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雛鳥品

關燈
要送給守戒的人。

    』村人們道.『這是個癡子.』各自散去了。

    善生聞知這消息.以為也許是送給她的.便走到老人的面前來道.『老伯伯.請給我吧。

    』老人道.『姑娘.你守戒嗎。

    』善生回答道.『我确守着戒哩。

    』老人道.『我專為了你送來的.』便連車拉到她的家門口放着.自己去了。

     善生一生守戒.死後轉生為魔王毘婆契耶之女。

    因為前生守戒的果報.生下來就是一個美人。

    到了妙齡時.魔王把魔神召集攏來.叫女兒自己擇偶道.『女兒啊.你可自選一個合意的做丈夫。

    』卻說.帝釋找尋善生的生處.知道生在那裡.想道.『善生正在選擇合意的丈夫.我定會當選吧。

    』便化作魔神.也到了那裡。

    魔王叫善生粧扮好了領她到魔神集合之處.說道.『你就自己選擇合意的丈夫吧。

    』善生回眼四顧.瞥見了帝釋.因為向來有過朋友之誼.便去拉住他的手道.『這人是我的丈夫。

    』帝釋於是帶領善生回到天國.封為女王.由二千五百萬個舞姬護侍着.後來定命完盡.依其業報.離去此世. 結分 佛作此法話畢.斥責那比丘道.『比丘啊.古時賢人在治理天國時.雖棄舍自己的生命.也不殺生。

    你既歸依了這教而出家.為何把那中有生物的水不濾就飲呢。

    』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禦者摩多利是阿難.帝釋則就是我。

    』 三二 舞踴本生因緣 (〔菩薩=白鳥〕)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持有許多财物的比丘說的。

    他的故事與天法本生因緣〔第六〕中所說者相同。

     佛問那比丘道.『比丘.據說你持有許多财物.真的嗎。

    』比丘道.『真的。

    』佛又問道.『你為何要持有這許多的财物呢.』那比丘聽了這話.就激起怒來.脫去了所着的衣服道.『那麽我就這樣吧。

    』在佛前把身體裸露起來。

    在旁的人們嘲他是癡子。

    那比丘就遁走.為大衆所不齒。

     比丘衆集在法堂裡談論那比丘的不德道.『在師尊之前可作這種行動的嗎。

    』佛來了.問道.『比丘們啊.你們在這裡談論着甚麽呢。

    』比丘衆道.『尊師啊.那比丘在世尊之前.對着四衆.不顧羞恥與過失.做出放蕩兒樣的行徑.結果為大家所嫌憎.并且違背了尊教。

    我們正在談論他的不德哩。

    』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的不顧羞恥與過失.背棄聖教.不自今日始.在前生.他也曾因了這樣的行為.把美女失掉了。

    』接着就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在始有世界時.四足獸以獅子為王.魚類以名曰歡喜的魚為王.鳥類以金之白鳥為王.那金之白鳥的鳥王有一個女兒.是一隻美麗的白鳥。

    王問女兒要甚麽.女兒說要一個合意的丈夫。

     鳥王允許了女兒的希望.召集羣鳥到雪山來.各種各類的白鳥孔雀等都到.羣集在一塊寬廣平坦的岩石上.鳥王叫女兒來.對她說道.『你可選擇合意的丈夫。

    』女兒徧觀羣鳥.把眼睛釘住在那頭如寶珠羽毛美麗的孔雀身上.說道.『這是我的丈夫。

    』集在那裡的羣鳥.走近孔雀前面去說道.『喂.孔雀君.這位鳥王之女在許多鳥中選擇丈夫.你當選了。

    』孔雀道.『一向沒有人知道我的本領哩.』他非常高興不暇顧及羞恥與錯失.在衆鳥環視之中.張開翼翅舞蹈起來.把遮蔽身體的東西都脫卸了。

    鳥王見了很難為情.說道.『他内心毫不知恥.所表現的行動也不計過失。

    我不能把女兒給這樣不知羞恥、不計過失的人。

    』接着便在羣鳥之間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你鳴聲悅耳.身軀美觀.  頭頸作瑠璃色.翼翅長及一尋.  可是行動亂暴.  不能将女兒給你。

