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願望品
關燈
小
中
大
訓夜叉道.『夜叉啊.現在我走了。
你因前生也曾作惡.今世投生為殘忍兇惡的夜叉.吃人血肉。
如果你今世再繼續為惡.你便将從黑暗再走進黑暗.一直迷下去。
今天遇我之後.你不可再作惡事。
犯殺生罪者.投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或修羅族.即使得投人身.也必短命夭死。
』菩薩以如是方法.為夜叉說五惡的惡報.五戒的善果.又以種種方法.警戒夜叉.而為說法。
叫夜叉回心轉意.克己守分.受持五戒後.便任為森林之神.給以享受供養的權利.熱心地教誡一番才離開森林而去。
他在森林入口.告訴衆人.說夜叉已經改悔.自己則攜帶五種武器.回到波羅奈城.重見他的父母。
後來他繼任王位.以正法治理國家.於積聚布施等善行之後.乃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已成等正覺的佛作此說法之後.複唱出下面的偈語。
舍棄愛着心. 能成無愛着者. 為求涅盤而修善法. 終會滅盡一切結。
結分 如是.佛以阿羅漢位為目标.将此法話講到最後.又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比丘遂得阿羅漢位。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夜叉是指鬘.五武器太子則就是我。
』 五六 金塊本生因緣 (〔菩薩=農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舍衛城時.就一個比丘說的。
相傳舍衛城有一良家子弟.聽了佛的說法.便歸依三寶〔佛、法、僧〕之教.出家修行。
當時他的阿闍棃或和尚們為他解釋戒律道.『法友啊.這個名為一種戒.這個名為二種戒、三種戒、九種戒、十種戒、多種戒。
這個名為小戒.這個名為中戒.這個名為大戒.這個名波羅提木叉〔戒本〕的制戒.這個名為根〔五官〕的制戒.這個名為行為的淨戒.這個名為常品使用戒。
』他想.『戒的數目實在不少.我要受這樣多的戒.究竟難能吧。
不能完全守戒.出家還有甚麽意義.倒不如将來成一個家長.做些布施等善行.養育妻子的好。
』於是他道.『師父啊.我不能守這許多的戒.不能守戒.出家又有何益。
我還是還俗過活.将這衣鉢奉還吧。
』師父們說.『既然如此.向十力告辭去吧.』便帶他上法堂來見佛。
佛見他們.問道.『比丘們啊.你們為何無端将這比丘帶來。
』他們答道.『世尊啊.這位比丘說「我不能守戒.」交還衣鉢.所以我們将他帶來了。
』佛道.『比丘們啊.你們何故對這比丘說許多的戒。
他隻能随力遵守。
你們以後不該如此說法。
現在将這比丘交給我吧。
』便對那比丘道.『比丘啊.你毋須守許多戒.有三種戒.你一定會遵守吧。
』比丘道.『世尊啊.三種戒是可以守的。
』佛便囑咐道.『好.以後你隻須守身、口、意三門.便是謹防身、口、意的惡業。
現在你可以去了。
不可還俗.要謹守此三戒。
』於是比丘心意滿足.說道.『是.世尊啊.我必守此三戒.』便向佛禮拜.随了阿闍棃、和尚等走了。
此比丘守着三戒.心裡想道.『諸位師父用各種名目對我說戒.因他們不是佛.所以不能使我領悟。
等正覺者真個是佛.真個是無上法王.将那麽名目繁多的戒.歸為三門來授給我。
佛真是我的擁護者。
』從此頓增慧見.過了幾日.遂得阿羅漢位。
聚集在法堂的比丘衆聞此消息.互相談論道.『法友啊.佛對那位說「自己不能守多種戒律」準備還俗的比丘.将一切戒律.歸為三門授給他.使他得阿羅漢位.佛真了不得啊.』大家正這樣團坐着贊歎佛的諸德。
這時佛昇登法堂.問道.『比丘們啊.你們會集在一處談些甚麽。
』他們答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道.『比丘們啊.沈重的包裡.分做幾個.背起來就輕了.從前有一賢人得到一塊大金子.無法提舉.把他分為數塊.然後運回去.』接着便講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是鄉村中的一個農夫。
有一日.他在田地上耕作。
那塊田地是村落的遺址.村中有一富翁.去世前曾把一個大金塊埋在地下.粗如大腿.長約四肱。
那日菩薩在地上耕作.他的鋤頭忽然觸着那金塊.掏不下去了。
他以為『大概是有樹根子吧.』把泥土挖開來看.原來是一個大金塊.他悄悄地将泥土依然蓋上.這日改在别的地方耕作。
太陽下山時.他将牛轭鋤頭放過一邊.心想.『将金塊挖出來吧.』試用手去扳.卻一動也不動。
