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婦女品
關燈
小
中
大
定的功夫。
於是仙人伴姑娘移住到森林中。
姑娘勸仙人道.『我們住在森林中沒有好處.還是到有人煙的地方去吧。
』仙人便陪姑娘到邊界的村中.在那裡販賣棗椰子果謀生.來養女人。
因他靠販棗椰子度日.人家就稱他做棗椰子賢人。
村人送錢給他說道.『住在此處.把事情的善與惡教我們吧.』請他住在村口一所小屋裡。
這時候.強盜下山來洗劫邊界.一日.洗劫到這個村子.強拉村人替他們搬運劫來的贓物.回頭來又擄去了财務官的女兒。
強盜到了自己窩裡.就釋放衆人回來.盜魁看中了那姑娘的美貌.便留作押寨夫人。
菩薩四處探聽.『如此這般的一個女子到何處去了.』及聽到『被強盜擄去.做了押寨夫人』時.他想.『她不能離我過活.一定會逃回來吧.』便癡等着女人回來。
可是财務官的女兒心裡卻在想.『我住在此處原幸福.不過那棗椰子賢人.必有一天會跑來将我帶回去。
現在我假裝想念他.叫他來.将他殺了吧。
免得他再來帶我回去。
』便派一個人送信給賢人道.『我在此十分苦惱.請賢人親自來帶我出去。
』 賢人得了音訊.十分相信.親自出發.到盜村口外.然後又差人去報信。
女人出來會他道.『夫啊.假如我現在逃走.盜魁馬上會追上來.将我們兩人殺死。
還是等到晚上再逃吧。
』便将賢人帶進強盜家裡.請他吃飯.叫他坐在一間屋子裡。
等到傍晚盜魁回家.飲了些酒.正有些醉意。
她便問他道.『假如你現在在眼前看見你的仇敵.你将如何處置呢。
』盜魁道.『我如此如此處置。
』女人便告訴他道.『你的仇敵離此不遠.就坐在隔壁的屋子裡。
』 盜魁帶着火炬到那屋子看時.賢人正坐在那裡。
盜魁便将他捕住.放在屋子正中.向他頭上手上.随意亂打。
賢人身受拷打.也不說甚麽.隻是口裡喃喃念道.『薄情忘恩的家夥.負義的叛徒。
』盜魁打他以後.又将他用繩綑翻在地.自己吃完晚飯.睡覺去了。
次日朝晨.隔夜酒醒.張開眼睛.又将賢人拷打起來。
賢人依然說昨夜同樣的話。
盜魁心裡奇怪.『此人挨了毒打.還是不說别的.隻念着同樣的話.倒要問他一問。
』乘女的還沒起來.便問賢人道.『喂.你受了如此拷打.為何隻說那一句話。
』賢人道.『讓我來告訴你吧.』便從頭說明道.『我本是一個仙人.住在森林間.已經得到禅定。
有一日.恒河中飄來這個女人.我将她救起.看護她。
不料後來她誘惑我.使我失掉禅定。
於是我離開森林.住在邊界村中去養她。
她被強盜擄到了這裡.差人送信給我說.「我過得很苦.你來帶我出去吧.」結果使我現在落在你的手中。
所以我這樣說。
』盜魁想道.『這女人對這樣一位有德的恩人.尚且如此.何況對我.将來更不知會做出甚麽行為來.必須将她殺死才好。
』於是盜魁如此決心.安慰過賢人.将睡着的女人叫醒.帶了劍走到她面前.對她道.『我要把這人帶到村外去殺。
』與女人一同到了村外.吩咐女人道.『你将這人捉住.』於是舉起劍來.假作要殺賢人的模樣.轉将女人劈成兩爿.把她棄舍在那裡。
然後叫賢人沐浴.從頭到腳都洗淨.請他吃美味的食物。
過了幾日.向賢人問道.『此後你将往何處去。
』賢人道.『我對世間的生活.一無願望.想回森林中居住.重新再度仙人的生活。
』盜魁道.『那麽.我也出家吧。
』二人便抛棄塵世.到森林中茅舍裡去了。
就在那裡獲得五神通、八等至.死後生於梵天世界。
結分 已成等正覺的佛.說此二故事後.又取了聯絡唱出下面的偈語。
女人容易激動. 是忘恩者.是叛徒.又是離間者. 汝比丘勤於梵行. 必能住於安樂。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煩惱的比丘遂得預流果。
