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 法相續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再生者〔與死滅者〕是同耶?是異耶?」
長老言:「非同,非異。
」 「請加譬喻之。
」 「大王!如何而思耶?曾幼小、年輕,仰卧於搖籃時,其卿與現在成人之卿同一耶?」 「尊者!不然。
其時是幼小、年輕,仰卧〔於搖籃〕時其我與現在成人之我是别異。
」 「大王!若如是者〔成人之卿〕亦無母,亦無父,亦無阿闍梨,亦無持戒者,亦無技藝家,亦無具慧者。
大王!羯剌藍時之母、額部昙時之母、閉屍時之母、鍵南時之母、幼少時之母、成人時之母是各别異耶?大王!學技藝者與已學者為别異耶?為惡業者與〔其惡業之結果,受刑而〕斷手足者是别異耶?」 「尊者!不然。
然,卿如是而言者欲說何耶?」 長老言:「大王!我曾幼小,我今成人。
蓋依止此身體,如上一切〔之狀态〕者攝於一。
」 「尊者!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某人點燈火,其終夜燃耶?」 「尊者!然,終夜應燃。
」 [P.58]「大王!初更之焰與中更之焰是同一耶?又中更之焰與後更之焰是同一耶?」 「尊者!不然。
」 「大王!初更之燈火與中更之燈火是别異耶?中更之燈火與後更之燈火是别異耶?」 「尊者!不然。
依止同一〔燈火〕,燈光乃終夜而燃。
」 「大王!如是法之相續是繼續。
生者與滅者雖是别異,非前非後而繼續,如是為不同不異,至於最後之識所攝。
」 「尊者!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搾出之牛乳不久成酪,由酪而成生酥,由生酥而成熟酥。
大王!如是而言:『乳與酪是同一,酪與生酥是同一,生酥與熟酥是同一。
』大王!其正實耶?」 「尊者!不然。
依止於一而他乃生。
」 「大王!如是法之相續是繼續。
生者與滅者雖是别異,非前非後而繼續,如是不同亦不異,至於最後之識所攝。
」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二 知不結生耶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不結生之人應知『我不結生』耶?」 長老言:「大王!然。
不結生之人應知『我不結生』。
」 [P.59]「尊者那先!彼如何而知耶?」 長老言:「由至結生之因與緣之熄滅,彼應知『我不結生』。
」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農家之家主人耕作,收獲而谷類充滿倉庫。
然而,次時不耕作,不收獲,依所貯藏之谷物,或食,或交換〔其他之品〕,或應需要而供用。
大王!彼農家之家主人應知『我谷類之倉庫不充滿』耶?」 「尊者!然,彼應知之。
」 「彼如何知耶?」 「彼依至谷類倉庫充滿之因與緣之滅而應知『我谷類之倉庫不充滿』。
」 「大王!如是,彼依至結生之因與緣之滅而應知『我不結生』。
」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三 慧消滅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智生者慧亦生耶?」 長老言:「大王!然,智生者慧亦生。
」 「尊者那先!智與慧是同一耶?」 「大王!然,智與慧是同一。
」 「尊者!智生者與智同一之慧生。
〔智或——其與同一——慧生之時〕彼為迷亂耶?或不為耶?」 [P.60]「大王!某狀态為迷亂,某狀态為不迷亂。
」 「尊者!如何狀态為迷亂,如何狀态為不迷亂耶?」 長老言:「大王!不曾為技術之領域,或不曾行之地方,或不曾聞之名稱,對於假名者将有所迷亂。
」 「尊者!如何之狀态不迷亂耶?」 「大王!依彼智〔此〕之無常、苦、無我之狀态者應不迷亂。
」 王言:「尊者!彼癡(迷亂)行於何處耶?」 「大王!智生之時,癡者立即消滅。
」 「尊者!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持燈火於黑闇之家,由此黑闇消滅,光明呈現。
大王!如是,智生之時,癡乃立即消滅。
」 「尊者!慧行於何處耶?」 「大王!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
然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夜欲送書簡,準備書簡,點燈火後,确認書簡,确認書簡終了[P.61]之時,令滅燈火。
然燈火消滅之時,其書簡亦不消失。
大王!如是,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
」 「尊者那先!卿言:『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於東方地方,人人放置五個水甕排列於每家之入口,〔有〕消滅火災〔之風習〕,於家着火之時,其五個水甕〔之水〕澆家上,而火即消滅。
大王!其等之人人乃如是思惟耶?『我等更以其水壺,為水甕之用。
』」 「尊者!不然。
其水甕用盡,其更何為,火乃充分〔消滅〕,彼等如是置水甕於下。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視如五個水甕。
