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夜叉之死之問
「尊者那先!名夜叉者存於世耶?」
「然,大王!名夜叉者存於世。
」 「尊者!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耶?」 「然,大王!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
」 「尊者那先!何故,不見其等死夜叉之屍體,亦不聞屍體之臭氣耶?」 「大王!能見死夜叉之屍體,亦能聞彼等死屍之臭氣。
大王!死夜叉之屍體或於昆蟲之姿态而見,或於蛆之姿态而見,或於蟻之姿态而見,或於蟋蟀之姿态而見,或於蛇之姿态而見,或於蠍之姿态而見,或於蜈蚣之姿态而見,或於鳥之姿态而見,或於哭之姿态而見。
」 「尊者那先!除如卿有覺慧之人以外,誰問此而解。
」 第二 學處不制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古昔、醫師之師等人人,例如那羅陀、達曼達利、安祺羅薩、迦維羅、勘達拉古沙摩、阿度羅、普婆迦旃延,此等之諸師,一舉悉知病因、原因、症狀、進行、醫術、津貼、治不治,言:『如是之身體生如是之病。
』一舉作綜合經[P.345]脈。
彼等皆不是一切知者。
然,何故一切知者之如來依佛智而知未來之行作,斷定『於如是事件,當制如是之學處』,不制全部之學處耶?事件已起,不名聲公開,罪過擴展,人人激昂之時,其時乃對諸弟子制學處耶?」 「大王!如來已知『如是之時,如是之人等,當制百五十有餘之學處』事。
然,如來謂:『若我一舉制百五十有餘之學處,則衆多之世人當生戰栗。
於此(佛教)應遵守者很多,嗚呼!於沙門瞿昙之教出家者實甚難。
』欲出家者而不出家。
彼等不信我言,不信者至惡生。
事件生起之時,依說法而令識知,於罪過公開時,制學處。
」 「希有哉,諸佛,尊者那先!未曾有哉,諸佛,尊者那先!如來之一切知智是宏大。
尊者那先!彼然。
此義依如來而善表示。
若聞『此(佛教)應遵守者甚多,有情當生戰栗。
於勝者之教出家者當無一人』。
彼然,予如是認受。
」 [P.346]第三 太陽之病之問 「尊者那先!此太陽之熱常劇烈耶?或某時期之熱減弱耶?」 「大王!熱常劇烈,無減弱。
」 「尊者那先!若太陽熱常劇烈,何故有時熱劇烈,有時熱減弱耶?」 「大王!太陽有此等之四病,其病任何之一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何等為四?大王!雲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者,太陽熱減弱。
大王!霧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雨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羅睺(蝕)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此等之四是太陽之病。
此任何之一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且具足威力之太陽亦生病,況於其他之有情耶?尊者!除卿有覺慧之人以外,其他之人,如是分别者無存。
」 第四 太陽熱之問 「尊者那先!何故,太陽冬熱甚劇,夏則不然耶?」 「大王!於夏塵埃等,塵埃為風所煽而行於空中,於虛空雲亦甚密,且大風烈吹。
此等一切相混結合而翳蔽太陽之光。
故於夏太陽熱減弱。
大王!然,於冬下方之地[P.347]靜寂。
上方現大雲,塵埃靜止,埃極靜行於空中。