佛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盜魁是阿難.棗椰子賢人則就是我。
』 六四 難知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優婆塞說的。
據傳說.舍衛城有一位優婆塞.曾住三寶、五戒.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了。
但他的妻卻破戒擅行惡事。
在她作惡的日子.柔和得像百金購來的女奴.不作惡的日子.便像殘暴的貴婦人。
他無法了解妻的性格.為妻所惱.弄得對佛的侍奉也疏起來了。
一日.他帶了香料與鮮花來敬禮佛。
就坐時.佛問他道.『優婆塞啊.七八日不見你來了.為甚麽。
』他禀告道.『世尊啊.我的妻有時柔順得像百金購來的女奴.有時像殘暴的貴婦人。
我不明了妻的性格.為妻所惱.因此少來佛前侍奉。
』佛聞此語.說道.『優婆塞啊.女人的性格是難知的.古時賢人也曾說過。
』又道.『生業重重.不易知曉。
』於是應優婆塞的請求.說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是着名的阿闍棃.教授學問與五百個青年婆羅門。
那時有一個他國的婆羅門弟子.到菩薩處來求學。
他愛上一個女子.娶以為妻。
住居在波羅奈城。
從此有幾次沒有來侍奉師父。
原來做他妻子的那個女人.破戒犯罪。
在作惡的日子.則柔順得猶如女奴.在不作惡的日子.則像殘暴的貴婦人。
他不明了妻的性格.被妻惱得心煩意亂.嬾到師父處侍候。
過了七八日.他來谒見師父時.師父問他.『年青的婆羅門啊.你為何久不來。
』他回答道.『師父啊.我的妻有時愛我.則如女奴一般.有時則如貴婦人一般.殘忍兇暴。
我不解妻的性格.因此心亂煩惱.不來師父處侍候。
』師父道.『如你所說.年青的婆羅門啊.女人作惡之日順從丈夫.柔順如女奴一般.在不作惡之日.傲慢頑固.視丈夫如無物。
女人是如此邪曲不德的東西.其性難測。
故女人的愛你或不愛你.大可不必挂在心頭。
』便唱出下面的偈語.教訓那弟子婆羅門。
女人愛我不必喜. 女人不愛亦莫悲。
猶如水底遊魚之路一般. 女人的性格是難測的。
菩薩如此教訓了弟子婆羅門.此後那弟子即不為妻所惱。
那為妻的知道『自己的惡性已入師父之耳.』從此也不再作惡了。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此優婆塞遂得預流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夫婦即是今日的夫婦.當時的師父則就是我。
』 六五 懊惱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與上回同樣.也是就一個優婆塞說的。
那優婆塞經過仔細調查.知道自己的妻有不守婦道的行為。
便與妻口角.心中煩惱.有七八日不到佛前來侍奉。
一日.那優婆塞到精舍來.向如來敬禮畢.坐在一旁。
佛問.『你為何七八日沒有來了。
』他答道.『世尊.我因妻有不守婦道的行為.心中煩惱.所以疏怠了沒有來侍候。
』佛道.『優婆塞啊.女人有此種惡行.不必煩惱.必須保守心境的冷靜。
這話古時賢人曾說過。
你因不知隔生之事.故不知其中因緣.』接着就應優婆塞之請.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也與上回故事中所講的一樣.是着名的阿闍棃。
有一個弟子見妻子存心不良.心生煩惱.好幾日不到師父那裡來。
一日.師父問他.他便說出原因。
