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避役品

關燈
雖渺小.卻不可輕視。

    隻要.有隙可乘.常至産生破滅之患。

    所以小小的煩惱萌芽.如果滋長起來.終會産生大破滅吧。

    煩惱實如毒藥.如搔痛癢.如毒蛇.如雷電.不應執着而應畏懼。

    瞬間所起的煩惱.也須藉思惟觀念之力.不使在心内停留.要立刻打破他.使如蓮葉上的露珠立即消碎。

    從前許多賢人.雖極微細的煩惱也必忏悔.不令其在内心再生.全然斷盡。

    』接着就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豺.住在某河畔的森林中。

    那時有一隻老象.倒斃在恒河岸邊。

    那豺於覓食時.發見了那老象的屍體。

    他非常歡喜.說是『了不得的食物.』來到他的旁邊.先将他的鼻子咬住。

    但咬去恰如啃鋤頭一般。

    他唧咕道.『這部分無論如何也不能吃的.』一面去咬他的牙齒。

    但咬去也如啃硬骨頭一般。

    其次試去咬耳朵。

    但咬去如啃淘籮一般。

    再其次試去咬腹部。

    但咬去如啃谷倉一般。

    再其次試去咬足部。

    但咬去如啃石臼一般。

    再其次試去咬尾巴。

    但咬去如啃木杵一般。

    他唧咕道.『這裡也吃不得.』一壁這裡那裡地尋找.但并沒有可吃的地方。

    結果找到了那象的肛門。

    這裡全是柔軟得如糕餅一樣可吃的.而且味極甘美。

    於是他說.『好容易才找到這身體中最柔軟.最美味的部分了。

    』便從那裡慢慢地吃進去.終於爬入肚腹.吃到腎髒與肺肝了。

    當咽喉渴時.就吸他的血.疲憊而想休息時.就将身子躺在象腹中休息。

    他沈思道.『這象的肚腹.於我實在是舒服的住家。

    想吃的時候.任意有肉可吃。

    還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他不到别的地方去了.就在象腹内吃着肉過日子。

     時間一日一日過去.那屍體被熱風所吹.被灼熱的日光所曬而乾燥起來.皮漸漸地收縮了。

    豺所爬入的入口.也逐漸收小.腹的内部漸漸黑暗起來.與外界全然隔絕了.屍體乾燥.肉也乾了.血液也完全乾涸了。

    他失了出口.就恐怖起來.這裡那裡地奔走、沖撞着.瘋狂地尋求出口。

    他在腹中上下狂奔着.宛如飯米在釜中沸騰一般。

     未幾.大雨下降.那屍體受着濕氣而膨脹.回複原狀了.肛門張開.現出星一般的光來了。

    豺認出了那孔穴.說『好容易保全了性命.』便從象頭方面回轉來.以猛烈之勢撞突肛門.用頭穿破孔穴.遂得走出到外面。

    因為屢進屢出之故.他身上的毛都於通過肛門之際脫落了。

    他一面因多羅樹般無毛的身體感到恐懼.一面繼續進出着。

    當他停住了坐下來環顧自己的身體時.痛切地後悔起來。

    覺得『自己的這個苦痛.并不是任何人所給與的。

    全是由於貪欲的因緣.才産生這樣的結果的。

    從此以後決不起貪欲之念了.也不再爬進象的體内去了。

    』他心中深有所感.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不再.  再也不.  爬入象的腹中.  因為因果之報可畏。

     唱畢便從那裡離去.不再回顧象的屍體。

    從此以後.貪欲之心就絲毫不生了。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道.『比丘們啊.切勿增進心中所起的煩惱.要時常制禦自己的心。

    』接着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五百個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其餘或證得預流果.或證得一來果.或證得不還果。

    佛又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豺就是我。

    』 一四九 一葉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毗舍離近郊大林的重閣講堂時.就惡太子離車說的。

    當時毗舍離是非常繁華的都市。

    城壁三重.綿亘數裡.三面有崇峻的城樓聳峙着。

    城中常有七千七百零七個國王統治國家。

    又有同數的太子、将軍、富豪住着。

     在這許多太子裡面.有一個名曰離車的惡太子。

    他的性質.真是兇悍、殘忍、粗暴。

    忿怒殘害之情.常如毒蛇般發作着。

    他一發怒.誰也不敢向他進忠告。

    無論他的父母、親戚、朋友.沒有一人能訓戒他的.因此他的父母等以為『這位太子的性情實在兇悍、亂暴.除佛以外.無人能引導他了.』乃帶他到佛的地方來.禀告道.『世尊啊.這太子确實脾氣粗暴.很易激怒.非常為難。

