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雛鳥品
關燈
小
中
大
。
比丘們但.見色彩美觀.毫不知其中實情.以為一定是堅牢耐久的.就以新的布料給與裁縫師.向他掉取衣服而去。
後來衣服龌龊了.用熱水洗濯.現出真相來.發覺是用舊布片湊成的.才懊悔不止。
如是.甲比丘湊集舊布片改制衣服以欺人.其事普為各處所知。
卻說.這時他村也有一個比丘乙.幹着與隻園中比丘甲同樣的欺騙行為。
與乙友好的比丘們對乙說道.『尊師啊.你能欺騙世間.聽說隻園住者中.也有一個與你一樣的裁縫師哩。
』乙便想.『那麽.我倒去欺騙欺騙那比丘呢。
』於是以舊布片制成了很好看的衣服.染得鮮紅.着了到隻園中去。
甲比丘見了豔羨之至.問道.『尊師.這衣服是你做的嗎。
』乙比丘道.『是的.法友。
』甲道.『尊師啊.請把這衣服給我.你可以改着别的吧。
』乙道.『法友啊.我們住在鄉村裡不易得到衣服.我如果把這給了你.自己着甚麽呢。
』甲道.『我這裡有新的布料。
你拿去再做新的吧。
』乙道.『法友啊.這衣服上表現着我的本領.但你既這樣說.我也無可奈何.請取去吧。
』於是便把舊布片湊集成的衣服交付了甲.換得新的布料.達到了欺騙的目的而去。
住在隻園的甲比丘把衣服着在身上.過了數日.用溫水洗濯.發見全是破布片拼湊成的.便羞愧不堪。
於是『隻園住者被鄉村來的裁縫師欺騙了』的消息.徧傳於教團之間。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坐着談及此事。
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此刻在這裡談論何事。
』比丘衆向佛禀白此事。
佛道.『比丘們啊.住在隻園的裁縫師欺騙他人.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這樣欺騙過。
他的受鄉村裁縫師的欺騙也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的。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菩薩生而為樹神.那樹植在某處蓮池的附近。
這蓮池并不十分大.在夏季常乾涸。
池中住着許多的魚。
一隻青鹭停在池的那一邊岸上.見了這許多魚.想道.『用一個方法把這些魚騙來吃吧。
』這時.魚看見青鹭.問道.『主啊.你停在這裡想甚麽。
』鹭道.『我在想着你們的事。
』魚道.『主啊.你在想我們的甚麽。
』鹭道.『這池中水少.缺乏食物.且熱得難堪。
魚住在裡面.将來怎樣。
所以我正停在這裡替你們着想呀。
』魚道.『主啊.那麽我們如何是好呢。
』鹭道.『如果你們能聽從我的話.我就用嘴把你們一條一條地從這裡銜走.把你們放入那五色蓮華覆蓋着的大池中去。
』魚道.『主啊.自有世界以來.不曾有過替魚着想的鹭.你不是在想把我們一條一條地銜去吃掉嗎。
』鹭道.『隻要你們相信我.我就不會吃你們。
如果你們不信有這樣的大池.可派出一條魚來做代表.跟我一同去察看。
』魚相信了鹭的話.挑選出一條認為無論入水上山都可不怕的獨眼大魚來.對鹭說道.『請帶他去。
』鹭把這魚銜了帶去投入蓮池.叫他在蓮池徧遊了一會.仍帶他來放入魚所住的原地方。
這魚就對同類贊歎那池怎樣好。
羣魚聽了他的報告.都想到那裡去了.便對鹭道.『主啊.好.就請帶我們去吧。
』於是.鹭先把那獨眼大魚銜到池畔.叫他看了一會池的景色.帶到生在池畔的波羅奈樹上.将他嵌入枒杈中.用嘴啄殺.吃完了肉.把骨頭丢在樹根的窟洞裡.回轉來對魚說道.『我已把那條魚放入池中了。
現在.别的魚去吧。
』鹭以如是的方法把魚一條一條地吃完。
