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飲酒品
關燈
小
中
大
你遠避了瑠璃與銀. 又遠避了摩尼。
而固執於石. 終生不能脫離。
菩薩唱畢此偈.便到天上界的住處去了。
彌多文達迦舉起了鐵輪受大苦惱.他的罪消了以後.随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彌多文達迦是這個不從順的比丘.天王則就是我。
』 八三 不幸者本生因緣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給孤獨長者的一個朋友說的。
這人與給孤獨長者是幼年朋友.曾從同一的教師修習學藝.他的名字叫不幸者。
他後來陷入不幸.不能維持生活.遂到長者的地方來。
長者安慰他.與以薪給.叫他整頓家事.他遂做了長者的幫手.處理一切事務。
當他來到長者旁邊時.人們對他說『坐呀.不幸者.』『立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等等的惡語。
一日.長者的知友熟人們到長者處來.告訴長者道.『大長者啊.别把那人留在身邊了.要是聽到了「立呀.不幸者.坐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的聲音.就是夜叉也會遁走的。
他與你身分不同.他是貧窮不幸的人.於你有甚麽用呢。
』給孤獨長者答道.『名字不過是名目而已.賢人決不以名字定人價值。
不可隻聞聲音而判斷吉兇。
我不能徒為了名字之故.遺棄兒時的竹馬之交。
』長者這樣地駁斥了知友熟人們的話。
有一日.他要到自己的莊園去了.便将家事托付了不幸者。
盜賊們說.『長者下鄉去了.到他家去搶吧。
』於是手裡拿了各種武器.乘着黑夜.前來把長者家圍住。
卻說.那個不幸者防有盜來.坐着未睡。
及知道确有盜賊來了.就呼喚家人道.『你去吹螺貝.你去擊大鼓。
』如是獨自在家中奔走大聲呼喚.像在糾集人衆的樣子。
盜賊們心想.『家中無人的話是誤傳.大長者仍在家裡哩.』便當場棄了石、槌等物逃走了。
次日.衆人見了那些遺棄在四處的石、槌等物.吓得發抖.互相談論道.『昨夜倘沒有這樣聰明的管家人.盜賊将任意進來.把家中搶劫一空了吧。
靠了這位聰明的友人之助.長者之家才安然無恙啦。
』大家這樣稱贊他.待長者從村莊回來.就把經過報告給長者聽。
長者告訴他們道.『你們曾叫我辭退這位管家事的朋友。
如果那時我聽了你們的話.将他辭去.那麽今日我的家裡将一物不剩了吧。
名字并非價值的标準.有才能的心才是标準呀。
』於是給他以更多的薪給。
長者覺得『現在我有「故事的供養品」了.』便到佛的地方來參詣.将此事從頭細述一遍。
佛道『居士啊.那不幸的朋友.為了自己而作家事的監督.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是如此。
』接着就因了長者的請求.講出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聲譽極隆的長者。
在他朋友之中.有個名叫『不幸者』的.其經過全如前面所述。
菩薩從莊園回來.聽了經過情形.便道.『假使我聽從了你們的話.将這樣的朋友遺棄.那麽今天我家裡将一物不剩了吧。
』說畢.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同行七步者是朋友. 同行十二步者是知友。
同居一月或半月者是親族. 同居一月以上者就等於自己。
我怎能因自己的利益. 遺棄舊交的不幸之友。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不幸者是阿難.波羅奈長者則就是我。
』 八四 利益門本生因緣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敏於洞察利益的少年說的。
舍衛城有一個富有的長者.那長者有個聰慧的兒子.雖還隻有七歲.卻善於洞察利益。
一日.他走到父親面前.向父親提出了關於利益之門的質問。
父親回答不出.心中忖道.『這是極微妙的問題.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之中.上自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除一切知者的佛以外.無人能解答這個問題。
』於是他陪了兒子.叫他拿了許多花環、香與塗香之類到隻園來.呈獻於佛.向佛禮拜.然後退而坐在一隅.對佛說道.『世尊啊.此子天性穎悟.極善於洞察利益.曾就利益之門向我提出質問。
我不知道.所以到世尊這裡來的。
世尊啊.請為解答這個問題。
』佛道.『信士啊.我在前生也曾為此子解答過問題。
那時他原已懂得。
隻因他已轉生了好幾回.所以記不起來了。
』說着就答應了長者的請求.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很有錢的長者。
他有一個年方七齡的兒子.生來穎悟.敏於洞察利益。
一日.他走到父親那裡.問道.『父親.甚麽是利益之門呢。
』他父親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解答這個問題。
最上第一之利是無病、 德、賢者所是認者、學問、 依法而行及舍離執着. 這六者是利之最良的門。
菩薩這樣為此子解答了關於利益之門的質問。
後來他就堅持這六法.永不舍離。
菩薩自己行了施舍與其他善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将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孩子即今日之孩子.大長者則就是我。
』 八五 有毒果本生因緣 (〔菩薩=隊商主〕)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厭棄出家的比丘說的。
相傳.有一良家子弟.以純正的歸依之心入了佛道。
有一日.他在舍衛城托鉢行走.注目於一個裝飾華麗的婦人.因此起了厭棄出家之念。
他的阿闍棃與和尚.陪他到佛的地方來。
佛問道.『比丘啊.聽說你厭棄出家了.真的嗎。
』及聽到了『真的』的回答.
