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吉祥草品
關燈
小
中
大
樣不德的愚者不相應.要福德具足的賢王才相應。
這樣不德的人.縱使得到了這樣的名騎.也不會明白他的功德.别的騎乘物縱使得了榮命.也會同樣地歸於烏有的。
』他坐在象背上.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愚者因象赢得了名聲. 卻做不利於己之事。
導自己與他人. 至傷害之境地。
他如是用偈向王說法後.便說聲『再會.』騰空自到波羅奈去.在波羅奈王宮庭上空停住。
全城人民驚叫說.『龍象為我們國王騰空而來.停在王宮的上空哩。
』 王也立刻聽到了。
出來說道.『你若為使我歡喜而來.請降到這地上來。
』菩薩〔象〕降到地上來了。
馴象師從象背上下來.向王緻敬.王問.『從何處來。
』他回答說.『從王舍城來.』并将一切經過情形告知。
王道.『你到這裡來.很是難得.』心中十分歡喜.将全城嚴飾起來.令象入了王象舍.又将全國分成三分.以一分獻給菩薩.一分贈給馴象師.其餘一分則歸為己有。
自從菩薩到來後.全閻浮提洲的領土.都歸入王的掌中了。
他成了閻浮提洲第一個國王.積布施等福德.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摩揭陀王是提婆達多.波羅奈王是舍利弗.馴象師是阿難.而象則就是我。
』 一二三 鍬柄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羅盧陀維長老說的。
相傳.他談法之際.不知道言語的适當不适當.如『在此種情形下應說這種話.在那種情形下不應說這種話』之類.所以在有喜慶之時卻說不吉利的話.緻不受人歡迎的祝詞道.『他們正站在牆外.乃至在街上十字路口行刺。
』反之.在有兇事時卻說祝賀之詞.說『許多人、天想舉行慶典.』『這種慶典可行一百回、一千回』等話。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談論道.『法友啊.羅盧陀維不知道适當不适當.到處說各種不應說的話。
』那時佛走到那裡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在談論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羅盧陀維說話時.愚鈍而不知适當與否.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是如此。
他實在是個永恒的愚人。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婆羅門族富豪的家裡.長大後在得叉屍羅修習一切學藝.成為波羅奈城名聞遐迩的阿闍棃.為五百個梵志講授學藝。
那時在這些梵志們裡面.有一個十分愚鈍的梵志.他雖作了法弟子修習學藝.但因天性愚昧.不能領會.遂為菩薩的侍者.奴隸般地操作着一切勞役。
一日.菩薩吃畢晚飯.躺在牀上.那梵志替菩薩洗淨了手足與背.并塗了香。
将離去時.菩薩吩咐說.『你在牀腳裡墊些甚麽再去吧。
』梵志在一隻腳裡墊好了.但在另一隻腳裡找不到适當的東西.便用自己的腿支撐着過了一夜。
早上菩薩醒來.見到他.問道.『你為甚麽坐着。
』梵志道.『阿闍棃啊.因為找不到墊牀腳的東西.所以用腿支撐了坐着。
』菩薩吃了一驚.想道.『那個特殊的我的近侍弟子.在許多梵志們之中.真是愚昧.決不能成就學藝的。
我要怎樣才能使他成為學者呢。
』這時心裡便浮出一個念頭來。
『有一個方便。
我待那梵志采了柴與樹葉歸來時.試問問他看.「今天你看見了甚麽東西.又做了甚麽事情。
」這樣.他會告訴我「今天看見了這個.做了如此這般的事」吧。
那時我就問他.「那麽你所見的是甚樣的東西.你所做的是甚樣的事呢。
」那他就會用出譬喻或來曆.說「如此這樣」吧。
這樣使他逐漸用譬喻與來曆講說.以此方便.或能使他成為學者吧。
』於是喚了他來.吩咐道.『梵志啊.從今日起.你如去采柴與樹葉.歸來後.就把你所看見的.所享受的.所飲的.所食的.統統照實告訴我。
』他答應道.『是。
』一日.他與梵志們一同到森林裡去采柴與樹葉.見蛇而回.報告道.『阿闍棃.我看見了蛇。
』阿闍棃問道.『蛇是怎樣的。
』梵志道.『拿比方來說.恰如鍬的柄。
』阿闍棃道.『妙.妙.你所舉的譬喻好極了.蛇的确如鍬的柄。
』那時菩薩心想.『梵志說了妙喻.大概可以成為學者吧。
』又有一日.梵志在林中見到了象.報告說.『阿闍棃.我見到了象。
』阿闍棃問道.『象是甚樣的。
』梵志道.『打個比方.恰如鍬柄。
』菩薩心想.『象的鼻子有如鍬柄.牙的形狀也是這樣。
他因愚昧.不能正确、精細地說得完全吻合.所以是就牙而說的吧.』默然不語。
可是又有一日.他被人邀請了去吃冰糖.遂報告道.『阿闍棃啊.今日我們吃過冰糖了。
