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關燈
小
中
大
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
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山王雪山聳於空中,以豎立五百由旬、三千由旬之廣闊,以八萬四千峰而莊嚴,為五百大河之源,大生物群之栖處,持各種類之香,百天之藥草所莊嚴,如雲聳立於空中。
大王!如是,於此世比類山王雪山,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於夜闇之中,燃於山頂之大火聚於遙遠之方亦可确認。
大王!如是,毘善達羅王恰如燃於山頂之大火聚,於遙遠之方亦明白确認。
任何亦不能使役彼子等為奴隷。
[P.359]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雪山龍華開華之時,軟風吹時,十乃至十二由旬之間華香馥郁。
大王!如是,毘善達羅王亦由天、阿修羅、犍闼婆、夜叉、羅刹、摩睺羅伽、緊那羅、帝釋之世界至上方阿迦尼多天止六千由旬之間,名聲遠播,其最勝戒香為馥郁。
故任何人亦不能使役彼子等為奴隷。
大王!父毘善達羅王如是教闍理王子言:『愛子!汝之祖父欲買汝與财於婆羅門,與千金貨而買。
若欲買勘哈傑那者,以百人之仆、百人之婢、百頭之象、百頭之馬、百頭之牛、百金貨等一切與百個而買。
愛子!若汝之祖父以汝等由婆羅門之手,依命令依暴力無償而奪,汝等勿從祖父之言,為婆羅門之随從者。
』如是,遣教子等。
是故,闍理王子行問祖父之時,如是語: 祖父!以千〔金〕之價 父以我布施於婆羅門 又以女兒勘哈傑那 作為百象〔之價〕。
」 「尊者那先!問者善解。
見網善破,善摧毀諸異論,自家之教理善明了,文善明白,義者善分别。
彼然,予如是認受。
」 [P.360]第六 難行行作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諸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或又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 「大王!於一切諸菩薩,非有難行之行作,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若然,言菩薩與菩薩有差别是不正确。
」 「大王!於四事,菩薩與菩薩有差别。
何等為四?乃家之差别、世之差别、壽之差别、〔身〕量之差别。
大王!於此等之四事,菩薩與菩薩有差别。
大王!然,一切諸佛於色、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四無所畏、十如來力、十四佛智、十八佛法、六不共智及一切之佛法無差别,一切諸佛於佛法為等等。
」 「尊者那先!若一切諸佛於佛法是等等,依如何之理由而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 「大王!智不徧熟,覺不徧熟之時,瞿昙菩薩踰城出家未徧熟之智令徧熟之時,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智不徧熟,覺不徧熟之時,大踰城出家耶?令智徧熟已之時,非應踰城耶?」 [P.361]「大王!菩薩見侍女之室雜亂而追悔,追悔之彼生不樂,見不樂心之生,一天子魔身立於虛空發此言:『此為應除不樂心之時。
』又言:『主!主!卿勿消沈。
由令至第七日有千輻,有辋,有毂,具足一切莊嚴天之輪寶,呈現於卿。
寶之於地中者,於海中者,或於空中者,皆自近於卿。
於二千小洲所附屬之四大洲,卿唯一口出命令。
卿之子超千人,有勇,有勇者之容姿,摧破敵軍。
於子等所繞,具足七寶,教導四洲。
』時,聞彼之言而意恐怖。
譬如取一日之間燃燒之鐵棒放入兩耳。
大王!彼言入菩薩之耳。
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大王!又譬如燃大火聚加入其他之薪,則愈燃燒。
大王!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大王!又譬如大地已濕潤,緣草生,水浸潤,為泥土,若更降[P.362]大雨,愈為泥濘。
大王!如是,已失意菩薩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 「尊者那先!若於第七日於菩薩現天之輪寶,天之輪寶呈現時,菩薩退轉耶?」 「大王!於第七日天之輪寶應不呈現。
彼之天神是貪欲作妄語。
大王!又若於第七日天之寶輪雖現,菩薩亦不退轉。
何故耶?大王!堅決把捉『無常』、堅決把捉『苦』,堅決把捉『無我』之菩薩達取之滅盡。
大王!譬如水由無熱惱大湖入恒河,由恒河入大海,由大海入深崖之入口。
大王!入深崖入口其水逆流入大海,由大海入恒河,由恒河再入無熱惱大湖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四阿僧隻劫百千劫之間,菩薩今生累積其善,達此最後生。
覺者徧熟,六年為一切知者、世之最高人而成佛。
