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别錄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雲出大月燈經第七卷其先公譯目下注雲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又指多小雲一十紙今撿此丹本經始從六度乃至分衛凡曆十二法皆以十事說之又其多小是古之十紙有十二行即知真是先公所譯月燈經矣故今取之為正但錄雲出大經第七卷而今撿之出自第六卷之前半斯為未葉疑古今分卷有異或書寫錯六為七耳今為看國宋藏者具錄正經于左。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先公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遊於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五百人六萬菩薩俱及無央數諸天人尒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其衆會中坐時佛告文殊師利言童子菩薩行布施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谛除嫉妒意二者常清淨意布施三者無數百千人不能奪其财四者持上妙而終亡五者生大豪貴家六者所生處好布施七者為四部衆所愛念八者無所畏入衆會亦無[得-彳]十方皆聞其名聲九者年少手足柔軟十者常樂善知識乃至坐佛樹下童子是為菩薩行布施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已遠除於嫉妒 意常好布施者持上妙而終亡 生即於豪富家 所生處意常樂 而好憙於布施為衆生所愛念 居家者及出學 於衆會無所畏 所至處無疑難其名聲遠而聞 於郡國及縣邑 其手足常柔[而/火] 所欲得不複難即為得善知識 諸佛及其弟子 終不複生嫉妒意 意常好樂欲布施以持上妙而終亡 於是行事無嫉妒 即生於大豪富家 意常憙樂而布施為若幹億人所愛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識不複難 常見諸佛及弟子見已即樂供養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持戒清淨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其願二者學佛道三者常尊樂於黠慧四者死不妄語五者見世不轉意六者棄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無貧窮行童子是為菩薩十事清淨持戒佛於是說偈言。
即具足其所願 學諸佛之道行常樂於尊智慧 亦無有恐懼時 不複轉其所願 亦不轉慎諸行常棄遠於生死 則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處行 即便得於三昧而無有貧窮時 即立於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願 是菩薩學諸佛道慧者於人不自稱 其人如是戒清淨 持願甚堅不複難 終不複動所釆建以見生死無數惡 便棄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複着所念 其人如是立戒強得正刹土無不可 清淨戒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立忍辱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殺五者非人護之六者得莊嚴其身相七者閉塞諸惡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難九者晝夜得安隐十者安樂不移童子是為菩薩十事住忍辱佛於是說偈言。
火不能燒其人 刀亦不能傷害其毒不能得行 水亦不能漂殺 諸非人悉護之 即得三十二相便閉塞諸惡道 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諸梵及釋 彼亦不而難緻常得安隐之行 悉覺於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傷 行於毒中不能害諸天及人鬼神護 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 其人不複畏惡道於是死即生梵天 行慈心者有是道 晝夜即得安隐行 常好憙身得安定於一切有清淨意 終無有瞋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薩精進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為諸佛所護三者非人悉亦護之四者聞法終不轉忘五者所未聞法而得聞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種種三昧八者終無病時九者飯食得安隐十者得柔[而/火]如優鉢不剛童子是為精進行菩薩十事佛於是說偈曰。