修行者視如彼等之人人,煩惱視如其火。
恰如依五個水甕消滅其火,依五根而煩惱消滅,而所消滅之煩惱不再生起。
大
」 「請加譬喻之。
」 「大王!如何而思耶?曾幼小、年輕,仰卧於搖籃時,其卿與現在成人之卿同一耶?」 「尊者!不然。
其時是幼小、年輕,仰卧〔於搖籃〕時其我與現在成人之我是别異。
」 「大王!若如是者〔成人之卿〕亦無母,亦無父,亦無阿闍梨,亦無持戒者,亦無技藝家,亦無具慧者。
大王!羯剌藍時之母、額部昙時之母、閉屍時之母、鍵南時之母、幼少時之母、成人時之母是各别異耶?大王!學技藝者與已學者為别異耶?為惡業者與〔其惡業之結果,受刑而〕斷手足者是别異耶?」 「尊者!不然。
然,卿如是而言者欲說何耶?」 長老言:「大王!我曾幼小,我今成人。
蓋依止此身體,如上一切〔之狀态〕者攝於一。
」 「尊者!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某人點燈火,其終夜燃耶?」 「尊者!然,終夜應燃。
」 [P.58]「大王!初更之焰與中更之焰是同一耶?又中更之焰與後更之焰是同一耶?」 「尊者!不然。
」 「大王!初更之燈火與中更之燈火是别異耶?中更之燈火與後更之燈火是别異耶?」 「尊者!不然。
依止同一〔燈火〕,燈光乃終夜而燃。
」 「大王!如是法之相續是繼續。
生者與滅者雖是别異,非前非後而繼續,如是為不同不異,至於最後之識所攝。
」 「尊者!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搾出之牛乳不久成酪,由酪而成生酥,由生酥而成熟酥。
大王!如是而言:『乳與酪是同一,酪與生酥是同一,生酥與熟酥是同一。
』大王!其正實耶?」 「尊者!不然。
依止於一而他乃生。
」 「大王!如是法之相續是繼續。
生者與滅者雖是别異,非前非後而繼續,如是不同亦不異,至於最後之識所攝。
」 「宜也,尊者那先!」 第二 知不結生耶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不結生之人應知『我不結生』耶?」 長老言:「大王!然。
不結生之人應知『我不結生』。
」 [P.59]「尊者那先!彼如何而知耶?」 長老言:「由至結生之因與緣之熄滅,彼應知『我不結生』。
」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農家之家主人耕作,收獲而谷類充滿倉庫。
然而,次時不耕作,不收獲,依所貯藏之谷物,或食,或交換〔其他之品〕,或應需要而供用。
大王!彼農家之家主人應知『我谷類之倉庫不充滿』耶?」 「尊者!然,彼應知之。
」 「彼如何知耶?」 「彼依至谷類倉庫充滿之因與緣之滅而應知『我谷類之倉庫不充滿』。
」 「大王!如是,彼依至結生之因與緣之滅而應知『我不結生』。
」 「宜也,尊者那先!」 第三 慧消滅之問 王言:「尊者那先!智生者慧亦生耶?」 長老言:「大王!然,智生者慧亦生。
」 「尊者那先!智與慧是同一耶?」 「大王!然,智與慧是同一。
」 「尊者!智生者與智同一之慧生。
〔智或——其與同一——慧生之時〕彼為迷亂耶?或不為耶?」 [P.60]「大王!某狀态為迷亂,某狀态為不迷亂。
」 「尊者!如何狀态為迷亂,如何狀态為不迷亂耶?」 長老言:「大王!不曾為技術之領域,或不曾行之地方,或不曾聞之名稱,對於假名者将有所迷亂。
」 「尊者!如何之狀态不迷亂耶?」 「大王!依彼智〔此〕之無常、苦、無我之狀态者應不迷亂。
」 王言:「尊者!彼癡(迷亂)行於何處耶?」 「大王!智生之時,癡者立即消滅。
」 「尊者!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持燈火於黑闇之家,由此黑闇消滅,光明呈現。
大王!如是,智生之時,癡乃立即消滅。
」 「尊者!慧行於何處耶?」 「大王!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
然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 王言:「尊者那先!卿言:『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請譬喻之。
」 「大王!譬如有人夜欲送書簡,準備書簡,點燈火後,确認書簡,确認書簡終了[P.61]之時,令滅燈火。
然燈火消滅之時,其書簡亦不消失。
大王!如是,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
」 「尊者那先!卿言:『慧完成其用亦立即消滅,然而依其慧此是無常、苦、無我者不消滅。
』請再譬喻之。
」 「大王!譬如於東方地方,人人放置五個水甕排列於每家之入口,〔有〕消滅火災〔之風習〕,於家着火之時,其五個水甕〔之水〕澆家上,而火即消滅。
大王!其等之人人乃如是思惟耶?『我等更以其水壺,為水甕之用。
』」 「尊者!不然。
其水甕用盡,其更何為,火乃充分〔消滅〕,彼等如是置水甕於下。
」 「大王!信根等之五根,視如五個水甕。
修行者視如彼等之人人,煩惱視如其火。
恰如依五個水甕消滅其火,依五根而煩惱消滅,而所消滅之煩惱不再生起。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