大王!菩薩為輪寶而退轉耶?」 [P.363]「否,尊者!」 「大王!假令大地或一切種之諸山号叫,假令一切之大河涸渴,炎燒,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運載無量鹹之水大海恰如牛足迹之水涸渴,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最勝山王須彌百或千裂,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虛空恰如莚而卷,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日月與星辰俱如土塊,隕落地上,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何故耶?菩薩能斷縛一切。
」 「尊者那先!此世有幾何之縛耶?」 「大王!此世有此等十縛。
於其縛所縛之有情不出離,假令出離亦退轉。
何等為十?大王!母是此世之縛,父是此世之縛,妻是此世之縛,子是此世之縛,親戚是此世之縛,朋友是此世之縛,财是此世之縛,利養名聞是世之縛,主權是此世之縛,[P.364]五種欲是此世之縛。
大王!此等十者是此世之縛。
於此縛所縛之有情出離亦退轉。
菩薩截斷、舍斷、斷除其等十縛。
大王!故菩薩不退轉。
」 「尊者那先!若菩薩依天神之言而生不樂心時,智未徧熟,覺未徧熟,而踰城出家,彼為何作難行之行作耶?以一切為食,非待智徧熟耶?」 「大王!此等十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何等為十?大王!寡婦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羸弱之人、無朋友親戚之人、大食之人、住卑劣家之人、有惡友之人、無财之人、無正行之人、不勞動之人、不努力之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此等十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菩薩随念此等十事時,生如是之想:『我不行、不努力而不於人天所呵責。
我以行為主,以行為重,以行為規,以行為習,以行為轭,以行為[P.365]家不放逸而住耶?』大王!如是,菩薩令智徧熟而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菩薩作難行之行作,如是言:『我以此強烈難行之行作,未逮得超人法至上殊勝之聖智見,有至菩提之他道耶?』爾時,菩薩關於道有念妄失耶?」 「大王!此等二十五是弱心之法,依彼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何等為二十五?大王!忿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恨、覆、惱、嫉、悭、谄、诳、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昏沈睡眠、喜、懈怠、親近惡友、色、聲、香、味、觸、饑渴、不樂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大王!此等之二十五
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山王雪山聳於空中,以豎立五百由旬、三千由旬之廣闊,以八萬四千峰而莊嚴,為五百大河之源,大生物群之栖處,持各種類之香,百天之藥草所莊嚴,如雲聳立於空中。
大王!如是,於此世比類山王雪山,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
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於夜闇之中,燃於山頂之大火聚於遙遠之方亦可确認。
大王!如是,毘善達羅王恰如燃於山頂之大火聚,於遙遠之方亦明白确認。
任何亦不能使役彼子等為奴隷。
[P.359]大王!又任何人不能使役毘善達羅子等為奴隷之所以,聽以上之理由。
大王!譬如雪山龍華開華之時,軟風吹時,十乃至十二由旬之間華香馥郁。
大王!如是,毘善達羅王亦由天、阿修羅、犍闼婆、夜叉、羅刹、摩睺羅伽、緊那羅、帝釋之世界至上方阿迦尼多天止六千由旬之間,名聲遠播,其最勝戒香為馥郁。
故任何人亦不能使役彼子等為奴隷。
大王!父毘善達羅王如是教闍理王子言:『愛子!汝之祖父欲買汝與财於婆羅門,與千金貨而買。
若欲買勘哈傑那者,以百人之仆、百人之婢、百頭之象、百頭之馬、百頭之牛、百金貨等一切與百個而買。
愛子!若汝之祖父以汝等由婆羅門之手,依命令依暴力無償而奪,汝等勿從祖父之言,為婆羅門之随從者。
』如是,遣教子等。
是故,闍理王子行問祖父之時,如是語: 祖父!以千〔金〕之價 父以我布施於婆羅門 又以女兒勘哈傑那 作為百象〔之價〕。
」 「尊者那先!問者善解。
見網善破,善摧毀諸異論,自家之教理善明了,文善明白,義者善分别。
彼然,予如是認受。
」 [P.360]第六 難行行作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諸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或又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 「大王!於一切諸菩薩,非有難行之行作,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若然,言菩薩與菩薩有差别是不正确。
」 「大王!於四事,菩薩與菩薩有差别。
