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關燈
小
中
大
而令〔會衆〕退去,然者,『如來對無根據之事,不知〔事實〕而令〔會衆〕退去』。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我不忿怒,遠離頑迷。
』然,又令長老舍利弗、目犍連上首之會衆退去。
然,此非依忿怒而令〔會衆〕退去。
大王!於此,有某人,為大地之樹根、或石或礫、或杭、或破片、或凹凸之地阻礙而跌倒。
大王!大地忿怒而使彼跌倒耶?」 「尊者!不然。
大地亦不忿怒,亦不欣喜,大地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不注意之故,阻礙而跌倒。
大王!如是,如來亦不忿怒,亦不欣喜,應供、正等覺者之如來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等依自身之所作,依自己之罪而退去。
大王!又譬如大海不共存屍[P.259]骸,於大海中之貝、水草、綠葉草、屍骸,迅速被推上岸。
大王!大海忿怒而将彼等推上岸耶?」 「尊者!不然。
大海亦不忿怒,亦不欣喜。
大海脫離愛好與嫌惡。
」 「大王!如是,如來亦不忿怒,亦不欣喜,應供、正等覺者之如來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等依自己之所作,依自己之罪而退去。
大王!恰如大地阻礙人之跌倒。
如是,是最勝勝者之教阻礙人之退去。
恰如大海之屍骸被推上岸。
如是,是最勝勝者之教所阻礙人之退去。
大王!然,如來令彼等退去,欲彼等之利益,欲饒益,欲幸福,欲清淨。
即如是,此等者欲由生、老、病、死脫離而以追放。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四 佛一切知者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是一切知者。
』然,又言:『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由如來令退去之時,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舉種子喻與〔幼〕犢喻而令世尊嘉納、嘉、赦、諒知。
』尊者那先!依此,世尊嘉納、嘉、赦、諒知、安之,其譬喻如來不知耶?尊者那先!若如來不知其譬喻,然者,『佛非一切[P.260]知者。
若知為高興,欲試〔彼等〕而令退去』,然者,『如來有非悲愍性』。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難覺,〔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如來是一切知者。
然,又世尊依其譬喻而緩和、嘉、赦、諒知。
大王!如來是法主。
而且彼等人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滿足世尊、歡喜、嘉納,而如來嘉納彼等而『善哉』随喜。
大王!譬如婦人以夫所有之财而令夫滿足、歡喜、嘉納,而夫對彼女随喜『善哉』。
大王!如是,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嘉納彼等而『善哉』随喜。
大王!又譬如理發師以王所有之黃金栉裝飾王之頭發,令王滿足、歡喜、嘉納,而王嘉納彼,賜下随其所欲之賜物。
如是,大王!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給彼等〔到達〕一切苦解脫〔之法〕。
大王!又譬如弟子取和尚之食物、飲食而伺候和尚,令和尚滿足、歡喜、嘉納,而和尚随喜於彼。
大王!如是,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對彼等認受『善哉』。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P.261]第五 無家無屋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尊者那先!若依如來言: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如是言,然者,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之言是邪。
若依如來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如是言,然者,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大王!依世尊言:『無家無屋者,此牟尼之見。
』此是無餘蘊之語,是無餘地之語,是決着之語,此是順應於沙門,适應於沙門、相當於沙門,是沙門之行境,是沙門之行道,是沙門之行履。
大王!譬如林栖之鹿徘徊林中,無家無住所,随其所欲而行。
大王!比丘應思惟:『無家無屋者,此牟尼之見。
』大王!然,依世尊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此是世尊見二事而說。
何等為二耶?精舍〔建立〕之施是一切諸佛所稱贊、贊歎、贊可、歎譽。
作此精舍建立之施後,可解脫生老病死,此是精舍建立施之第一功德。
