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關燈
小
中
大
王!如是之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依其慧而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醫師持由五種樹根而〔得〕之藥料,近於病者,以〔由〕五種樹根〔而得之〕藥料作成粉末,令病者飲之,依此病苦應除。
大王!彼之醫師即如是思惟耶?『我以前〔所用〕其樹根之藥料,更為藥料之用。
』」 [P.62]「尊者!不然。
樹根之藥料用盡,其更何為,病乃充分〔癒痊〕。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恰視〔由〕五種樹根〔所得之〕藥料。
修行者恰視為醫師,煩惱恰視為病,凡夫恰視為病者。
恰如〔由〕五種樹根〔所得之〕藥料,病者病苦消除,病苦消除之時,病者乃無病。
煩惱依〔信等之〕五根而消除,消除之煩惱不再生起。
大王!如是之慧完成其用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而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從事戰争之人持有五支箭,欲破敵軍而臨戰,彼行於戰場之時,放射其五支箭,而因其五支箭而破敵之步軍。
大王!從事彼戰之人如是思惟耶?『我以其箭,更為箭之用。
』」 「尊者!不然。
箭用盡,更不持以其箭而行,敵之步軍充分被〔破壞〕。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恰視為五支箭。
修行者恰視為從事其戰争之人、兵士。
煩惱恰視為步軍。
恰如依五支箭而破敵之步軍。
煩惱依五根而破,而所破之煩惱不再[P.63]生起。
大王!如是之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而此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宜也,尊者那先!」 第四 涅盤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不結生者感受何等之苦受耶?」 長老言:「某種〔之苦受〕是感受,某種〔之苦受〕是不感受。
」 王言:「如何是為感受,如何是為不感受耶?」 「大王!肉體之〔苦〕受是感受,心之苦受是不感受。
」 「尊者!如何是肉體之〔苦〕受是感受,心之〔苦〕受是不感受耶?」 「大王!至肉體之苦受生起時,而因與緣不消滅,則感受肉體之苦受;至心之苦受生起時,而因與緣消滅,則不感受心之苦受。
大王!依世尊而如是說:『彼唯一種之〔苦〕受,即唯感受肉體之〔苦〕受,而不感受心之〔苦〕受。
』」 「尊者那先!不感受苦受者何故不般涅盤耶?」 長老言:「大王!對彼阿羅漢無愛好,無嫌惡。
阿羅漢不落未熟之〔果實〕。
賢者阿羅漢待成熟故。
大王!依法将舍利弗長老而如是說: 我不歡喜死 我不歡喜生 雇用待工資 我等待時〔來〕 [P.64]我不歡喜死 我不歡喜生 為正知正念 我等待時〔來〕」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五 樂受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樂受或善耶?或不善耶?或無記耶?」 長老言:「有善,有不善,有無記。
」 王言:「尊者!若善是不為苦〔受〕,苦〔受〕是不為善時,善是苦〔受〕不生。
」 「大王!卿如何思耶?茲有人一方之手置熱鐵丸,他方之手置冷雪塊。
大王!兩手皆痛耶?」 「然,尊者!兩手皆痛。
」 「大王!然者,兩手皆熱耶?」 「尊者!不然。
」 「大王!然者,兩手皆冷耶?」 「尊者!不然。
」 「大王!卿知錯誤。
若熱令痛者,則兩手皆痛而兩手皆非熱,痛非依熱而生。
若冷令生痛者,則兩手皆痛而兩手皆非冷,〔痛〕非依冷而生。
大王!然者,因何兩手皆痛耶?兩手皆非熱,又兩手皆非冷,一方熱,一方冷,兩手皆痛,故〔痛〕非〔依熱或冷而〕生。
」 「予不得與如卿之論師對論。
請話其義是幸。
」 [P.65]是故,長老以阿毘達磨相應之語,令彌蘭王理解:「大王!依止於在家,有此等之六喜;依止於出離,有六喜;依止於在家,有六憂;依止於出離,有六憂;依止於在家,有六舍;依止於出離,有六舍;如是此等之六,有六種〔之受〕。
〔更〕有過去之三十六受,有未來之三十六受,有現在之三十六受,集此於一,總計攝百八受。
大王!此稱為百八受。
」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六 名色結生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結生者為何耶?」 長老言:「大王!名色是結生。
」 「此〔現在之〕名色是結生耶?」 「大王!此〔現在之〕名色非結生。
大王!依此〔現在之〕名色而為或善或惡之業,依其業而結生他之〔新〕名色。
」 王言:「若此〔現在之〕名色非結生,則人非免惡業〔之果〕耶?」 長老言:「若無結生,則人應免惡業。
大王!然而,結生之故,不免惡業〔之果〕。
」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盜他人之庵婆。
庵婆之所有者捕彼:『大王!此人盜我庵婆。
』以[P.66]示於王,彼如是言:『大王!我不盜此人之庵婆。
此人所植之庵婆與我所盜之庵婆者有别。
我不應受罰。
