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戒行品
關燈
小
中
大
一三 結節本生因緣 (〔菩薩=樹神〕)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舊妻的誘惑而說的。
這事情将在第八編根本生因緣〔第四二三〕中詳細叙述。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你在前生.也因這婦人之故喪失生命.被在火中炮烙。
』比丘請佛說明此事。
佛便說明了前生的隐秘因緣。
〔以下不再用『比丘衆請求』與『前生的隐秘因緣』等字樣。
略作『講過去的事。
』但請求、月亮由雲叢而出的譬喻、與前生隐秘的因緣等語意.仍如以前一般.是含有的。
〕 主分 從前.摩揭陀王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治世時.在摩揭陀國人民的收獲期中.鹿為避免大的災難.照例都遷入森林的山麓去。
於是有一隻原住在森林中的山鹿.與一隻向住在村落附近的青年雌鹿相愛了。
當那鹿羣從山麓回到村落附近去的時候.那隻雄山鹿因為舍不得那雌鹿.也跟着一同下了山麓。
那時.雌鹿對他說.『你原是一隻愚鈍的山鹿.村落附近是危險可怕的地方.你别跟我一同去吧。
』但雄山鹿因愛欲之心.不肯回頭.竟一同走了。
摩揭陀的人民知道『現在正是鹿羣下山的時候.』都站在沿路的隐蔽地方。
在那兩隻鹿走來的路上.也有一個獵人躲在隐蔽的場所。
雌鹿嗅着人氣.知道『這地方有一個獵人.』便叫那愚鈍的山鹿先行.自己跟在後面。
獵人突然一箭射死了山鹿。
雌鹿知道他已被射中.拔起腳來像疾風一般逃走了。
獵人從小舍中出來.走到鹿前.燒起了火.在炎炎的火焰中炙烤了美味的肉.吃掉了.喝了水.将留下的血水淋漓的肉.挂在木棒上.帶回家博小孩們的歡喜去了。
那時候.菩薩生為那森林的神.見了這段因緣.說道.『這愚憃的鹿.他的死不是為母.不是為父.全為了愛欲的緣故.人雖由愛欲而得善趣.終於在惡趣中受斷手等痛苦或五種縛等種種苦惱。
令他人受死的痛苦.這在此世應受人責難。
那些婦人橫行發施命令.以婦人為首長的國家.也應受責難.受婦人之支配者.也應受責難。
』以一首偈語指示了三種責難。
林中諸神便大聲叫道.『對啊。
』菩薩就在香華供養中用甘露一般的聲音.響徹全林.唱偈說法。
持尖矢緻人深傷者. 要有禍。
受婦人指揮之國家. 要有禍。
在婦人統制之下者. 是恥辱。
菩薩曾如是以一首偈語.說明三種應受責難的事.顯示着佛陀的威德.響徹全林而說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悔恨的比丘達預流果。
佛述此二故事畢.取得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以後略去『述此二故事畢』一句.僅稱『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
』但語雖簡略.其義仍存。
〕道.『那時的山鹿.是悔恨的比丘.雌鹿是他的妻.指示愛欲為災禍而說法的天神.則就是我。
』 一四 風鹿本生因緣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小給孤獨帝須大德而說的.佛在王舍城附近竹林精舍時.一日.有一大福長者之子名曰帝須童子.來竹林聽佛說法.志願出家.父母不允許他的請求.遭到拒絕.他悲痛不堪.斷食七日.遂如那位賴吒婆羅大德一般.得了父母的應允.在佛處出家了。
佛給他出家.在竹林住了半月之後.自到祇園精舍去了。
在此期間.那童子修十三頭陀行.入舍衛城則挨次沿門乞食度日.大家稱他為小給孤獨大德.在佛教界赫赫有名.如天空明月一般。
那時.王舍城舉行星宿祭典.大德的父母.将他在家時的裝飾品收在一隻銀匣中.抱在胸前.且說且哭道.『每年星宿祭.我們的兒子.用這些裝飾品打扮身體.在祭會裡玩得很快樂.沙門瞿昙把這獨生子帶到舍衛城去了。