』阿闍棃問道.『冰糖的形狀是甚樣的。
』他回答道.『比方說.恰如鍬柄。
』阿闍棃心想.『說得有幾分近似.』默然不語。
又有一日.被人邀去吃酪與乳。
他回來後說道.『阿闍棃啊.今日我們吃了酪與乳了。
』問他『酪與乳的形狀甚樣.』他就回答說.『用譬喻來說.恰如鍬柄。
』 阿闍棃想.『那梵志說「蛇的形狀恰如鍬柄.」這是極恰當的。
說「象的形狀恰如鍬柄.」這就象牙來說.也有幾分适當。
說「冰糖的形狀恰如.鍬柄.」這隻有一點兒相當。
至於酪與乳始終是白色的.其形狀是依容器而定的.這譬喻全然不對。
這愚人确是無法教導的了。
』於是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愚者在一切處. 說不适當的話語。
他連酪與鍬柄也不能辨别. 将酪誤認作鍬柄。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将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愚昧的梵志是羅盧陀維.名聞遐迩的阿闍棃則就是我。
』 一二四 庵羅果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勵精於任務的婆羅門說的。
相傳.他是舍衛城的良家之子.歸依佛教.出了家.勤於職務。
他周到地履行對於阿闍棃與和尚的服役.擔任飲食、布薩室、事火室等的任務.在十四種大行、八十種分行上.也無不盡其職責。
他掃除精舍、僧房、中庭以及通至精舍的路.與衆人以飲料.衆人也因他勤於職務.感到歡喜.定時以五百量的食物相供養。
於是得到了極大的供物與尊敬.許多人靠他得安樂度日。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談論道.『法友啊.幸而有那樣一個比丘.勤於任務.因之得到許多供物與尊敬。
靠他一個人之力.大家的生活過得很安樂。
』那時佛走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他們答道.『在談論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的勵精於任務.并不始於今日。
在前生.有五百仙人去覓果實.也靠他一人所采的果實.得以延續生命。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西北的一個婆羅門的
這樣不德的人.縱使得到了這樣的名騎.也不會明白他的功德.别的騎乘物縱使得了榮命.也會同樣地歸於烏有的。
』他坐在象背上.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愚者因象赢得了名聲. 卻做不利於己之事。
導自己與他人. 至傷害之境地。
他如是用偈向王說法後.便說聲『再會.』騰空自到波羅奈去.在波羅奈王宮庭上空停住。
全城人民驚叫說.『龍象為我們國王騰空而來.停在王宮的上空哩。
』 王也立刻聽到了。
出來說道.『你若為使我歡喜而來.請降到這地上來。
』菩薩〔象〕降到地上來了。
馴象師從象背上下來.向王緻敬.王問.『從何處來。
』他回答說.『從王舍城來.』并将一切經過情形告知。
王道.『你到這裡來.很是難得.』心中十分歡喜.将全城嚴飾起來.令象入了王象舍.又将全國分成三分.以一分獻給菩薩.一分贈給馴象師.其餘一分則歸為己有。
自從菩薩到來後.全閻浮提洲的領土.都歸入王的掌中了。
他成了閻浮提洲第一個國王.積布施等福德.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摩揭陀王是提婆達多.波羅奈王是舍利弗.馴象師是阿難.而象則就是我。
』 一二三 鍬柄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羅盧陀維長老說的。
相傳.他談法之際.不知道言語的适當不适當.如『在此種情形下應說這種話.在那種情形下不應說這種話』之類.所以在有喜慶之時卻說不吉利的話.緻不受人歡迎的祝詞道.『他們正站在牆外.乃至在街上十字路口行刺。
』反之.在有兇事時卻說祝賀之詞.說『許多人、天想舉行慶典.』『這種慶典可行一百回、一千回』等話。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談論道.『法友啊.羅盧陀維不知道适當不适當.到處說各種不應說的話。
』那時佛走到那裡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在談論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羅盧陀維說話時.愚鈍而不知适當與否.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是如此。
