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塗毒品
關燈
小
中
大
九一 塗毒本生因緣 (〔菩薩=賭徒〕)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漫不經心而受用資具之事說的。
相傳那時的比丘得了衣服等物.常漫不經心地去受用。
因漫然受用生活的四要物.不加思索.以緻堕生於地獄、畜生的很多。
佛知道這原因.所以用種種方法對比丘衆說法.講述漫然受用物質之禍。
說道.『比丘們啊.獲得比丘生活的四要物之後.不加思索.漫然享用是不行的。
所以.從今以後.非考慮了去受用不可。
』又指示反省的規則.如『比丘們啊.比丘須思索着去受用衣服.衣服是禦寒之具。
』如斯把文句一一定好.又道.『比丘們啊.〔比丘生活的〕四要物.非這樣經過思索而受用不可.不加思索而受用等於服毒。
從前曾有人毫不經心.不知過錯而服毒.等到結果顯現.遂受大苦。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一個大富翁的家裡.成年後為大賭徒。
時另有一個邪曲的大賭徒.他與菩薩争勝負.自己勝時不破壞賭場的秩序.覺得自己要負時.就将骰子投入口中.說『骰子沒有了。
』把賭場秩序破壞而去。
菩薩知道了這情形.說道.『好.那麽我也有辦法。
』於是取了骰子回到自己家中.在骰子上塗了毒.乾後再塗。
幾次弄乾了.拿到他的地方.說道.『喂.來賭勝負吧。
』他說聲『好。
』擺了賭場.與菩薩争勝負.因見自己要負了.便取了一粒骰子.投到嘴裡去。
菩薩見他這樣做.便道.『你把他咽下.才會明白這是甚麽東西吧。
』為了責備他.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你咽下了塗有劇毒的骰子. 不曾自知。
咽吧.咽吧.你這萬惡的賭徒. 到後來你将受苦。
菩薩正這樣唱着的時候.那個賭徒因毒發已氣力漸弱.眼睛發眩.仆身倒地。
菩薩覺得『現在非救他的性命不可了。
』遂給以采自藥草的吐劑.叫他把毒吐出。
又給他吃醍醐、蜜、糖等物.使他複原。
然後訓誡他道.『以後不可再幹這樣的事。
』自己則施行施舍等善業.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又道.『比丘們啊.不加思索而享用資具.正與不思索而服毒相同。
』然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聰明的賭徒就是我。
』 九二 大精本生因緣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長老阿難說的。
某時.拘薩羅國王的宮女心裡這樣想道.『佛的出世是難得的。
生而為人與六根〔身心〕完具.也極難得。
我們雖生逢這個難得的好時機.卻不能如願前往精舍聞法、作供養、行布施.我們過着籠中之鳥般的生活。
禀告國王.請他招待一位可以為我們說法的比丘.我們就從他那裡傾聽法門吧。
我們從他那裡學習一切我們所能學習之事.并且施行布施等等善事吧。
這樣.我們便不緻辜負這個好時機了吧。
』於是她們一齊去見國王.将這個意思告知.王答應說『好。
』 一日.王想去遊禦苑.喚司苑者來.命他掃除禦苑。
司苑者正在掃除的時候.見佛在一株樹下坐着.遂去禀告國王道.『大王.我已把禦苑掃除乾淨了.佛正坐在苑中樹下呢。
』國王道.『那麽我們到佛那裡去拜聽法門吧。
』於是就乘了嚴飾之車.入苑來參詣佛。
時有一個不還果的信士.名叫傘掌的.正坐在那裡聽佛說法。
王見了有些懷疑.暫時站着.既而這樣忖道.『他若是惡人.不會坐在佛的旁邊聽法的。
大概不是惡人吧。
』便走近佛去.禮拜後坐在一旁。
信士為了尊敬佛之故.見了王既不迎拜.亦不行敬禮.因此王對他感覺不快。
佛知王不快.便稱贊信士的德行道.『大王啊.這位信士.博學而通曉聖典.已舍離諸欲。
』國王覺得『佛既如斯稱賞他的德行.他當非下賤之徒。
』便道.『信士啊.你要甚麽東西.請告訴我就是。
』信士應了聲『是。
』王在佛的地方聽了法門.作右繞之禮而去。
一日.王見這位信士吃完朝餐後.拿了傘正欲向祇園精舍去.便喚他近來道.『信士.聽說你很博學.我的宮女們想聽習法門.可否請你誦法門給她們聽呢。
』信士道.『大王.在家之人在大王的内殿中說誦法門.是不适宜的。
倘是尊者.那就相宜了。
』王覺得『這人所說的話有理。