     鳥王於是在羣鳥環視之中.将女兒改給與自己甥輩的小白鳥。

    孔雀因不能得雌白鳥為妻.當場遁走。

    白鳥之王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的不知羞恥.不計過失.違失大教.并不始於今日。

    在前生也曾因此失去了美麗的妻。

    』既作此法話.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孔雀即那持有許多财物的比丘.白鳥之王則就是我。

    』 三三 和合本生因緣 (〔菩薩=鹑〕)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迦毘羅城附近的榕樹園時.就了關於圓布墊的争論說的。

    其事當詳於鸠那羅本生因緣〔第五三六〕中。

    那時.佛對親族們說道.『大王們啊.親族間不可有争執.在前生.有某種動物已把敵征服.因争執之故陷於大破滅中。

    』接着便因了王的親族的詢問.講出過去的事來。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鹑.與數千隻鹑居於林間。

    那時有一個捕鳥的.假裝着鹑叫.窺探鹑之所在.等到窺探着了以後.就投網於上空.将網索逐漸絞緊.放入籠内負到家中.把其中的鹑賣與别人.以所得的金錢過活。

    一日.菩薩〔鹑〕對羣鹑道.『這捕鳥者要使我們的親族滅亡。

    我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他來捕捉我們。

    此後.他如投網到你們頭上來.你們可各自把頭頂入網眼.大家頂住了網飛到他處.将網丢在荊棘叢中。

    這麽一來.我們就可逃出他的網羅吧。

    』他們都贊成道.『是。

    』次日.網落到他們的頭上時.他們就依了菩薩的指教.大家把網頂住.運到荊棘叢中去丢棄.自己從網下逃出。

    捕鳥者費了許多麻煩到荊棘叢中去取網.待取到時天色已晚.隻好一無所得.空手回去。

    從此以後.羣鹑就以如是方法.對付捕鳥者.捕鳥者日日化了氣力到荊棘叢中去取網.取了網徒然空手回家。

    於是他的妻不快了.說道.『你每日老是空手回來。

    我想.你一定在甚麽地方尋開心哩。

    』捕鳥者道.『我尋甚麽開心啊。

    那些鹑真是刁滑.居然會大家結團體哩。

    我把網投到他們的頭上時.他們就協力頂住了網飛到荊棘叢中去.把網丢在那裡。

    可是他們這種和合的精神大概是不會長久的。

    你别怕.總有一日.他們自會争鬧.那時我将把他們全部捕捉了來.叫你快樂啊。

    』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語。

     羣鳥互相和合.  故能戴網飛去.  一旦互相争鬧.  他們就會落到我的掌中。

     過了幾日.甲鹑於降下地面去求食時.不小心踏着了乙鹑的頭部。

    乙發怒道.『誰呀.踏着我的頭了.』甲道.『這是我不留心之故.請勿動氣。

    』可是乙仍怒恨不止。

    甲乙二鹑便開始争吵.甲道.『你以為你能頂網嗎。

    』乙也道.『你以為你能頂網嗎。

    』他們正争吵時.菩薩想道.『喜争吵者之間.決不會有幸福的。

    他們在不能協力頂網時.将陷於滅亡.給捕鳥者以機會吧。

    我不能再住在這裡了。

    』於是就領了自己的弟子們到别處去。

    過了幾日.捕鳥者到林中來.假作鹑叫.向着衆鹑聚處把網投上。

    這時一隻鹑道.『我在頂網時傷了頭毛了.你去頂吧.』别一隻鹑道.『我在頂網時失了兩翼的毛了.你去頂吧.』在他們如是互相推委.說『你去頂吧』的時候.捕鳥者就把網索收緊.将他們置入籠中.帶回家去讨妻子的歡喜了。

     結分 佛道.『大王.如是.親族間不可有任何的争執.争執真是滅亡的根源。

    』作此法話畢.又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愚笨的鹑是提婆達多.那賢明的鹑則就是我。

    』 三四 魚本生因緣 (〔菩薩=司祭〕)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前妻的誘惑說的。