待最後一次轉來時.已不見有魚.隻剩了一隻蟹。
鹭想連蟹也吃掉.便對蟹說道.『喂.蟹啊.這裡所有的魚.我已帶他們到大蓮池去了。
你來.我也把你帶去吧。
』蟹道.『你怎樣帶我去呢。
』鹭道.『用嘴銜着帶去。
』蟹道.『你這樣地帶我.也許會丢我下來的。
我不願同你去。
』鹭道.『别怕.我把你緊緊地銜着吧。
』蟹想.『這家夥那會把魚帶到池裡去呢。
他如果真能帶我入蓮池去.當然再好沒有。
否則我就夾斷他的喉頭.使他喪命。
』便對鹭說道.『喂.鹭啊.你恐怕不能把我緊緊銜住的。
讓我來緊緊挾住你。
如果你可以讓我用鉗夾住你的喉頭的話.那麽我就抓住了你的頭.與你一同去吧。
』鹭不知道蟹在想欺騙他.表示同意。
於是.蟹便像鐵匠使用火鉗的一般.把鹭的喉頭用鉗夾住道.『好.那麽去吧。
』鹭帶蟹去看了池.向波羅奈樹進行。
蟹道.『伯父.池在這裡呀。
你在帶我到别地方去哩。
』鹭道.『我是你親愛的伯父.你是我的侄兒。
』又道.『你還以為鹭是銜着我走的奴隸呢。
試看波羅奈樹根下的骨山啊.那些魚都被我吃掉了.現在把你來吃吧。
』蟹道.『那些魚因為太呆.才被你吃掉的。
但我非但不給你吃.還要把你殺死。
你實在太呆了.不知道已上了我的當。
要死.大家同死。
我将把你的頭夾斷.投擲在地上。
』說着便如火鉗似地用鉗夾緊了鹭的喉頭.叫他受苦。
鹭張大了口.眼中流淚.戰栗怕死道.『主啊.我不吃你.請饒我一條命。
』蟹道.『那麽.下去把我放在池裡。
』鹭回轉身去.走到池岸.把蟹在泥灘上放下。
蟹便如用快刀割蓮莖一般.鉗斷了鹭的頭.爬入水中去了。
住在波羅奈樹上的樹神見這情形.大為贊歎.叫樹林發出喜悅的呼聲.以妙音唱下面的偈語。
長於奸詐者. 以奸詐之故. 不能永久繁榮。
如奸詐的鹭因蟹受到〔惡報。
〕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這比丘為鄉村的裁縫師所欺騙.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的.』作此法話畢.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鹭是住在隻園的裁縫師.蟹是住在鄉村的裁縫師.那樹神則就是我。
』 三九 難陀本生因緣 (〔菩薩=地主〕)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舍利弗長老之弟子某比丘說的。
據說.那比丘一向謙遜從順.對長老的侍奉很是努力。
有一次.長老向佛乞假.往别處去托鉢.到了南方的一個山村中。
自從到了這裡以後.那比丘就漸漸生出慢心來.不聽從長老的話。
即使長老對他說『法友啊.請這樣做』的話.他也會起反抗。
長老不懂那比丘的心理.於托鉢完畢以後.仍回到隻園來。
那比丘一回到隻園.對長老的态度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
長老向佛禀白此事道.『世尊啊.我這裡有一個比丘.在某處時.宛如用百錢買來的奴隸.到了别處.就慢心叢起.好好地叫他這樣做.也會反抗哩。
』佛道.『舍利弗啊.這比丘行動如此.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是這樣。
在某處時像一個用百錢買來的奴隸.到了别處就要違背反抗的。
』接着便因長老的質問.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某地主的家裡。
有一個朋友.也是地主.自己年齡已老.而妻卻還年青。
夫妻之間生了一個兒子。
那位地主自想.『這女人還年青.萬一我死後有了别的男子.也許會不把财産傳給我的兒子而蕩盡的。
還是安全地埋藏财産於地下吧。
