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羚羊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三 駿馬本生因緣 (〔菩薩=馬〕)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廢棄精進的比丘說的。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曾在敵患之中勵行精進.雖負傷而精進不廢。
』接着就講過去之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信度産的駿馬.被施着無上的裝飾.作為波羅奈王的寶馬。
他所吃的是三年陳的米飯.加調種種美味.用價值萬金的食器來盛貯。
所立的地方是用四種香料塗過的。
廄中以赤色氈毯為幔.上施镂有金星的天蓋.常用芳香的華鬘裝飾.夜間點燃香油的燈火。
他國的王都想獲得波羅奈的王位.有一次.七國的王一齊來把波羅奈城包圍住.送通牒給波羅奈王道.『把王位讓給我們.否則開戰。
』王召集諸大臣.告說此事.問『如何是好。
』諸大臣道.『大王.陛下不必首先就親臨戰場.叫騎士去應戰吧。
他如戰得不好.然後我們再想辦法。
』王便召那騎士來問道.『你能與七王戰嗎。
』騎士道.『大王.若能把那匹駿馬給我.别說七個王了.連與全閻浮提的國王開戰也可以。
』王道.『那麽.不論那駿馬或是别的甚麽你所要的東西都給你.你去戰吧。
』騎士道.『是.大王.』便對王作禮.從台閣走下.叫把那駿馬牽來.配上馬具.自己也全身武裝.佩好大刀.上馬沖出城去.奔馳如電.攻入對方第一陣營.把一個國王活擒了回來.交與城中的後衛軍.返身再出陣去.攻入第二陣營.如是接連攻戰.活擒了五個國王.及攻入第六陣營.擒住第六個國王時.駿馬受傷了。
馬身迸出鮮血.苦痛劇烈。
騎士知道駿馬已負傷.於是把他橫倒在宮門口.解下馬具來.打算改配在别的馬上。
菩薩長長地橫躺卧着張開兩眼來看騎士.忖道.『他在把馬具配到别的馬上去.但那匹馬是不能破入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
我的努力.将付諸流水吧。
這位無雙的騎士将殒殁吧。
王也将陷入敵人之手吧。
除我以外.不會有能破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馬了。
』於是卧着呼騎士道.『騎士啊.除我以外.不會有能破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馬了。
我不願把我的功續付諸流水。
扶起我來配上馬具吧。
』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縱使倒卧在地。
身被箭所射中。
駿馬究比驽馬好。
騎士啊.武裝還應加在我身上。
騎士扶起菩薩.替他裹好了創傷以後.配上馬具.騎在他的背上.破入第七陣營.把第七個國王活擒了來交與王軍。
人們把菩薩帶到了王宮門前.王親自出宮來觀看。
大薩埵向王說道.『大王啊.不要殺那七個國王。
請立誓赦放他們。
所有應賜給我與騎士的榮譽.請全給了騎士。
蔑視擒獲七王的勇士是不應該的。
陛下自己也要行布施、守戒.以正義與公平施行政治。
』 菩薩如是訓誡國王之後.人們來解除馬具。
菩薩於馬具解除中就逝去了。
王為菩薩舉行葬儀.給大榮譽與騎士.又叫七個國王宣了無二心的誓言.各遣送至本國.嗣後以正義與公平治理政事.命終後依其業報.從這世逝去。
結分 佛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在敵患之中勵行精進.雖負傷而精進不廢。
你現在歸向了導入涅盤的教而出家.為何怠廢於精進呢。
』接着為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個怠於精進的比丘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作此法話後.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國王是阿難.騎士是舍利弗.駿馬則就是我。
』 二四 良馬本生因緣 (〔菩薩=馬〕)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廢棄精進的比丘說的。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在敵患之中負了傷尚不廢精進呢。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與上回所講的情形一樣.有七個國王來包圍城市。
那時.車軍中有一勇士.用一對兄弟的駿馬駕車出城應戰.連破六個陣營.擒獲了六個國王。
這時那為兄的一匹良馬負傷了。