何等為四?乃家之差别、世之差别、壽之差别、〔身〕量之差别。
大王!於此等之四事,菩薩與菩薩有差别。
大王!然,一切諸佛於色、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四無所畏、十如來力、十四佛智、十八佛法、六不共智及一切之佛法無差别,一切諸佛於佛法為等等。
」 「尊者那先!若一切諸佛於佛法是等等,依如何之理由而唯瞿昙菩薩作難行之行作耶?」 「大王!智不徧熟,覺不徧熟之時,瞿昙菩薩踰城出家未徧熟之智令徧熟之時,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依如何之理由,智不徧熟,覺不徧熟之時,大踰城出家耶?令智徧熟已之時,非應踰城耶?」 [P.361]「大王!菩薩見侍女之室雜亂而追悔,追悔之彼生不樂,見不樂心之生,一天子魔身立於虛空發此言:『此為應除不樂心之時。
』又言:『主!主!卿勿消沈。
由令至第七日有千輻,有辋,有毂,具足一切莊嚴天之輪寶,呈現於卿。
寶之於地中者,於海中者,或於空中者,皆自近於卿。
於二千小洲所附屬之四大洲,卿唯一口出命令。
卿之子超千人,有勇,有勇者之容姿,摧破敵軍。
於子等所繞,具足七寶,教導四洲。
』時,聞彼之言而意恐怖。
譬如取一日之間燃燒之鐵棒放入兩耳。
大王!彼言入菩薩之耳。
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大王!又譬如燃大火聚加入其他之薪,則愈燃燒。
大王!如是,已失意之彼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大王!又譬如大地已濕潤,緣草生,水浸潤,為泥土,若更降[P.362]大雨,愈為泥濘。
大王!如是,已失意菩薩依其天神言而愈恐怖、畏懼、悚懼。
」 「尊者那先!若於第七日於菩薩現天之輪寶,天之輪寶呈現時,菩薩退轉耶?」 「大王!於第七日天之輪寶應不呈現。
彼之天神是貪欲作妄語。
大王!又若於第七日天之寶輪雖現,菩薩亦不退轉。
何故耶?大王!堅決把捉『無常』、堅決把捉『苦』,堅決把捉『無我』之菩薩達取之滅盡。
大王!譬如水由無熱惱大湖入恒河,由恒河入大海,由大海入深崖之入口。
大王!入深崖入口其水逆流入大海,由大海入恒河,由恒河再入無熱惱大湖耶?」 「否,尊者!」 「大王!如是,四阿僧隻劫百千劫之間,菩薩今生累積其善,達此最後生。
覺者徧熟,六年為一切知者、世之最高人而成佛。
大王!菩薩為輪寶而退轉耶?」 [P.363]「否,尊者!」 「大王!假令大地或一切種之諸山号叫,假令一切之大河涸渴,炎燒,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運載無量鹹之水大海恰如牛足迹之水涸渴,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最勝山王須彌百或千裂,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虛空恰如莚而卷,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大王!假令日月與星辰俱如土塊,隕落地上,菩薩不達正等覺而不退轉。
何故耶?菩薩能斷縛一切。
」 「尊者那先!此世有幾何之縛耶?」 「大王!此世有此等十縛。
於其縛所縛之有情不出離,假令出離亦退轉。
何等為十?大王!母是此世之縛,父是此世之縛,妻是此世之縛,子是此世之縛,親戚是此世之縛,朋友是此世之縛,财是此世之縛,利養名聞是世之縛,主權是此世之縛,[P.364]五種欲是此世之縛。
大王!此等十者是此世之縛。
於此縛所縛之有情出離亦退轉。
菩薩截斷、舍斷、斷除其等十縛。
大王!故菩薩不退轉。
」 「尊者那先!若菩薩依天神之言而生不樂心時,智未徧熟,覺未徧熟,而踰城出家,彼為何作難行之行作耶?以一切為食,非待智徧熟耶?」 「大王!此等十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何等為十?大王!寡婦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羸弱之人、無朋友親戚之人、大食之人、住卑劣家之人、有惡友之人、無财之人、無正行之人、不勞動之人、不努力之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此等十人於此世是所輕視、輕賤、輕侮、輕蔑、呵責、嫌厭、不尊敬。
大王!菩薩随念此等十事時,生如是之想:『我不行、不努力而不於人天所呵責。
我以行為主,以行為重,以行為規,以行為習,以行為轭,以行為[P.365]家不放逸而住耶?』大王!如是,菩薩令智徧熟而作難行之行作。
」 「尊者那先!菩薩作難行之行作,如是言:『我以此強烈難行之行作,未逮得超人法至上殊勝之聖智見,有至菩提之他道耶?』爾時,菩薩關於道有念妄失耶?」 「大王!此等二十五是弱心之法,依彼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何等為二十五?大王!忿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恨、覆、惱、嫉、悭、谄、诳、強情、激情、慢、過慢、憍、放逸、昏沈睡眠、喜、懈怠、親近惡友、色、聲、香、味、觸、饑渴、不樂是弱心之法,依彼之弱心正入三昧而不到諸漏之滅盡。
大王!此等之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