』於是率領家中的一個奴隸名叫難陀的同往森林中.在某處把财産埋下.然後吩咐說道.『難陀.我死之後.你可把這裡的财産告訴我的兒子.并且還要告訴他.别将這個森林賣給他人。
』以後那位地主就死去了。
兒子不久就長大成人。
母親對兒子說道.『你父親曾率領了奴隸的難陀去埋藏财産。
你可去取來振興家業。
』一日.那兒子問難陀道.『伯伯.我父親埋藏着若幹的财産嗎。
』難陀道.『是的.主人。
』那兒子道.『這财産埋藏在何處呢。
』難陀道.『在森林中.主人。
』那兒子道.『那麽.我們同到那裡去吧。
』兩人拿了鋤頭與畚箕到了森林中以後.那兒子問難陀道.『伯伯.财産埋藏在那一方面呢。
』難陀走到埋藏财産的地點.對於财寶起了壞心了.立着罵道.『你這丫頭生的小子.這裡怎會有你的财産啊。
』那兒子聽到了難陀亂暴的言語.故意裝作不曾聽到.說道.『那麽我們回去吧。
』便同他回來了。
過了二三日.再到那地方去.難陀又對他惡罵起來。
那兒子不與争鬧.自己回來.以為『這奴隸答應我「指出财産所在.」而到了那裡就口出惡言謾罵.不知是何理由。
我有一個父執.也是地主.去向他請教吧。
』便走到菩薩〔地主〕的地方.把經過情形詳細報告一番.問道.『老伯啊.這是甚麽緣故呢。
』菩薩道.『難陀每次立着罵你的地方.就是你父親埋藏着财産的所在。
所以.你可於他罵你的時候.向他說.「喂.奴隸.來.你罵誰呀.」就叫他拿鋤頭掘土.取出你家的财産.運回家去。
』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
想來在那地方. 必有藏金與金的璎珞. 因為下賤的奴隸難陀. 老是立在那處口出惡言。
那兒子辭别菩薩回家.率領難陀同往埋藏财産的林中.依菩薩之言行事.取得财産.增益家财。
後來又依菩薩之教誡.作布施等淨業.命終時依其業報從此世逝去。
結分 佛道.『這人在前生也曾有同樣的性質的。
』作此法話後.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難陀即舍利弗的弟子.那賢明的地主則就是我。
』 四〇 迦台羅樹炭火本生因緣 (〔菩薩=富商〕)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給孤獨長者說的。
給孤獨長者為了建設精舍.曾向佛教施财五億四千萬金。
他認為世間可寶者就隻是三寶.更沒有别的了。
佛居隻園以後.他每日去作三大服務.清晨一次.朝餐後一次.傍晚一次.除此以外.有時還有中間的服務。
每次到精舍去的時候.又必顧到沙門或少年『他這回帶了甚麽來』的期待.從不徒然而往。
在清晨叫人拿了粥去.在朝餐後帶了熟酥、生酥、糖蜜等去.傍晚帶了香料、花環、布類去。
長者雖然如是日日消費着.資财上不受影響.有若幹商人向他告貸.放出債欵.總數達一億八千萬金.他也毫不介意。
又.他的财産之中.有一億八千萬金用銅缸埋在河畔.有一次.洪水發生.堤防破壞.埋金之銅缸漂流開去.沈到大洋底下去了。
說雖如此.他的家裡還備着可供給五百個比丘的飯食。
在比丘教團看來.他的邸宅.猶如位處十字通衢的蓮池.他自己則猶如比丘衆之父親。
所以.佛也住到他的邸宅去.八十個大長老也同去.其餘比丘衆出入者更不計其數。
他的邸宅是由七層大廈與七個望樓合成的。
那第四個望樓中.本來住着一個異教徒的魔女神。
當佛進去住時.那女神就不能留在那裡.率領了孩子降到地上來。
當八十個大長老或别的長老們在那裡出入時.她也隻好讓出。
她覺得沙門瞿昙與其弟子們常在邸宅出入.究不安心.時時要避到地上.不能留在那裡.便想設法使他們不再進邸宅來。
有一日.總管者到這一帶地方來.正休息着。
她便到那裡去光輝地現出姿态。
總管者問道.『在這裡的是誰。
』女神道.『我是住在第四望樓的神。
