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婆那樹品

關燈
七一 婆那樹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長者出身的帝沙大德說的。

    某日.有互相友善的舍衛城居民善男子三十人.攜帶香華被服.率領大批随從到祇園精舍來.想『聽佛的說法.』坐在赤鐵樹與沙羅樹的林垣中。

    傍晚時候.佛自佳香薰過的香室中出來到法堂上.昇登莊嚴佛座。

    他們便率領随從步上法堂.以香華供奉佛前.向佛的如印有輪輻而開放着的吉祥蓮華一般的雙足頂禮.退坐一旁.恭聽說法。

    是時他們發願『聽懂佛的說法.我們就出家吧。

    』於是當如來要離開法堂的時候.便上前向如來頂禮請求許他們出家。

    佛允許了。

    他們便從阿闍棃與和尚受具足戒.五年之中.住在阿闍棃與和尚處.熟習兩種本典要目.深知應為與不應為之事.心悅三明而獲得之.縫衣染色.思『行沙門之法.』向阿闍棃與和尚告辭.到佛前敬禮畢退坐一隅.懇求道.『世尊啊.我們覺得有〔存在〕是可憂、畏怖、生、老、病、死.意欲正确解脫此種流轉輪回之境界.請為我們說行處〔業處〕的法。

    』佛從三十八行處中.揀擇了利益最多的行處.說給他們聽。

    他們既從佛獲得行處.向佛行了偏袒右肩的敬禮.回到庵室谒見阿闍棃與和尚.取了衣鉢.出去『行沙門法』了。

     其時.他們中間有一個比丘.名叫長者出身帝沙大德.疏嬾無志.貪欲深重。

    他想.『我不能住在閑寂之處.又不能坐禅.也不能作托鉢生活。

    我去了有何用處.還是回去吧。

    』便放棄精進努力.雖跟比丘衆走了一陣.不久就回轉了。

    那比丘衆遊方在拘薩羅人之間.走到一個荒村.在附近幽靜處安居下來.整整三個月間.苦練修行.極觀察的奧義.在大地叫喊聲中.得阿羅漢果。

    安居完畢以後.又舉行自恣儀式.離開此處.欲『将修行所得的功德.向佛禀告』一路行來.到達祇園精舍。

    先見了阿闍棃與和尚.然後到佛前谒見如來.頂禮就座。

    佛向他們打了招呼。

    他們應對以後.便将自己修行所得的功德.告知如來.佛深為嘉許。

    長者出身帝沙大德見他們表白功德.也發念談談沙門之法。

    比丘衆向佛告辭道.『世尊啊.我們想找幽靜處去住。

    』佛道.『好。

    』比丘衆便向佛作禮.退回庵室去。

     那長者出身帝沙大德.夜間努力做功課.忽然修起沙門法來.中夜時分.站在牀邊打瞌睡.忽然跌倒地上.折了腿骨.疼痛難熬。

    比丘衆因看護他之故.不能起程。

    佛前奉侍的時刻一到.衆比丘又到佛前去奉侍佛。

    佛向他們問道.『比丘們啊.昨日你們向我告辭.不是說「明日起程」的嗎。

    』比丘衆答道.『世尊啊.今日本來要起程的.隻因法友長者出身帝沙大德.夜間忽然修起沙門法來.瞌睡失足.跌折腿骨.因此我們不能起行了。

    』佛道.『比丘們啊.平時不精進努力.在不适當的時分.忽然用起功來.因此耽誤你們的行期.如是之事.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那比丘也曾耽誤過你們的行期。

    』接着複應比丘衆之請.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在健馱羅國得叉屍羅地方.菩薩是一位着名的阿闍棃.對五百名婆羅門青年教授學藝。