便在一旁坐下.心裡計算道.『我将一部分支持生計.一部分仍舊埋起來.一部分作資本做買賣.一部分做布施等善行.』即将金塊敲成四開。
如此分開之後.金塊也就輕了。
提出來運回家去.作四股放好。
後來他做布施等善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已成等正覺者的佛.作此說法後.複唱出下面的偈語。
持豫悅之心. 能成為豫悅者。
為得涅盤而修善法. 終會滅盡一切結。
如是佛以阿羅漢位的頂端為目标.作此法話後.又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得金塊的農夫就是我。
』 五七 猴王本生因緣 (〔菩薩=猴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就徘徊着想殺佛的提婆達多說的。
其時佛聽到『提婆達多徘徊着想殺佛.』便道.『比丘們啊.提婆達多徘徊附近.企圖殺我.不但今日如此.即在前生.他也想殺過我.結果是殺不了我.』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從猴胎裡出生。
發育完全.成長後大如小馬.具有大力.獨居河岸。
那河中有一座島.繁生着庵羅果、波羅蜜等種種果樹。
河岸與島的中間.水面上露有石礁.菩薩力大如象.從河邊跳到礁石上.再從礁石跳到島上.去飽吃種種果子。
待到天色晚了.又用同樣方法回來.宿在自己窩裡。
第二日依然照樣出去.照樣回來.習以為常。
那時河中住有一對鳄魚夫婦。
雌鳄魚正在懷孕.看見菩薩時常來去.便想吃菩薩的心髒.對公鳄魚說道『夫啊.我想吃這猴王的心髒。
』公鳄魚答道.『好.我去取來給你。
』又道.『今日傍晚乘猴王從島上回來.就将他捕來吧。
』他便出去.卧在礁石上.僅僅露出着頭。
菩薩奔跑了一日.天色晚了.站在島上眺望礁石.心裡想道.『今天這礁石為何比平時高了一點。
』原來菩薩對於水量與礁石的高度.知道得很正确的。
所以他忽然發生一個念頭.『今天這河水并未增減一點.為何礁石比平時高了.一定是鳄魚卧在礁上想捉我了。
』於是他想『試探一下子.』站在那裡.假裝對礁石說話的樣子喊道.『喂.礁石啊.』沒有回答。
他連喊了三次『礁石啊.』礁石仍不回答.猴王又向礁石喊道.『喂.礁石啊.為何今天你不回答我了。
』鳄魚想.『平時礁石一定回答猴王的.』便道.『猴王啊.你有何事。
』猴王道.『你是誰。
』鳄魚道.『我是鳄魚。
』猴王道.『你為何卧在這裡。
』鳄魚道.『我要你的心髒。
』菩薩想道.『我
你因前生也曾作惡.今世投生為殘忍兇惡的夜叉.吃人血肉。
如果你今世再繼續為惡.你便将從黑暗再走進黑暗.一直迷下去。
今天遇我之後.你不可再作惡事。
犯殺生罪者.投生地獄、畜生界、餓鬼界或修羅族.即使得投人身.也必短命夭死。
』菩薩以如是方法.為夜叉說五惡的惡報.五戒的善果.又以種種方法.警戒夜叉.而為說法。
叫夜叉回心轉意.克己守分.受持五戒後.便任為森林之神.給以享受供養的權利.熱心地教誡一番才離開森林而去。
他在森林入口.告訴衆人.說夜叉已經改悔.自己則攜帶五種武器.回到波羅奈城.重見他的父母。
後來他繼任王位.以正法治理國家.於積聚布施等善行之後.乃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已成等正覺的佛作此說法之後.複唱出下面的偈語。
舍棄愛着心. 能成無愛着者. 為求涅盤而修善法. 終會滅盡一切結。
結分 如是.佛以阿羅漢位為目标.将此法話講到最後.又解釋四谛。
釋畢四谛.那比丘遂得阿羅漢位。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夜叉是指鬘.五武器太子則就是我。
』 五六 金塊本生因緣 (〔菩薩=農夫〕)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舍衛城時.就一個比丘說的。
相傳舍衛城有一良家子弟.聽了佛的說法.便歸依三寶〔佛、法、僧〕之教.出家修行。
當時他的阿闍棃或和尚們為他解釋戒律道.『法友啊.這個名為一種戒.這個名為二種戒、三種戒、九種戒、十種戒、多種戒。
這個名為小戒.這個名為中戒.這個名為大戒.這個名波羅提木叉〔戒本〕的制戒.這個名為根〔五官〕的制戒.這個名為行為的淨戒.這個名為常品使用戒。
』他想.『戒的數目實在不少.我要受這樣多的戒.究竟難能吧。
不能完全守戒.出家還有甚麽意義.倒不如将來成一個家長.做些布施等善行.養育妻子的好。
』於是他道.『師父啊.我不能守這許多的戒.不能守戒.出家又有何益。
我還是還俗過活.将這衣鉢奉還吧。
』師父們說.『既然如此.向十力告辭去吧.』便帶他上法堂來見佛。
