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婦女品
關燈
小
中
大
處去了。
衰老的雙親.不是應受兒子的供養嗎。
』又叫自己兒女道.『到這裡來與你們兄長相見.』叫他們向佛作招呼。
於是父母大喜.喜舍了許多施物。
佛餐食畢.為兩人演說老經。
說畢此經.兩人得不還果。
於是佛從座中起立.回安闍那林去了。
比丘衆坐在法堂上互相談論道.『法友啊.此婆羅門明明知道「如來的父是淨飯王.母是摩诃摩耶妃.」卻同他的妻皆呼如來為「兒.」而且佛也自認了.這究竟是何道理呢。
』佛聽見了比丘衆的話.說道.『他們兩人是稱自己的兒子為「兒」的。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佛說道.『比丘們啊.此婆羅門在過去五百生之間.接連是我的父親.五百生之間.是我的叔父.又五百生之間.是我的祖父。
那婆羅門女也在五百生之間接連是我的母親.五百生之間是我的叔母.又五百生之間是我的祖母。
如是.我一千五百生之間.曾蒙這婆羅門親手撫養.一千五百生之間.曾蒙這婆羅門女親手養育哩。
』等正覺者講畢三千生的故事.就唱出下面的偈語。
念其人而心悅. 雖未經見而生愛。
若有這樣的人. 你當信他。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婆羅門夫婦是今日的婆羅門夫婦.兒子則就是我。
』 六九 吐毒本生因緣 (〔菩薩=醫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法将舍利弗說的。
相傳.長老在進食〔嚼食〕的時候.衆人為僧團送許多食物到精舍裡來。
全團比丘吃過之後.還剩下很多.衆人道.『長老啊.放着留給進村托鉢的人吃吧。
』恰巧與長老同住精舍的一位青年僧進村去未回.便替他留下食物。
但青年僧并未回來.衆人說.『快到正午了.』於是就将留下的食物請長老吃。
長老剛剛吃完.青年僧便回來了。
於是長老告訴青年僧道.『法友啊.大家給你留下的一分.被我吃掉了。
』因為青年僧有『長老啊.美味的東西.人人皆适口的呢』的話.大長老聽了心中煩亂.便下決心.『從此以後.不進嚼食。
』據說.舍利弗後來果然不進嚼食。
全僧團知道舍利弗不進嚼食了.大家坐在法堂上談論此事。
那時佛問.『比丘們啊.你們聚集此處.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舍利弗對於已經舍棄之物.即使喪失生命.也不肯再取的.』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在專治蛇咬的醫師家裡.行醫謀生。
當時有一鄉人被蛇咬了.家人立刻請了這位醫師去。
醫師問道.『還是塗藥治毒呢.還是找那條咬他的蛇來.叫他從傷口吸去毒汁呢。
』他們道.『找蛇來吸去毒汁吧。
』醫師便帶了蛇來.問道.『咬他的是你麽.』蛇答道.『是我。
』醫師便命蛇道.『在你咬過的地方.用你的口将毒汁吸去。
』蛇道.『凡我既已吐出的毒.向不重新吸取.以後我還是不吸取。
』醫師拿木柴燃起一堆火.對蛇命令道.『你如不吸取毒汁.便投身到火中去吧。
』蛇道.『我甯投身火中.決不吸取自己所吐的毒汁.』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語。
我吐出之毒當呪詛. 豈可吸取。
與其為了怕死吸之而苟延生命. 甯願不吸而喪生。
蛇如是唱着.便向火中投去。
於是醫師将蛇攔住。
用藥與呪語治愈了那人的毒。
醫師向蛇授戒.訓誨他道.『以後不可傷人.』就放他走了。
結分 佛道.『比丘們.舍利弗雖抛棄生命.也不采納既已舍棄之物。