    一日.弟子們到林中去采取木柴。

    其中有一個疏嬾的青年.看見一株大婆那樹.以為是枯木。

    心裡想.『先睡一覺.然後上樹去折些枯枝拿回去就是了.』便将上衣鋪在地上.呼呼入睡了。

    别的青年婆羅門将柴束好要回去的時候.用腳踢那青年的背.将他喚醒.便自己回去了。

    那嬾青年爬起身來.擦擦眼睛.神志還未清醒.便爬上樹去.将樹枝拉近身來.要想加以折斷.不料直立的梢頭.彈傷了他的眼睛.他一手掩住眼睛.一手折斷未枯的枝條.跳下樹來.将枝條束好.匆匆帶了回去.放在重疊着的柴堆上。

    恰巧這日某村有一富家.因準備『明日舉行婆羅門會』招待師父。

    師父吩咐弟子們道.『明日要到某村去.你們吃了東西動身.早晨早些煑好乳粥.将你們自己的與我的都端出來。

    』於是他們很早地喚醒婢女.叫她煑粥.告訴她『快點給我們煑粥。

    』婢女拿柴去時.拿了擱在上邊的青柴.吹了好一會.老是吹不旺.太陽卻已昇起來了。

    弟子們看看天色已經不早.不能動身了.走到師父跟前。

    師父問道.『為甚麽還不動身呢。

    』弟子道.『師父.我們不去了。

    』師父道.『為甚麽。

    』弟子道.『有一位嬾青年.同我們一起去采柴.在婆那樹下睡了一覺.後來匆忙爬樹.傷了眼睛.将青柴采來.放在我們采來的柴上面。

    煑粥的婢女.以為是乾柴拿來發火.直到太陽出來.還是發不旺.所以耽誤了我們的出發。

    』師父聽了那青年的行為.說道.『因一個愚人的行為.發生了這樣的阻礙.』便唱出下面的偈語。

     将當前應做之事.  留待以後去.做者. 猶如那采婆那樹的.  把痛苦留與後來。

     菩薩這樣地向諸弟子講了原因.行布施等善行.死後依照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此等人之成為你們的阻礙.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已如此。

    』佛作此法話後又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傷目的青年.是這個折斷腿骨的比丘.其他青年是今日的佛弟子.婆羅門的師父則就是我。

    』 七二 有德象王本生因緣 (〔菩薩=象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就提婆達多說的。

    比丘衆集合法堂互相談論道.『法友啊.提婆達多是忘恩之徒不知如來的威德。

    』佛走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集合此處.談論何事。

    』他們答道.『是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提婆達多之忘恩.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也是一個忘恩之徒.從不知道我的威德.』接着便應他們的請求.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投生在雪山地方一隻母象的胎中。

