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贊言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然,又如來對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我依法轉輪 無逆轉之輪 尊者那先!若依如來言:『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然者,『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之言是邪。
若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然者『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P.255]「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然而,又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我依法轉輪 無逆轉之輪 大王!前者是世尊顯示法、本來、非僞、實、真之本性、特質、特相而說:『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又,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世尊〕愈更稱揚自德言:『施羅!我是王,是無上法王。
』者,此不為利得,不為名聲,不為得〔黨〕,不欲為弟子,『如是,三百位之學童通達此法』,依彼哀愍、悲憐、饒益。
如是,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依法而轉輪 無逆轉之輪」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二 不害與折伏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然,又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P.256]尊者那先!言折伏者是截手、截足、毆打、縛綁、栲問、死刑、不斷加以傷害。
此言不相應於世尊,又世尊不相應於此言。
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如是言者,然,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之言是邪。
若依世尊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如是言者,然,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之言為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然,又依世尊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於此世不害於他人者,大王!此是一切如來所贊可。
此是其教誡,此是其說法。
大王!法是以不害為特相。
此是〔示〕其本性之言。
大王!然,如來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P.257]此是如次之意,大王!掉舉心是應折伏,退縮心是應攝受。
不善心是應折伏,善心是應攝受。
非如理作意是應折伏,如理作意是應攝受。
邪行是應折伏,正行是應攝受。
非聖是應折伏,聖是應攝受。
盜賊是應折伏,非盜賊是應攝受。
」 「尊者那先!彼然。
然,今卿歸我之〔論〕點。
即予之問,到達予之問題。
尊者那先!盜賊是如何依折伏者而折伏耶?」 「大王!盜賊是依折伏者應如是之折伏。
呵責者應呵責,處罰者應處罰,放逐者應放逐,縛綁者應縛綁,死刑者應死刑。
」 「尊者那先!以死刑盜賊是諸如來而贊可耶?」 「大王!不然。
」 「何故,盜賊之應教誡者是如來所贊可耶?」 「大王!一切之死刑者,彼非依如來之贊可而死刑,依自己之所行而死刑。
然,彼欲受法之教誡。
大王!無辜、無罪、行於街道之人依有思量之人而殺是可能耶?」 「尊者!不然。
」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是無辜之故。
」 「大王!如是,盜賊是非依如來之贊可而殺,彼依自己之所行而殺。
依此,教誡是犯何過耶?」 「尊者!不然。
」 「大王!然者,如來之教誡是正教誡。
」 [P.258]「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三 比丘退去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我不忿怒,遠離頑迷。
』然,如來令長老舍利弗、目犍連及會衆俱退去。
尊者那先!如來忿怒而令會衆退去耶?或滿足而今〔會衆〕退去耶?最初,卿應知此為如是如是。
尊者那先!若忿怒而令會衆退去,然者,『如來忿怒未斷』。
若滿足
』然,又如來對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我依法轉輪 無逆轉之輪 尊者那先!若依如來言:『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然者,『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之言是邪。
若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慶喜、欣喜、憍逸,愈更稱揚自德,然者『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之言是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P.255]「大王!依世尊如是說:『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然而,又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如來〕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我依法轉輪 無逆轉之輪 大王!前者是世尊顯示法、本來、非僞、實、真之本性、特質、特相而說:『諸比丘!他人贊言我或我法或我之僧伽,汝等對此不為慶喜、欣喜、憍逸於心。
』又,施羅婆羅門作如實之贊言時,〔世尊〕愈更稱揚自德言:『施羅!我是王,是無上法王。
』者,此不為利得,不為名聲,不為得〔黨〕,不欲為弟子,『如是,三百位之學童通達此法』,依彼哀愍、悲憐、饒益。
如是,愈更稱揚自德。
施羅!我是王 無上之法王 依法而轉輪 無逆轉之輪」 「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二 不害與折伏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然,又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P.256]尊者那先!言折伏者是截手、截足、毆打、縛綁、栲問、死刑、不斷加以傷害。
此言不相應於世尊,又世尊不相應於此言。
尊者那先!若依世尊言: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如是言者,然,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之言是邪。
若依世尊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如是言者,然,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之言為邪。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 於此世不害他人 快樂親切於他人 然,又依世尊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於此世不害於他人者,大王!此是一切如來所贊可。
此是其教誡,此是其說法。
大王!法是以不害為特相。
此是〔示〕其本性之言。
大王!然,如來言: 應折伏者折伏 應攝受者攝受 [P.257]此是如次之意,大王!掉舉心是應折伏,退縮心是應攝受。
不善心是應折伏,善心是應攝受。
非如理作意是應折伏,如理作意是應攝受。
邪行是應折伏,正行是應攝受。
非聖是應折伏,聖是應攝受。
盜賊是應折伏,非盜賊是應攝受。
」 「尊者那先!彼然。
然,今卿歸我之〔論〕點。
即予之問,到達予之問題。
尊者那先!盜賊是如何依折伏者而折伏耶?」 「大王!盜賊是依折伏者應如是之折伏。
呵責者應呵責,處罰者應處罰,放逐者應放逐,縛綁者應縛綁,死刑者應死刑。
」 「尊者那先!以死刑盜賊是諸如來而贊可耶?」 「大王!不然。
」 「何故,盜賊之應教誡者是如來所贊可耶?」 「大王!一切之死刑者,彼非依如來之贊可而死刑,依自己之所行而死刑。
然,彼欲受法之教誡。
大王!無辜、無罪、行於街道之人依有思量之人而殺是可能耶?」 「尊者!不然。
」 「大王!依如何之理由耶?」 「尊者!是無辜之故。
」 「大王!如是,盜賊是非依如來之贊可而殺,彼依自己之所行而殺。
依此,教誡是犯何過耶?」 「尊者!不然。
」 「大王!然者,如來之教誡是正教誡。
」 [P.258]「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三 比丘退去之問 「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說:『我不忿怒,遠離頑迷。
』然,如來令長老舍利弗、目犍連及會衆俱退去。
尊者那先!如來忿怒而令會衆退去耶?或滿足而今〔會衆〕退去耶?最初,卿應知此為如是如是。
尊者那先!若忿怒而令會衆退去,然者,『如來忿怒未斷』。
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