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避役品

關燈
日間用室.置備沙門需用的器物.吩咐園丁招呼服侍.然後回王城去。

    從此菩薩便暫住在國王的禦苑裡。

    國王每日必來訪問兩三次。

     然而這大國中有個叫做惡太子的王子.性極粗暴兇悍.連國王對他也無可如何。

    親近之人自更不消說了。

    大臣、婆羅門、市民雖都勸告說.『王子啊.這樣的事是做不得的.那樣的事是不應該做的.』但那些忠告.隻愈增加他的忿怒而已.并不能使之聽從。

    國王心中暗自思量道.『除這位苦行有德的聖者之外.誰也不能勸誘這太子吧。

    他一定能好好地訓誡太子的。

    』於是陪着太子來訪菩薩.說道.『聖者啊.這太子性情實在粗暴易怒。

    我們無論怎樣也訓誡不得。

    請以善巧方便教導他。

    』就将太子留在菩薩的地方.自己回去了。

     菩薩偕太子在禦苑中四處逍遙着。

    菩薩偶然發見了一株絍婆樹的嫩芽.便問太子道.『太子.現在你試嚼嚼這樹的嫩葉看.其味如何。

    』太子即取一葉來嚼.試嘗滋味。

    說聲『啊呀。

    』便将他唾棄在地上。

    菩薩問道.『太子.味道如何。

    』太子答道.『聖者啊.此樹如烈性的毒草.現在已經如此。

    如果将來成長起來.會有許多人喪命吧。

    』菩薩迅速地摘取了那絍婆樹的葉子.在手掌裡揉碎了.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此樹尚是一葉嫩芽.  地上還未添增四葉. 那葉已有劇毒.  倘若成了大樹則将如何。

     那時菩薩勸誡太子道.『太子啊.你現在嚼着這絍婆樹的葉子.說是「目前連這樣的小葉.已有這種烈性的毒。

    長成以後不知将如何。

    」而将那葉揉碎丢棄了。

    人們對你.不是抱着與你對此樹的同樣感想嗎。

    人們将說。

    「這太子在年青時已如此殘忍易怒.若長大而為國王。

    真不知會幹出怎樣的事來。

    不知我們在他之下将怎樣呢.」奪去你國王的榮位.像絍婆樹一般連根拔起.把你驅逐出國吧。

    所以不可如絍婆樹那樣.此後要存心寬大、富於慈愛才是。

    』從此以後.太子就非常謙遜、慈愛而和藹了。

    他很能體會菩薩的訓誡.父死之後即位為王.作了布施等善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又道.『比丘們啊.那惡太子離車聽從我的訓誡。

    并不始於今日。

    前生我也曾訓誡過他。

    』複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惡太子即離車.國王是阿難.那施教訓的仙人則就是我。

    』 一五〇 等活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就交惡友的阿闍世王說的。

    阿闍世王對佛是怨敵.自與不法破戒的提婆達多結了親交.遂緻過信了他的虛僞不實的人格。

    說是『我非恢複他那行将失墜的聲名不可。

    』費了許多國帑.在象頭山建造莊嚴的精舍.不但如此.且聽從了他的誣言.弑逆那為法王、已得須陀洹初學聖者之位、入聲聞聖衆之列了的父王.自己消滅了須陀洹道之因.而招到了大禍恨。