他實在是個永恒的愚人。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婆羅門族富豪的家裡.長大後在得叉屍羅修習一切學藝.成為波羅奈城名聞遐迩的阿闍棃.為五百個梵志講授學藝。
那時在這些梵志們裡面.有一個十分愚鈍的梵志.他雖作了法弟子修習學藝.但因天性愚昧.不能領會.遂為菩薩的侍者.奴隸般地操作着一切勞役。
一日.菩薩吃畢晚飯.躺在牀上.那梵志替菩薩洗淨了手足與背.并塗了香。
将離去時.菩薩吩咐說.『你在牀腳裡墊些甚麽再去吧。
』梵志在一隻腳裡墊好了.但在另一隻腳裡找不到适當的東西.便用自己的腿支撐着過了一夜。
早上菩薩醒來.見到他.問道.『你為甚麽坐着。
』梵志道.『阿闍棃啊.因為找不到墊牀腳的東西.所以用腿支撐了坐着。
』菩薩吃了一驚.想道.『那個特殊的我的近侍弟子.在許多梵志們之中.真是愚昧.決不能成就學藝的。
我要怎樣才能使他成為學者呢。
』這時心裡便浮出一個念頭來。
『有一個方便。
我待那梵志采了柴與樹葉歸來時.試問問他看.「今天你看見了甚麽東西.又做了甚麽事情。
」這樣.他會告訴我「今天看見了這個.做了如此這般的事」吧。
那時我就問他.「那麽你所見的是甚樣的東西.你所做的是甚樣的事呢。
」那他就會用出譬喻或來曆.說「如此這樣」吧。
這樣使他逐漸用譬喻與來曆講說.以此方便.或能使他成為學者吧。
』於是喚了他來.吩咐道.『梵志啊.從今日起.你如去采柴與樹葉.歸來後.就把你所看見的.所享受的.所飲的.所食的.統統照實告訴我。
』他答應道.『是。
』一日.他與梵志們一同到森林裡去采柴與樹葉.見蛇而回.報告道.『阿闍棃.我看見了蛇。
』阿闍棃問道.『蛇是怎樣的。
』梵志道.『拿比方來說.恰如鍬的柄。
』阿闍棃道.『妙.妙.你所舉的譬喻好極了.蛇的确如鍬的柄。
』那時菩薩心想.『梵志說了妙喻.大概可以成為學者吧。
』又有一日.梵志在林中見到了象.報告說.『阿闍棃.我見到了象。
』阿闍棃問道.『象是甚樣的。
』梵志道.『打個比方.恰如鍬柄。
』菩薩心想.『象的鼻子有如鍬柄.牙的形狀也是這樣。
他因愚昧.不能正确、精細地說得完全吻合.所以是就牙而說的吧.』默然不語。
可是又有一日.他被人邀請了去吃冰糖.遂報告道.『阿闍棃啊.今日我們吃過冰糖了。
』阿闍棃問道.『冰糖的形狀是甚樣的。
』他回答道.『比方說.恰如鍬柄。
』阿闍棃心想.『說得有幾分近似.』默然不語。
又有一日.被人邀去吃酪與乳。
他回來後說道.『阿闍棃啊.今日我們吃了酪與乳了。
』問他『酪與乳的形狀甚樣.』他就回答說.『用譬喻來說.恰如鍬柄。
』 阿闍棃想.『那梵志說「蛇的形狀恰如鍬柄.」這是極恰當的。
說「象的形狀恰如鍬柄.」這就象牙來說.也有幾分适當。
說「冰糖的形狀恰如.鍬柄.」這隻有一點兒相當。
至於酪與乳始終是白色的.其形狀是依容器而定的.這譬喻全然不對。
這愚人确是無法教導的了。
』於是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愚者在一切處. 說不适當的話語。
他連酪與鍬柄也不能辨别. 将酪誤認作鍬柄。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将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愚昧的梵志是羅盧陀維.名聞遐迩的阿闍棃則就是我。
』 一二四 庵羅果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勵精於任務的婆羅門說的。
相傳.他是舍衛城的良家之子.歸依佛教.出了家.勤於職務。
他周到地履行對於阿闍棃與和尚的服役.擔任飲食、布薩室、事火室等的任務.在十四種大行、八十種分行上.也無不盡其職責。
他掃除精舍、僧房、中庭以及通至精舍的路.與衆人以飲料.衆人也因他勤於職務.感到歡喜.定時以五百量的食物相供養。
於是得到了極大的供物與尊敬.許多人靠他得安樂度日。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談論道.『法友啊.幸而有那樣一個比丘.勤於任務.因之得到許多供物與尊敬。
靠他一個人之力.大家的生活過得很安樂。
』那時佛走來問道.『比丘們.你們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他們答道.『在談論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的勵精於任務.并不始於今日。
在前生.有五百仙人去覓果實.也靠他一人所采的果實.得以延續生命。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西北的一個婆羅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