』說法話畢.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蛇是舍利弗.醫師則就是我。
』 七〇 賢人本生因緣 (〔菩薩=園丁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位名叫質多羅象舍利弗的長老而說的。
據傳說.他是舍衛城的良家子。
一日.耕作完畢回來.順便走到精舍裡.從一個上座僧人的椀中.分享到了油潤的美味食物。
他心裡想.『我們日夜用手勞動.做了許多工.卻從沒有吃到這樣好的東西。
我還是出家為僧吧。
』於是他出家了.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未得開悟.為煩惱所苦.又還俗了。
但因生計困難.又回來為僧.學習阿毘達磨〔論。
〕如是六次離開精舍.又立刻回來。
到第七次出家時.已通曉七部論典.讀過許多比丘法.增添慧識.得阿羅漢位。
與他為法友的比丘衆便譏笑他道.『法友啊.現在你的心.為何不像以前一般煩惱呢。
』他道.『我以後再不能過在家的生活了。
』 他如是得了阿羅漢位.法堂裡就有這樣的談論.『法友啊.長老質多羅象舍利弗.具有如是到達阿羅漢位的能力.卻曾經六度還俗.在家生活真是有害得很。
』這時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聚集此處.談論何事。
』他們禀告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便說道.『比丘們啊.凡夫的心.易浮難制.每對事物生執着之念.一經執着.便不能驟然抛棄。
制禦如是之心.乃是善事。
一旦心可制禦.便生幸福與悅樂。
心輕浮而難制. 随處思逞欲。
制心誠是善業. 能制心則生悅樂。
古時有一賢人.因執着於一柄鋤頭.不忍棄去.生貪欲心。
六次還俗。
及第七次出家.始得禅定.克服貪念。
這就是此心難制之故。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生在園丁家中.長大以後.名叫『鋤頭賢人。
』他用鋤頭耕作土地.種植青菜、南瓜、蒲盧、胡瓜等物.出賣與人.藉以糊口。
他除了這柄鋤頭.再無其他财産。
一日.他想.『有家毫無用處.還是棄之出家吧。
』将鋤頭藏起.棄家去作出家人了。
但是惦念那柄鋤頭.不能抑制貪欲之念.便因那柄鈍鋤頭.停止了出家生活。
如是二次、三次、以至六次。
藏起了鋤頭出家.又為了鋤頭還俗。
在第七次的時候.他想『我為這柄鈍鋤頭.幾次還了俗.現在将他抛在大江裹出家去吧。
』於是跑到江邊。
他想.『要是看見這鋤頭沈落的地方.一定又會起回來撈他的心念的。
』便抓起鋤柄.使出巨象般大力.在頭上揮了三圈.閉緊眼睛.向江心扔去。
發出獅子吼聲.大叫三遍道.『我得勝了.我得勝了。
』 恰巧.波羅奈王平定邊界叛亂回來.在江水裡洗了頭發.全身盛裝.騎着象經過那裡。
忽然聽到菩薩的叫聲.便說.『這個人大叫「我得勝了.」究竟他戰勝了誰呢。
叫他過來。
』就把他叫了過去。
問道.『喂漢子.現在我是戰勝者.我正得了勝回來.你戰勝了誰呢。
』菩薩道.『大王啊.縱使你得了一千個勝仗.一萬個勝仗.要是戰不勝煩惱.還不能算真正的勝利。
而我卻抑制了心中的貪念.戰勝了煩惱。
』他注視大江.入水遍處定.得大自在力.趺坐空際.向國王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
可被征服的勝利。
不是真勝利。
不能征服的勝利。
方是真勝利。
國王聞此說法.頓離妄見.絕滅煩惱。
遂傾心於出家生活.同時也絕滅了對王權的煩惱。
國王問道.『現在你将到何處去。
』菩薩道.『大王啊.我想入雪山去過出家生活。
』國王道.『那麽.我也出家吧.』便與菩薩一同離開那裡。
