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關燈
備作布施,世尊之弟子享受其所奉之布施。

    尊者那[P.243]先!若依世尊言:『唱偈而得食我非應食。

    』然者,『世尊最初作施論』之言是邪。

    若世尊最初作施論,然者,『唱偈得食是諸佛所斥』之言是邪。

    所以者何?尊者那先!若一切應供養者對在家者說食布施之果報,彼等在家者聞彼之法談而淨信不絕,作布施。

    享受其布施者即以食唱偈而得食。

    此亦兩刀論法之問,微妙甚深。

    〔此〕向卿提出。

    此可依卿而解。

    」 「大王!依世尊如是說:『唱偈而得食者我非應食。

    』然,世尊最初作施論。

    然最初因施論令人人歡喜,後為〔守〕戒之教誡此是一切如來之習慣。

    大王!譬如有人,對於幼童,例如最初給與鋤遊、倒豎遊、鍋遊、風車遊、桀遊、車遊、弓遊之玩具,後以作各自之作為教誡。

    大王!如來最初因施論而令心歡喜,後於〔守〕戒之教誡。

    大王!又譬如醫師對於病人,最初為附與體力,令四五日之間喝油,後用下劑。

    大王!如是,如來最初因施論而令心歡喜,後〔守〕戒之教誡。

    大王!施者、施主之心柔軟、柔和、溫和,如是,依其布施之橋梁,依布施之船,渡輪回海之彼岸。

    是故,如來最初教示業地。

    然,依此不犯身表、語表〔之罪〕。

    」 「尊者那先!卿言表其表有幾何耶?」 [P.244]「大王!表是此等之二。

    即身表與語表。

    而身表有二,即有罪與無罪。

    又語表有二,即有罪與無罪。

    何等為有罪身表耶?於此,有比丘〔為行乞〕近於家,立於不适當之處而不去其處。

    此是有罪身表。

    聖者依如是之身表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大王!又如,於此有比丘〔為行乞〕近於家,立於不适當之處,言:『若如是,此之人人見我!』恰如被觀賞之孔雀,伸展其首而注視,依此人人見彼。

    此亦是有罪身表。

    聖者依如是之身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何等是無罪身表耶?於此有比丘〔為行乞〕行於家,有念,有定,有正知,随教示而行於諸處,立於适當之場處,對於欲與之人人而立,對於不欲與之人人而去。

    此是無罪身表。

    聖者依如是之身表而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稱贊、贊歎、歎譽、〔煩惱之〕損減行者、為清淨生活者之數。

    大王!依天中天之世尊如是說: [P.245]具慧者不請求   諸賢呵責請求 聖者等待而立   此諸聖之請求 此是無罪身表。

     何等是有罪語表耶?大王!於此有比丘依語種種之物,即表示衣服、飲食、牀座、醫藥資具。

    此是有罪語表。

    聖者依如是之語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大王!又如,於此有比丘言:『我欲此。

    』令他人聞如是之語,以此語請他人時而得其物,此亦有罪語表。

    聖者依如是之語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大王!又於此有比丘依語之廣說:『應與比丘如是與如是。

    』令衆,彼等聞彼言而持所言之物而來。

    此亦是有罪語表。

    聖者依如是之語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大王!長老舍利弗於日落夜分生病之時,依長老目犍連訊問〔有效用〕之藥而費語。

    彼因費其語而得藥。

    時,長老舍利弗言:『由於費語,找得此藥。

    我不破生活法。

    』怖畏生活法之破而斥其藥不服用。

    此亦是有罪語表。

    聖者依如是之語表而不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輕視、輕侮、[P.246]輕蔑、呵責、無視、不尊敬、為破生活法者之數。

     何等是無罪語表耶?大王!於此有比丘,要藥之時,招呼彼於有親族之家,作如是語表。

    此是無罪語表。

    聖者依如是之語表而食所表示之物。

    其人對於聖者之衆作稱贊、贊歎、歎譽、為清淨生活者之數,由如來所贊可。

    大王!依世尊而斥耕田婆羅堕闍婆羅門之食,〔世尊〕解明、解說〔其問〕,誘緻、說伏〔彼〕,依更正而出。

    是故,如來拒絕、不享受、斥其施食。

    」 「尊者那先!如來食時,天神常撒入天之滋養素於鉢中耶?或唯於樹茸與乳糜之二施食耶?」 「大王!如來食時,天神常取天之滋養素而近侍,〔如來〕摘上每一口一口撒入天之滋養素。

    大王!譬如王料理人於王食之時,取汁而近侍,〔食物之〕小片每撒入其汁。

    大王!如來食時,天神常取天之滋養素而近侍,〔如來〕摘上每一口一口撒入[P.247]天之滋養素。

    大王!如來於毘蘭若食乾麥時,天神以天之滋養素而濕潤、奉獻。

    依此而保持如來之身。

    」 「尊者那先!彼等天神是幸,常恒熱心而行愛護如來之身耶!善哉,尊者那先!彼然,予如是認受。

    」 第八 說法休止之問 「尊者那先!卿等言:『如來為度大人聚,於四阿僧隻劫百千劫之間,其間成熟一切知智。

    』然,又言:『達一切知性耶!心傾於休止,不傾於說法。

    』尊者那先!譬如某射手或射手之弟子於長時日之間,為戰争學射術之後,大會戰到來之時於躊躇,尊者那先!如是,如來為度大人聚,於四阿僧隻劫百千劫之間,其間成熟一切知智之後,達一切知性,其如來躊躇說法,尊者那先!某力士或力士之弟子於長時日之間,學角技之後,角力競技會到來之時於躊躇。

    尊者那先!如來為度大人聚,於四阿僧隻劫百千劫之間,其間成熟一切知智之後,達一切知性,其如來躊躇說法。

    [P.248]尊者那先!如來怖畏故而躊躇耶?或不适故而躊躇耶?或衰弱故而躊躇耶?或非於一切知性故而躊躇耶?如何為其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