於是師父說道.『弟子啊.女子原是萬人共有的。
賢人雖知「女子有此種不良行為.」亦不動怒.』便唱出下面的偈語.教訓弟子。
世間諸婦女. 猶如江河.道路與酒肆. 又如會堂與水廠. 賢者知此故不怒。
菩薩如是教訓弟子.弟子聞教之後.即不再為妻的行為所惱。
他的妻聽到『已被師父知道.』從此也不再作惡事了。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優婆塞遂得預流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夫婦即是今日的夫婦.師父婆羅門則就是我。
』 六六 優相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愛欲而說的。
據傳說.舍衛城有一良家子.聞佛說法.即歸依三寶之教.出家行道.修行禅定.堅守業處。
一日.他在舍衛城托鉢行走.見一豔裝婦人.他因貪圖歡樂.破壞了根〔五官〕的自制.對她注視.心中發生愛欲之念.猶如幼木被斧斤砍倒。
從此陷入煩惱.心身的感覺衰退.如狂奔的野獸一般.不愛〔佛的〕教理.留長爪發.穿着污穢的衣服。
他的法友比丘衆.見了他的煩惱形相.問他道.『法友啊.你的根〔五官〕與以前完全變過.是甚麽緣故呢。
』他答道.『法友啊.我心中毫無歡樂。
』比丘衆便帶他到佛前去。
佛問道.『比丘們啊.你們為何強将這個比丘帶來。
』他們禀白道.『世尊啊.這比丘正在煩惱。
』佛問那比丘.『比丘啊.這是真的嗎。
』比丘答道.『世尊啊.真的。
』佛又問.『誰使你煩惱。
』比丘道.『世尊啊.我在托鉢外出的時候.破壞了根的自制.注視一婦人.因此心中發生煩惱.大感痛苦。
』 佛便對比丘說.『你破壞根的自制.貪圖歡樂.目視美色.因此擾亂心神.也不足怪。
從前
於是仙人伴姑娘移住到森林中。
姑娘勸仙人道.『我們住在森林中沒有好處.還是到有人煙的地方去吧。
』仙人便陪姑娘到邊界的村中.在那裡販賣棗椰子果謀生.來養女人。
因他靠販棗椰子度日.人家就稱他做棗椰子賢人。
村人送錢給他說道.『住在此處.把事情的善與惡教我們吧.』請他住在村口一所小屋裡。
這時候.強盜下山來洗劫邊界.一日.洗劫到這個村子.強拉村人替他們搬運劫來的贓物.回頭來又擄去了财務官的女兒。
強盜到了自己窩裡.就釋放衆人回來.盜魁看中了那姑娘的美貌.便留作押寨夫人。
菩薩四處探聽.『如此這般的一個女子到何處去了.』及聽到『被強盜擄去.做了押寨夫人』時.他想.『她不能離我過活.一定會逃回來吧.』便癡等着女人回來。
可是财務官的女兒心裡卻在想.『我住在此處原幸福.不過那棗椰子賢人.必有一天會跑來将我帶回去。
現在我假裝想念他.叫他來.将他殺了吧。
免得他再來帶我回去。
』便派一個人送信給賢人道.『我在此十分苦惱.請賢人親自來帶我出去。
』 賢人得了音訊.十分相信.親自出發.到盜村口外.然後又差人去報信。
女人出來會他道.『夫啊.假如我現在逃走.盜魁馬上會追上來.将我們兩人殺死。
還是等到晚上再逃吧。
』便将賢人帶進強盜家裡.請他吃飯.叫他坐在一間屋子裡。
等到傍晚盜魁回家.飲了些酒.正有些醉意。
她便問他道.『假如你現在在眼前看見你的仇敵.你将如何處置呢。
』盜魁道.『我如此如此處置。
』女人便告訴他道.『你的仇敵離此不遠.就坐在隔壁的屋子裡。
』 盜魁帶着火炬到那屋子看時.賢人正坐在那裡。
盜魁便将他捕住.放在屋子正中.向他頭上手上.随意亂打。
賢人身受拷打.也不說甚麽.隻是口裡喃喃念道.『薄情忘恩的家夥.負義的叛徒。
』盜魁打他以後.又将他用繩綑翻在地.自己吃完晚飯.睡覺去了。
次日朝晨.隔夜酒醒.張開眼睛.又将賢人拷打起來。