軍人、婆羅門、家長、一切庶民.凡是在那裡的人.都跟國王一起去了.走得一個也不剩。
波羅奈的居民互相商談道.『我們的王聽了鋤頭賢人的說法.帶領軍隊同去出家了。
我們留在這裡還做甚麽呢。
』周圍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居民都出家去.那隊伍長到十二由旬。
菩薩率領了這許多人向雪山進行。
這時帝釋天座上頓生溫味。
帝釋天探究之下.知道『鋤頭賢人帶領大批人衆來集體出家了。
』想道.『來了這大批人衆.必須添造房子。
』便告毘首羯磨道.『喂.鋤頭賢人帶領大批人衆.集體出家來了.必須添造房子。
你到雪山地方去.在平正地區.造一處大隐栖所.要三十由旬長.十五由旬寬。
』他應聲道.『是.天王。
』便遵命造屋去了。
此故事僅為簡要的記述.詳情在護象本生因緣〔第五〇九〕中。
内容彼此完全相同。
毘首羯磨造了許多茅舍作隐栖所.把那些作怪聲的野獸、禽鳥、鬼怪驅除.四周開辟了寬度一步的通路.然後回自己居處去。
鋤頭賢人率領徒衆.走進雪山地方.到達帝釋天撥贈的隐栖所.又得到毘首羯磨所造的出家資具。
自己先做了僧人.然後逐一剃度衆徒.分撥茅舍。
放棄了可以與帝釋天界的主權相比的一切的主權。
将三十由旬的隐栖所住得滿滿的。
鋤頭賢人完成了其他遍處的淨業.住於梵位.對徒衆教授修行的要點。
凡得定者.皆至梵天界.凡敬奉此種人者.亦得至梵天界。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如是.心之為物.一旦因煩惱之力而生執着.即難脫去。
欲免發生貪念.實甚困難。
他實能使賢人成為無知。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有人得預流果.有人得一來果.有人得不還果.也有人得阿羅漢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王是阿難.徒衆是佛弟子.鋤頭賢人則就是我。
』
衰老的雙親.不是應受兒子的供養嗎。
』又叫自己兒女道.『到這裡來與你們兄長相見.』叫他們向佛作招呼。
於是父母大喜.喜舍了許多施物。
佛餐食畢.為兩人演說老經。
說畢此經.兩人得不還果。
於是佛從座中起立.回安闍那林去了。
比丘衆坐在法堂上互相談論道.『法友啊.此婆羅門明明知道「如來的父是淨飯王.母是摩诃摩耶妃.」卻同他的妻皆呼如來為「兒.」而且佛也自認了.這究竟是何道理呢。
』佛聽見了比丘衆的話.說道.『他們兩人是稱自己的兒子為「兒」的。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佛說道.『比丘們啊.此婆羅門在過去五百生之間.接連是我的父親.五百生之間.是我的叔父.又五百生之間.是我的祖父。
那婆羅門女也在五百生之間接連是我的母親.五百生之間是我的叔母.又五百生之間是我的祖母。
如是.我一千五百生之間.曾蒙這婆羅門親手撫養.一千五百生之間.曾蒙這婆羅門女親手養育哩。
』等正覺者講畢三千生的故事.就唱出下面的偈語。
念其人而心悅. 雖未經見而生愛。
若有這樣的人. 你當信他。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婆羅門夫婦是今日的婆羅門夫婦.兒子則就是我。
』 六九 吐毒本生因緣 (〔菩薩=醫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法将舍利弗說的。
相傳.長老在進食〔嚼食〕的時候.衆人為僧團送許多食物到精舍裡來。
全團比丘吃過之後.還剩下很多.衆人道.『長老啊.放着留給進村托鉢的人吃吧。
』恰巧與長老同住精舍的一位青年僧進村去未回.便替他留下食物。
