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雛鳥品

關燈
如來畢.圍繞坐下.一同請求道.『世尊啊.我們隻知道現在.過去的事是隐秘的.請說給我們聽聽。

    』佛便說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就在摩揭陀王國的這裡.菩薩投生在鹑的胎内.生而為鹑。

    從卵孵化出來的時候.是一隻豐滿如月亮的小鹑。

    他的父母把他卧在巢内.覓食用嘴來喂他。

    他有了翼.還不能在空中飛翔.有了腳.還不能在地上步行。

    每年森林起火要延燒到這裡來。

    某時.那火發着猛烈的爆聲蔓延過來了。

    羣鳥怕被燒死.各自從巢中飛出逃散。

    菩薩〔鹑〕的父母也抛棄了菩薩自去逃生.菩薩卧在巢中擡起頭來望着逼近來的火焰想道.『如果我能振翼而飛.就要飛到别處去。

    如果我能用足行走.就要走到别處去。

    我父母尚且怕死.為了要保全自己.把我抛下在這裡.管自逃開了。

    我在這裡.别無保護者.也無救濟者.現在如何是好呢。

    』這時.就有一個念頭在他心中浮起.『在此世間.有所謂戒律的美德.有所謂真理的美德。

    從前.實現波羅蜜.在菩提樹下即身成正覺的佛.依戒律、禅定、智慧而解脫.依解脫智而完成知見、保持真理、慈悲、愍念、忍辱、對一切衆生平等愛護.所以名為一切知者。

    佛所體驗者名曰法德。

    我也有着一個的真實〔谛.〕又信奉着一個的自性法。

    所以我應思惟從前諸佛與其成佛之德.證得自性法.行真實行.藉此來消退今日的火.救援自己與其他殘留着的衆鳥。

    』便自己唱道。

     世間如有戒德、有真實、有清淨的慈悲.  我依此真實來作無上的誓言.  思念法的力、憶念往昔勝者、知見真實的力.  我如是誓言。

     菩薩既如是思惟往昔曾得涅盤的諸佛之功德.依自己所存的真實性發了誓言.複唱出下面的偈語。

     雖有翼而不能飛.  雖有足而不能行. 父母又不在這裡.  火啊.快給我退去。

     火随了誓言立刻後退十六迦利沙。

    那退去時的樣子.并非是因為那裡已沒有東西可燒而把火焰移到他處.乃是像投入火炬於水中一般.立時消熄的。

    於是菩薩又這樣唱道。

     炎炎的大火.  也随了我的誓言.  消失在十六迦利沙之外.  宛如遇到了水的樣子。

     自此以後.那地方永劫間不會再遭遇火患.因此之故.名曰劫持續的奇蹟。

    菩薩如是體得誓言.命盡時依其業報.由此世逝去。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這森林裡火不蔓延.非我現在之力.是從前那鹑尚幼時.我所實現.是依其實力而來的東西。

    』作了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比丘衆或得預流〔果.〕或成一來.或得不還.或達應供〔阿羅漢。

    〕佛乃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父母.即今日的父母.那鹑王則就是我。

    』 三六 鳥本生因緣 (〔菩薩=鳥〕)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庵居遭火的比丘說的。

    據說.有一比丘.從佛受得了禅定之法.離開祇園精舍到拘薩羅國.在邊鄙某村附近林間之庵中居住。

    在最初之一月中.那庵居便遭焚毀了。

     那比丘向村人呼告道.『我因庵居被毀.很苦。

    』村人道.『現在天旱.我們的田地乾燥.且待我們把田地灌溉好了.再說吧。

    』灌溉完畢以後.說『要下種.』下了種以後.又說『要作籬.』『要除草.』『要收割.』收割了以後.又說『且待把谷物打下了再說.』如是這樣那樣地把三個月的期間過去了。

    這三個月間那比丘在原野中露宿.雖修行禅定.毫無所得。

    自恣完畢後.到佛處來.向佛禮拜.退坐一旁。

    佛丁甯地招呼他.然後問道.『比丘啊.雨安居曾安樂地度過嗎。

    已達到真正的禅定了嗎。

    』那比丘說明遭遇經過.回答說道.『因為沒有适宜的僧房.所以未曾達到禅定的極地。

    』佛道.『比丘啊.在前生.動物尚能知居處的适與不适.你為何倒不知道。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菩薩生而為鳥.由羣鳥圍繞着住在森林中的巢内。