虛空雲去,風吹極微弱。
此等靜寂之時,太陽之光皎皎,太陽脫離翳障之時,熱甚大。
大王!此所以於冬之太陽熱烈,於夏不然之理由。
」 「尊者那先!脫離一切障礙之太陽其熱烈,具足雲等之太陽〔其熱〕不烈。
」 第五 毘善達羅王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之菩薩布施妻子耶?或唯毘善達羅王布施妻子耶?」 「大王!一切之菩薩亦布施妻子。
非唯毘善達羅王布施妻子。
」 「尊者那先!若一切菩薩亦布施妻子,彼等得妻子同意而布施耶?」 「大王!妻同意。
然,子等稚昧故恸哭。
若解其義,彼等亦随喜而不悲歎。
」 「尊者那先!菩薩将自己所生之愛子等布施於婆羅門為奴隷,是作難行。
又自己所生之愛子等,稚昧而年幼,以蔓草束縛,見以蔓草強行拉至彼婆羅門而沈着冷靜,[P.348]是第二更難作之難行。
又彼童兒依自己之力掙脫束縛,畏懼歸來,再以蔓草束縛而布施,是第三更難作之難行。
又童兒等悲歎:『父!此夜叉帶去,欲食我等。
』不忍撫『勿恐懼』,是第四更難作之難行。
又闍利王子恸哭而伏於腳下乞求:『父!帶回勘哈傑那王女,我獨與夜叉俱行,夜叉當食我。
』不予應諾,是第五更難作之難行。
又闍利王子言:『父!卿心如石耶?見我等之苦痛,不阻止我等被夜叉帶向無人之大森林。
』悲歎之時,不起悲憐,是第六更難作之難行。
又童兒等被帶走,不見之時,畏懼、恐怖,彼之心藏不裂百千,是第七更難作之難行。
望福者何以令他人苦痛!非自身應作布施耶?」 「大王!菩薩之名聲,由於作難行而飛揚於含天與人之十千世界,諸天於天界而稱揚,阿修羅於阿修羅界而稱揚,金翅鳥於金翅鳥界而稱揚,諸龍於龍界而稱揚,夜叉於夜叉界而稱揚。
彼之名稱順次相傳至今,及於我等之時代。
我等惡評、毀損[P.349]其布施為善施耶?為惡施耶?而坐。
大王!此之名聲顯示聰明、有識、有知、賢明諸菩薩之十德。
何等為十?即無悭貪、無着、施舍、舍斷、不退轉、佛法之微妙、宏大、難覺、難得、無等。
大王!此之名聲顯示聰明、有識、有知、賢明諸菩薩之十德。
」 「尊者那先!若作布施而令他人苦痛,其施有樂報,令升至天〔界〕耶?」 「然,大王!有何異議!」 「尊者那先!請示其理由。
」 「大王!此處有沙門或婆羅門之持戒善法,彼跛或躄,又罹患疾病耶?望福者令彼乘坐乘俱,令至所欲。
大王!依其因緣,其人樂生耶?其至天之業耶?」 「然,尊者!有何異議!尊者!其人或得象乘,或得馬乘、或得車乘,於陸得陸乘,於小得小乘,於天上得天乘,於人中得人乘。
生生世世生於随應,其随順〔乘〕生,随應於彼之諸樂生,由善趣行至善趣,依其業等流而乘至神通乘,可到所願涅盤之都。
」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令至於天。
蓋其人令牽牛苦痛而受如[P.350]是之樂。
大王!又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所以令至於天,更聽聞其以上之理由。
大王!或有王,令由地方抽取正稅,發令而作布施。
大王!其王由其因緣享樂耶?其施令至於天耶?」 「然,大王!有何異議。
尊者!其王由其因緣得更高數百千之功德,王中之極王,天中之極天,梵天中之極梵天,沙門中之極沙門,婆羅門中之極婆羅門,阿羅漢中之極阿羅漢。
」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令至於天。
蓋其王依稅令民窘困,依其布施享有如是更高名聲之樂。
」 「尊者那先!毘善達羅王所作之布施是極施。
蓋彼以自己之妻與他人為妻,以自己所生之子與婆羅門為奴隷。
尊者那先!極施是世之賢者所非難、所呵責。