佛見他們.問道.『比丘們啊.你們為何無端将這比丘帶來。
』他們答道.『世尊啊.這位比丘說「我不能守戒.」交還衣鉢.所以我們将他帶來了。
』佛道.『比丘們啊.你們何故對這比丘說許多的戒。
他隻能随力遵守。
你們以後不該如此說法。
現在将這比丘交給我吧。
』便對那比丘道.『比丘啊.你毋須守許多戒.有三種戒.你一定會遵守吧。
』比丘道.『世尊啊.三種戒是可以守的。
』佛便囑咐道.『好.以後你隻須守身、口、意三門.便是謹防身、口、意的惡業。
現在你可以去了。
不可還俗.要謹守此三戒。
』於是比丘心意滿足.說道.『是.世尊啊.我必守此三戒.』便向佛禮拜.随了阿闍棃、和尚等走了。
此比丘守着三戒.心裡想道.『諸位師父用各種名目對我說戒.因他們不是佛.所以不能使我領悟。
等正覺者真個是佛.真個是無上法王.将那麽名目繁多的戒.歸為三門來授給我。
佛真是我的擁護者。
』從此頓增慧見.過了幾日.遂得阿羅漢位。
聚集在法堂的比丘衆聞此消息.互相談論道.『法友啊.佛對那位說「自己不能守多種戒律」準備還俗的比丘.将一切戒律.歸為三門授給他.使他得阿羅漢位.佛真了不得啊.』大家正這樣團坐着贊歎佛的諸德。
這時佛昇登法堂.問道.『比丘們啊.你們會集在一處談些甚麽。
』他們答道.『是如此這般的話。
』佛道.『比丘們啊.沈重的包裡.分做幾個.背起來就輕了.從前有一賢人得到一塊大金子.無法提舉.把他分為數塊.然後運回去.』接着便講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是鄉村中的一個農夫。
有一日.他在田地上耕作。
那塊田地是村落的遺址.村中有一富翁.去世前曾把一個大金塊埋在地下.粗如大腿.長約四肱。
那日菩薩在地上耕作.他的鋤頭忽然觸着那金塊.掏不下去了。
他以為『大概是有樹根子吧.』把泥土挖開來看.原來是一個大金塊.他悄悄地将泥土依然蓋上.這日改在别的地方耕作。
太陽下山時.他将牛轭鋤頭放過一邊.心想.『将金塊挖出來吧.』試用手去扳.卻一動也不動。
便在一旁坐下.心裡計算道.『我将一部分支持生計.一部分仍舊埋起來.一部分作資本做買賣.一部分做布施等善行.』即将金塊敲成四開。
如此分開之後.金塊也就輕了。
提出來運回家去.作四股放好。
後來他做布施等善行.依其業報.投生於應生之處。
結分 已成等正覺者的佛.作此說法後.複唱出下面的偈語。
持豫悅之心. 能成為豫悅者。
為得涅盤而修善法. 終會滅盡一切結。
如是佛以阿羅漢位的頂端為目标.作此法話後.又取了聯絡.把本生之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得金塊的農夫就是我。
』 五七 猴王本生因緣 (〔菩薩=猴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竹林精舍時.就徘徊着想殺佛的提婆達多說的。
其時佛聽到『提婆達多徘徊着想殺佛.』便道.『比丘們啊.提婆達多徘徊附近.企圖殺我.不但今日如此.即在前生.他也想殺過我.結果是殺不了我.』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從猴胎裡出生。
發育完全.成長後大如小馬.具有大力.獨居河岸。
那河中有一座島.繁生着庵羅果、波羅蜜等種種果樹。
河岸與島的中間.水面上露有石礁.菩薩力大如象.從河邊跳到礁石上.再從礁石跳到島上.去飽吃種種果子。
待到天色晚了.又用同樣方法回來.宿在自己窩裡。
第二日依然照樣出去.照樣回來.習以為常。
那時河中住有一對鳄魚夫婦。
雌鳄魚正在懷孕.看見菩薩時常來去.便想吃菩薩的心髒.對公鳄魚說道『夫啊.我想吃這猴王的心髒。
』公鳄魚答道.『好.我去取來給你。
』又道.『今日傍晚乘猴王從島上回來.就将他捕來吧。
』他便出去.卧在礁石上.僅僅露出着頭。
菩薩奔跑了一日.天色晚了.站在島上眺望礁石.心裡想道.『今天這礁石為何比平時高了一點。
』原來菩薩對於水量與礁石的高度.知道得很正确的。
所以他忽然發生一個念頭.『今天這河水并未增減一點.為何礁石比平時高了.一定是鳄魚卧在礁上想捉我了。
』於是他想『試探一下子.』站在那裡.假裝對礁石說話的樣子喊道.『喂.礁石啊.』沒有回答。
他連喊了三次『礁石啊.』礁石仍不回答.猴王又向礁石喊道.『喂.礁石啊.為何今天你不回答我了。
』鳄魚想.『平時礁石一定回答猴王的.』便道.『猴王啊.你有何事。
』猴王道.『你是誰。
』鳄魚道.『我是鳄魚。
』猴王道.『你為何卧在這裡。
』鳄魚道.『我要你的心髒。
』菩薩想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