但青年僧并未回來.衆人說.『快到正午了.』於是就将留下的食物請長老吃。
長老剛剛吃完.青年僧便回來了。
於是長老告訴青年僧道.『法友啊.大家給你留下的一分.被我吃掉了。
』因為青年僧有『長老啊.美味的東西.人人皆适口的呢』的話.大長老聽了心中煩亂.便下決心.『從此以後.不進嚼食。
』據說.舍利弗後來果然不進嚼食。
全僧團知道舍利弗不進嚼食了.大家坐在法堂上談論此事。
那時佛問.『比丘們啊.你們聚集此處.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舍利弗對於已經舍棄之物.即使喪失生命.也不肯再取的.』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在專治蛇咬的醫師家裡.行醫謀生。
當時有一鄉人被蛇咬了.家人立刻請了這位醫師去。
醫師問道.『還是塗藥治毒呢.還是找那條咬他的蛇來.叫他從傷口吸去毒汁呢。
』他們道.『找蛇來吸去毒汁吧。
』醫師便帶了蛇來.問道.『咬他的是你麽.』蛇答道.『是我。
』醫師便命蛇道.『在你咬過的地方.用你的口将毒汁吸去。
』蛇道.『凡我既已吐出的毒.向不重新吸取.以後我還是不吸取。
』醫師拿木柴燃起一堆火.對蛇命令道.『你如不吸取毒汁.便投身到火中去吧。
』蛇道.『我甯投身火中.決不吸取自己所吐的毒汁.』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語。
我吐出之毒當呪詛. 豈可吸取。
與其為了怕死吸之而苟延生命. 甯願不吸而喪生。
蛇如是唱着.便向火中投去。
於是醫師将蛇攔住。
用藥與呪語治愈了那人的毒。
醫師向蛇授戒.訓誨他道.『以後不可傷人.』就放他走了。
結分 佛道.『比丘們.舍利弗雖抛棄生命.也不采納既已舍棄之物。
』說法話畢.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蛇是舍利弗.醫師則就是我。
』 七〇 賢人本生因緣 (〔菩薩=園丁之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位名叫質多羅象舍利弗的長老而說的。
據傳說.他是舍衛城的良家子。
一日.耕作完畢回來.順便走到精舍裡.從一個上座僧人的椀中.分享到了油潤的美味食物。
他心裡想.『我們日夜用手勞動.做了許多工.卻從沒有吃到這樣好的東西。
我還是出家為僧吧。
』於是他出家了.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未得開悟.為煩惱所苦.又還俗了。
但因生計困難.又回來為僧.學習阿毘達磨〔論。
〕如是六次離開精舍.又立刻回來。
到第七次出家時.已通曉七部論典.讀過許多比丘法.增添慧識.得阿羅漢位。
與他為法友的比丘衆便譏笑他道.『法友啊.現在你的心.為何不像以前一般煩惱呢。
』他道.『我以後再不能過在家的生活了。
』 他如是得了阿羅漢位.法堂裡就有這樣的談論.『法友啊.長老質多羅象舍利弗.具有如是到達阿羅漢位的能力.卻曾經六度還俗.在家生活真是有害得很。
』這時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聚集此處.談論何事。
』他們禀告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便說道.『比丘們啊.凡夫的心.易浮難制.每對事物生執着之念.一經執着.便不能驟然抛棄。
制禦如是之心.乃是善事。
一旦心可制禦.便生幸福與悅樂。
心輕浮而難制. 随處思逞欲。
制心誠是善業. 能制心則生悅樂。
古時有一賢人.因執着於一柄鋤頭.不忍棄去.生貪欲心。
六次還俗。
及第七次出家.始得禅定.克服貪念。