尊者那先!譬如車軸由極荷而毀,船由於極荷而沈,食物由於極食而不消化,谷物由於極雨而損,食物由於極施而盡,由於極熱而燒盡,由於極貪而狂,由於極瞋而為罪人,[P.351]由於極癡而陷於窮困,由於極貪
」 「尊者!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耶?」 「然,大王!其等夜叉由其生死去。
」 「尊者那先!何故,不見其等死夜叉之屍體,亦不聞屍體之臭氣耶?」 「大王!能見死夜叉之屍體,亦能聞彼等死屍之臭氣。
大王!死夜叉之屍體或於昆蟲之姿态而見,或於蛆之姿态而見,或於蟻之姿态而見,或於蟋蟀之姿态而見,或於蛇之姿态而見,或於蠍之姿态而見,或於蜈蚣之姿态而見,或於鳥之姿态而見,或於哭之姿态而見。
」 「尊者那先!除如卿有覺慧之人以外,誰問此而解。
」 第二 學處不制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古昔、醫師之師等人人,例如那羅陀、達曼達利、安祺羅薩、迦維羅、勘達拉古沙摩、阿度羅、普婆迦旃延,此等之諸師,一舉悉知病因、原因、症狀、進行、醫術、津貼、治不治,言:『如是之身體生如是之病。
』一舉作綜合經[P.345]脈。
彼等皆不是一切知者。
然,何故一切知者之如來依佛智而知未來之行作,斷定『於如是事件,當制如是之學處』,不制全部之學處耶?事件已起,不名聲公開,罪過擴展,人人激昂之時,其時乃對諸弟子制學處耶?」 「大王!如來已知『如是之時,如是之人等,當制百五十有餘之學處』事。
然,如來謂:『若我一舉制百五十有餘之學處,則衆多之世人當生戰栗。
於此(佛教)應遵守者很多,嗚呼!於沙門瞿昙之教出家者實甚難。
』欲出家者而不出家。
彼等不信我言,不信者至惡生。
事件生起之時,依說法而令識知,於罪過公開時,制學處。
」 「希有哉,諸佛,尊者那先!未曾有哉,諸佛,尊者那先!如來之一切知智是宏大。
尊者那先!彼然。
此義依如來而善表示。
若聞『此(佛教)應遵守者甚多,有情當生戰栗。
於勝者之教出家者當無一人』。
彼然,予如是認受。
」 [P.346]第三 太陽之病之問 「尊者那先!此太陽之熱常劇烈耶?或某時期之熱減弱耶?」 「大王!熱常劇烈,無減弱。
」 「尊者那先!若太陽熱常劇烈,何故有時熱劇烈,有時熱減弱耶?」 「大王!太陽有此等之四病,其病任何之一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何等為四?大王!雲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者,太陽熱減弱。
大王!霧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雨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羅睺(蝕)是太陽之病。
此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大王!此等之四是太陽之病。
此任何之一所惱害,太陽熱減弱。
」 「希有哉,尊者那先!未曾有哉,尊者那先!且具足威力之太陽亦生病,況於其他之有情耶?尊者!除卿有覺慧之人以外,其他之人,如是分别者無存。
」 第四 太陽熱之問 「尊者那先!何故,太陽冬熱甚劇,夏則不然耶?」 「大王!於夏塵埃等,塵埃為風所煽而行於空中,於虛空雲亦甚密,且大風烈吹。
此等一切相混結合而翳蔽太陽之光。
故於夏太陽熱減弱。
大王!然,於冬下方之地[P.347]靜寂。
上方現大雲,塵埃靜止,埃極靜行於空中。
虛空雲去,風吹極微弱。
此等靜寂之時,太陽之光皎皎,太陽脫離翳障之時,熱甚大。
大王!此所以於冬之太陽熱烈,於夏不然之理由。
