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婦女品

關燈
淨心的菩薩已得五神通、八等至.由禅定之力絕滅煩惱.飛行空中.也曾因破壞了根的自制.目視美色.失去禅定.心煩意亂.得大苦惱。

    原來吹得倒須彌山的飓風.對白象般大小的童山是沒有影響的。

    拔得起大閻浮樹的飓風.對斷崖上的灌木是沒有影響的。

    吸得乾大海的飓風.對小小的池沼是沒有影響的。

    與這情形一樣.得無上智慧而具有淨心的諸菩薩.煩惱也自然地會生出無明來.所以你不必怕羞。

    心神清淨的人.有時也會為煩惱所惑.博得無上聲名的人.有時也會遭逢恥辱。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出生於迦屍國一位大富翁婆羅門的家裡。

    他到了懂事的年齡.就精通一切學藝.舍棄愛欲.去過禅定的生活.完成十遍處的淨業.獲得神通力與定力.享受着禅定的悅樂.居住於雪山地方。

     有一次.他下雪山到波羅奈城來購買鹽、醋等.在國王禦苑中宿了一夜。

    次日.收拾好攜帶的東西.披上樹皮制的紅色衣服.一邊肩頭披上.黑羚羊皮.将頭發束起結成輪形.挑上一迦棃重量的行李.拿起行杖.在波羅奈街市上托鉢.走到宮城門口。

    國王愛他那行路的态度.便迎他進去.請他坐在華麗的椅席上.又請他飽食許多軟硬不同的美味食物。

    當他道謝的時候.國王留他在禦苑居住.他應允了。

    此後十六年中.他就住在禦苑中.每天往宮中進食.專心從事於國王一族的教化。

     某時.因邊界發生叛亂.國王要出發去平定。

    臨走時候.吩咐一位名叫優相的王妃.叫她『悉心侍候仙人.』自己便上征途去了。

    國王出征以後.菩薩高興的時候.便到宮中服務。

    有一天.王妃替菩薩治好餐食.心想.『他今日來得遲了.』便以灑上名香的浴湯.洗了一個浴.穿上美麗的服裝.搬一張小榻到廳堂裡.躺着等候菩薩。

     菩薩知時候已經不早.從禅定中起身.駕昇空際向宮城而來。

    王妃聽見樹皮衣褶之聲.知道『仙人來了.』連忙跳起身來。

    當王妃匆忙起身的時候.她的華美的外衣滑落了。

    這時候.仙人正從窗口進來.破壞了根的自制.貪圖歡樂.出神地去注視王妃美好的肌體。

    這時他心中忽生愛欲之念.猶如被砍倒的幼木。

    於是.禅定立時消滅.像割去翅膀的鳥兒一般。

    他木然站着.手裡拿着食物.絲毫不想下咽。

    他因煩惱而戰栗.退出宮城回到禦苑中去.走進自己的小屋子.将食物放置牀下。

    從此他愛慕那美好的肌體.被煩惱之火燃燒着.不食不飲.整整地在牀上卧了七日。

     第七日.國王平定了叛亂回來.先在都城四周.嚴肅巡視了一周.然後回到宮城。

    其時國王想『見見那位仙人.』走進禦苑.跑到小屋子内.隻見仙人奄卧牀上。

    國王想.『他定是害了甚麽病了。

    』叫人打掃小屋之後.走到仙人牀邊.問道.『仙人啊.你害甚麽病呢。

    』仙人道.『大王啊.我病非别.實為煩惱而生了愛着心了。

    』國王道.『你對誰起了愛着。

    』仙人道.『大王啊.是對了王妃。

    』國王道.『仙人啊.好.那麽便将王妃送給你吧。

    』說着.便陪仙人走進宮城.命王妃打扮起來.送給仙人。

    當送給他的時候.國王私下教誡王妃道.『你須盡你的力.拯救這位仙人。

    』王妃答道.『大王啊.是.我救他就是了。

    』於是仙人便帶着王妃.離開宮城去了。

     走出宮門的時候.王妃對仙人道.『仙人啊.我們需要一所住宅.你向國王請求.求他給一所住宅吧。

    』仙人走到國王面前請求道.『給我一所住宅吧。

    』國王便給他一所構造草率的屋.是人家造了作不淨處用的。

    仙人陪王妃走到那裡.她不肯進去。

    仙人道.『你為何不進去。

    』王妃道.『太肮髒了。

    』仙人道.『那我如何辦呢。

    』王妃道.『你先将房子打掃一番吧。

    』又吩咐道.『去讨鋤頭與籃子來.』将仙人使到國王處去了。

    仙人帶了鋤頭籃子來時.王妃叫他掃清糞尿與塵穢.又叫他取牛糞塗粉牆壁。

    随後又命令道.『去拿牀來.拿茶幾來.拿絨毯來.拿水壺來.拿椀來。

    』一一拿來之後.又叫他拿水與其他種種東西來。

    仙人拿來了椀.又在水壺裡裝滿了水以後.倒好浴湯.鋪好牀。

    兩人同坐在牀上時.王妃伸手抓住仙人的胡子道.『你忘記自己是一位仙人.一位婆羅門了嗎。

    』說着.便将仙人的臉.拉近自己身邊。

     這時候.他的心清爽起來了。

    在此以前.完全是在無明的狀态中。

    『如是.愛欲之障.以無明為因.故名煩惱.爾比丘衆.一切盲動.皆以無明為本。

    』這些經文.就是應該在這裡稱引的。

    仙人心靈清醒後.想道.『此愛欲逐漸增長。

    将使我堕入四道永不得擡頭。

    現在我應将這婦人送還國王.入雪山去。

    』於是帶了王妃谒見國王道.『大王啊.我已不要王妃.我的愛欲.因這位王妃而增長了.』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