常為得有威神 終不轉犯諸惡諸非人悉護之 即疾得成佛道 聞經法亦不忘 未聞者求得了其人即得高明 精進者有是德 得同諸三昧行 終無有疾病時精進者智慧俱 其人得佛道行 所飯食得安隐 即得為精進行譬如優鉢在水 稍稍長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 令菩薩稍稍成終無有能當者 得在天安樂處 多陁竭精進行 以進越無數劫諸菩薩勤力行 所修奉悉說之 其精進者有威神 常為諸佛所擁護而皆奉受是道行 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聞者終不複忘 及複得餘衆法行其人智慧稍增益 精進行者有是事 種種三昧常自增 彼終無有疾病時諸所可飯食之者 一切得則為安隐 晝夜成就清白行 精進之者無有休其人不久疾得佛 行精進者尊如是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别錄卷第二 (第十八張 俊)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敕雕造
佛說月燈三昧經一卷(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沙門先公譯)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遊於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五百人六萬菩薩俱及無央數諸天人尒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其衆會中坐時佛告文殊師利言童子菩薩行布施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谛除嫉妒意二者常清淨意布施三者無數百千人不能奪其财四者持上妙而終亡五者生大豪貴家六者所生處好布施七者為四部衆所愛念八者無所畏入衆會亦無[得-彳]十方皆聞其名聲九者年少手足柔軟十者常樂善知識乃至坐佛樹下童子是為菩薩行布施十事佛於是說偈言。
已遠除於嫉妒 意常好布施者持上妙而終亡 生即於豪富家 所生處意常樂 而好憙於布施為衆生所愛念 居家者及出學 於衆會無所畏 所至處無疑難其名聲遠而聞 於郡國及縣邑 其手足常柔[而/火] 所欲得不複難即為得善知識 諸佛及其弟子 終不複生嫉妒意 意常好樂欲布施以持上妙而終亡 於是行事無嫉妒 即生於大豪富家 意常憙樂而布施為若幹億人所愛 好布施者有是行 得善知識不複難 常見諸佛及弟子見已即樂供養之 其布施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持戒清淨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其願二者學佛道三者常尊樂於黠慧四者死不妄語五者見世不轉意六者棄生死七者求泥洹八者寂寞行九者得三昧十者無貧窮行童子是為菩薩十事清淨持戒佛於是說偈言。
即具足其所願 學諸佛之道行常樂於尊智慧 亦無有恐懼時 不複轉其所願 亦不轉慎諸行常棄遠於生死 則求索泥洹道 常在寂寞處行 即便得於三昧而無有貧窮時 即立於持戒品 其人即具所可願 是菩薩學諸佛道慧者於人不自稱 其人如是戒清淨 持願甚堅不複難 終不複動所釆建以見生死無數惡 便棄捐求泥洹道 其意不複着所念 其人如是立戒強得正刹土無不可 清淨戒者有是行 佛語童子菩薩立忍辱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害三者毒不能行四者水不能殺五者非人護之六者得莊嚴其身相七者閉塞諸惡道八者得生梵天不難九者晝夜得安隐十者安樂不移童子是為菩薩十事住忍辱佛於是說偈言。
火不能燒其人 刀亦不能傷害其毒不能得行 水亦不能漂殺 諸非人悉護之 即得三十二相便閉塞諸惡道 忍辱者德如是 求索諸梵及釋 彼亦不而難緻常得安隐之行 悉覺於非常事 刀及火亦不能傷 行於毒中不能害諸天及人鬼神護 其忍辱者有是行 即身得三十二相 其人不複畏惡道於是死即生梵天 行慈心者有是道 晝夜即得安隐行 常好憙身得安定於一切有清淨意 終無有瞋恚志行 佛告童子菩薩精進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有威神二者為諸佛所護三者非人悉亦護之四者聞法終不轉忘五者所未聞法而得聞六者得高明智慧七者得種種三昧八者終無病時九者飯食得安隐十者得柔[而/火]如優鉢不剛童子是為精進行菩薩十事佛於是說偈曰。
常為得有威神 終不轉犯諸惡諸非人悉護之 即疾得成佛道 聞經法亦不忘 未聞者求得了其人即得高明 精進者有是德 得同諸三昧行 終無有疾病時精進者智慧俱 其人得佛道行 所飯食得安隐 即得為精進行譬如優鉢在水 稍稍長而大成 清白法亦如是 令菩薩稍稍成終無有能當者 得在天安樂處 多陁竭精進行 以進越無數劫諸菩薩勤力行 所修奉悉說之 其精進者有威神 常為諸佛所擁護而皆奉受是道行 其人得佛道不久 所聞者終不複忘 及複得餘衆法行其人智慧稍增益 精進行者有是事 種種三昧常自增 彼終無有疾病時諸所可飯食之者 一切得則為安隐 晝夜成就清白行 精進之者無有休其人不久疾得佛 行精進者尊如是 高麗國新雕大藏挍正别錄卷第二 (第十八張 俊) 丁未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敕雕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