    那森林附近.有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

    一日.大樹的樹枝互相磨擦.塵屑落下.樹枝冒出煙氣來。

    菩薩〔鳥〕見這情形.想道.『這二樹枝如是互相磨擦.結果會墜落火花.把地上的枯葉燃着.延燒到我們的樹上來吧。

    此地已不能再住.非遷到别處去不可了。

    』便對羣鳥唱出偈語來。

     羣鳥所栖的樹.  不久将遭火。

      鳥啊.快到别處去避難.  在那裡不會有危險。

     凡是遵從菩薩吩咐的鳥都跟随着菩薩飛到别處去了。

    那些不知學習的愚笨的鳥還以為『這等於在滴水見鰐魚哩.』對於菩薩的話不相信.仍留在原處不避。

    不多幾時.果然不出菩薩所料.森林被火延燒.把樹木都燒盡。

    當煙焰直冒的時候.羣鳥的眼睛被煙蒙蔽成盲.不能飛逃.一一落入火中燒斃了。

     結分 佛道.『比丘啊.如是.在前生.動物栖宿於樹上尚知道那地方對自己适與不适.你為何倒不知道呢。

    』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比丘就安住於預流果。

    佛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遵從菩薩之教的羣鳥是佛的侍從者.那隻聰明的鳥則就是我。

    』 三七 鹧鸪本生因緣 (〔菩薩=鹧鸪〕)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赴舍衛城時.就舍利弗長老得不到牀座之事說的。

    卻說.給孤獨長者建立好了精舍.派遣使者到佛的地方來.佛便從王舍城出發.到吠舍離逗留了一會.然後向舍衛城進行。

     這時.六個弟子先行.他們在長老們未就牀座之前.各自處分說道.『這牀座留給我們的師父吧.這給先輩〔指導者〕吧.這由我們自用吧。

    』後到的長老們便取不到牀座。

    舍利弗長老的弟子們替長者找牀座也找不到。

    長老沒有牀座.便在佛的牀座近處一株樹下.或坐或徘徊.過了一晚。

    到黎明起身出發時.佛咳嗽一聲.長老也咳嗽一聲。

    佛道.『在這裡的是誰。

    』舍利弗道.『世尊啊.是舍利弗。

    』佛道.『舍利弗啊.你此刻時分在此何事。

    』舍利弗将情形禀白。

    佛聽了長老所說.想道.『呀.在我生存時.比丘們已失了相互間的尊敬.缺着從順了。

    那麽我死之後.他們将怎樣啊。

    』不禁為法憂慮起來。

    天一明.佛就召集比丘教團.向比丘衆問道.『比丘們啊.據說有六個人先到這裡.占去了長老比丘的牀座。

    真的嗎。

    』比丘衆答道.『世尊啊.真的。

    』於是佛斥責了那六個比丘.對比丘衆作法話.複問道.『究竟誰有資格享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呢。

    』有些比丘回答道.『出身於刹帝利族而出家者。

    』有的道.『出身於婆羅門族、居士族而出家者。

    』有的道.『持戒者、布教師、初禅得達者、二禅三禅四禅得達者。

    』有的道.『預流、一來、不來、阿羅漢、得三明六通者。

    』比丘衆如是各依自己的意向說出配享受最好牀座的人物之後.佛道.『比丘們啊.在我的教團裡.得享受最好的牀座者.其資格非刹帝利族而出家者.非婆羅門族、居士族而出家者.也非律師、非經家、非論師.也非初禅等的得達者以及預流等等。

    比丘們啊.在這教團裡對年長者該行恭敬的招呼.作合掌之禮.真誠地服侍.年長者該奉以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