    請說好的教訓給這太子聽聽。

    』佛對那太子說道.『太子啊.人在心中不可有忿怒、粗暴、憎惡之念。

    不親切的言語.足使血肉之親的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妻子、親戚與朋友抱憎惡與不快之感。

    身心動搖.像撲過來要咬人的毒蛇.又像躲在森林中的盜賊.又像要吞人的惡魔。

    來世受生時.将堕入地獄。

    在現世.易怒的人.縱使他身上裝扮得非常華美.而他的容姿是醜陋的。

    縱使他的面孔美如滿月.也如太陽所曬焦的蓮華.又如蒙着塵埃的黃金的皿鉢.是醜陋的。

    世人因醜惡的忿怒之故.或以白刃自戕.或服毒.或自縛.或從絕壁跳下.而死後則堕地獄。

    有殘害心的人.在現世則被人唾罵.死後也必堕地獄。

    縱使受生於人界.生後也會生許多疾病。

    如眼疾、耳疾等.将一一接連而起。

    倘若去了瞋恚之念.就不會覺得苦了。

    所以.對於一切有情非有慈心、愛心不可。

    這樣的人.方可脫地獄等類之苦。

    』 那太子聽了這個說法.當下就起深切的悔恨之念.并生了慈愛之心與柔順之心了。

    他滿胸慚愧感激.不能擡起頭來。

    那情形有如去了毒牙的毒蛇.斬掉了铗螯的蟹.又如折了角的水牛。

     許多比丘們目擊了太子的這種情形.集合在法堂中.專就此事發起議論來.說道.『離車太子的父母、親戚、朋友.在長期間不能忠告訓谕這位惡太子.怎麽佛一言之下便說服了他.使他自己忏悔了呢。

    這宛如馴象師盡六術制住了醉狂象一樣。

    佛曾說過一種妙法.「比丘啊.經過馴象師調禦的象.是善馳驅的。

    或在一方.或前或後.或右或左.能自由使之行走。

    馴馬師、馴牛師之於牛馬也如是。

    比丘啊.為如來、應供、等正覺者所調禦的人.是很易引導的.能向導至八方面。

    他見色為色.乃至如實見色。

    這叫做瑜伽行無上的人法真實義。

    」此次對太子所說.不就是等正覺者所說的人法真實義嗎。

    』 那時佛恰巧走到那裡來.便問道.『比丘們啊.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回答道.『在談論如此這般之事。

    』佛道.『比丘們啊.我的以一言使他馴伏.并不始於今日。

    前生也曾有過這樣的事。

    』接着便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西北某婆羅門的家裡。

    長大後遊學得叉屍羅.修習三吠陀與其他一切學藝.卒業後回鄉.暫時過着在家生活。

    既而因喪了父親.便懷着出家修道之志.終於出家修行.獲得神通力與定力.隐遁於雪山的庵裡。

    在那裡暫住了一些時候.因為缺乏鹽與其他日用品的緣故.再回到人境.來到波羅奈市街.在禦苑中住宿。

     次日.他整頓衣裳.正肅威儀.穿上仙人的服裝.入城行乞.遂到了王城的門前。

    時國王正在高樓憑窗遠眺.見到了他.便很為他的正肅的态度與崇高的威儀所感動.暫時看得呆了。

    心裡想道.『唉.那仙人實在真是威儀正肅.心意和諧。

    行時威相殊妙.步步如散布一千黃金.又如獅子王舉步生威.若是世間有領悟正法的人.必就是這種人了。

    』便回頭去呼喚侍臣。

    侍臣問道.『大王.有甚麽事嗎。

    』國王命令道.『去喚那仙人來。

    』侍臣道.『是。

    』即走到菩薩〔仙人〕身邊.恭敬作禮.不料把手放在他手中所持的鐵鉢中了。

    菩薩吃了一驚.叱責道.『怎麽。

    』侍臣答道.『聖者啊.國王召你去。

    』菩薩拒絕道.『我住在雪山中。

    國王怎會知道我呢。

    』侍臣聽了此言.便回去向國王報告。

    國王覺得自己左右沒有可以談心的伴侶.便命令道.『務須把他請來。

    』侍臣便再去向菩薩緻了敬禮.強陪他到王城來。

     國王恭敬地向菩薩行了敬禮.然後張了天蓋.請他在黃金的玉座上坐下.親自執箸供養各種珍味。

    問道.『聖者啊.你現住何處。

    』菩薩答道.『大王.我的住處在雪山中。

    』國王又問道.『聖者啊.此後将到甚麽地方去呢。

    』菩薩道.『大王.我正在找尋雨期安居的地方啊。

    』國王懇請道.『那麽.聖者啊.就請住在我們禦苑中吧。

    』菩薩也就愉快地答應了。

    國王立即親備食物供養菩薩.複赴禦苑準備香室.建造夜間用室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