』送他出門以後.就喚了宮女們來.問道.『宮女們.我到佛那裡去請一個比丘來.為大家說法門、誦法門吧。
但在八十個大弟子中去請誰來呢。
』她們大家經過商議以後.說是去請法之寶庫的阿難長老。
王來到佛那裡.禮拜後.坐在一旁.說道.『尊者啊.我宮中的宮女們說要從阿難長老聽習法門.請叫長老到我宮中去說誦法門。
』佛答應說『好。
』随即傳命令給長老。
從此王的宮女們.便從長老聽習法門了。
後來有一日.國王冠上的寶珠失落了。
王聽到寶珠失去.便命令大臣們道.『将宮中所雇的人一一捉起來搜查.叫他們把寶珠拿來。
』大臣們從宮女起.搜查王冠上的珠子.但搜查不出.許許多多的人都受了嫌疑。
是日.阿難長老到王宮裡來。
平時宮女們見了長老總是非常高興聽習法門的.這日大家都悶悶不樂。
因此長老問道.『諸位.為甚麽今日這樣呢。
』宮女們答道.『尊師啊.大臣們說是要搜查王冠上的寶珠。
自宮女們起.凡是宮中所雇的人都被疑到.說不定誰會遭甚樣的禍呢.因此我們悶悶不樂。
』長老安慰她們『不要耽憂。
』随即去見國王.在特設的座上坐下.對王說道.『大王.聽說大王的寶珠不見了。
』王道.『尊師.是的。
』阿難道.『不能使盜取者繳出來嗎。
』王道.『把宮中所有的人如數拏住了審問過.但不能使他們繳出來。
』阿難道.『我有一個法子.可以使大家不受嫌疑.而使盜取者把寶珠繳還。
』王道.『甚麽方法呢。
』阿難道.『大王.分草把。
』王道.『尊師.甚麽草把呢。
』阿難道.『大王.請按照嫌疑者的人數造具草把.每人給以一個草把與一塊泥土.令他們「清早把他拿來放在如此這般的地方。
」盜寶珠者便會将寶珠裡在裡面繳來吧。
如果第一日就繳來.那就行了。
若是不繳來呢.第二日、第三日仍照這樣做去。
如是.可使大家不受嫌疑.而将寶珠取回吧。
』長老說畢自去。
國王依照長老的話.備了三日草把.但寶珠卻沒有回來。
到第三日長老來了.問道.『大王.寶珠回來了嗎。
』王道.『不.尊師.還沒有。
』阿難道.『那麽.大王啊.請在寬大的庭中低窪處擺一隻大缸.滿貯以水.四方張幕遮蔽起來.命「所有宮中所雇的人與宮女們.都着了外衣.各自走進幕内.洗了手然後出來。
」』長老說了這個方法自去。
國王依計而行.那盜取寶珠者自己想道.『聽說那被稱為法之寶庫的阿難師.承擔了此事.寶珠不出現是不罷休的。
我還是把他放在大家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吧。
』於是暗自帶了寶珠.跑入幕内.丢在缸中而去。
在大家從幕内出來之後.把缸中之水倒掉.寶珠就被發見了。
國王非常歡喜.說道.『靠了長老的幫助.我不使大家受嫌疑.而得将寶珠取回。
』那些宮中所雇的人們.說是『靠了長老的威德.我們能脫離大苦惱。
』也十分高興。
於是『靠了長老的威德.國王冠上的寶珠回來了。
』這話就傳遍於全城的人民與比丘衆之間。
比丘衆集合法堂贊頌長老的功德道.『法友們啊.阿難長老靠着自身的博識、賢才與善巧的方便力.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搜出了國王的寶珠了。
』佛來到那裡.問道.『比丘們.現在你們會集於此作何談論。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道.『比丘們啊阿難取回已入他人之手的物品.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賢人們也曾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把落入畜生之手的物品取回。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精通一切技術.為王之大臣。
一日.王帶領了許多從者到禦苑去.在園林中遨遊後.因想作水中遊戲.跑入苑内的蓮池.并喚宮女們過去。
宮女們卸除了頭上的首飾.用外衣包裹着放在筐裡.叫婢女們看管.自己便跑入蓮池中去了。
那時.一隻栖在苑中的雌猿.正在樹枝間坐着.見王妃卸除了首飾.包在外衣中.然後放在筐裡.便想把王妃的珍珠的首飾戴在自己的頭上.等待婢女目光他移。
婢女目不轉睛地看管着寶珠.東張西望忽而打起盹來了。
猿知婢女不曾留意到.就疾風似地降下來.将大珍珠的首飾戴在自己頭上.又疾風似地跳上樹枝間.因怕别的雌猿看到.便把他藏匿在樹洞中.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看守着。