賢人依然說昨夜同樣的話。
盜魁心裡奇怪.『此人挨了毒打.還是不說别的.隻念着同樣的話.倒要問他一問。
』乘女的還沒起來.便問賢人道.『喂.你受了如此拷打.為何隻說那一句話。
』賢人道.『讓我來告訴你吧.』便從頭說明道.『我本是一個仙人.住在森林間.已經得到禅定。
有一日.恒河中飄來這個女人.我将她救起.看護她。
不料後來她誘惑我.使我失掉禅定。
於是我離開森林.住在邊界村中去養她。
她被強盜擄到了這裡.差人送信給我說.「我過得很苦.你來帶我出去吧.」結果使我現在落在你的手中。
所以我這樣說。
』盜魁想道.『這女人對這樣一位有德的恩人.尚且如此.何況對我.将來更不知會做出甚麽行為來.必須将她殺死才好。
』於是盜魁如此決心.安慰過賢人.将睡着的女人叫醒.帶了劍走到她面前.對她道.『我要把這人帶到村外去殺。
』與女人一同到了村外.吩咐女人道.『你将這人捉住.』於是舉起劍來.假作要殺賢人的模樣.轉将女人劈成兩爿.把她棄舍在那裡。
然後叫賢人沐浴.從頭到腳都洗淨.請他吃美味的食物。
過了幾日.向賢人問道.『此後你将往何處去。
』賢人道.『我對世間的生活.一無願望.想回森林中居住.重新再度仙人的生活。
』盜魁道.『那麽.我也出家吧。
』二人便抛棄塵世.到森林中茅舍裡去了。
就在那裡獲得五神通、八等至.死後生於梵天世界。
結分 已成等正覺的佛.說此二故事後.又取了聯絡唱出下面的偈語。
女人容易激動. 是忘恩者.是叛徒.又是離間者. 汝比丘勤於梵行. 必能住於安樂。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煩惱的比丘遂得預流果。
佛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盜魁是阿難.棗椰子賢人則就是我。
』 六四 難知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優婆塞說的。
據傳說.舍衛城有一位優婆塞.曾住三寶、五戒.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了。
但他的妻卻破戒擅行惡事。
在她作惡的日子.柔和得像百金購來的女奴.不作惡的日子.便像殘暴的貴婦人。
他無法了解妻的性格.為妻所惱.弄得對佛的侍奉也疏起來了。
一日.他帶了香料與鮮花來敬禮佛。
就坐時.佛問他道.『優婆塞啊.七八日不見你來了.為甚麽。
』他禀告道.『世尊啊.我的妻有時柔順得像百金購來的女奴.有時像殘暴的貴婦人。
我不明了妻的性格.為妻所惱.因此少來佛前侍奉。
』佛聞此語.說道.『優婆塞啊.女人的性格是難知的.古時賢人也曾說過。
』又道.『生業重重.不易知曉。
』於是應優婆塞的請求.說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是着名的阿闍棃.教授學問與五百個青年婆羅門。
那時有一個他國的婆羅門弟子.到菩薩處來求學。
他愛上一個女子.娶以為妻。
住居在波羅奈城。
從此有幾次沒有來侍奉師父。
原來做他妻子的那個女人.破戒犯罪。
在作惡的日子.則柔順得猶如女奴.在不作惡的日子.則像殘暴的貴婦人。
他不明了妻的性格.被妻惱得心煩意亂.嬾到師父處侍候。
過了七八日.他來谒見師父時.師父問他.『年青的婆羅門啊.你為何久不來。
』他回答道.『師父啊.我的妻有時愛我.則如女奴一般.有時則如貴婦人一般.殘忍兇暴。
我不解妻的性格.因此心亂煩惱.不來師父處侍候。
』師父道.『如你所說.年青的婆羅門啊.女人作惡之日順從丈夫.柔順如女奴一般.在不作惡之日.傲慢頑固.視丈夫如無物。