    但他聽到了『因此罪孽.大地把提婆達多吞噬了』的事.卻想『現在大地不會吞噬我嗎.』不絕地為恐怖之念所襲.雖然身為王者.卻連王者的安慰也得不到。

    他不能安眠.如那受巨鞭抽打的小象一般.盡是恐懼戰栗着.似乎大地崩裂.自己堕入阿鼻地獄去了.又似乎大地來把自己吞噬了.又似乎自己倒堕至熱鐵地獄.正為鐵的刀槍所刺。

    他真像受傷之雞.恐懼得沒有一刻的安甯。

    也曾想去參谒等正覺者〔佛.〕忏悔己罪.親受指教。

    但終因自愧罪業過重.不易與佛接近。

     那時适值王舍城内舉行迦底加祭的夜祭。

    各街道都以燦爛的燈炬莊嚴.恰如天國在地上出現一般。

    國王被幾多的朝臣、祭司圍繞着.坐在黃金的玉座上。

    王見了那侍坐在玉座旁邊的耆婆拘摩羅婆契.心中暗忖道.『我與耆婆同到佛那裡去谒佛吧。

    然而我不便說.「耆婆.我自己不能去.你領我到佛面前去吧。

    」好.現有一個方便。

    我假如問.「當此清夜.我們所最應尊崇的沙門、婆羅門是誰呢。

    誰能使我們起崇敬歸仰之念.慰藉我們苦惱的心呢.」許多朝臣聽了.自會贊頌自己的師父之名.因此耆婆也定必贊頌佛的名字。

    如此就可與他同到佛那裡去了。

    』於是就唱出五句詩來.贊美夜景。

     真是美的清夜啊.  真是妙的清夜啊. 真是明的清夜啊.  真是愉快的清夜啊.  真是歡娛的清夜啊。

     『喂.當此清明之夜.使我們尊敬而給我們以心的平和的沙門、婆羅門是誰呢。

    』於是朝臣之中.有的贊稱不蘭迦葉之名.有的贊稱末迦棃瞿舍利.又有的贊稱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之名.有的贊稱婆浮陀伽旃那之名.有的贊稱散若夷毘羅棃沸之名.又有人贊稱尼乾子之名。

     國王聽了這些答語.隻是默不作聲。

    原來他心裡暗自期待着耆婆大臣的回答。

    然而耆婆因『想知道國王究竟是否期待着自己的答語.』仍暫時默然無語地坐着。

    國王忍耐不住了.便問道.『耆婆啊.你何故這樣默不作聲呢。

    』於是耆婆恭敬地離座而起.向佛所在的方向叉手合掌.遙緻敬禮.然後說道.『大王啊.那應供等正覺者〔佛〕與其弟子一千三百五十人俱在我庵摩羅樹林中.唯有那佛.才有這樣殊妙的名聲哩。

    』他為王說阿羅漢的九種功德.又進而講有生以來未曾有過的超越一切豫言的佛的威相.然後勸請道.『大王啊.請尊崇那佛.傾聽其法.而質疑念吧。

    』國王大悅.命令道.『那麽.耆婆啊.你去預備象車。

    』象車立刻預備好了。

    國王顯出大王的威相.向耆婆的庵摩羅樹林而去。

    時佛正在充滿清香的僧庵中被許多比丘圍繞着.王向之遙拜.又随處見到靜如大海的比丘衆.自語道.『我還未曾見過有這種威相的人哩.』為那莊嚴的威儀所感動.便合掌向僧伽緻敬.加以贊美.然後向佛作禮.坐在一隅.就沙門果提出質問。

     於是佛舉行二拜讀誦的儀式.為說沙門果經。

    王因此經說.歡喜之念不能抑制.求佛寬恕.離座恭敬作禮.而後退去。

    國王去不多時.佛向比丘衆說道.『比丘啊.那國王善果之根已絕。

    比丘啊.若他不為了奪王位之故.剝奪戕害那正直的親父法王的壽命.則他能立時斷欲.舍離諸惡.而得法眼吧。

    然而他與提婆達多親近.身犯大罪.所以終至失卻了須陀洹果。

    』 次日.比丘衆集合法堂.開始談論道.『法友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與非戒惡業的提婆達多親近.殺害父王.遂緻失了須陀洹。

    他是給提婆達多破滅的。

    』那時佛過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在談論如此之事。

    』佛道.『比丘們啊.阿闍世王身犯大罪.自陷於大破滅.并不始於今日。

    前生也曾犯了大罪.自招破滅。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婆羅門族大富豪的家裡。

    長大後遊學於得叉屍羅.修習一切學藝.成為波羅奈城有名的阿闍棃.教授五百個青年。

    在這些青年之中.有一個名曰等活。

    菩薩将起死回生的法術傳授給他。

    他雖受了回生法的傳授.卻還未曾得到解呪之法。

    一日.他對其他的青年誇耀着自己的法力.深深地走進某森林中.發見了一匹死虎。

    他遂向其他青年誇口道.『諸位.看我使這死虎複活。

    』其他青年道.『這怎麽可能呢。

    』他道.『請諸位好好看着。

    我一定要使他複活給你們看。

    』其他青年作告别之辭道.『如果能夠的話.請一試吧.』說着便一齊爬到樹上去了。

    等活念着呪語.取砂礫猛向那死虎擲去。

    那虎忽然活了轉來.以猛烈之勢撲來.咬住等活的咽喉.将他咬死.倒在那裡。

    等活也倒在地上。

    二者一同并着倒斃了。

    青年們從森林中逃回來.走到那阿闍棃的地方.将情形詳細報告。

    阿闍棃教訓年青的弟子們道.『作惡業.犯禁戒.恬不知恥的人.常會受此種禍患。

    』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人若與惡人親昵.  給惡人以幫助. 則必緻害己.  猶如等活之於死虎。

     菩薩以此偈向青年們說法.作布施等善行.後來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使死虎複活的青年是阿闍世王.有名的阿闍棃則就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