』總管者道.『來此何事。
』女神道.『你不見主人的行動嗎。
他不顧自己的将來.見有錢财便去養沙
比丘們但.見色彩美觀.毫不知其中實情.以為一定是堅牢耐久的.就以新的布料給與裁縫師.向他掉取衣服而去。
後來衣服龌龊了.用熱水洗濯.現出真相來.發覺是用舊布片湊成的.才懊悔不止。
如是.甲比丘湊集舊布片改制衣服以欺人.其事普為各處所知。
卻說.這時他村也有一個比丘乙.幹着與隻園中比丘甲同樣的欺騙行為。
與乙友好的比丘們對乙說道.『尊師啊.你能欺騙世間.聽說隻園住者中.也有一個與你一樣的裁縫師哩。
』乙便想.『那麽.我倒去欺騙欺騙那比丘呢。
』於是以舊布片制成了很好看的衣服.染得鮮紅.着了到隻園中去。
甲比丘見了豔羨之至.問道.『尊師.這衣服是你做的嗎。
』乙比丘道.『是的.法友。
』甲道.『尊師啊.請把這衣服給我.你可以改着别的吧。
』乙道.『法友啊.我們住在鄉村裡不易得到衣服.我如果把這給了你.自己着甚麽呢。
』甲道.『我這裡有新的布料。
你拿去再做新的吧。
』乙道.『法友啊.這衣服上表現着我的本領.但你既這樣說.我也無可奈何.請取去吧。
』於是便把舊布片湊集成的衣服交付了甲.換得新的布料.達到了欺騙的目的而去。
住在隻園的甲比丘把衣服着在身上.過了數日.用溫水洗濯.發見全是破布片拼湊成的.便羞愧不堪。
於是『隻園住者被鄉村來的裁縫師欺騙了』的消息.徧傳於教團之間。
一日.比丘衆在法堂上坐着談及此事。
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此刻在這裡談論何事。
』比丘衆向佛禀白此事。
佛道.『比丘們啊.住在隻園的裁縫師欺騙他人.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這樣欺騙過。
他的受鄉村裁縫師的欺騙也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的。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菩薩生而為樹神.那樹植在某處蓮池的附近。
這蓮池并不十分大.在夏季常乾涸。
池中住着許多的魚。
一隻青鹭停在池的那一邊岸上.見了這許多魚.想道.『用一個方法把這些魚騙來吃吧。
』這時.魚看見青鹭.問道.『主啊.你停在這裡想甚麽。
』鹭道.『我在想着你們的事。
』魚道.『主啊.你在想我們的甚麽。
』鹭道.『這池中水少.缺乏食物.且熱得難堪。
魚住在裡面.将來怎樣。
所以我正停在這裡替你們着想呀。
』魚道.『主啊.那麽我們如何是好呢。
』鹭道.『如果你們能聽從我的話.我就用嘴把你們一條一條地從這裡銜走.把你們放入那五色蓮華覆蓋着的大池中去。
』魚道.『主啊.自有世界以來.不曾有過替魚着想的鹭.你不是在想把我們一條一條地銜去吃掉嗎。
』鹭道.『隻要你們相信我.我就不會吃你們。
如果你們不信有這樣的大池.可派出一條魚來做代表.跟我一同去察看。
』魚相信了鹭的話.挑選出一條認為無論入水上山都可不怕的獨眼大魚來.對鹭說道.『請帶他去。
』鹭把這魚銜了帶去投入蓮池.叫他在蓮池徧遊了一會.仍帶他來放入魚所住的原地方。
這魚就對同類贊歎那池怎樣好。
羣魚聽了他的報告.都想到那裡去了.便對鹭道.『主啊.好.就請帶我們去吧。
』於是.鹭先把那獨眼大魚銜到池畔.叫他看了一會池的景色.帶到生在池畔的波羅奈樹上.将他嵌入枒杈中.用嘴啄殺.吃完了肉.把骨頭丢在樹根的窟洞裡.回轉來對魚說道.『我已把那條魚放入池中了。
現在.别的魚去吧。
』鹭以如是的方法把魚一條一條地吃完。
待最後一次轉來時.已不見有魚.隻剩了一隻蟹。
鹭想連蟹也吃掉.便對蟹說道.『喂.蟹啊.這裡所有的魚.我已帶他們到大蓮池去了。