然,又精舍存在時,甚多比丘可得與聰明之比丘親交,欲會見者至便,無住[P.262]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我不忿怒,遠離頑迷。
』然,又令長老舍利弗、目犍連上首之會衆退去。
然,此非依忿怒而令〔會衆〕退去。
大王!於此,有某人,為大地之樹根、或石或礫、或杭、或破片、或凹凸之地阻礙而跌倒。
大王!大地忿怒而使彼跌倒耶?」 「尊者!不然。
大地亦不忿怒,亦不欣喜,大地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不注意之故,阻礙而跌倒。
大王!如是,如來亦不忿怒,亦不欣喜,應供、正等覺者之如來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等依自身之所作,依自己之罪而退去。
大王!又譬如大海不共存屍[P.259]骸,於大海中之貝、水草、綠葉草、屍骸,迅速被推上岸。
大王!大海忿怒而将彼等推上岸耶?」 「尊者!不然。
大海亦不忿怒,亦不欣喜。
大海脫離愛好與嫌惡。
」 「大王!如是,如來亦不忿怒,亦不欣喜,應供、正等覺者之如來脫離愛好與嫌惡。
彼等依自己之所作,依自己之罪而退去。
大王!恰如大地阻礙人之跌倒。
如是,是最勝勝者之教阻礙人之退去。
恰如大海之屍骸被推上岸。
如是,是最勝勝者之教所阻礙人之退去。
大王!然,如來令彼等退去,欲彼等之利益,欲饒益,欲幸福,欲清淨。
即如是,此等者欲由生、老、病、死脫離而以追放。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四 佛一切知者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是一切知者。
』然,又言:『以舍利弗、目犍連為上首之比丘僧伽由如來令退去之時,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舉種子喻與〔幼〕犢喻而令世尊嘉納、嘉、赦、諒知。
』尊者那先!依此,世尊嘉納、嘉、赦、諒知、安之,其譬喻如來不知耶?尊者那先!若如來不知其譬喻,然者,『佛非一切[P.260]知者。
若知為高興,欲試〔彼等〕而令退去』,然者,『如來有非悲愍性』。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難覺,〔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如來是一切知者。
然,又世尊依其譬喻而緩和、嘉、赦、諒知。
大王!如來是法主。
而且彼等人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滿足世尊、歡喜、嘉納,而如來嘉納彼等而『善哉』随喜。
大王!譬如婦人以夫所有之财而令夫滿足、歡喜、嘉納,而夫對彼女随喜『善哉』。
大王!如是,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嘉納彼等而『善哉』随喜。
大王!又譬如理發師以王所有之黃金栉裝飾王之頭發,令王滿足、歡喜、嘉納,而王嘉納彼,賜下随其所欲之賜物。
如是,大王!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給彼等〔到達〕一切苦解脫〔之法〕。
大王!又譬如弟子取和尚之食物、飲食而伺候和尚,令和尚滿足、歡喜、嘉納,而和尚随喜於彼。
大王!如是,車頭之釋迦族與娑婆主梵天以如來之宣示依譬喻而令如來滿足、歡喜、嘉納,而如來對彼等認受『善哉』。
」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P.261]第五 無家無屋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尊者那先!若依如來言: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如是言,然者,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之言是邪。
若依如來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如是言,然者,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 無家無屋者 此牟尼之見 然,又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大王!依世尊言:『無家無屋者,此牟尼之見。
』此是無餘蘊之語,是無餘地之語,是決着之語,此是順應於沙門,适應於沙門、相當於沙門,是沙門之行境,是沙門之行道,是沙門之行履。
大王!譬如林栖之鹿徘徊林中,無家無住所,随其所欲而行。
大王!比丘應思惟:『無家無屋者,此牟尼之見。
』大王!然,依世尊言: 建立愉快之精舍 令多聞者住其處 此是世尊見二事而說。
何等為二耶?精舍〔建立〕之施是一切諸佛所稱贊、贊歎、贊可、歎譽。
作此精舍建立之施後,可解脫生老病死,此是精舍建立施之第一功德。
然,又精舍存在時,甚多比丘可得與聰明之比丘親交,欲會見者至便,無住[P.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