    他從象胎出生.全身潔白.猶如銀子.目似寶石.發五色光.口深紅如赤絨氈.鼻如銀環作黃金斑.四足光亮如加髹漆.如是為十波羅蜜所嚴飾.狀貌無比。

    及至知識成熟.山中羣猴都聚會一起.給他服役.追随着他。

    如是.他在八萬猴羣圍繞之中.居於雪山.後來見到羣居生活中有罪惡.便離開羣衆.獨自移居於森林中。

    因為他有德的緣故.被稱為有德象王。

     有一次.有一住居波羅奈的林中人.到雪山上尋求生活之資.走錯方向.迷失道路.心裡畏死.張着兩手悲哀旁徨。

    菩薩聽見他高聲歎息.發生慈悲心.想『将此人從苦難中搭救出來.』便走近他去。

    他見象來.驚慌逃避。

    菩薩見他逃跑.馬上站住。

    那人見菩薩站住.自己也站住.及見菩薩走近來.就又逃了。

    後來象又站住.他也又站住。

    這時他心裡想道.『那象見我逃時便停下來.見我停了又走過來.大概沒有害我的意思.或者是要救我出苦吧。

    』便鼓起勇氣站住不動。

    菩薩走過來問道.『你為何一邊走路一邊歎氣呢。

    』林中人答道.『主啊.因為我走錯方向.迷失道路.怕喪失生命。

    』 於是.菩薩便帶他到自己住處.住了幾日.給他飽吃各種果子。

    說道.『不要害怕.我帶你到上人間之路吧。

    』便叫他坐在自己的背上.向人間之路走去。

    不料這個心懷欺友之念的漢子.想道.『要是有人問我.我一定要告訴他.』坐在菩薩的背上.把樹林或山作為目标而前進。

    一會兒.菩薩帶他走出森林.到了通波羅奈城的大路.說道.『好.你走這條路吧。

    不管有沒有人問你.你可千萬别将我的住處告訴人家.』安慰了他一番.回到自己的住處去了。

     那人到了波羅奈.走過開設象牙商店的街上.見象牙工人正在用象牙雕刻器物.便問道.『如果有活象的牙齒.值錢嗎。

    』工人答道.『甚麽話。

    活象的牙齒.比死象的貴得多呢。

    』那人便想.『我去弄活象牙來吧。

    』就帶了糧食與利鋸.走到菩薩的住處來。

     菩薩見了他.問道.『有甚麽事嗎。

    』那人道.『主啊.我為貧窮所累.實在活不下去了。

    想問你讨一點牙齒的斷片.你如肯給我.我拿去賣了.便可靠這點錢過活.所以特地跑來的。

    』菩薩道.『好吧.我就給你牙齒.你帶了鋸牙的家夥來嗎。

    』那人道.『我把鋸帶來了。

    』菩薩道.『那你就鋸了帶去吧。

    』菩薩屈了腿.牛也似地卧在地上。

    那人鋸了兩邊的牙尖。

    菩薩用鼻子卷起那兩塊牙片說道.『我将這牙齒給你.并非因我不愛他.這牙齒具有一切智的資格.能解一切法。

    他對我是比千種功德、十萬種功德更為可貴。

    我送你這牙齒.是為了獲得一切智。

    』便将得一切智種子的一對牙片.送給他了。

     他拿回去賣掉.将錢化光.又到菩薩處來了。

    說道.『主啊.我賣掉你的牙齒.所得的錢都還債了.請你将剩下的牙齒再給我吧。

    』菩薩應允道.『好的.』又同上次一般伏倒身體.将剩下的殘牙給他了。

    他賣掉了又跑來道.『我不能生活了.将牙根也給了我吧。

    』菩薩說『好的』又同以前一般坐倒.這惡人從大薩埵〔菩薩〕的銀環一般的鼻子.爬上那像開羅沙峯的頭頂.用腳跟踏住兩邊的牙根.将牙肉扳開.用鋸子鋸取牙根而去。

     這惡人的影子一離開.四那由陀二十萬由旬厚度的大地.雖然負得起須彌山與猶剛達拉山等巨大的重量.受得起臭穢的糞尿.卻似乎容不得那惡德的肉塊〔林中人.〕忽然迸裂開來.從阿鼻地獄立刻射出火焰.像一條毯子一般将此欺友之人包圍纏繞住了。

    當此惡人這樣地沈淪於地獄時.住居林中的樹神說道.『這忘恩欺友的人即使将轉輪聖王的全部領土都送了給他.也永不會滿足的.』就叫林木出聲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

     忘恩之徒. 常遇地崩。

     縱使與以全國的土地.  亦不能使他喜足。

     如是.天神叫森林說法。

    菩薩活到世壽終盡.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提婆達多之忘恩.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然。

    』佛作此法話後.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欺友者是提婆達多.樹神是舍利弗.有德象王則就是我。

    』 七三 真實語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就提婆達多徘徊着圖謀殺佛之事說的。

    某時.比丘衆會集法堂.談論道.『法友啊.提婆達多不知佛之威德.想加以殺害而徘徊着哩。

    』佛走來問道.『比丘們啊.此刻會集於此.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提婆達多想伺機殺我.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他也有過如此企圖。

    』於是就講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有惡逆王子者.暴戾惡逆.如被擊之蛇.與人交談.必至罵詈毆打而後已。