現在不知他起卧在甚麽地方呢。
』有一娼婦.走到那良家來.看見長者的妻正在哭泣.問道.『你何故哭泣啊。
』她便将原因告訴她。
娼婦問道.『你家哥兒.生平最愛何物.』答道.『是如此這般的東西。
』她便提議道.『如果你将你府上的一切主權交給我.我便将你們哥兒帶回來。
』長者之妻答應了這個條件.交給她很多的用費與從人.鼓勵她道.『去吧.賴你的力.将我的兒子帶回來吧。
』她乘轎子到舍衛城去.在大德托鉢的路邊寄寓下來.不使大德看見從長者家中帶來的人.僅帶自己的從人.見大德進來托鉢.先給了他粥與湯汁.用味覺欲束縛他.然後請他進屋上坐.供給食物.知道他已受自己的指揮.便假作害病.睡在内室。
大德一到托鉢的時候.一路行來.走到這家門口.傭人接了大德的鉢.請他在屋内坐。
大德坐下.問道.『優婆夷在何處.』傭人說.『她病了。
她說很想一會尊師。
』大德已受味覺欲的束縛.破了自己應守的戒行.走進她的卧室。
她便講明自己來此原因.遂誘惑大德.用味覺欲束縛他.使他放棄了出家.順從她的意思.坐在轎中.帶着許多從人.回到王舍城去了。
這件事傳揚開去。
比丘衆集合在法堂上談論道.『聽說小給孤獨帝須大德.被一個娼婦用味覺欲束縛住.帶回家去了。
』佛走到法堂.就坐在嚴飾的座位上.問道.『比丘們啊.你們集合此處.正談何事。
』他們将此事禀告了.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受味覺欲束縛.堕入她的奸計.并非始於今日。
在前生也曾堕入她的奸計.』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在波羅奈城.梵與王的園丁.有一個名叫删闍耶的。
那時.有一隻羚羊到禦苑來.見了删闍耶逃走了。
删闍耶并不吓逐.讓他逃去。
那羚羊常常到禦苑中行走。
園丁每日取園内的種種花果等獻納王上。
一日.王問園丁道.『園丁啊.近來苑中見到甚麽新鮮的事嗎。
』園丁禀道.『大王.沒有見到别的。
有一隻羚羊常來苑中行走.隻見到這個。
』王問道.『你能捉住他嗎。
』答道.『請賜我一點蜂蜜.我可以把他一直帶到宮中來。
』王将蜂蜜給他。
園丁帶了到禦苑中去.在羚羊行走地方的草上将蜂蜜塗上.自己躲藏起來。
羚羊走來.吃了塗蜜的草.因了味覺欲的束縛.便不到别的地方去.專到這禦苑中來。
園丁知道羚羊已經被塗蜜的草所迷.不久便現出自己的身子。
最初幾日.那羚羊見了他便逃.後來因常常看見.便親昵起來.不多幾時.居然會在園丁的手上吃草了。
園丁知道他已習熟.便用席子将往宮殿的路圍起來.鋪上一些枯枝.肩挂一個裝蜂蜜的瓢箪.腰上系了草束.一路撒着塗蜜的草.将羚羊一步步誘到宮殿中。
羚羊走進宮中.人們便将宮門閉住。
羚羊見了這許多人.渾身發抖.恐怖畏死.在宮殿中亂跳亂竄。
王從樓閣下來.見羚羊發抖.便道.『羚羊這東西.本是見了人衆.七日不到其地.受過吓逐.一生永不再來的。
這樣住在林薮中的羚羊.現在卻被味覺欲束縛.終於走到這樣的地方來。
世上真沒有比味覺欲更可怕的了。
』以下面的偈語.結束了這段法話。
世間沒有比味覺更可畏的東西. 無論在家中或在友人處。
删闍耶利用味覺. 捕獲了栖息林叢的羚羊。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那娼婦以味覺欲束縛他.使順從其意.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是如此.』作了此法話.複取得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删闍耶是那娼婦.羚羊是小給孤獨比丘.波羅奈城的王.則就是我。
』 一五 迦羅提耶鹿本生因緣 (〔菩薩=鹿〕)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惡語悭貪的比丘說的。
那比丘惡語悭貪.不受人的訓誡。
於是佛向他問道.『比丘啊.聽說你惡語悭貪.不受人的訓誡.這是事實嗎。