而固執於石. 終生不能脫離。
菩薩唱畢此偈.便到天上界的住處去了。
彌多文達迦舉起了鐵輪受大苦惱.他的罪消了以後.随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彌多文達迦是這個不從順的比丘.天王則就是我。
』 八三 不幸者本生因緣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給孤獨長者的一個朋友說的。
這人與給孤獨長者是幼年朋友.曾從同一的教師修習學藝.他的名字叫不幸者。
他後來陷入不幸.不能維持生活.遂到長者的地方來。
長者安慰他.與以薪給.叫他整頓家事.他遂做了長者的幫手.處理一切事務。
當他來到長者旁邊時.人們對他說『坐呀.不幸者.』『立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等等的惡語。
一日.長者的知友熟人們到長者處來.告訴長者道.『大長者啊.别把那人留在身邊了.要是聽到了「立呀.不幸者.坐呀.不幸者.食呀.不幸者」的聲音.就是夜叉也會遁走的。
他與你身分不同.他是貧窮不幸的人.於你有甚麽用呢。
』給孤獨長者答道.『名字不過是名目而已.賢人決不以名字定人價值。
不可隻聞聲音而判斷吉兇。
我不能徒為了名字之故.遺棄兒時的竹馬之交。
』長者這樣地駁斥了知友熟人們的話。
有一日.他要到自己的莊園去了.便将家事托付了不幸者。
盜賊們說.『長者下鄉去了.到他家去搶吧。
』於是手裡拿了各種武器.乘着黑夜.前來把長者家圍住。
卻說.那個不幸者防有盜來.坐着未睡。
及知道确有盜賊來了.就呼喚家人道.『你去吹螺貝.你去擊大鼓。
』如是獨自在家中奔走大聲呼喚.像在糾集人衆的樣子。
盜賊們心想.『家中無人的話是誤傳.大長者仍在家裡哩.』便當場棄了石、槌等物逃走了。
次日.衆人見了那些遺棄在四處的石、槌等物.吓得發抖.互相談論道.『昨夜倘沒有這樣聰明的管家人.盜賊将任意進來.把家中搶劫一空了吧。
靠了這位聰明的友人之助.長者之家才安然無恙啦。
』大家這樣稱贊他.待長者從村莊回來.就把經過報告給長者聽。
長者告訴他們道.『你們曾叫我辭退這位管家事的朋友。
如果那時我聽了你們的話.将他辭去.那麽今日我的家裡将一物不剩了吧。
名字并非價值的标準.有才能的心才是标準呀。
』於是給他以更多的薪給。
長者覺得『現在我有「故事的供養品」了.』便到佛的地方來參詣.将此事從頭細述一遍。
佛道『居士啊.那不幸的朋友.為了自己而作家事的監督.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是如此。
』接着就因了長者的請求.講出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聲譽極隆的長者。
在他朋友之中.有個名叫『不幸者』的.其經過全如前面所述。
菩薩從莊園回來.聽了經過情形.便道.『假使我聽從了你們的話.将這樣的朋友遺棄.那麽今天我家裡将一物不剩了吧。
』說畢.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同行七步者是朋友. 同行十二步者是知友。
同居一月或半月者是親族. 同居一月以上者就等於自己。
我怎能因自己的利益. 遺棄舊交的不幸之友。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不幸者是阿難.波羅奈長者則就是我。
』 八四 利益門本生因緣 (〔菩薩=長者〕)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敏於洞察利益的少年說的。
舍衛城有一個富有的長者.那長者有個聰慧的兒子.雖還隻有七歲.卻善於洞察利益。
一日.他走到父親面前.向父親提出了關於利益之門的質問。
父親回答不出.心中忖道.『這是極微妙的問題.在這個廣大的世界之中.上自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除一切知者的佛以外.無人能解答這個問題。
』於是他陪了兒子.叫他拿了許多花環、香與塗香之類到隻園來.呈獻於佛.向佛禮拜.然後退而坐在一隅.對佛說道.『世尊啊.此子天性穎悟.極善於洞察利益.曾就利益之門向我提出質問。
我不知道.所以到世尊這裡來的。
世尊啊.請為解答這個問題。
』佛道.『信士啊.我在前生也曾為此子解答過問題。
那時他原已懂得。
隻因他已轉生了好幾回.所以記不起來了。
』說着就答應了長者的請求.講起過去之事來。
主分 從前.當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是一位很有錢的長者。
他有一個年方七齡的兒子.生來穎悟.敏於洞察利益。
一日.他走到父親那裡.問道.『父親.甚麽是利益之門呢。
』他父親就唱出下面的偈語.來解答這個問題。
最上第一之利是無病、 德、賢者所是認者、學問、 依法而行及舍離執着. 這六者是利之最良的門。
菩薩這樣為此子解答了關於利益之門的質問。
後來他就堅持這六法.永不舍離。
菩薩自己行了施舍與其他善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将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孩子即今日之孩子.大長者則就是我。
』 八五 有毒果本生因緣 (〔菩薩=隊商主〕)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厭棄出家的比丘說的。
相傳.有一良家子弟.以純正的歸依之心入了佛道。
有一日.他在舍衛城托鉢行走.注目於一個裝飾華麗的婦人.因此起了厭棄出家之念。
他的阿闍棃與和尚.陪他到佛的地方來。
佛問道.『比丘啊.聽說你厭棄出家了.真的嗎。
』及聽到了『真的』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