你來.我也把你帶去吧。
』蟹道.『你怎樣帶我去呢。
』鹭道.『用嘴銜着帶去。
』蟹道.『你這樣地帶我.也許會丢我下來的。
我不願同你去。
』鹭道.『别怕.我把你緊緊地銜着吧。
』蟹想.『這家夥那會把魚帶到池裡去呢。
他如果真能帶我入蓮池去.當然再好沒有。
否則我就夾斷他的喉頭.使他喪命。
』便對鹭說道.『喂.鹭啊.你恐怕不能把我緊緊銜住的。
讓我來緊緊挾住你。
如果你可以讓我用鉗夾住你的喉頭的話.那麽我就抓住了你的頭.與你一同去吧。
』鹭不知道蟹在想欺騙他.表示同意。
於是.蟹便像鐵匠使用火鉗的一般.把鹭的喉頭用鉗夾住道.『好.那麽去吧。
』鹭帶蟹去看了池.向波羅奈樹進行。
蟹道.『伯父.池在這裡呀。
你在帶我到别地方去哩。
』鹭道.『我是你親愛的伯父.你是我的侄兒。
』又道.『你還以為鹭是銜着我走的奴隸呢。
試看波羅奈樹根下的骨山啊.那些魚都被我吃掉了.現在把你來吃吧。
』蟹道.『那些魚因為太呆.才被你吃掉的。
但我非但不給你吃.還要把你殺死。
你實在太呆了.不知道已上了我的當。
要死.大家同死。
我将把你的頭夾斷.投擲在地上。
』說着便如火鉗似地用鉗夾緊了鹭的喉頭.叫他受苦。
鹭張大了口.眼中流淚.戰栗怕死道.『主啊.我不吃你.請饒我一條命。
』蟹道.『那麽.下去把我放在池裡。
』鹭回轉身去.走到池岸.把蟹在泥灘上放下。
蟹便如用快刀割蓮莖一般.鉗斷了鹭的頭.爬入水中去了。
住在波羅奈樹上的樹神見這情形.大為贊歎.叫樹林發出喜悅的呼聲.以妙音唱下面的偈語。
長於奸詐者. 以奸詐之故. 不能永久繁榮。
如奸詐的鹭因蟹受到〔惡報。
〕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這比丘為鄉村的裁縫師所欺騙.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同樣受過欺騙的.』作此法話畢.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鹭是住在隻園的裁縫師.蟹是住在鄉村的裁縫師.那樹神則就是我。
』 三九 難陀本生因緣 (〔菩薩=地主〕)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舍利弗長老之弟子某比丘說的。
據說.那比丘一向謙遜從順.對長老的侍奉很是努力。
有一次.長老向佛乞假.往别處去托鉢.到了南方的一個山村中。
自從到了這裡以後.那比丘就漸漸生出慢心來.不聽從長老的話。
即使長老對他說『法友啊.請這樣做』的話.他也會起反抗。
長老不懂那比丘的心理.於托鉢完畢以後.仍回到隻園來。
那比丘一回到隻園.對長老的态度又恢複到原來的樣子了。
長老向佛禀白此事道.『世尊啊.我這裡有一個比丘.在某處時.宛如用百錢買來的奴隸.到了别處.就慢心叢起.好好地叫他這樣做.也會反抗哩。
』佛道.『舍利弗啊.這比丘行動如此.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是這樣。
在某處時像一個用百錢買來的奴隸.到了别處就要違背反抗的。
』接着便因長老的質問.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在某地主的家裡。
有一個朋友.也是地主.自己年齡已老.而妻卻還年青。
夫妻之間生了一個兒子。
那位地主自想.『這女人還年青.萬一我死後有了别的男子.也許會不把财産傳給我的兒子而蕩盡的。
還是安全地埋藏财産於地下吧。
』於是率領家中的一個奴隸名叫難陀的同往森林中.在某處把财産埋下.然後吩咐說道.『難陀.我死之後.你可把這裡的财産告訴我的兒子.并且還要告訴他.别将這個森林賣給他人。
』以後那位地主就死去了。