     從前未得優相.  隻有一種愛欲最旺盛。

     自從那明眸歸我以後.  愛欲更生出别的愛欲來了。

     這時.仙人重得失去的禅定.趺坐空中.向國王說法授教.然後飛行空中.到達雪山.從此不再回到塵世來。

    如是奮勉梵行.不失禅定.遂生梵天世界。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比丘得阿羅漢位。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國王是阿難.王妃優相是蓮華色.那仙人則就是我。

    』 六七 膝本生因緣 (〔菩薩=國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鄉婦說的。

    某時.拘薩羅國有三個人在森林旁耕作。

    适有強盜在那座森林中劫掠了人家的财物逃走。

    人們追趕強盜.到了這三個人跟前.錯認『那三個人就是強盜。

    』對那三個人說道.『你們是在森林中打了劫.假裝農夫的吧。

    』便将他們逮捕了送到拘薩羅王的地方。

    這時候.來了一個婦人.哭喊着道.『給我一塊遮身的東西.給我一塊遮身的東西。

    』以後她又幾次到宮城裡來。

    國王聽到她的喊聲.便命人『給她遮身的東西。

    』随從者拿了一塊布給她。

    婦人看了一看說道.『我所要的遮身之物并非這個。

    』随從者到國王面前禀告.『那婦人說遮身之物并不是布。

    』國王叫婦人來.問道.『你要遮身之物.是不是丈夫呢。

    』婦人道.『王啊.正是丈夫。

    對於婦人.丈夫就是遮身的東西.即使穿了千金的衣服.如果沒有丈夫.還是等於裸體。

    』下面的經文.便可引來解釋這個意義。

     無水之河等於裸.  無王之國等於裸. 無夫之女也等於裸.  縱使有十位弟兄。

     國王聽了婦人的話.大為首肯.便問.『此三人與你是甚麽關系。

    』婦人道.『王啊.一個是丈夫.一個是兄弟.一個是兒子。

    』國王道.『我同情你的話.在此三人中交一個給你帶去.你要那一個呢。

    』婦人道.『王啊.小婦人活在世上.總可以找得丈夫.而且兒子還可以生的。

    但父母已死.不能再得兄弟。

    王啊.請将兄弟交給我吧。

    』國王聽她的話.十分贊許.便将三個人一起釋放了。

    如是.因一婦人的話.免除了三個男子的痛苦。

     不久.僧團中知道此事。

    一日.比丘衆聚在法堂中談論起來.『法友啊.一個婦人免除了三個男子的痛苦哩.』圍坐着贊歎那婦人的功德。

    這時候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聚集此處.談論何事。

    』比丘衆答道.『是如此這般的事。

    』佛道.『比丘們啊.此婦人拯救三男子.已非初次.即在前生.她也救過他們的.』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有三個男子在森林邊耕作。

    以下就與上面的故事相同。

    那時國王問道.『三個人中.你要哪一個呢。

    』婦人道.『可否将三個都交給我。

    』國王道.『不.這不可以。

    』婦人道.『如果不可以三個一起交給我.便請将兄弟交給我吧。

    』國王道.『你帶兒子或丈夫去吧.兄弟對你有何用處呢。

    』婦人道.『兒子與丈夫是容易得到的.但兄弟卻難得.』於是唱出下面的偈語。

     國王啊.我得兒容易.  猶如放在膝頭的青菜。

     我得丈夫亦容易.  路上行人盡多着。

     可是世間何處.  可得同胞之兄弟。

     國王贊許『這婦人說的是實話.』便将三人從獄中放出.交給婦人.婦人便領了三個男子回去了。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不但現在如此.那婦人在前生也曾救三個男子脫離痛苦。

    』佛說畢此法話.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從前的四個人就是現在的四個人.當時的國王則就是我。

    』 六八 娑隻多城本生因緣 (〔菩薩=娑羅門子〕)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娑隻多城近處安闍那林時.就一個婆羅門說的。

    相傳.佛率領着一團比丘.正要入娑隻多城時.有一位住居娑隻多城的老婆羅門從城中出來.在内城口遇見十力。

    那婆羅門跪在佛的腳前.抱住兩腳說道.『兒啊.雙親年老.應受兒的供養.為何你如此久遠.不到我們這裡來。

    今日我終於見到你了.你也去見見母親吧。

    』便領佛到他家中去。

    佛到了他家中.同一團比丘.共在設好的座席就坐。

    婆羅門女也走出來跪在佛的面前.哭道.『兒啊.你如此久遠.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