女人是如此邪曲不德的東西.其性難測。
故女人的愛你或不愛你.大可不必挂在心頭。
』便唱出下面的偈語.教訓那弟子婆羅門。
女人愛我不必喜. 女人不愛亦莫悲。
猶如水底遊魚之路一般. 女人的性格是難測的。
菩薩如此教訓了弟子婆羅門.此後那弟子即不為妻所惱。
那為妻的知道『自己的惡性已入師父之耳.』從此也不再作惡了。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此優婆塞遂得預流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夫婦即是今日的夫婦.當時的師父則就是我。
』 六五 懊惱本生因緣 (〔菩薩=阿闍棃〕)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與上回同樣.也是就一個優婆塞說的。
那優婆塞經過仔細調查.知道自己的妻有不守婦道的行為。
便與妻口角.心中煩惱.有七八日不到佛前來侍奉。
一日.那優婆塞到精舍來.向如來敬禮畢.坐在一旁。
佛問.『你為何七八日沒有來了。
』他答道.『世尊.我因妻有不守婦道的行為.心中煩惱.所以疏怠了沒有來侍候。
』佛道.『優婆塞啊.女人有此種惡行.不必煩惱.必須保守心境的冷靜。
這話古時賢人曾說過。
你因不知隔生之事.故不知其中因緣.』接着就應優婆塞之請.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也與上回故事中所講的一樣.是着名的阿闍棃。
有一個弟子見妻子存心不良.心生煩惱.好幾日不到師父那裡來。
一日.師父問他.他便說出原因。
於是師父說道.『弟子啊.女子原是萬人共有的。
賢人雖知「女子有此種不良行為.」亦不動怒.』便唱出下面的偈語.教訓弟子。
世間諸婦女. 猶如江河.道路與酒肆. 又如會堂與水廠. 賢者知此故不怒。
菩薩如是教訓弟子.弟子聞教之後.即不再為妻的行為所惱。
他的妻聽到『已被師父知道.』從此也不再作惡事了。
結分 佛說此法話後.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優婆塞遂得預流果。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夫婦即是今日的夫婦.師父婆羅門則就是我。
』 六六 優相本生因緣 (〔菩薩=仙人〕)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愛欲而說的。
據傳說.舍衛城有一良家子.聞佛說法.即歸依三寶之教.出家行道.修行禅定.堅守業處。
一日.他在舍衛城托鉢行走.見一豔裝婦人.他因貪圖歡樂.破壞了根〔五官〕的自制.對她注視.心中發生愛欲之念.猶如幼木被斧斤砍倒。
從此陷入煩惱.心身的感覺衰退.如狂奔的野獸一般.不愛〔佛的〕教理.留長爪發.穿着污穢的衣服。
他的法友比丘衆.見了他的煩惱形相.問他道.『法友啊.你的根〔五官〕與以前完全變過.是甚麽緣故呢。
』他答道.『法友啊.我心中毫無歡樂。
』比丘衆便帶他到佛前去。
佛問道.『比丘們啊.你們為何強将這個比丘帶來。
』他們禀白道.『世尊啊.這比丘正在煩惱。
』佛問那比丘.『比丘啊.這是真的嗎。
』比丘答道.『世尊啊.真的。
』佛又問.『誰使你煩惱。
』比丘道.『世尊啊.我在托鉢外出的時候.破壞了根的自制.注視一婦人.因此心中發生煩惱.大感痛苦。
』 佛便對比丘說.『你破壞根的自制.貪圖歡樂.目視美色.因此擾亂心神.也不足怪。
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