兒子不久就長大成人。
母親對兒子說道.『你父親曾率領了奴隸的難陀去埋藏财産。
你可去取來振興家業。
』一日.那兒子問難陀道.『伯伯.我父親埋藏着若幹的财産嗎。
』難陀道.『是的.主人。
』那兒子道.『這财産埋藏在何處呢。
』難陀道.『在森林中.主人。
』那兒子道.『那麽.我們同到那裡去吧。
』兩人拿了鋤頭與畚箕到了森林中以後.那兒子問難陀道.『伯伯.财産埋藏在那一方面呢。
』難陀走到埋藏财産的地點.對於财寶起了壞心了.立着罵道.『你這丫頭生的小子.這裡怎會有你的财産啊。
』那兒子聽到了難陀亂暴的言語.故意裝作不曾聽到.說道.『那麽我們回去吧。
』便同他回來了。
過了二三日.再到那地方去.難陀又對他惡罵起來。
那兒子不與争鬧.自己回來.以為『這奴隸答應我「指出财産所在.」而到了那裡就口出惡言謾罵.不知是何理由。
我有一個父執.也是地主.去向他請教吧。
』便走到菩薩〔地主〕的地方.把經過情形詳細報告一番.問道.『老伯啊.這是甚麽緣故呢。
』菩薩道.『難陀每次立着罵你的地方.就是你父親埋藏着财産的所在。
所以.你可於他罵你的時候.向他說.「喂.奴隸.來.你罵誰呀.」就叫他拿鋤頭掘土.取出你家的财産.運回家去。
』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
想來在那地方. 必有藏金與金的璎珞. 因為下賤的奴隸難陀. 老是立在那處口出惡言。
那兒子辭别菩薩回家.率領難陀同往埋藏财産的林中.依菩薩之言行事.取得财産.增益家财。
後來又依菩薩之教誡.作布施等淨業.命終時依其業報從此世逝去。
結分 佛道.『這人在前生也曾有同樣的性質的。
』作此法話後.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難陀即舍利弗的弟子.那賢明的地主則就是我。
』 四〇 迦台羅樹炭火本生因緣 (〔菩薩=富商〕)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給孤獨長者說的。
給孤獨長者為了建設精舍.曾向佛教施财五億四千萬金。
他認為世間可寶者就隻是三寶.更沒有别的了。
佛居隻園以後.他每日去作三大服務.清晨一次.朝餐後一次.傍晚一次.除此以外.有時還有中間的服務。
每次到精舍去的時候.又必顧到沙門或少年『他這回帶了甚麽來』的期待.從不徒然而往。
在清晨叫人拿了粥去.在朝餐後帶了熟酥、生酥、糖蜜等去.傍晚帶了香料、花環、布類去。
長者雖然如是日日消費着.資财上不受影響.有若幹商人向他告貸.放出債欵.總數達一億八千萬金.他也毫不介意。
又.他的财産之中.有一億八千萬金用銅缸埋在河畔.有一次.洪水發生.堤防破壞.埋金之銅缸漂流開去.沈到大洋底下去了。
說雖如此.他的家裡還備着可供給五百個比丘的飯食。
在比丘教團看來.他的邸宅.猶如位處十字通衢的蓮池.他自己則猶如比丘衆之父親。
所以.佛也住到他的邸宅去.八十個大長老也同去.其餘比丘衆出入者更不計其數。
他的邸宅是由七層大廈與七個望樓合成的。
那第四個望樓中.本來住着一個異教徒的魔女神。
當佛進去住時.那女神就不能留在那裡.率領了孩子降到地上來。
當八十個大長老或别的長老們在那裡出入時.她也隻好讓出。
她覺得沙門瞿昙與其弟子們常在邸宅出入.究不安心.時時要避到地上.不能留在那裡.便想設法使他們不再進邸宅來。
有一日.總管者到這一帶地方來.正休息着。
她便到那裡去光輝地現出姿态。
總管者問道.『在這裡的是誰。
』女神道.『我是住在第四望樓的神。
』總管者道.『來此何事。
』女神道.『你不見主人的行動嗎。
他不顧自己的将來.見有錢财便去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