」 「尊者那先!脫離一切障礙之太陽其熱烈,具足雲等之太陽〔其熱〕不烈。
」 第五 毘善達羅王之問 「尊者那先!一切之菩薩布施妻子耶?或唯毘善達羅王布施妻子耶?」 「大王!一切之菩薩亦布施妻子。
非唯毘善達羅王布施妻子。
」 「尊者那先!若一切菩薩亦布施妻子,彼等得妻子同意而布施耶?」 「大王!妻同意。
然,子等稚昧故恸哭。
若解其義,彼等亦随喜而不悲歎。
」 「尊者那先!菩薩将自己所生之愛子等布施於婆羅門為奴隷,是作難行。
又自己所生之愛子等,稚昧而年幼,以蔓草束縛,見以蔓草強行拉至彼婆羅門而沈着冷靜,[P.348]是第二更難作之難行。
又彼童兒依自己之力掙脫束縛,畏懼歸來,再以蔓草束縛而布施,是第三更難作之難行。
又童兒等悲歎:『父!此夜叉帶去,欲食我等。
』不忍撫『勿恐懼』,是第四更難作之難行。
又闍利王子恸哭而伏於腳下乞求:『父!帶回勘哈傑那王女,我獨與夜叉俱行,夜叉當食我。
』不予應諾,是第五更難作之難行。
又闍利王子言:『父!卿心如石耶?見我等之苦痛,不阻止我等被夜叉帶向無人之大森林。
』悲歎之時,不起悲憐,是第六更難作之難行。
又童兒等被帶走,不見之時,畏懼、恐怖,彼之心藏不裂百千,是第七更難作之難行。
望福者何以令他人苦痛!非自身應作布施耶?」 「大王!菩薩之名聲,由於作難行而飛揚於含天與人之十千世界,諸天於天界而稱揚,阿修羅於阿修羅界而稱揚,金翅鳥於金翅鳥界而稱揚,諸龍於龍界而稱揚,夜叉於夜叉界而稱揚。
彼之名稱順次相傳至今,及於我等之時代。
我等惡評、毀損[P.349]其布施為善施耶?為惡施耶?而坐。
大王!此之名聲顯示聰明、有識、有知、賢明諸菩薩之十德。
何等為十?即無悭貪、無着、施舍、舍斷、不退轉、佛法之微妙、宏大、難覺、難得、無等。
大王!此之名聲顯示聰明、有識、有知、賢明諸菩薩之十德。
」 「尊者那先!若作布施而令他人苦痛,其施有樂報,令升至天〔界〕耶?」 「然,大王!有何異議!」 「尊者那先!請示其理由。
」 「大王!此處有沙門或婆羅門之持戒善法,彼跛或躄,又罹患疾病耶?望福者令彼乘坐乘俱,令至所欲。
大王!依其因緣,其人樂生耶?其至天之業耶?」 「然,尊者!有何異議!尊者!其人或得象乘,或得馬乘、或得車乘,於陸得陸乘,於小得小乘,於天上得天乘,於人中得人乘。
生生世世生於随應,其随順〔乘〕生,随應於彼之諸樂生,由善趣行至善趣,依其業等流而乘至神通乘,可到所願涅盤之都。
」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令至於天。
蓋其人令牽牛苦痛而受如[P.350]是之樂。
大王!又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所以令至於天,更聽聞其以上之理由。
大王!或有王,令由地方抽取正稅,發令而作布施。
大王!其王由其因緣享樂耶?其施令至於天耶?」 「然,大王!有何異議。
尊者!其王由其因緣得更高數百千之功德,王中之極王,天中之極天,梵天中之極梵天,沙門中之極沙門,婆羅門中之極婆羅門,阿羅漢中之極阿羅漢。
」 「大王!然者,令他人苦痛而布施有樂報,令至於天。
蓋其王依稅令民窘困,依其布施享有如是更高名聲之樂。
」 「尊者那先!毘善達羅王所作之布施是極施。
蓋彼以自己之妻與他人為妻,以自己所生之子與婆羅門為奴隷。
尊者那先!極施是世之賢者所非難、所呵責。
尊者那先!譬如車軸由極荷而毀,船由於極荷而沈,食物由於極食而不消化,谷物由於極雨而損,食物由於極施而盡,由於極熱而燒盡,由於極貪而狂,由於極瞋而為罪人,[P.351]由於極癡而陷於窮困,由於極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