婢女醒來.發見珍珠已失.驚怖得發抖.不知如何是好就大聲叫喊起來道.『一個男子把王妃的珍珠拿了逃走了。
』守衛者從各處趕到聽取婢女的話.奏聞於王。
王命『捕賊。
』許多人走出禦苑來喊着『捕賊.』到
相傳那時的比丘得了衣服等物.常漫不經心地去受用。
因漫然受用生活的四要物.不加思索.以緻堕生於地獄、畜生的很多。
佛知道這原因.所以用種種方法對比丘衆說法.講述漫然受用物質之禍。
說道.『比丘們啊.獲得比丘生活的四要物之後.不加思索.漫然享用是不行的。
所以.從今以後.非考慮了去受用不可。
』又指示反省的規則.如『比丘們啊.比丘須思索着去受用衣服.衣服是禦寒之具。
』如斯把文句一一定好.又道.『比丘們啊.〔比丘生活的〕四要物.非這樣經過思索而受用不可.不加思索而受用等於服毒。
從前曾有人毫不經心.不知過錯而服毒.等到結果顯現.遂受大苦。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一個大富翁的家裡.成年後為大賭徒。
時另有一個邪曲的大賭徒.他與菩薩争勝負.自己勝時不破壞賭場的秩序.覺得自己要負時.就将骰子投入口中.說『骰子沒有了。
』把賭場秩序破壞而去。
菩薩知道了這情形.說道.『好.那麽我也有辦法。
』於是取了骰子回到自己家中.在骰子上塗了毒.乾後再塗。
幾次弄乾了.拿到他的地方.說道.『喂.來賭勝負吧。
』他說聲『好。
』擺了賭場.與菩薩争勝負.因見自己要負了.便取了一粒骰子.投到嘴裡去。
菩薩見他這樣做.便道.『你把他咽下.才會明白這是甚麽東西吧。
』為了責備他.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你咽下了塗有劇毒的骰子. 不曾自知。
咽吧.咽吧.你這萬惡的賭徒. 到後來你将受苦。
菩薩正這樣唱着的時候.那個賭徒因毒發已氣力漸弱.眼睛發眩.仆身倒地。
菩薩覺得『現在非救他的性命不可了。
』遂給以采自藥草的吐劑.叫他把毒吐出。
又給他吃醍醐、蜜、糖等物.使他複原。
然後訓誡他道.『以後不可再幹這樣的事。
』自己則施行施舍等善業.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又道.『比丘們啊.不加思索而享用資具.正與不思索而服毒相同。
』然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聰明的賭徒就是我。
』 九二 大精本生因緣 (〔菩薩=大臣〕)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長老阿難說的。
某時.拘薩羅國王的宮女心裡這樣想道.『佛的出世是難得的。
生而為人與六根〔身心〕完具.也極難得。
我們雖生逢這個難得的好時機.卻不能如願前往精舍聞法、作供養、行布施.我們過着籠中之鳥般的生活。
禀告國王.請他招待一位可以為我們說法的比丘.我們就從他那裡傾聽法門吧。
我們從他那裡學習一切我們所能學習之事.并且施行布施等等善事吧。
這樣.我們便不緻辜負這個好時機了吧。
』於是她們一齊去見國王.将這個意思告知.王答應說『好。
』 一日.王想去遊禦苑.喚司苑者來.命他掃除禦苑。
司苑者正在掃除的時候.見佛在一株樹下坐着.遂去禀告國王道.『大王.我已把禦苑掃除乾淨了.佛正坐在苑中樹下呢。
』國王道.『那麽我們到佛那裡去拜聽法門吧。
』於是就乘了嚴飾之車.入苑來參詣佛。
時有一個不還果的信士.名叫傘掌的.正坐在那裡聽佛說法。
王見了有些懷疑.暫時站着.既而這樣忖道.『他若是惡人.不會坐在佛的旁邊聽法的。
大概不是惡人吧。
』便走近佛去.禮拜後坐在一旁。
信士為了尊敬佛之故.見了王既不迎拜.亦不行敬禮.因此王對他感覺不快。
佛知王不快.便稱贊信士的德行道.『大王啊.這位信士.博學而通曉聖典.已舍離諸欲。
』國王覺得『佛既如斯稱賞他的德行.他當非下賤之徒。
』便道.『信士啊.你要甚麽東西.請告訴我就是。
』信士應了聲『是。
』王在佛的地方聽了法門.作右繞之禮而去。
一日.王見這位信士吃完朝餐後.拿了傘正欲向祇園精舍去.便喚他近來道.『信士.聽說你很博學.我的宮女們想聽習法門.可否請你誦法門給她們聽呢。
』信士道.『大王.在家之人在大王的内殿中說誦法門.是不适宜的。
倘是尊者.那就相宜了。
』王覺得『這人所說的話有理。
』送他出門以後.就喚了宮女們來.問道.『宮女們.我到佛那裡去請一個比丘來.為大家說法門、誦法門吧。
但在八十個大弟子中去請誰來呢。