勇士駕車回到了宮門口.從車上解下兄馬.把他橫卧在地上.除去馬具.打算去配在别的馬上。
菩薩見了這情形.像上回所講的一樣.心中思忖.呼告勇士.卧着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不論在何時. 不論在何處. 良馬總是努力. 驽馬常消耗意氣。
勇士扶起菩薩.駕系車上.去破了第七個陣營.擒獲了第七個國王.然後把車駛回王宮門口.解下負傷的良馬。
菩薩如上回所講一樣.卧着向王施了一番訓誡而逝。
王為菩薩舉行葬儀.給勇士以光榮.以正義施政.後來依其業報從這世逝去。
結分 佛作此法話畢.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佛複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大德.良馬則就是我。
』 二五 浴場本生因緣 (〔菩薩=賢臣〕)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法将〔舍利弗〕的弟子.出家前曾為黃金匠的某比丘說的。
原來知他意向的他心知通.唯佛有之.其餘的人是沒有的。
法将未具他心知通.不知那弟子的意向.隻對他說不淨業處〔不淨觀法。
〕但這與那弟子卻不相應。
那弟子在五百生間老是生在黃金匠的家裡.長期間來眼所見到的隻是純金.心中也受薰染.所謂不淨.與他不相适合.所以經過了四個月猶未起相〔不淨的觀念。
〕法将不能授與阿羅漢果給自己的弟子.心想.『他似乎隻有依了佛力可以教養的了.帶他到如來那裡去吧。
』便於天明以前領他到了佛的地方。
佛問道.『舍利弗啊.為何你領了一個比丘來。
』舍利弗道.『世尊.我授業處於這人.經過了四個月.連相〔觀念〕都不起。
我想這人隻有依了佛力可以教養的了.所以領他到世尊這裡來的。
』佛道.『舍利弗.你以甚麽業授與弟子。
』舍利弗道.『不淨業處.世尊。
』佛道.『舍利弗.你沒有知道衆生心的通力。
且去.傍晚再來帶回你的弟子吧。
』 佛打發走了長老舍利弗.叫人給那比丘以相稱的上衣與下衣.帶他同去乞食.叫人給與以美味的嚼食〔硬食〕與噉食〔軟食.〕由大比丘衆圍繞着回到精舍以後.在佛的香室過了晝間.向晚便帶了那比丘出去遊行.到了庵羅果園.用神通力現出一個蓮池.於蓮叢内現出一大大的蓮華。
吩咐那比丘道.『向那蓮華凝視而坐。
』叫那比丘坐下以後.便自回香室去了。
比丘隻管凝視那蓮華。
佛使華凋萎.正凋萎時.色褪了。
華瓣從邊緣處開始謝落。
一忽兒落盡了。
既而雄蕊也脫落了.隻剩果皮。
比丘見這光景.不禁這樣想道.『這蓮華方才原是顔色鮮美.看去很悅目的。
現在已色褪瓣謝.連雄蕊都脫盡.隻剩果皮了。
像這樣的蓮華也會碰到老.這老也會落在我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曾在敵患之中勵行精進.雖負傷而精進不廢。
』接着就講過去之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城治國時.菩薩生而為信度産的駿馬.被施着無上的裝飾.作為波羅奈王的寶馬。
他所吃的是三年陳的米飯.加調種種美味.用價值萬金的食器來盛貯。
所立的地方是用四種香料塗過的。
廄中以赤色氈毯為幔.上施镂有金星的天蓋.常用芳香的華鬘裝飾.夜間點燃香油的燈火。
他國的王都想獲得波羅奈的王位.有一次.七國的王一齊來把波羅奈城包圍住.送通牒給波羅奈王道.『把王位讓給我們.否則開戰。
』王召集諸大臣.告說此事.問『如何是好。
』諸大臣道.『大王.陛下不必首先就親臨戰場.叫騎士去應戰吧。
他如戰得不好.然後我們再想辦法。
』王便召那騎士來問道.『你能與七王戰嗎。
』騎士道.『大王.若能把那匹駿馬給我.别說七個王了.連與全閻浮提的國王開戰也可以。
』王道.『那麽.不論那駿馬或是别的甚麽你所要的東西都給你.你去戰吧。
』騎士道.『是.大王.』便對王作禮.從台閣走下.叫把那駿馬牽來.配上馬具.自己也全身武裝.佩好大刀.上馬沖出城去.奔馳如電.攻入對方第一陣營.把一個國王活擒了回來.交與城中的後衛軍.返身再出陣去.攻入第二陣營.如是接連攻戰.活擒了五個國王.及攻入第六陣營.擒住第六個國王時.駿馬受傷了。
馬身迸出鮮血.苦痛劇烈。
騎士知道駿馬已負傷.於是把他橫倒在宮門口.解下馬具來.打算改配在别的馬上。
菩薩長長地橫躺卧着張開兩眼來看騎士.忖道.『他在把馬具配到别的馬上去.但那匹馬是不能破入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
我的努力.将付諸流水吧。
這位無雙的騎士将殒殁吧。
王也将陷入敵人之手吧。
除我以外.不會有能破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馬了。
』於是卧着呼騎士道.『騎士啊.除我以外.不會有能破第七陣營活擒第七個國王的馬了。
我不願把我的功續付諸流水。
扶起我來配上馬具吧。