    那時.佛問那比丘道.『比丘啊.據說你正在煩惱.真的嗎。

    』比丘道.『世尊啊.真的。

    』佛道.『為誰煩惱呢。

    』比丘道.『世尊啊.我原來的妻很美.舍她不得。

    』佛便道.『比丘啊.此婦人於你足以為害.在前生.你曾将因她而死.幸被救出呢。

    』接着就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為王的司祭。

    一日.漁夫們在河中投網捕魚.有一條大魚.為愛欲所驅.與其妻〔雌魚〕嬉戲着遊來。

    雌魚遊在前面.嗅到網的氣息.便在網之周圍繞了過去。

    可是那迷惑於情愛的雄魚卻陷入網中了。

    漁夫們知魚已入網.便把網牽起.捕住那魚.不即殺死.投在沙灘上.打算在炭火上炙了來吃。

    一邊發起火來.一邊削竹木為炙扡。

    那魚覺得『用火炙.用扡子刺與其他種種苦痛.都沒有甚麽.隻是妻不見了我.還以為我另有所愛.将獨自難堪.這倒是足煩惱的。

    』於是悲哀地唱出下面的偈語。

     受冷、受熱、落在網中.  我都不以為苦惱。

     所覺得〔不安者〕.  隻是妻失夫後的怨慕。

     這時.司祭恰好帶領了侍從者到河上來洗浴。

    他是能辨别一切的音聲的.聽到那魚在如是悲歎.便想道.『這魚正為情愛的悲哀所苦.他若帶了這心痛而死去.結果會轉生到地獄去的.讓我來救他吧。

    』便走到漁夫們那裡去.對他們說道.『喂.不能将魚來供養我嗎.隻要夠一日吃就好。

    我們不要别的.請把這一條作了供養吧。

    』漁夫們道.『好.主人.就請拿去吧。

    』菩薩〔司祭〕用雙手捧去那魚.走下河邊.對魚作訓誡道.『喂.魚啊.今日如果不遇見我.你将喪命了吧。

    去.以後不要再為情愛所縛啊。

    』把魚放入水裡.自回城中去了。

     結分 佛作此法話畢.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可憐的比丘就安住於預流果。

    佛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雌魚是那比丘出家以前的妻.雄魚是那可憐的比丘.司祭則就是我。

    』 三五 鹑本生因緣 (〔菩薩=鹑〕)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摩揭陀國巡遊時.就森林火災消滅之事說的。

    某時.佛巡遊摩揭陀國.往某部落去托鉢行乞.食畢.由許多比丘衆圍繞着歸來.中途遇森林起火。

    有些比丘衆在佛之前.有些比丘衆随在佛後.那火越燒越猛.全森林滿是煙與焰。

    於是有些下根的比丘們.為死之恐怖所襲.說道.『我們索性來放火吧.燒去了這一塊地方.别處的火就不會延過來了。

    』便在所拾集的木材上點起火來。

    别的同伴道.『法友們.你們在幹甚麽.你們好像有眼不見中天光亮的日月.立在須彌山下.不見高大的須彌山哩。

    你們正在追随着天人界無比的佛.不誠實地去對佛作憶念.卻在喊「放火。

    」你們真不知道佛的力量。

    喂.到佛那裡去啊。

    』在佛前後的比丘衆集為一團來到佛的跟前。

    佛率領了比丘衆走向他處。

    森林的火越燒越有勁.達到離如來所立處十六迦利沙的地方.就像把火炬投到水中去一般.立刻熄滅.不能延燒到直徑三十二迦利沙的範圍裡來。

     於是比丘衆就稱贊佛的功德道.『啊.佛的功德啊。

    火沒有心.居然也不向佛的坐處延燒過來.像入水的火炬一般立刻消熄了哩。

    啊.佛的神通力啊。

    』佛聽到他們的話.說道.『比丘們啊.火到這裡就熄滅.決不是我的力。

    不過.是我從前的真實力。

    因為這裡是永劫不至於着火的。

    這就是所謂劫持續的奇蹟。

    』這時.長老阿難陀取衣四摺.以供佛坐。

    佛就端坐其上。

    比丘衆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