』她們大家經過商議以後.說是去請法之寶庫的阿難長老。
王來到佛那裡.禮拜後.坐在一旁.說道.『尊者啊.我宮中的宮女們說要從阿難長老聽習法門.請叫長老到我宮中去說誦法門。
』佛答應說『好。
』随即傳命令給長老。
從此王的宮女們.便從長老聽習法門了。
後來有一日.國王冠上的寶珠失落了。
王聽到寶珠失去.便命令大臣們道.『将宮中所雇的人一一捉起來搜查.叫他們把寶珠拿來。
』大臣們從宮女起.搜查王冠上的珠子.但搜查不出.許許多多的人都受了嫌疑。
是日.阿難長老到王宮裡來。
平時宮女們見了長老總是非常高興聽習法門的.這日大家都悶悶不樂。
因此長老問道.『諸位.為甚麽今日這樣呢。
』宮女們答道.『尊師啊.大臣們說是要搜查王冠上的寶珠。
自宮女們起.凡是宮中所雇的人都被疑到.說不定誰會遭甚樣的禍呢.因此我們悶悶不樂。
』長老安慰她們『不要耽憂。
』随即去見國王.在特設的座上坐下.對王說道.『大王.聽說大王的寶珠不見了。
』王道.『尊師.是的。
』阿難道.『不能使盜取者繳出來嗎。
』王道.『把宮中所有的人如數拏住了審問過.但不能使他們繳出來。
』阿難道.『我有一個法子.可以使大家不受嫌疑.而使盜取者把寶珠繳還。
』王道.『甚麽方法呢。
』阿難道.『大王.分草把。
』王道.『尊師.甚麽草把呢。
』阿難道.『大王.請按照嫌疑者的人數造具草把.每人給以一個草把與一塊泥土.令他們「清早把他拿來放在如此這般的地方。
」盜寶珠者便會将寶珠裡在裡面繳來吧。
如果第一日就繳來.那就行了。
若是不繳來呢.第二日、第三日仍照這樣做去。
如是.可使大家不受嫌疑.而将寶珠取回吧。
』長老說畢自去。
國王依照長老的話.備了三日草把.但寶珠卻沒有回來。
到第三日長老來了.問道.『大王.寶珠回來了嗎。
』王道.『不.尊師.還沒有。
』阿難道.『那麽.大王啊.請在寬大的庭中低窪處擺一隻大缸.滿貯以水.四方張幕遮蔽起來.命「所有宮中所雇的人與宮女們.都着了外衣.各自走進幕内.洗了手然後出來。
」』長老說了這個方法自去。
國王依計而行.那盜取寶珠者自己想道.『聽說那被稱為法之寶庫的阿難師.承擔了此事.寶珠不出現是不罷休的。
我還是把他放在大家所意想不到的地方吧。
』於是暗自帶了寶珠.跑入幕内.丢在缸中而去。
在大家從幕内出來之後.把缸中之水倒掉.寶珠就被發見了。
國王非常歡喜.說道.『靠了長老的幫助.我不使大家受嫌疑.而得将寶珠取回。
』那些宮中所雇的人們.說是『靠了長老的威德.我們能脫離大苦惱。
』也十分高興。
於是『靠了長老的威德.國王冠上的寶珠回來了。
』這話就傳遍於全城的人民與比丘衆之間。
比丘衆集合法堂贊頌長老的功德道.『法友們啊.阿難長老靠着自身的博識、賢才與善巧的方便力.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搜出了國王的寶珠了。
』佛來到那裡.問道.『比丘們.現在你們會集於此作何談論。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道.『比丘們啊阿難取回已入他人之手的物品.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賢人們也曾使大家不受嫌疑.用方便把落入畜生之手的物品取回。
』接着就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精通一切技術.為王之大臣。
一日.王帶領了許多從者到禦苑去.在園林中遨遊後.因想作水中遊戲.跑入苑内的蓮池.并喚宮女們過去。
宮女們卸除了頭上的首飾.用外衣包裹着放在筐裡.叫婢女們看管.自己便跑入蓮池中去了。
那時.一隻栖在苑中的雌猿.正在樹枝間坐着.見王妃卸除了首飾.包在外衣中.然後放在筐裡.便想把王妃的珍珠的首飾戴在自己的頭上.等待婢女目光他移。
婢女目不轉睛地看管着寶珠.東張西望忽而打起盹來了。
猿知婢女不曾留意到.就疾風似地降下來.将大珍珠的首飾戴在自己頭上.又疾風似地跳上樹枝間.因怕别的雌猿看到.便把他藏匿在樹洞中.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看守着。
婢女醒來.發見珍珠已失.驚怖得發抖.不知如何是好就大聲叫喊起來道.『一個男子把王妃的珍珠拿了逃走了。
』守衛者從各處趕到聽取婢女的話.奏聞於王。
王命『捕賊。
』許多人走出禦苑來喊着『捕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