勤而煖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三支。
大王!又次如龜掘地而遠離,造栖[P.478]處。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舍利養、尊重、名聞,沈於空閑遠離之山林、林薮、山、洞穴、山窟之無音、無騷之遠離處,應住於遠離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四支。
大王!又依長老優婆斯那婆檀提子如是說: 遠離之無騷 獸住坐卧處 比丘可受用 為宴默之故 大王!又次如龜轉轉匍匐之時,若誰見又聞音,則四肢頭縮進自己之龜甲而不動,默而止,保護其身。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一切處色、聲、香、味、觸、法來襲時,閉六〔根〕門之律儀門,攝意而防護,正念正知防護沙門法而住。
大王!此是應把持龜之第五支。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最勝寄與相應部龜喻經如是說: 如龜肢入甲 比丘攝意尋 不為他所惱 般涅盤不難」 [P.479]「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竹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竹随有風之方而飄動,不随他方。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随順佛世尊所說之九分教,确立适正、無罪者而尋求沙門法。
大王!此是應把持竹之一支。
大王!又依長老羅睺羅如是說: 九分之佛語 時常於随順 确立正無罪 我超越惡生」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弓之一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一支。
」 「大王!譬如巧造均整之弓由上端至下端,均等随曲而不硬直。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對於長老、新參、中年、同年者随順不頑傲。
大王!此是應把持弓之一支。
大王!又依天中天之世尊,於此豆梨不那奇本生譚如是說: 賢者随弓曲 如竹之随順 無有違逆者 彼當住王宮」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烏鴉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烏鴉配慮、憂慮、用心、慎重而行。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配慮、[P.480]憂慮、用心、慎重、确立其念,防護其根而行。
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烏鴉發現任何食物耶?與同類分食。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如法而正所得,若至一鉢之物,不可不分與持戒之同梵行者。
大王!此是應把持烏鴉之第二支。
大王!依長老舍利弗法将軍而如是所說: 若人與〔施〕我 苦行〔我〕随得 分諸〔苦行〕者 由此我乃食」 「尊者那先!卿言:『應把持猿之二支。
』何等是應把持其二支。
」 「大王!譬如猿得栖處之時,於靜閑所至有枝,避難極大之樹。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有恥、快适、持戒、善美、多聞、持法、可愛、尊嚴而所尊重作适語,言柔順,教誡,通告,指示,指導,激勵,令喜,如是可住於善友阿闍梨之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一支。
大王!又次如猿行、立、坐於樹上,若入睡眠,於其處過[P.481]夜。
大王!瑜伽者、瑜伽行者於林面前,於林中作經行、坐、卧、睡眠,於其處可受用〔四〕念處。
大王!此是應把持猿之第二支。
大王!又依長者舍利弗法将軍如是說: 經行與住立 或坐與或卧 比丘耀林中 林際〔聖者〕贊」 攝頌曰: 驢馬與雞支 栗鼠牡牝豹 龜與竹及弓 烏鴉支與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