』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縱使倒卧在地。
身被箭所射中。
駿馬究比驽馬好。
騎士啊.武裝還應加在我身上。
騎士扶起菩薩.替他裹好了創傷以後.配上馬具.騎在他的背上.破入第七陣營.把第七個國王活擒了來交與王軍。
人們把菩薩帶到了王宮門前.王親自出宮來觀看。
大薩埵向王說道.『大王啊.不要殺那七個國王。
請立誓赦放他們。
所有應賜給我與騎士的榮譽.請全給了騎士。
蔑視擒獲七王的勇士是不應該的。
陛下自己也要行布施、守戒.以正義與公平施行政治。
』 菩薩如是訓誡國王之後.人們來解除馬具。
菩薩於馬具解除中就逝去了。
王為菩薩舉行葬儀.給大榮譽與騎士.又叫七個國王宣了無二心的誓言.各遣送至本國.嗣後以正義與公平治理政事.命終後依其業報.從這世逝去。
結分 佛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在敵患之中勵行精進.雖負傷而精進不廢。
你現在歸向了導入涅盤的教而出家.為何怠廢於精進呢。
』接着為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個怠於精進的比丘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作此法話後.複取了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國王是阿難.騎士是舍利弗.駿馬則就是我。
』 二四 良馬本生因緣 (〔菩薩=馬〕)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廢棄精進的比丘說的。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在前生.賢者在敵患之中負了傷尚不廢精進呢。
』接着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治國時.與上回所講的情形一樣.有七個國王來包圍城市。
那時.車軍中有一勇士.用一對兄弟的駿馬駕車出城應戰.連破六個陣營.擒獲了六個國王。
這時那為兄的一匹良馬負傷了。
勇士駕車回到了宮門口.從車上解下兄馬.把他橫卧在地上.除去馬具.打算去配在别的馬上。
菩薩見了這情形.像上回所講的一樣.心中思忖.呼告勇士.卧着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不論在何時. 不論在何處. 良馬總是努力. 驽馬常消耗意氣。
勇士扶起菩薩.駕系車上.去破了第七個陣營.擒獲了第七個國王.然後把車駛回王宮門口.解下負傷的良馬。
菩薩如上回所講一樣.卧着向王施了一番訓誡而逝。
王為菩薩舉行葬儀.給勇士以光榮.以正義施政.後來依其業報從這世逝去。
結分 佛作此法話畢.說明四谛.說畢四谛.那比丘證得阿羅漢果。
佛複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那時的國王是阿難大德.良馬則就是我。
』 二五 浴場本生因緣 (〔菩薩=賢臣〕)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法将〔舍利弗〕的弟子.出家前曾為黃金匠的某比丘說的。
原來知他意向的他心知通.唯佛有之.其餘的人是沒有的。
法将未具他心知通.不知那弟子的意向.隻對他說不淨業處〔不淨觀法。
〕但這與那弟子卻不相應。
那弟子在五百生間老是生在黃金匠的家裡.長期間來眼所見到的隻是純金.心中也受薰染.所謂不淨.與他不相适合.所以經過了四個月猶未起相〔不淨的觀念。
〕法将不能授與阿羅漢果給自己的弟子.心想.『他似乎隻有依了佛力可以教養的了.帶他到如來那裡去吧。
』便於天明以前領他到了佛的地方。
佛問道.『舍利弗啊.為何你領了一個比丘來。
』舍利弗道.『世尊.我授業處於這人.經過了四個月.連相〔觀念〕都不起。
我想這人隻有依了佛力可以教養的了.所以領他到世尊這裡來的。
』佛道.『舍利弗.你以甚麽業授與弟子。
』舍利弗道.『不淨業處.世尊。
』佛道.『舍利弗.你沒有知道衆生心的通力。
且去.傍晚再來帶回你的弟子吧。
』 佛打發走了長老舍利弗.叫人給那比丘以相稱的上衣與下衣.帶他同去乞食.叫人給與以美味的嚼食〔硬食〕與噉食〔軟食.〕由大比丘衆圍繞着回到精舍以後.在佛的香室過了晝間.向晚便帶了那比丘出去遊行.到了庵羅果園.用神通力現出一個蓮池.於蓮叢内現出一大大的蓮華。
吩咐那比丘道.『向那蓮華凝視而坐。
』叫那比丘坐下以後.便自回香室去了。
比丘隻管凝視那蓮華。
佛使華凋萎.正凋萎時.色褪了。
華瓣從邊緣處開始謝落。
一忽兒落盡了。
既而雄蕊也脫落了.隻剩果皮。
比丘見這光景.不禁這樣想道.『這蓮華方才原是顔色鮮美.看去很悅目的。
現在已色褪瓣謝.連雄蕊都脫盡.隻剩果皮了。
像這樣的蓮華也會碰到老.這老也會落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