』他答道.『世尊.這是事實。
』佛說.『你在前生.惡語悭貪.不受智者的訓誡.落在阱網中而死.』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都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生而為鹿.由鹿羣圍繞着住在森林中。
那時.他的妹妹.将自己的兒子給他看.『兄啊.這是你的甥兒。
請你教他學習鹿
這事情将在第八編根本生因緣〔第四二三〕中詳細叙述。
佛對那比丘道.『比丘啊.你在前生.也因這婦人之故喪失生命.被在火中炮烙。
』比丘請佛說明此事。
佛便說明了前生的隐秘因緣。
〔以下不再用『比丘衆請求』與『前生的隐秘因緣』等字樣。
略作『講過去的事。
』但請求、月亮由雲叢而出的譬喻、與前生隐秘的因緣等語意.仍如以前一般.是含有的。
〕 主分 從前.摩揭陀王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治世時.在摩揭陀國人民的收獲期中.鹿為避免大的災難.照例都遷入森林的山麓去。
於是有一隻原住在森林中的山鹿.與一隻向住在村落附近的青年雌鹿相愛了。
當那鹿羣從山麓回到村落附近去的時候.那隻雄山鹿因為舍不得那雌鹿.也跟着一同下了山麓。
那時.雌鹿對他說.『你原是一隻愚鈍的山鹿.村落附近是危險可怕的地方.你别跟我一同去吧。
』但雄山鹿因愛欲之心.不肯回頭.竟一同走了。
摩揭陀的人民知道『現在正是鹿羣下山的時候.』都站在沿路的隐蔽地方。
在那兩隻鹿走來的路上.也有一個獵人躲在隐蔽的場所。
雌鹿嗅着人氣.知道『這地方有一個獵人.』便叫那愚鈍的山鹿先行.自己跟在後面。
獵人突然一箭射死了山鹿。
雌鹿知道他已被射中.拔起腳來像疾風一般逃走了。
獵人從小舍中出來.走到鹿前.燒起了火.在炎炎的火焰中炙烤了美味的肉.吃掉了.喝了水.将留下的血水淋漓的肉.挂在木棒上.帶回家博小孩們的歡喜去了。
那時候.菩薩生為那森林的神.見了這段因緣.說道.『這愚憃的鹿.他的死不是為母.不是為父.全為了愛欲的緣故.人雖由愛欲而得善趣.終於在惡趣中受斷手等痛苦或五種縛等種種苦惱。
令他人受死的痛苦.這在此世應受人責難。
那些婦人橫行發施命令.以婦人為首長的國家.也應受責難.受婦人之支配者.也應受責難。
』以一首偈語指示了三種責難。
林中諸神便大聲叫道.『對啊。
』菩薩就在香華供養中用甘露一般的聲音.響徹全林.唱偈說法。
持尖矢緻人深傷者. 要有禍。
受婦人指揮之國家. 要有禍。
在婦人統制之下者. 是恥辱。
菩薩曾如是以一首偈語.說明三種應受責難的事.顯示着佛陀的威德.響徹全林而說法。
結分 佛作此法話後.說明四谛。
說畢四谛.那悔恨的比丘達預流果。
佛述此二故事畢.取得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以後略去『述此二故事畢』一句.僅稱『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
』但語雖簡略.其義仍存。
〕道.『那時的山鹿.是悔恨的比丘.雌鹿是他的妻.指示愛欲為災禍而說法的天神.則就是我。
』 一四 風鹿本生因緣 (〔菩薩=王〕)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小給孤獨帝須大德而說的.佛在王舍城附近竹林精舍時.一日.有一大福長者之子名曰帝須童子.來竹林聽佛說法.志願出家.父母不允許他的請求.遭到拒絕.他悲痛不堪.斷食七日.遂如那位賴吒婆羅大德一般.得了父母的應允.在佛處出家了。
佛給他出家.在竹林住了半月之後.自到祇園精舍去了。
在此期間.那童子修十三頭陀行.入舍衛城則挨次沿門乞食度日.大家稱他為小給孤獨大德.在佛教界赫赫有名.如天空明月一般。
那時.王舍城舉行星宿祭典.大德的父母.将他在家時的裝飾品收在一隻銀匣中.抱在胸前.且說且哭道.『每年星宿祭.我們的兒子.用這些裝飾品打扮身體.在祭會裡玩得很快樂.沙門瞿昙把這獨生子帶到舍衛城去了。