    這才是資格.唯年長的比丘适合於這資格。

    比丘們啊.這裡的舍利弗是我的高弟.曾轉法輪.理應得比我次一等的牀座。

    可是他昨夜得不到牀座.就在樹根畔過夜。

    你們在目前已如是失卻尊敬.不知從順了.那麽将來你們的行為究将怎樣呢。

    』為了教訓他們.又道.『比丘們啊.在前生.動物尚且知道.「依此不互相尊敬、從順.違背了一般的生活法則而行動.與我們決不相宜。

    我們之中.誰最年長.就對誰緻敬吧。

    」他們查考出年長者來.對他行敬禮.後來便生於天道。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喜馬拉雅山中腰地方有一株大榕樹.樹的附近住着鹧鸪、猿與象三個朋友。

    他們彼此不互相尊敬、從順.至於違背普通的生活法則了。

    於是他們想道.『這樣地生活.於我們殊不适當。

    我們頗想把年長者加以尊敬.對他行敬禮而度日。

    』但三者誰是最年長者.卻不知道。

    一日.他們想得了一個方法.三位朋友同去坐在榕樹的根上.鹧鸪與猿對象問道.『象君啊.你知道這株榕樹已有多久了。

    』象道.『朋友們啊.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這榕樹猶是一株灌木.我常常跨過了行走。

    有時也在灌木叢中通過。

    最高的灌木.頂梢也隻碰到我的肚臍。

    所以.這株榕樹.我在他灌木時代已知道了的。

    』鹧鸪與象又以同樣的話去問猿。

    猿道.『朋友們啊.當我為小猿時曾坐在這裡昂首去咬食這榕樹梢頭的新芽.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已知道這株榕樹了。

    』於是便輪到鹧鸪講話了。

    鹧鸪道.『朋友們啊.從前某處有一株大榕樹。

    我吃了那樹的果實.把糞撒在這裡.於是這裡便生出榕樹來了。

    我知道這株榕樹尚在他未萌芽以前。

    所以我比你們都年長。

    』象與猿便對聰明的鹧鸪道.『朋友啊.你比我們年長。

    以後我們就對你恭敬、尊崇、承侍、敬禮、合掌、供養、敬白、奉請、禮拜、和南吧。

    我們将遵奉你的訓誡.請你以後施訓誡給我們啊。

    』從此以後.鹧鸪就施訓誡給他們.教他們保持戒律.自己也保持戒律。

    三動物堅守五戒.尊敬随順.對普通的生活法則不複違犯.命盡時往生於天國之安住所。

     結分 此三動物所受持者.名曰鹧鸪系之梵行。

    佛道.『比丘們啊.他們是動物.尚能互相尊敬從順着過活。

    你們身為出家人.且受有經律之教.為何倒不能互相尊敬從順呢。

    比丘們啊.我現在作一決定如下。

    嗣後.你們須對年長者行敬禮、合掌、供養。

    年長者該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

    嗣後.年少者不得奪占年長者牀座。

    不論是誰.凡奪占器物者犯惡作〔突吉羅〕罪。

    』佛作此法話後.以正等覺者的資格唱出下面的偈語。

     尊敬耆宿者.  通曉真理〔法〕。

      現世於法為聖者〔可贊歎之羅漢〕者.  來世生於善處。

     佛既如是宣示尊敬耆宿之功德.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象是目犍連.猿是舍利弗.鹧鸪則就是我。

    』 三八 青鹭本生因緣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做裁縫師的比丘說的。

    據說.在隻園居住的比丘之中.有比丘甲.對於衣服的裁剪縫紉等事很熟練.運用其熟練的技巧制作衣服.就以裁縫師出名。

    他的本領真不小.搜集了舊布片拼合起來.先用染料着色.再用貝殼磨砑.使成非常柔滑适體的衣料.然後再加工裁制成衣服.着在身上。

    不知道底細的比丘們到他那裡去說道.『我們不懂衣服的做法.請替我們做一下。

    』甲道.『法友們啊.做衣服要費許多時候.我這裡有現成的.你們把這衣服用布掉換了去吧。

    』說着就取出所制的衣服來給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