這就是此心難制之故。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生在園丁家中.長大以後.名叫『鋤頭賢人。
』他用鋤頭耕作土地.種植青菜、南瓜、蒲盧、胡瓜等物.出賣與人.藉以糊口。
他除了這柄鋤頭.再無其他财産。
一日.他想.『有家毫無用處.還是棄之出家吧。
』将鋤頭藏起.棄家去作出家人了。
但是惦念那柄鋤頭.不能抑制貪欲之念.便因那柄鈍鋤頭.停止了出家生活。
如是二次、三次、以至六次。
藏起了鋤頭出家.又為了鋤頭還俗。
在第七次的時候.他想『我為這柄鈍鋤頭.幾次還了俗.現在将他抛在大江裹出家去吧。
』於是跑到江邊。
他想.『要是看見這鋤頭沈落的地方.一定又會起回來撈他的心念的。
』便抓起鋤柄.使出巨象般大力.在頭上揮了三圈.閉緊眼睛.向江心扔去。
發出獅子吼聲.大叫三遍道.『我得勝了.我得勝了。
』 恰巧.波羅奈王平定邊界叛亂回來.在江水裡洗了頭發.全身盛裝.騎着象經過那裡。
忽然聽到菩薩的叫聲.便說.『這個人大叫「我得勝了.」究竟他戰勝了誰呢。
叫他過來。
』就把他叫了過去。
問道.『喂漢子.現在我是戰勝者.我正得了勝回來.你戰勝了誰呢。
』菩薩道.『大王啊.縱使你得了一千個勝仗.一萬個勝仗.要是戰不勝煩惱.還不能算真正的勝利。
而我卻抑制了心中的貪念.戰勝了煩惱。
』他注視大江.入水遍處定.得大自在力.趺坐空際.向國王說法.唱出下面的偈語。
可被征服的勝利。
不是真勝利。
不能征服的勝利。
方是真勝利。
國王聞此說法.頓離妄見.絕滅煩惱。
遂傾心於出家生活.同時也絕滅了對王權的煩惱。
國王問道.『現在你将到何處去。
』菩薩道.『大王啊.我想入雪山去過出家生活。
』國王道.『那麽.我也出家吧.』便與菩薩一同離開那裡。
軍人、婆羅門、家長、一切庶民.凡是在那裡的人.都跟國王一起去了.走得一個也不剩。
波羅奈的居民互相商談道.『我們的王聽了鋤頭賢人的說法.帶領軍隊同去出家了。
我們留在這裡還做甚麽呢。
』周圍十二由旬的波羅奈居民都出家去.那隊伍長到十二由旬。
菩薩率領了這許多人向雪山進行。
這時帝釋天座上頓生溫味。
帝釋天探究之下.知道『鋤頭賢人帶領大批人衆來集體出家了。
』想道.『來了這大批人衆.必須添造房子。
』便告毘首羯磨道.『喂.鋤頭賢人帶領大批人衆.集體出家來了.必須添造房子。
你到雪山地方去.在平正地區.造一處大隐栖所.要三十由旬長.十五由旬寬。
』他應聲道.『是.天王。
』便遵命造屋去了。
此故事僅為簡要的記述.詳情在護象本生因緣〔第五〇九〕中。
内容彼此完全相同。
毘首羯磨造了許多茅舍作隐栖所.把那些作怪聲的野獸、禽鳥、鬼怪驅除.四周開辟了寬度一步的通路.然後回自己居處去。
鋤頭賢人率領徒衆.走進雪山地方.到達帝釋天撥贈的隐栖所.又得到毘首羯磨所造的出家資具。
自己先做了僧人.然後逐一剃度衆徒.分撥茅舍。
放棄了可以與帝釋天界的主權相比的一切的主權。
将三十由旬的隐栖所住得滿滿的。
鋤頭賢人完成了其他遍處的淨業.住於梵位.對徒衆教授修行的要點。
凡得定者.皆至梵天界.凡敬奉此種人者.亦得至梵天界。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如是.心之為物.一旦因煩惱之力而生執着.即難脫去。
欲免發生貪念.實甚困難。
他實能使賢人成為無知。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有人得預流果.有人得一來果.有人得不還果.也有人得阿羅漢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王是阿難.徒衆是佛弟子.鋤頭賢人則就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