現在不知他起卧在甚麽地方呢。
』有一娼婦.走到那良家來.看見長者的妻正在哭泣.問道.『你何故哭泣啊。
』她便将原因告訴她。
娼婦問道.『你家哥兒.生平最愛何物.』答道.『是如此這般的東西。
』她便提議道.『如果你将你府上的一切主權交給我.我便将你們哥兒帶回來。
』長者之妻答應了這個條件.交給她很多的用費與從人.鼓勵她道.『去吧.賴你的力.将我的兒子帶回來吧。
』她乘轎子到舍衛城去.在大德托鉢的路邊寄寓下來.不使大德看見從長者家中帶來的人.僅帶自己的從人.見大德進來托鉢.先給了他粥與湯汁.用味覺欲束縛他.然後請他進屋上坐.供給食物.知道他已受自己的指揮.便假作害病.睡在内室。
大德一到托鉢的時候.一路行來.走到這家門口.傭人接了大德的鉢.請他在屋内坐。
大德坐下.問道.『優婆夷在何處.』傭人說.『她病了。
她說很想一會尊師。
』大德已受味覺欲的束縛.破了自己應守的戒行.走進她的卧室。
她便講明自己來此原因.遂誘惑大德.用味覺欲束縛他.使他放棄了出家.順從她的意思.坐在轎中.帶着許多從人.回到王舍城去了。
這件事傳揚開去。
比丘衆集合在法堂上談論道.『聽說小給孤獨帝須大德.被一個娼婦用味覺欲束縛住.帶回家去了。
』佛走到法堂.就坐在嚴飾的座位上.問道.『比丘們啊.你們集合此處.正談何事。
』他們将此事禀告了.佛道.『比丘們啊.那比丘受味覺欲束縛.堕入她的奸計.并非始於今日。
在前生也曾堕入她的奸計.』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在波羅奈城.梵與王的園丁.有一個名叫删闍耶的。
那時.有一隻羚羊到禦苑來.見了删闍耶逃走了。
删闍耶并不吓逐.讓他逃去。
那羚羊常常到禦苑中行走。
園丁每日取園内的種種花果等獻納王上。
一日.王問園丁道.『園丁啊.近來苑中見到甚麽新鮮的事嗎。
』園丁禀道.『大王.沒有見到别的。
有一隻羚羊常來苑中行走.隻見到這個。
』王問道.『你能捉住他嗎。
』答道.『請賜我一點蜂蜜.我可以把他一直帶到宮中來。
』王将蜂蜜給他。
園丁帶了到禦苑中去.在羚羊行走地方的草上将蜂蜜塗上.自己躲藏起來。
羚羊走來.吃了塗蜜的草.因了味覺欲的束縛.便不到别的地方去.專到這禦苑中來。
園丁知道羚羊已經被塗蜜的草所迷.不久便現出自己的身子。
最初幾日.那羚羊見了他便逃.後來因常常看見.便親昵起來.不多幾時.居然會在園丁的手上吃草了。
園丁知道他已習熟.便用席子将往宮殿的路圍起來.鋪上一些枯枝.肩挂一個裝蜂蜜的瓢箪.腰上系了草束.一路撒着塗蜜的草.将羚羊一步步誘到宮殿中。
羚羊走進宮中.人們便将宮門閉住。
羚羊見了這許多人.渾身發抖.恐怖畏死.在宮殿中亂跳亂竄。
王從樓閣下來.見羚羊發抖.便道.『羚羊這東西.本是見了人衆.七日不到其地.受過吓逐.一生永不再來的。
這樣住在林薮中的羚羊.現在卻被味覺欲束縛.終於走到這樣的地方來。
世上真沒有比味覺欲更可怕的了。
』以下面的偈語.結束了這段法話。
世間沒有比味覺更可畏的東西. 無論在家中或在友人處。
删闍耶利用味覺. 捕獲了栖息林叢的羚羊。
結分 佛道.『比丘們啊.那娼婦以味覺欲束縛他.使順從其意.并非始於今日.即在前生亦是如此.』作了此法話.複取得聯絡.把本生的今昔聯結起來道.『當時的删闍耶是那娼婦.羚羊是小給孤獨比丘.波羅奈城的王.則就是我。
』 一五 迦羅提耶鹿本生因緣 (〔菩薩=鹿〕) 序分 此本生因緣.是佛在祇園精舍時.就一個惡語悭貪的比丘說的。
那比丘惡語悭貪.不受人的訓誡。
於是佛向他問道.『比丘啊.聽說你惡語悭貪.不受人的訓誡.這是事實嗎。
』他答道.『世尊.這是事實。
』佛說.『你在前生.惡語悭貪.不受智者的訓誡.落在阱網中而死.』便講過去的事。
主分 從前.梵與王在波羅奈都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生而為鹿.由鹿羣圍繞着住在森林中。
那時.他的妹妹.将自己的兒子給他看.『兄啊.這是你的甥兒。
請你教他學習鹿