    因此宮庭内外的人都嫌憎他.畏懼他.視同入眼的塵埃.噬人的毒蛇。

    一日.他想遊水去.率領許多從者走到河岸。

    在那一刹那.黑雲蔽空.四方晦暗。

    他命令侍者們道.『帶我到河之中流去洗澡.然後陪我回去。

    』侍者們陪王子到了那裡.心想.『不管國王如何處治我們.我們還是把這惡人殺死了吧。

    』於是說道.『請下去吧.惡徒啊.』将他沈入水中.自己則從水中起來.回到了岸上。

    人問.『王子在何處。

    』他們回答道.『我們并沒有看見王子。

    他見雲起就潛入水中.比我們先回來了吧。

    』大臣們到王那裡去.王問.『我王子今在何處。

    』大臣們答道.『陛下啊.我們不知道。

    我們以為他見烏雲四起.已經先回來.故我們也就回來了。

    』王叫人開了城門.自己來到河岸.命人尋覓。

    可是各處尋徧.終於沒有見到王子的蹤影。

    話說.王子於雲起天黑、傾盆大雨之時.被沖至河之中流.找到一根木頭.就坐在那上面随流漂去.他因畏死而恸哭着。

    卻說.波羅奈有一位長者.死前曾在河岸埋有四億金的錢财.由於對那注錢财的愛着心.投生為岸上的蛇。

    另有一人也於死前在那裡埋了三億金.由於對於那注錢财的貪欲心.投生為岸邊的鼠。

    因為水向他們的住處浸入.他們乃從水所浸入之道出去.橫斷了水流前進.漂到了王子所坐的木頭旁.便一在此端.一在彼端.停在木頭上。

    這河岸上有一株棉樹.樹上有小鹦鹉栖息着。

    樹因根被水沖擊.倒在水面上。

    小鹦鹉在大雨中不能飛翔.也去停在那木頭的一端之側。

    於是四者便一同漂流而去。

     那時.菩薩生在迦屍國西北某婆羅門家裡.長大後出家修仙.在河灣上結了草庵住着。

    菩薩在夜半遊步時.聽到那王子的痛哭聲.心想.『如我這樣有慈悲心的仙人.不該坐視他人淹死.把他拉上岸來.救救他的命吧。

    』於是安慰那王子道.『不要害怕.不要害怕。

    』他就分開水流前進.把那木頭的一端拖住了向上拉。

    因為他力大如象.而又用力甚猛.所以一口氣就拉到河岸.攙起王子.叫他立在岸上。

    菩薩又見到蛇等.也把他們拉起.帶回庵室.生起火來。

    菩薩覺得蛇等受難較重.所以先使蛇等取暖.然後輪及王子.使他們一一都恢複了體力。

    給與食物時.也先給蛇等以各種果實.而後給與王子。

    王子以為『這個脾氣古怪的仙人.不敬我王子.卻對畜生們表示敬意.』遂對菩薩起了憎惡之念。

     數日後.大家的體力都已恢複。

    河水退時.蛇向仙人緻敬禮道.『尊師啊.靠了尊師的救助.我得保全生命。

    我非貧乏者.在彼處埋有四億金。

    如於尊師有用.我可把那注錢全部奉獻。

    倘若到了那裡.請喚一聲「蛇啊」就是。

    』說畢走了。

    鼠也同樣地招待仙人.說道.『請立在某處喚一聲「鼠啊」好了。

    』說畢即去。

    鹦鹉也向仙人行了敬禮.說道.『尊師啊.我雖無金.但有豐富的粟。

    如於尊師有用的話.則那邊就是我的住處.請到那兒來.喚一聲「鹦鹉」我可告訴親族們.叫他們将粟滿載在許多車上送來。

    』他說了這話也走了。

    最後的一個就是王子了。

    他當然不把恩将仇報的意思吐露.心裡雖有『他如到我的地方來.我就把他殺掉』的意思.口上卻說.『尊師啊.請於我即王位時來.我當供給四種資糧.』說後去了。

    他歸去以後.不久就即了王位。

     菩薩打算『試他們一下。

    』先到蛇那裡去.站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