』大王!其人應受罰耶?」 「尊者!然,彼應受罰。
」 「依如何之理由耶?」 「譬如彼雖如是言,尊者!〔彼所盜之〕庵婆是與〔所有者之植
」 「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醫師持由五種樹根而〔得〕之藥料,近於病者,以〔由〕五種樹根〔而得之〕藥料作成粉末,令病者飲之,依此病苦應除。
大王!彼之醫師即如是思惟耶?『我以前〔所用〕其樹根之藥料,更為藥料之用。
』」 [P.62]「尊者!不然。
樹根之藥料用盡,其更何為,病乃充分〔癒痊〕。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恰視〔由〕五種樹根〔所得之〕藥料。
修行者恰視為醫師,煩惱恰視為病,凡夫恰視為病者。
恰如〔由〕五種樹根〔所得之〕藥料,病者病苦消除,病苦消除之時,病者乃無病。
煩惱依〔信等之〕五根而消除,消除之煩惱不再生起。
大王!如是之慧完成其用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而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從事戰争之人持有五支箭,欲破敵軍而臨戰,彼行於戰場之時,放射其五支箭,而因其五支箭而破敵之步軍。
大王!從事彼戰之人如是思惟耶?『我以其箭,更為箭之用。
』」 「尊者!不然。
箭用盡,更不持以其箭而行,敵之步軍充分被〔破壞〕。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恰視為五支箭。
修行者恰視為從事其戰争之人、兵士。
煩惱恰視為步軍。
恰如依五支箭而破敵之步軍。
煩惱依五根而破,而所破之煩惱不再[P.63]生起。
大王!如是之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而此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宜也,尊者那先!」 第四 涅盤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不結生者感受何等之苦受耶?」 長老言:「某種〔之苦受〕是感受,某種〔之苦受〕是不感受。
」 王言:「如何是為感受,如何是為不感受耶?」 「大王!肉體之〔苦〕受是感受,心之苦受是不感受。
」 「尊者!如何是肉體之〔苦〕受是感受,心之〔苦〕受是不感受耶?」 「大王!至肉體之苦受生起時,而因與緣不消滅,則感受肉體之苦受;至心之苦受生起時,而因與緣消滅,則不感受心之苦受。
大王!依世尊而如是說:『彼唯一種之〔苦〕受,即唯感受肉體之〔苦〕受,而不感受心之〔苦〕受。
』」 「尊者那先!不感受苦受者何故不般涅盤耶?」 長老言:「大王!對彼阿羅漢無愛好,無嫌惡。
阿羅漢不落未熟之〔果實〕。
賢者阿羅漢待成熟故。
大王!依法将舍利弗長老而如是說: 我不歡喜死 我不歡喜生 雇用待工資 我等待時〔來〕 [P.64]我不歡喜死 我不歡喜生 為正知正念 我等待時〔來〕」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五 樂受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樂受或善耶?或不善耶?或無記耶?」 長老言:「有善,有不善,有無記。
」 王言:「尊者!若善是不為苦〔受〕,苦〔受〕是不為善時,善是苦〔受〕不生。
」 「大王!卿如何思耶?茲有人一方之手置熱鐵丸,他方之手置冷雪塊。
大王!兩手皆痛耶?」 「然,尊者!兩手皆痛。
」 「大王!然者,兩手皆熱耶?」 「尊者!不然。
」 「大王!然者,兩手皆冷耶?」 「尊者!不然。
」 「大王!卿知錯誤。
若熱令痛者,則兩手皆痛而兩手皆非熱,痛非依熱而生。
若冷令生痛者,則兩手皆痛而兩手皆非冷,〔痛〕非依冷而生。
大王!然者,因何兩手皆痛耶?兩手皆非熱,又兩手皆非冷,一方熱,一方冷,兩手皆痛,故〔痛〕非〔依熱或冷而〕生。
」 「予不得與如卿之論師對論。
請話其義是幸。
」 [P.65]是故,長老以阿毘達磨相應之語,令彌蘭王理解:「大王!依止於在家,有此等之六喜;依止於出離,有六喜;依止於在家,有六憂;依止於出離,有六憂;依止於在家,有六舍;依止於出離,有六舍;如是此等之六,有六種〔之受〕。
〔更〕有過去之三十六受,有未來之三十六受,有現在之三十六受,集此於一,總計攝百八受。
大王!此稱為百八受。
」 「宜也,尊者那先!」 第六 名色結生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結生者為何耶?」 長老言:「大王!名色是結生。
」 「此〔現在之〕名色是結生耶?」 「大王!此〔現在之〕名色非結生。
大王!依此〔現在之〕名色而為或善或惡之業,依其業而結生他之〔新〕名色。
」 王言:「若此〔現在之〕名色非結生,則人非免惡業〔之果〕耶?」 長老言:「若無結生,則人應免惡業。
大王!然而,結生之故,不免惡業〔之果〕。
」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盜他人之庵婆。
庵婆之所有者捕彼:『大王!此人盜我庵婆。
』以[P.66]示於王,彼如是言:『大王!我不盜此人之庵婆。
此人所植之庵婆與我所盜之庵婆者有别。
我不應受罰。
』大王!其人應受罰耶?」 「尊者!然,彼應受罰。
」 「依如何之理由耶?」 「譬如彼雖如是言,尊者!〔彼所盜之〕庵婆是與〔所有者之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